麻黄

合集下载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麻黄是一种草本植物,其主要药用部分为麻黄茎。

麻黄含有一种叫麻黄碱的成分,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麻黄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需要慎重使用。

首先,麻黄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

麻黄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身体散热,从而起到解表散寒的作用。

因此,麻黄常用于感冒、发热等症状的治疗。

其次,麻黄具有祛湿化痰的功效。

麻黄可以促进体内水分的排泄,减少体内湿气的堆积,从而达到祛湿化痰的作用。

因此,麻黄常用于湿热、痰湿等症状的治疗。

此外,麻黄还具有活血祛风的功效。

麻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起到活血祛风的作用。

因此,麻黄常用于风湿、痛风等症状的治疗。

然而,麻黄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首先,麻黄对心血管系统有刺激作用,可能引起心动过速、高血压等症状,对于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应慎重使用。

其次,长期大剂量使用麻黄也可能导致依赖性,停药后可能有戒断症状。

此外,麻黄还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等胃肠道和神经系统不适症状。

麻黄作为一种中草药,功效与作用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副作用的存在,使用时需要慎重。

特别是对于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及孕妇、哺乳妇女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
麻黄作为中药,也应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避免滥用与长期使用。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草,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药材之王”。

本文将从麻黄的起源、药用价值以及传统应用等方面,探究麻黄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麻黄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省份。

自古以来,麻黄就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药理研究和应用中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首次被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麻黄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所含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提高心脏输出量等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寒症状。

另外,麻黄也可外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麻黄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是“麻黄汤”。

这个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疾病。

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被公认为神效方剂。

同时,麻黄还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药学认为,麻黄具有温燥之性,可促进阳气上升,驱散风寒,散寒燥湿等等。

它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麻黄的药理作用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抗炎、解痉、镇静、止咳等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麻黄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含有麻黄碱,因此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质等疾病的人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麻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总而言之,麻黄作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肺寒、风寒等疾病,为人们健康带来了福音。

然而,对于使用麻黄的人来说,应该谨记适量使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1.《神农本草经》2.刘庆长.我国本草学原理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3.曹志方.中国医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中药麻黄功效与作用

中药麻黄功效与作用

中药麻黄功效与作用麻黄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的学名为麻黄(学名:Ephedra sinica Stapf),又名黄麻、补麻。

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山区,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均能生长。

麻黄的主要功效与作用有:发汗解表、祛寒止痛、安神、止业本、健胃、止尿、利水消肿、止疼镇痛、收敛止泻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一、发汗解表麻黄具有发汗的作用,可以促进体内热量的排出,从而起到退热的效果。

因此,麻黄常被用来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

它能够打开毛孔,增加出汗量,从而缓解一些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身痛症状。

麻黄的发汗作用不仅可以消除体内湿气,还可以排除体内毒素,起到了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

二、祛寒止痛麻黄具有祛寒止痛的功效,对于风寒感冒、关节痛、痛经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麻黄可以打开气血运行通畅,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

此外,麻黄还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灶的恢复,对于一些慢性风寒疼痛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安神麻黄有着一定的安神作用,可以缓解一些神经性焦虑、失眠等症状。

麻黄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神经传导,从而改善人的睡眠质量,使人放松、安心。

四、止咳化痰麻黄在中医中一直被视为最好的止咳化痰药,它含有丰富的麻黄碱,具有促进支气管扩张、抑制支气管平滑肌减少分泌物的作用。

麻黄碱可以刺激呼吸中枢,增加呼气量,从而改善咳嗽的症状。

此外,麻黄还含有一些挥发油,可以刺激呼吸道粘膜分泌,促进痰液的排出。

五、健胃止呕麻黄有着健胃消食的作用,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加消化功能,从而改善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的症状。

此外,麻黄还可以缓解胃肠道痉挛,减少饱胀感,缓解呕吐感。

六、利水消肿麻黄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通过刺激尿液生成,增加尿液排出来实现排尿。

它不仅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还可以清除体内的湿气,从而起到消肿的效果。

麻黄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水肿的消退。

七、止疼镇痛麻黄有着一定的镇痛作用,可以刺激神经末梢,改善痛觉的传导过程,从而减轻疼痛感。

麻黄配伍方案及应用禁忌

麻黄配伍方案及应用禁忌

麻黄配伍方案及应用禁忌麻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

麻黄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但在使用麻黄时需要注意其配伍方案和应用禁忌,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一、麻黄的配伍方案1. 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桂枝配伍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麻黄发散风寒,桂枝温通经络,两者配伍能够协同作用,加强药效。

2. 麻黄与杏仁:麻黄与杏仁配伍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

麻黄发散风寒,杏仁能够润肺化痰,两者配伍能够缓解咳嗽症状。

3. 麻黄与石膏:麻黄与石膏配伍常用于治疗高热发热,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麻黄发散风寒,石膏能够清热解毒,两者配伍能够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4. 麻黄与甘草:麻黄与甘草配伍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具有镇痛的作用。

麻黄发散风寒,甘草能够调和药性,两者配伍能够缓解头痛症状。

二、麻黄的应用禁忌1. 孕妇禁用:麻黄具有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容易导致流产或早产,因此孕妇禁用麻黄。

2. 心脏病患者禁用: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容易导致心悸、心动过速等症状,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使用麻黄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心脏病患者禁用麻黄。

3. 高血压患者禁用:麻黄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使用麻黄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禁用麻黄。

4. 服用感冒药物禁用: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而感冒药物中常含有退热成分,两者合用可能会导致药效相互抵消,影响疗效,因此在服用感冒药物期间禁用麻黄。

5. 过敏体质禁用:个别人群对麻黄过敏,使用麻黄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因此过敏体质者禁用麻黄。

总结起来,麻黄在配伍方案上常与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等药物配伍使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增强药效。

然而,在使用麻黄时需要注意其应用禁忌,包括孕妇、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服用感冒药物者以及过敏体质者禁用麻黄。

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副作用麻黄,又名麻黄树,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草药。

麻黄的药用部分主要是其茎,具有祛风寒、发表散寒等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疾病。

然而,麻黄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首先,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其有效成分麻黄碱能够刺激人体大脑的神经细胞,使人产生兴奋、亢奋的感觉。

这一作用在炎热天气或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增加体内的热量产生,对人体发热的症状有所帮助,但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或过量使用会导致身体过热,出现头晕、口渴、心慌等不适症状。

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人群来说,麻黄的刺激性作用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

其次,长期使用麻黄可能会导致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

麻黄中含有一定量的麻黄碱,长期使用会使人体对麻黄碱产生耐受性,药效逐渐降低,从而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这种药物耐受的产生可能会导致人体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得治疗效果不理想。

因此,长期使用麻黄的人应定期进行药物调整,以避免耐受性的产生。

麻黄还含有一些刺激性与毒性的成分,例如甲基黄酮等。

这些成分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对于胃肠道有疾病的人群来说,麻黄的使用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

此外,麻黄中的部分成分可能还会对肾脏、肝脏等器官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增加这些器官的负担。

因此,对于有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的患者来说,麻黄的使用应当避免或谨慎使用。

总的来说,麻黄虽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其副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使用麻黄时,应遵循医嘱,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长,切勿滥用或长期使用。

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病史的患者来说,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观察是否有不适症状。

如果发生副作用或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此外,麻黄也不宜与其他刺激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加重副作用。

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使用麻黄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用药安全。

中药麻黄

中药麻黄
2.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质茎粗长,直立,基径1-1.5cm;小枝细圆柱形,对生或轮生的分枝较多,节间较短,通常长1.5-2.5cm,直径1-1.5mm,纵槽纹细浅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长1.5-2mm。雄球花单生或3-4个集生于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雄花单生,常在节上成对,无柄。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长卵多或卵圆形。种子通常1,窄长卵形,长5-7mm,直径2-3mm,多有明显的纵纹。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麻黄根甲醇提取物2g/kg(相当于生药)能使大鼠血压明显下降,但首先分离的麻根素对大鼠却显示弱的升压作用,进一步分离获得了多种降压成分,麻黄根碱A、B、C、D3mg/kg对大鼠有降压和减低心率作用,其中麻黄根碱B的作用最强,0.1-3mg/kg对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减低血压和心率的作用与剂量相关。麻黄根碱A和B对狗有相似的降压和减低心率活性,B微弱地加强去甲肾上腺素和明显地减少二甲基苯基哌哔嗪的加压作用,其降压活性被阿托品和苯海拉明所抑制,B还能抑制豚鼠由电刺激节前神经和乙酰胆碱用于神经节所诱导的输精管收缩,但对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压升高没有影响,据此推测B的降压活性不经由血管紧张素受体的阻断,而主要由神经节的传导阻滞所致。阿魏酰组胺盐酸盐5mg/kg可使大鼠产生有意义的降压。几种双黄酮麻黄酚和麻黄宁A、B、C、D都具有降压作用,麻黄酚10mg/kg可使大鼠明显降压,其作用相似于麻黄根碱。
理化鉴别取本品纵剖面置紫外光下观察,皮部显蓝白色荧光,木部显黄色荧光,有的中心显金黄色荧光。中药化学成分含麻黄碱(ephedradine)A、B、C、D,阿魏酰组胺(feruloylhistamine),麻黄根素(ephedrannin)A,麻黄双酮(mahuannin)A、B、C、D升血压作用的酪氨酸甜菜碱(maokonice)。理化性质

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麻黄

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麻黄

中药名称⿇黄拼⾳名 Mahuang英⽂名 HERBA EPHEDRAE来源本品为⿇黄科植物草⿇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中⿇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 或⽊贼⿇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燥草质茎。

秋季采割绿⾊的草质茎,晒⼲。

性状草⿇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

有的带少量棕⾊⽊质茎。

表⾯淡绿⾊⾄黄绿⾊,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

节明显,节间长2~6cm。

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2 (稀 3),锐三⾓形,先端灰⽩⾊,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

体轻,质脆,易折断,断⾯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髓部红棕⾊,近圆形。

⽓微⾹,味涩、微苦。

中⿇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

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长2~3mm,裂⽚3 (稀 2),先端锐尖。

断⾯髓部呈三⾓状圆形。

⽊贼⿇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粗糙感。

节间长1.5~3cm。

膜质鳞叶长 1 ~2mm ;裂⽚2 (稀3 ),上部为短三⾓形,灰⽩⾊,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棕⿊⾊。

鉴别 (1) 本品横切⾯:草⿇黄表⽪细胞外被厚的⾓质层;脊线较密,有蜡质疣状凸起,两脊线间有下陷⽓孔。

下⽪纤维束位于脊线处,壁厚,⾮⽊化。

⽪层较宽,纤维成束散在。

中柱鞘纤维束新⽉形。

维管束外韧型,8~10 个。

形成层环类圆形。

⽊质部呈三⾓状。

髓部薄壁细胞含棕⾊块;偶有环髓纤维。

表⽪细胞外壁、⽪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均有多数微⼩草酸钙砂晶或⽅晶。

中⿇黄维管束12~15个。

形成层环类三⾓形。

环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贼⿇黄维管束8~10 个。

形成层环类圆形。

⽆环髓纤维。

(2) 取本品粉末0.2g,加⽔5ml 与稀盐酸1~2滴,煮沸2~3分钟,滤过。

滤液置分液漏⽃中,加氨试液数滴使成碱性,再加氯仿5ml,振摇提取。

麻黄的品种鉴定方法

麻黄的品种鉴定方法

麻黄的品种鉴定方法简介麻黄(Ephedra)是一类生长在干燥地区的灌木植物,属于麻黄科。

麻黄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尤其在中医药领域中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哮喘等疾病。

麻黄的品种鉴定方法对于保证麻黄及其制品的质量和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麻黄的品种鉴定方法。

品种特征不同品种的麻黄在形态上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品种特征用于鉴定:1.株高:不同品种的麻黄株高有所不同,一般在0.5米至3米之间。

2.枝干:麻黄的枝干颜色多样,常见的有黄色、棕红色和灰色等。

3.叶片:麻黄的叶片细小而线状,呈现出淡绿色。

4.花序:麻黄的花序通常为圆锥花序,花序上生有雌雄异株的花。

5.产地:不同地区的麻黄品种可能有所不同,根据产地也可以初步判断麻黄的品种。

化学成分分析法麻黄的药效主要来源于其中的草黄素等化学成分。

利用化学成分分析法可以更精确地鉴定麻黄的品种。

1.石碱法:将麻黄粉碎并加入醋酸,然后加入碱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不同品种的麻黄在碱液中溶解后会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通过颜色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麻黄的品种。

2.气相色谱质谱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对麻黄样品进行分析,进而鉴定品种。

该方法可以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并与已知标准品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品种。

DNA分析法DNA分析法是鉴定麻黄品种的一种先进方法,通过对麻黄样本的DNA序列进行测序和比对,可以准确地鉴定麻黄的品种。

1.提取DNA:首先需要将麻黄样本中的DNA提取出来。

可以使用商用的DNA提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提取出纯净的DNA。

2.PCR扩增:利用特定的引物,对提取得到的麻黄DNA进行PCR扩增。

利用PCR技术可以扩增出目标DNA片段。

3.测序和比对:将PCR扩增得到的DNA片段送到测序机进行测序,得到DNA序列。

然后将测得的DNA序列与已知的麻黄品种的DNA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品种。

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为了更准确地鉴定麻黄的品种,可以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phedrae Herba It is the dry herbaceous stem of ephedraceae plant Ephedra sinica Stapf,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 and Ephedra equisetina Bge, The green herbaceous stem is pricked at autumn. It is dried in the sun.

[Properties] Ephedra sinica Stapf It is long and thin cylindrical. There are few branches. The diameter is 1-2mm. Sometimes there are a few brown woody stem. Its surface is light green or yellow green. There is thin vertical edge of regression. It feels rough slightly. The burl is obvious. The length of internode is 2-6cm. There is membranous sphophy on it. It is 3-4mm long. It has splinter 2(rare 3). It is sharp triangle-shaped. The upper top is off-white and curved reversely. The base is combined into tubular. It is reddish-brown. It is light, fragile and easily broken. The cross section is fibroid slightly. The periphery is green-yellow. The core is reddish-brown and circular-likely. It smells fragrant slightly. It tastes acerbic and bitter slightly.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 There are numerous branches. The diameter is 1.5-3mm. It feels rough. The length of membranous sphophy on the internode is 2-3mm. It has splinter 2(rare 3). The upper top is sharp. The core of cross section is triple-circular.

Ephedra equisetina Bge There are numerous branches. The diameter is 1-1.5mm. It feels no rough. The length of internode is 1.5-3cm. The length of membranous sphophy is 1-2mm. It has splinter 2(rare 3). The upper is short-triangular. It is off-white. The upper top is not curved reversely usually. The base is reddish-brown to brown-black.

[Identification ] 1. cross section: Ephedra sinica Stapf Its epidermal cell is covered with thick cuticula. The edge of regression is a bit thick. There is cereous verruciform gibbosity. There are infossate air holes between the two edges of regression. There is hypodem fasciculus at edge of regression. The cell wall is thick and unlignified. The cortex is a bit broad. There are fasciculuses scattered in it. The fasciculu of pericycle is meniscoid. There are eight to ten collateral vascular bundles. They are combined into cambiumring-shaped rotundity. The xylem is triple. There are brown blocks in parenchyma cell of core. There is perimedullary fibre occasionally. There are major fine sand crystals or square crystals of calcium oxalate in ektexine of epidermal cell, parenchyma cell of cortex and fibire.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 There are twelve to fifteen vascular bundles. They are combined into cambiumring-shaped triangle. The perimedullary fibres are gathered into bundle. Or they are scattered singly.

Ephedra equisetina Bge There are eight to ten vascular bundles. They are combined into cambiumring-shaped rotundity. There is no perimedullary fibre.

2. 0.2g of its powder is taken. 5mL water and one to two drops of dilute hydrochloric acid are added into. It is boiled for two to three minutes. It is filtered. Several drops of ammonia test solution is added into. It makes that it is alkaline. 5mL chloroform is added into. It is extacted while being shaked up. The chloroform solution is taken out. It is put into two cuvettes. The five drops of ammonia copper oxide test solution and carbon disulfide are added into. It is shaked up. It is placed naturally. The chloroform layer is deep yellow. The blank test is carried out in the other cuvette. Five drops of chloroform substitutes five drops of carbon disulfide. The other is the same as the above analytical method. After it is shaked up, the chloroform layer is colorless or shghtly tinted yellowish.

3. 1g of its powder is taken. Several drops of concentrated ammonia test solution is added into. 10mL chloroform is added into. It is refluxed for one hour. It is filtered. The filtrate is evaporated. 2mL methanol is added into the residue. It is shaked up adequately. It is filtered. The filtrate is regarded as the sample test solution. The ephedrine hydrochloride RS is prepared as the solution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1mg/mL by methanol. It is regarded as the RS s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TLC method (appendixVI B ), 5µl of the above two kinds of solutions are assimilated. They are spotted on the same silica gel H thin-layer plate. The developing solvent is chloroform - methanol - concentrated ammonia test solution (20:5:0.5). It is developed. It is taken out and dried. Ninhydrin test solution is sprayed on the thin-layer plate. It is heated at 105℃ until the color of spot turns into clear. There same color of spots at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between the chromatogram of the sample test and the chromatogram of the 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