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麻黄及麻黄根

合集下载

麻黄根作用与功效

麻黄根作用与功效

麻黄根作用与功效麻黄根,学名麻黄树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以其极具特色的功效而闻名于世,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对麻黄根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详细探讨,旨在让读者对这一中药材有更深入的了解。

麻黄根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发散风寒。

中医认为,风寒是引起感冒、咳嗽、流感等常见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麻黄根具有辛温开窍的特性,可以增强人体的代谢能力,促进外界寒气的排出。

因此,麻黄根被广泛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寒热交替、头痛等病症。

其次,麻黄根还具有祛湿散寒的作用。

湿寒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冷痹、水肿等症状。

麻黄根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祛湿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湿气和寒气对人体的伤害。

因此,麻黄根在中医治疗风湿性疾病、关节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麻黄根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是解表散寒。

中医认为,表邪是指寒热湿邪从外界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麻黄根富含的挥发油、酚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能够迅速散发体内的寒气,达到解表散寒的作用。

因此,麻黄根在中医治疗感冒、发热、头痛、鼻塞等疾病时非常常用。

此外,麻黄根还具有一定的祛风除湿的作用。

中医认为,风湿是一种气候变化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肢体酸痛、肌肉僵硬等症状。

麻黄根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温通经络、祛风除湿,从而缓解风湿症状。

因此,麻黄根在中医治疗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时常用于配制药物。

此外,麻黄根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与功效。

例如,它可以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通络活血、排毒养颜的效果。

此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消炎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value麻黄根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多种作用与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可以发散风寒、祛湿散寒、解表散寒、祛风除湿等,对风寒感冒、湿寒、风湿性疾病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麻黄根还具有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炎抗菌等作用,对通络活血、排毒养颜也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事项尽管麻黄根具有多种作用与功效,但是使用时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

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

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关于《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根和乌药是同一种植物上的2个位置,乌药是应用乌药上茎苗,麻黄根应用的是乌药的根处。

他们尽管长在同一个绿色植物上,可是他们的药效确是不一样的。

简易而言,乌药是能够引起流汗的,而麻黄根是能够缓解流汗的。

这二种药品在医疗器材作用功效上面有非常大的差别,与其他中药材配搭能够医治不一样的症状。

麻黄根是啥麻黄根异名苦椿菜,是草麻黄或木贼麻黄或中乌药的根及地下茎。

麻黄根和黄芩、炒白芍、焦白术等中药材配搭起來,能医治冒虚汗的症状。

而阳虚出現的出汗,则需要和山参等一同应用。

此外对阴虚盗汗和生完孩子冷汗等,也是需要和别的的中药配伍了。

麻黄是什么乌药是一种草本植物状的灌木丛,是一种具备功效与作用的绿色植物,在其中带有非常丰富的黄酮,能获取麻黄碱,。

乌药能出汗,能驱走身体的凉气,而且还能治咳嗽,能消肿。

针对风寒感冒而造成的咳嗽、水肿等治疗效果显著。

乌药和麻黄根有什么不同,从外形,也有功效与作用上面有很大的差别。

乌药和麻黄根的不一样麻黄根是一种根,而乌药是绿化苗木,从这一点看来,二者還是非常容易差别的。

此外从作用上,麻黄根是用于抑汗的,而乌药是流汗的,因此更不一样了。

乌药和麻黄根的作用和功效麻黄根与乌药,二者虽同出一物,但因药用价值位置不一样,因此不仅茯苓功效不一样,并且功能恰好反过来。

现来做比较以下:(1)麻黄根:是用根节当药。

茯苓功效甘平。

归心肺功能经。

其质较重,擅于重坠降低,收而经久不散,有抑汗专功,不管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均可运用。

但重则须随证搭配适度药品,如气虚自汗常配黄蔑、白术茯苓等;阴虚盗汗则与五味子、牡砺等搭配。

(2)乌药:则用茎枝人药。

茯苓功效辛、有点苦,温。

归肺、膀胧经。

其质轻扬,擅于散发升高,有出汗补虚、宣肺止喘、利湿消肿之功,适用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研究,或水肿兼具表证L或寒症外束,肺气虚雍闭之咳嗽之证,及其取其温散湿邪的功效,用以风湿病痹痛、阴疽痰核等症。

麻黄的介绍中药

麻黄的介绍中药

麻黄的介绍中药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什么是麻黄?麻黄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麻黄的资料,欢迎阅读。

麻黄的介绍麻黄麻黄,中药名。

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

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

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

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

均为野生。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态:草麻黄: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

本质茎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

绿色枝膜质鞘状,包于茎节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锐三角形。

花单性异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复穗状花序,稀单生,雌球花多单生于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内有种子两枚。

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

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

均影响疗效。

性状鉴别: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

草质茎少分枝,黄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黄色(俗称玫瑰心,为麻黄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

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发汗。

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

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麻黄麻黄根二药合用共奏开合相济平喘止咳之功

麻黄麻黄根二药合用共奏开合相济平喘止咳之功

麻黄麻黄根二药合用共奏开合相济平喘止咳之功麻黄——麻黄根【配对奥妙】麻黄辛温,轻扬走表,既能开腠理,透毛窍以发汗,又能开宣肺气而平喘;麻黄根甘平微涩,人肺经,能行周身之表而固卫气,敛肌腠,闭毛窍,为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二药合用,一升一降,一开一合,开合相济,开不耗散,合不留邪,共奏开合相济平喘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1.哮喘初起,风寒外束而体实者,症见咳嗽,呼吸气促,痰多稀薄色白,咯吐不利,或伴发热,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小儿支气管哮喘者。

【用量用法】麻黄:3~6克;麻黄根6~9克,临证时,麻黄根用量略大于麻黄,目的在于抑制其发汗而增强其平喘作用。

【名医经验】1.张廷模麻黄虽善于开宣肺气,平喘止咳,但辛温发散力强,体虚多汗者应当避免。

而且本品能收缩血管,高血压者亦忌用。

麻黄根又具“收束之性,则不仅不能发汗,而且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本草》)。

现代则发现二者在其他方面尚有相辅相成之性,故将二药同用,既长于治疗喘咳,又无过于峻烈或敛邪之偏。

如经验方二麻四仁汤,以麻黄、麻黄根与杏仁、桃仁、白果等同用,主治哮喘和咳嗽,有“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之功。

并认为“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止汗固表,而且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两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调整肺气,不但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而且没有升提血压,助长兴奋所致的流弊.(《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34;《中华临床中药学》)2.刘韵远治疗小儿哮喘用二药相伍,既达宣肺平喘目的,又无过汗伤正及恋邪之弊端,常用于哮喘初起风寒外束而体实者。

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临证时麻黄根用量略大于麻黄,目的在于抑制其发汗而增强其平喘作用。

(《中医杂志》,1990,(8):20)3.蒲辅周治老年咳喘喜用麻黄根代麻黄,通过实践,数十年用之多效。

(《蒲辅周医疗经验》)【使用禁忌】痰热遏肺、肝气乘肺的咳喘证忌用。

(责任编辑:zxwq)。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点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点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点麻黄,又称麻黄根、麻黄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

在中医理论中,麻黄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它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包括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化痰、解毒等。

麻黄的主要功效之一是发汗解表。

在中医理论中,麻黄属于“麻黄解表药”,可以通过发散汗孔,促进身体散发体内多余的热气,从而达到降温、解表的作用。

对于病从寒邪引起的感冒、发热等疾病,麻黄可以加速热量的消耗,促使体内热气排出,从而减轻症状。

其次,麻黄还有宣肺止咳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麻黄属于“益气宣肺药”,可以通过刺激呼吸道神经末梢,扩张支气管,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尤其对于寒冷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咳嗽等疾病,麻黄可以起到良好的疗效。

此外,麻黄还有平喘化痰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麻黄属于“防风化痰药”,可以通过扩张支气管,促进痰液的排出,从而改善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症状。

对于由于痰湿引起的呼吸困难、喘息等疾病,麻黄可以改善肺部痰湿的状态,减轻症状。

同时,麻黄还具有解毒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麻黄属于“解引解毒药”,可以通过促进体内毒素的代谢和排泄,从而达到解毒的作用。

对于食物中毒、中药中毒等情况,麻黄可以帮助体内排出毒素,减轻中毒症状。

麻黄还有一些附加的功效与作用。

例如,麻黄可以提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促进疗效。

此外,麻黄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当然,在使用麻黄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麻黄属于刺激性药物,故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其次,麻黄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有禁忌。

例如,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应禁用麻黄,以避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人也应慎用麻黄。

总之,麻黄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化痰、解毒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在使用麻黄时也需要注意安全性和适用性,确保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草药,以取得最佳疗效。

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麻黄,学名麻黄科麻黄属植物,中药学上的名字是Ephedra sinica Stapf。

它是一种多年生半灌木草本植物,主要生长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高寒地区的草地、山坡和沙漠地带。

麻黄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而且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有大量论述和应用。

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麻黄碱,它具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具有显著刺激效果。

而与之相对的,麻黄根则是指麻黄科植物麻黄属的根茎,它同样具有许多非常有用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对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进行全面的探讨。

一、麻黄的功效与作用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麻黄通过其主要活性成分麻黄碱的作用,对呼吸系统具有明显刺激作用。

麻黄碱能够扩张支气管,改善肺功能,促进呼吸道的舒张。

麻黄还能够润肺止咳,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得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律增快,从而起到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此外,麻黄还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

因此,在一定剂量下,麻黄可以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够刺激神经元,促进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使人神经兴奋。

这一作用使得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提神醒脑的功效。

此外,麻黄还能够减轻疲劳,增强运动能力,改善记忆力。

因此,麻黄可以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疲劳倦怠等症状。

4. 对于呕吐、腹泻的作用麻黄具有一定的抗胆碱能作用,可减少肠道的蠕动,从而减缓腹泻。

同时,麻黄还能够刺激催吐中枢,有助于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5. 对于体温调节的作用麻黄具有较强的风寒解表作用,能够扩张末梢血管,促进皮肤血流,增强出汗排热。

因此,在感冒发热、风寒感冒等症状中,麻黄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6. 对于体重控制的作用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脂肪的分解和燃烧,从而减少体重。

中药“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

中药“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

中药“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本品为麻黄科植物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古、新疆。

秋末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和泥沙,干燥。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质硬,外皮色红棕,切面色黄白者为佳。

切厚片,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甘、涩,平。

归心、肺经。

具有固表止汗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9克。

外用适量,研粉撒扑。

使用注意:有表邪者忌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三、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自汗,盗汗等。

本品甘涩性平,入肺经能行肌表、实卫气、固理、闭毛窍,为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治气虚自汗,常与黄芪、煅牡蛎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

治阴虚盗汗,常与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等同用。

治产后虚汗不止,常与当归、黄芪等配伍。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麻黄根碱,麻根素(即1-酪氨酸甜菜碱)及阿魏酰组胺等。

本品还含有麻黄宁,麻黄酚等。

2.药理作用麻黄根所含生物碱能抑制低热和烟碱所致的发汗;可使蛙心收缩减弱,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肠管、子宫等平滑肌呈收缩作用。

麻黄根甲醇提取物能降低血压,但麻黄素有升压作用。

五、“麻黄与麻黄根”功效区别麻黄与麻黄根同出一源,均可治汗证。

然前者以其地上草质茎入药,主发汗,以发散表邪为用,临床上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后者以其地下根及根茎入药,主止汗,以敛肺固表为用,为止汗之专药,可内服、外用于各种虚汗。

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

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

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功效作用麻黄根,中药名。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f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分布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麻黄根含麻黄碱A、B、C、D,阿魏酰组胺、麻黄根素A,麻黄双酮A、B、C、D升血压作用的酪氨酸甜菜碱。

具有固表止汗之功效。

常用于自汗,盗汗。

1.固表止汗麻黄根止汗作用很强,可用于一切虚汗,但须根据情况之不同随证配用。

如表虚自汗则配补气药,阳虚白汗则配补阳药,阴虚盗汗则配滋阴收敛药,产后虚汗则配养血围表药,标本兼顾,可获良好效果,亦可与煅龙骨煅牡蛎共研细末作粉外扑用于止汗。

2.利尿麻黄根中含有大量的麻黄碱,麻黄碱有很强的利尿消肿功效,对食用水,盐水,尿素水之后的动物都表现出很强的利尿作用。

营养价值麻黄根含麻黄碱A、B、C、D,阿魏酰组胺、麻黄根素A,麻黄双酮A、B、C、D升血压作用的酪氨酸甜菜碱。

1、麻黄根碱A、B、C、D3mg/kg对大鼠有降压和减低心率作用,其中麻黄根碱B的作用最强。

2、麻黄根所含生物碱可使蛙心收缩减弱,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肠管、子宫等平滑肌呈收缩作用;能抑制低热和烟碱所致的发汗。

3、麻黄根中含有大量的麻黄碱,麻黄碱有很强的利尿消肿功效,对食用水,盐水,尿素水之后的动物都表现出很强的利尿作用,但是对食用酒精后的动物却是相反的抑制排尿作用,因此,麻黄根的利尿仅限于水分类,对酒精等有机成分类表现的是抑尿作用。

适宜和禁忌适宜:自汗、盗汗者麻黄根止汗作用很强,可用于一切虚汗,常用于自汗、盗汗的人群。

表虚自汗则配补气药,阳虚白汗则配补阳药,阴虚盗汗则配滋阴收敛药。

研作细末作粉外扑用于止汗。

禁忌:表邪者麻黄根功专止汗,有表邪者忌用。

母婴宜忌孕妇不宜服用。

麻黄根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也少见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麻黄根是比较安全的药物。

但是由于孕妇的特殊性,慎用麻黄根为妙。

婴幼儿不宜服用。

麻黄根止汗作用很强,对于一切虚汗都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婴幼儿本就代谢快,出汗也多,尤其是睡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麻黄及麻黄根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Bge.的干燥草质茎。

原植物草麻黄又名川麻黄、华麻黄,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新疆、河南;中麻黄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木贼麻黄又名木麻黄、山麻黄,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

本品药材性状: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

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

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

节明显,节间长2~6cm。

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

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气微香,味涩、微苦。

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

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

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

节间长1.5~3cm。

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本品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抑制胃肠蠕动,抑制子宫收缩,抗疲劳,散瞳,利尿及缩尿,利胆,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提高纤溶功能,抗凝血,降低尿毒症毒素,抑制氧自由基作用,对血糖有影响。

其它药用部位:麻黄根,为草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药材性状呈圆柱形,略弯曲,长8~25cm,直径0.5~1.5cm。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和支根痕。

外皮粗糙,易成片状剥落。

根茎具节,节间长0.7~2cm,表面有横长突起的皮孔。

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射线放射状,中心有髓。

气微,味微苦。

本品味甘、涩,性平;归心、肺经。

功能:固表止汗。

中医临床用于自汗,盗汗。

麻黄为常用中药,是我国产的世界著名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本草图经》曰:“麻黄,生晋地及河东,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

苗春生,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已来。

梢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红皮,里仁子黑。

根紫赤色。

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内结子。

雄者无花,不结子。

至立秋后,收采其茎,阴干令青。

张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及大、小青龙汤,皆用麻黄;治肺痿上气,有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皆大方也。

古方汤用麻黄,皆先煮去沫,然后内诸药。

今用丸散者,皆不然也。

”草麻黄化学成分含麻黄生物碱类: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痕量右旋甲基伪麻黄碱;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总含量为0.481%~1.382%。

挥发油:含量较高的有α,α,4-三甲基-3-环己烯-甲醇、β-松油醇、对-2-烯-7-醇,平喘有效成分左旋α-松油醇和2,3,5,6-四甲基吡嗪。

噁唑酮类生物碱:麻黄噁唑酮。

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小麦黄素、山柰酚、芹菜素-5-鼠李糖苷、蜀葵苷元、3-甲氧基蜀葵苷元、山柰酚鼠李糖苷。

中麻黄含麻黄生物碱类,总量为1.059%~1.564%。

木贼麻黄含麻黄生物碱类,总含量为 2.093%~2.436%;噁唑酮类生物碱、挥发油、黄酮醇苷、芳香酸类。

吉力等从麻黄挥发油中共鉴定了127个化合物;从草麻黄挥发油中鉴定了82个,从中麻黄鉴定了63个,从木贼麻黄鉴定了39个成分;鉴定率分别为77.20%、82.01%、67.68%。

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分别是l-α-松油醇、1,4-桉叶素和十六烷酸。

其它含量较高的成分有草麻黄挥发油中的萘、γ-桉叶醇,中麻黄的对-聚伞花素、1,8-桉叶素、l-α-松油醇,木贼麻黄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

麻黄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前述3对立体异构的生物碱及少量挥发油,这6种生物碱虽然结构相似,但药理作用有所不同,作用强度也有差异。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是麻黄类生药中生物碱的主要成分。

草麻黄、木贼麻黄、单子麻黄以及西藏中麻黄的总生物碱含量高(其中木贼麻黄和单子麻黄的总生物碱含量超过 2.0%)。

生物碱中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较少;而中麻黄和窄膜麻黄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也较高(1.059%~1.564%),但以伪麻黄碱为主;山岭麻黄、藏麻黄、异株矮麻黄的总生物碱含量低于草麻黄,但各生物碱之间的比例与草麻黄的接近,适当增加用量可以作为麻黄入药。

丽江麻黄中总生物碱含量与草麻黄相似,但各种生物碱的含量之比随产地不同有所差别。

云南丽江产者含伪麻黄碱较多,而四川西南部产者含麻黄碱较多。

膜果麻黄、斑子麻黄两种含生物碱量甚微,因此不能作为麻黄入药。

特别是膜果麻黄,蕴藏量大且性状与中麻黄很相似,应注意鉴别。

此外还发现栽培的草麻黄总生物碱含量比较低。

文洁等报道,麻黄中生物碱含量及各种生物碱比例与其植物品种特征有关。

木贼麻黄中生物碱含量较高,且以d-伪麻黄碱为主;草麻黄含量居中;丽江麻黄含量较低,主要为l-麻黄碱。

麻黄中生物碱含量及各种生物碱比例随采集期不同而改变。

内蒙古产草麻黄7月份主要含l-麻黄碱,8月份l-麻黄碱d-伪麻黄碱总量达到高峰(0.961%),9月份则是d-伪麻黄碱高于l-麻黄碱,10月份d-伪麻黄碱比l-麻黄碱含量高约一倍,两者总量达0.84%;到11月份l-麻黄碱与d-伪麻黄碱含量基本持平。

新疆产中麻黄d-伪麻黄碱含量比l-麻黄碱高一倍以上,4月份和9月份两者总量达到高峰,分别为1.628%、1.855%。

产地不同,麻黄的生物碱含量及各种生物碱比例亦不同。

新疆产木贼麻黄所含生物碱一般以d-伪麻黄碱为主,约比l-麻黄碱含量高2~3倍,总量也高,但产于温泉县的木贼麻黄不遵循此规律,l-麻黄碱比d-伪麻黄碱含量高约一倍,且总量较低。

分别产于甘肃和内蒙古的草麻黄l-麻黄碱与d-伪麻黄碱含量比例不同,采集时间都在7月份的甘肃产草麻黄以d-伪麻黄碱为主,含量比l-麻黄碱高约一倍,而内蒙古产草麻黄以l-麻黄碱为主,几乎不含d-伪麻黄碱,两者总量也因采集地点不同而有差异。

孙静芸等报道麻黄全草、节、去节各部位中的2,3,5,6-四甲基吡嗪的含量有明显差异,节>全草>去节;而l-α-萜品烯醇和总麻黄碱的含量则去节>全草>节。

文献报道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等作用,其发汗作用可能是由于麻黄碱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从而导致汗液分泌增加,而2,3,5,6-四甲基吡嗪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作用。

古方中麻黄之所以去节,是否是因为2,3,5,6-四甲基吡嗪有对抗麻黄碱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也有报道麻黄素类生物碱主要存在于茎的髓部。

因此,髓部多的节间含量高于髓部少的节。

节间的平均含量为0.687%;节的平均含量为0.287%。

由此证明:节和节间之所以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是由于生物碱含量的不同所造成的。

李姿娇等将麻黄总提取物分为麻黄碱和非麻黄碱两部分,并试验非麻黄碱部分的溶栓作用。

用三氯甲烷萃取分离麻黄碱与非麻黄碱部分,氯化铁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进行溶栓作用研究。

结果非麻黄碱部分具有与麻黄碱部分及盐酸麻黄碱对照品溶液相当的溶栓作用。

非麻黄碱部分可能含有显示麻黄整体药效的有效成分。

按照《中国药典》规定,麻黄仅取草质茎入药,而木质茎则弃去。

但近来有的药材加工单位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把部分木质茎也切入药内。

麻黄3个部位中生物碱含量有明显差异,草质茎中生物碱的含量分别约为过渡茎和木质茎的9.35倍。

对麻黄草质茎、过渡茎和木质茎中的挥发油进行了比较,草质茎含油0.21%,过渡茎含0.105%,而木质茎仅含0.075%。

薄层色谱中草质茎挥发油出现Rf值不同的10个斑点,而木质茎仅有其中的5个斑点。

以上可以看出,麻黄仅取草质茎入药的传统加工方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周有寿等报道,种子繁殖连续生长的中麻黄在前三年麻黄碱含量逐年上升,第三年含碱量达到并超过药用标准,第四年和第五年又稍有下降,但仍符合药用标准。

再生中麻黄的麻黄碱含量在当年即可达到药用标准,第二年最高,第三年又稍有下降。

中麻黄有生长前期麻黄碱含量的上升与植株同化器官结构的完善和功能的增强有关,而生长后期部分枝条木质化加剧并衰老,加之生殖生长影响,导致麻黄碱含量下降。

人工栽培的再生麻黄比自然生长地段的再生中麻黄的麻黄碱含量低,但可达到药用标准。

麻黄草虽是耐干旱和耐贫瘠的植物,但适当施肥和灌溉既能提高产量,也能保证其质量。

同一年内不同生长类型的多年生中麻黄在5~7月份为营养生长的旺盛时期,8月份后生长量逐渐衰退进入麻黄碱的转化和积累期,10月份到次年4月份麻黄碱的含量最高,在此期间,中麻黄处于休眠状况,麻黄碱含量变化不大。

有报道认为麻黄夏秋两季刈割的总产量比秋季一次刈割产量高。

但从中麻黄的质量和资源合理利用方面考虑,种子繁殖的中麻黄在第三年采收为宜;野生和人工栽培的再生中麻黄应两年采收一次;采收期应在10月到次年4月初之间。

王康正等报道,草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随生长年限而增加。

二年生时药材中含量居高1.05%,是药典规定最低限量的1.3倍。

不同采收时间属8~9月最高,为1.86%~2.26%,同时8~9月也是植株折干率最高的时期。

因此草麻黄应在二年生的8~9月采收为宜,比药典“秋季”采收时间更明确。

贾元印等通过对贮存6、12、24和30个月的麻黄中生物碱和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和薄层色谱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4者中生物碱的含量无明显变化;但挥发油贮存12个月者较贮存6个月者稍有减少,贮存24个月和30个月者较贮存6个月者明显减少,分别仅为后者含量的72.7%和59.1%。

因此麻黄常温贮存一般以一年左右为宜。

王荣等采用HPLC法分析麻黄药材中的麻黄碱,结果麻黄药材的指纹图谱有较好的相关性,所有共有峰的参数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有关药材的技术要求。

本研究将有助于麻黄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及麻黄道地药材的质量控制。

曹瑞等对内蒙古麻黄的资源状况、资源价值、生长习性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内蒙古地区麻黄资源过度利用所造成的分布区缩小与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因素等环境问题。

在深入分析内蒙古草原和荒漠天然植被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现状后,提出了内蒙古麻黄资源的保护对策和建议:建立草原和荒漠区天然植被保护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国家重点野生植物的原生境保护区;建立和完善麻黄的人工种植基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