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药材的质量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定量用于麻黄汤的质量评价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定量用于麻黄汤的质量评价
QuantitativeEvaluationofMahuangDecoctionBasedonFingerprintandMultiIndexComponents HuangYinglan1,YangFang2
(DepartmentofPharmacy,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ngzhou5105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analyzethe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evaluationofthemaincomponentsofMahuangDecoctionby quantitativeanalysisoffingerprintandmultiindexcomponents.Methods:Thelinearrangetestandrecoverytestwereusedonhigh 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analysismethodfortherigorofthefingerprint.Twomanufacturersprovided6differ entbatchesofMahuangDecoction,withatotalof12batches,andwithephedrinehydrochloride,cinnamaldehyde,bitterapricot kernel,licoriceglycosidereferenceacidascontrolproducts.QuantitativedeterminationofHPLCcontentinthe4componentsof eachbatchinMahuangDecoctionwascalculated;atthesametime,fingerprintHPLCwasusedtoevaluatethequalityofMahuang Decoction.Results:1)InMahuangDecoction,theeffectiveingredientsincludingephedrine,cinnamaldehyde,amygdalinandgly cyrrhizicacidhadgoodlinearrelationshipwithinthescopeofconcentrationwasgood,andtheaveragerecoveryrateof4compo nentswere100%,1001%,9939%,9904%,withRSD of17%,13%,11%,099%.2)Thequalityfluctuationof MahuangDecoctionsamplesfrom Dmanufactureswaslargerandthesimilaritywaslower,whilethequalityfluctuationwaslower, withhighsimilarityandgoodconsistencyinBmanufacture.Conclusion:ThemaincomponentsofMahuangDecoctionareephed rinehydrochloride,cinnamicaldehyde,amygdalinandglycyrrhizicacid.ThequalityofMahuangDecoctionofBmanufacturewas betterthanthatofDmanufacture. KeyWords Fingerprint;Quantitativeanalysis;MahuangDecoction;Quality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5.052

中药麻黄实验报告

中药麻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麻黄药材的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

2. 掌握麻黄的炮制方法及炮制前后药效的变化。

3. 学习麻黄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麻黄药材(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药材粉末、乙醇、甲醇、盐酸、水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粉碎机、药筛、研钵、烧杯、容量瓶、滴定管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麻黄药材性状观察(1)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

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

节明显,节间长2~6cm。

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

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黄绿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气微香,味涩、微苦。

(2)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

有粗糙感。

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3)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

无粗糙感。

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2. 麻黄药材显微观察(1)草麻黄:粉末呈淡绿色。

纤维长梭形,壁厚,木化,孔沟明显。

石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壁厚。

节部鳞叶呈三角形,先端尖,边缘膜质,细胞壁波状弯曲。

(2)中麻黄:粉末呈淡黄色。

纤维长梭形,壁厚,木化,孔沟明显。

石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壁厚。

节部鳞叶呈三角形,先端尖,边缘膜质,细胞壁波状弯曲。

(3)木贼麻黄:粉末呈黄棕色。

纤维长梭形,壁厚,木化,孔沟明显。

石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壁厚。

节部鳞叶呈三角形,先端尖,边缘膜质,细胞壁波状弯曲。

3. 麻黄炮制实验(1)麻黄生品:取麻黄药材,洗净,切段,晾干。

(2)蜜炙麻黄:取麻黄药材,洗净,切段,晾干。

加适量蜂蜜,拌匀,闷润,炒干。

4. 麻黄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1)麻黄汤:取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药材,按一定比例配伍,制成汤剂。

中国药典2020版麻黄质量标准

中国药典2020版麻黄质量标准

我国药典2020版麻黄质量标准1. 简介我国药典是我国药品标准的权威性文件,对于药品的质量、安全、有效性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要求。

其中,对于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而麻黄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质量标准对于保障药品的质量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2. 麻黄的来源和性味麻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来源于麻黄科植物——麻黄。

该药材在我国分布广泛,以北方地区较为常见。

麻黄性味辛温,归肺、膀胱经。

3. 我国药典2020版麻黄质量标准的内容我国药典2020版对于麻黄的质量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外观特征:要求麻黄呈现出纤细、灰黄色、有光泽、易折断的特征。

3.2 性状鉴别:要求麻黄应具有清新的气味,苦涩的味道,具有辛温的性味特征。

3.3 含量测定:规定了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不得低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含量。

3.4 不合格项:包括霉菌和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杂质等项的限定。

3.5 其他:还规定了麻黄的贮存要求、包装要求等。

4. 对质量标准的意义我国药典2020版麻黄质量标准的制定,对保障麻黄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标准可以起到规范生产的作用,使得麻黄的生产过程更加规范化,避免了药材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或混入杂质。

对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进行规定,可以保证药材的药效质量符合标准,保证了其临床疗效。

5. 麻黄的合理使用在使用麻黄时,应当根据医师的指导进行合理使用。

由于麻黄具有辛温的性味,可发散风寒、解表散寒、宣肺开音、平喘止咳的功效,但同时也应当注意避免超量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

6. 结语我国药典2020版麻黄质量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麻黄的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使用麻黄药材时,应当遵循质量标准和医嘱,以确保药材的安全有效使用。

7. 麻黄的药用价值除了在传统中医中广泛使用外,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麻黄的药用价值。

麻黄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麻黄碱,它具有抑制组织胺释放、扩张支气管、收缩血管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

%9a麻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

%9a麻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

·282·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7卷第2期2006年2月肛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丁基苯酞的峰面积,以外标法计算丁基苯酞结果见表l。

表1JII芎中丁基苯酞的量(n一3)Table1ContentofbutylphthalideinRhizomachuanxiong锄一3)批号丁基苯酞/%批号丁基苯酞/%0409030.7860410130.7980409130.8010410260.7900409210.7934讨论4.1实验建立了川芎药材中丁基苯酞的测定方法,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适当比例的乙腈一醋酸水为流动相,可使丁基苯酞与其他成分获得基线分离,丁基苯酞的分离度>2,理论塔板数>5000,并具有微量、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等特点,可用于川芎中丁基苯酞的量测定。

4.2本实验比较了乙醚回流提取和超声提取两种方法,发现超声提取效率大大高于回流提取。

可能是丁基苯酞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受热后损失了一部分。

4.3样品提取方法的优选:丁基苯酞为川芎挥发油中的成分,脂溶性较强,因此选用乙醚作为提取溶剂,对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了考察,本实验采用L。

(34)正交表,以提取后的丁基苯酞的峰面积和称重的比值(s/w)作为考察指标,进行了9次试验,取药材粉末(40目)2g,精密称定,按表2操作,考察提取条件。

表2因素水平表Table2FactorsandlevelsReferences:L1jHuBH.Translate.TheAnalysis7■c^nicsofChinesePrepa—ration(汉方制刺分析技术)[M].Beijing:People’aMedicalPublishingHouse,1986.[23ShiLF,DengYS,WuBS.StudieschemicalstituentsandtheiSrstabilityoftheessentialoilfromdryrhi—zomeofLigusticumchuanxiongHortEJ].ChinJPharmAnal(药物分析杂志),1995,15(3):26.[33XuHL,FengYP.Effectsof3-butylphthalidethrombo-sisformationandplateletfunctioninrats[J].ActaPharm5抽(药学学报),2001,36(5):329—333.[4]ZhaoCX,CuiSM,LiuXH,eta1.Determinationoftheandtherelatedsubstancesof3-butylphthalideinlipo—somesbyRP—HPLCEJ].JShenyangPharmUniv(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4,24(1):24—27.RP—HPLC法测定麻黄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林凯1,范琦h,杨成钢2,邓开英2(1.重庆医科大学药学系,重庆400016;2.重庆市药品检验所,重庆400015)麻黄是常用中药,性温、味辛、微苦,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麻黄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麻黄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2 235 954 20 690
C
251 017
误差 ( D) 22 809
2 125 508 11 006 2 11 404 1
F0 05 ( 2, 2) = 19 00, F0 01 ( 2, 2) = 99 00
表4
三 批验证实验结果
显著性 P< 0 01 P< 0 05
实验号
出膏率 (% )
盐酸麻黄碱转移率 (% )
1
18 46
89 63
2
18 62
88 86
3
18 24
89 79
平均
18 44
89 43
2 3 含量测定 5 2 3 1 色 谱条件: 色 谱柱为 D iamonsil TM C18柱 ( 4 6 mm 200 mm, 5 m ) ; 流动相: 乙 腈-0 1% 磷 酸 ( 9 87) ; 柱温: 室温; 流速: 1 0 m l /m in; 检测波长:
4
2
1
2
3
65 92
14 81
80 73
5
2
2
3
1
78 94
17 62
96 56
6
2
3
1
2
73 02
16 52
89 54
7
3
1
3
2
76 94
17 06
94 00
8
3
2
1
3
73 77
16 86
90 63
9
3
3
2
1
89 61
20 40 110 01
K1
58 443
73 313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E hdait m da She ke C A Me.或 木 贼 麻 黄 p er n r ei c rn t . . y e hda eu en g.的 干 燥 草 质 茎 。麻 黄 具 有 发 er q i t a B e si
高 ,为 ( . 0 2 7 8±0 6 2 % ,草 麻 黄 和 中麻 黄 的 总 .4 )
黄化 学成 分 的研 究 颇 多 ,发 现其 含 有 生 物碱 类 、黄
酮类 、挥 发 油 、多 糖 、酚 酸 类 等 多 种 成 分 。现 代 医
学研 究 表 明 ,麻 黄 对 中枢 神 经 系 统 、心 血 管 系 统 、 平 滑肌 等具 有 广 泛 的药 理作 用 ,其 有 效 成 分 主 要 是
Hii kn n ,删 从 麻 黄 根 中分 离 得 到 2个 麻 o等
( uren 、二 氢 槲 皮 素 ( iyr uren 、槲 皮 qe t ) ci dhdo ect ) q i
酚和 1 1个 麻 黄 宁,分 别 为:麻 黄 酚 A 和 (p ern i A、B) eh dann ;麻 黄 宁 A、B、C、D、E、F 、
方 法 对 草 麻 黄 、中 麻 黄 和 木 贼 麻 黄 中 的 总 碱 含 量 进 行 了测 定 ,结 果 显 示 ,木 贼 麻 黄 的 总 碱 含 量 最
著名的中药材 , 《 中国药典》2 1 0 0年版规定麻黄为 麻 黄 科 植 物 草 麻 黄 E hda s i t f 中 麻 黄 p er i c Sa 、 活性 。本 文 就 近 些 年 来 国 内 外对 麻黄 的化 学成 分 和药理 活 性研究 成 果进行 综 述 。
1 化学 成分 研 究 1 1生 物碱类 .
醇[ (+) 1pey-一 d一一rpn1 、3 - 甲基 -hnl i o1poao] ,4二 2 mi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麻黄,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得到了更为详尽和深入的探索。

本文旨在综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方法、药理活性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麻黄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并探讨这些成分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还将对麻黄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麻黄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为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二、麻黄的化学成分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质素类和多糖等。

这些成分不仅赋予了麻黄独特的药理活性,也是其药效发挥的物质基础。

生物碱类是麻黄中最为突出的一类化学成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这两种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是治疗哮喘、感冒等疾病的有效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在麻黄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麻黄黄酮和去甲麻黄黄酮是较为重要的黄酮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麻黄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木质素类和多糖类成分。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菌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麻黄的化学成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为麻黄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麻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麻黄中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揭示和应用。

三、麻黄的药理活性麻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植物,其药理活性一直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点。

麻黄的功效及应用研究报告

麻黄的功效及应用研究报告

麻黄的功效及应用研究报告
麻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祛风散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以下是对麻黄的功效及应用的研究报告:
1. 抗过敏作用:研究发现,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抗过敏作用,可以减轻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等症状。

2. 清热解毒作用:麻黄蕈碱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症状。

3. 解痉作用: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解痉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癫痫等疾病。

4. 利尿作用: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尿液排泄,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麻黄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呼吸系统疾病:麻黄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2. 感冒发热:麻黄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症状。

3. 水肿尿毒症:麻黄具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尿毒症等疾病。

4. 外用消肿止痛:麻黄可用于外敷,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扭伤、瘀伤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心率和血压的作用,因此使用时需注意剂量,避免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同时,由于麻黄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故儿童、孕妇、高血压患者、心脏病患者及对麻黄过敏者应慎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药材的质量分析研究
作者:林朝展, 祝晨蔯, 杨金燕, 陈康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州,510405
刊名: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英文刊名: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 CLINICAL PHARMACOLOGY
年,卷(期):2005,16(1)
被引用次数:8次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 2000
2.那硕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扑热麻黄胶囊中盐酸伪麻黄碱含量[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0(07)
3.温爱平.杨树平.李红英双波长扫描法测定异麻匹林片中咖啡因和盐酸伪麻黄碱含量[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0(05)
4.王晓玲.卢颖.邱乃英薄层扫描法测定肺炎合剂中盐酸麻黄碱[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03)
5.C Imaz.R Navajas.D Caneras Comparison of various reversed - phase columns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ephedrine in urine by high -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2000(870)
6.王曙东.宋炳生.李汉宝RP-HPLC测定小儿麻甘冲剂水煎液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期刊论文]-华西药学杂志2000(06)
7.G Shao.F Wu.DS Wa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Ephedrine and (d) -Pseudoephedrine in plasm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e chromat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1995(05)
8.朱盛山.刘强.郭丽冰HPLC法测定喘平粉雾剂中麻黄碱、伪麻黄碱、东莨菪碱的含量[期刊论文]-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05)
1.丁丽.马毅.贺殿正交试验优选麻黄的新型仿生提取工艺[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09(18)
2.刘文虎.董永喜.范春玲.胥桂贤.贺殿麻黄新型仿生提取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师 2009(5)
3.杨翀.梁光义.曹佩雪.贺祝英三拗汤不同配伍中麻黄碱、甘草酸和苦杏仁苷的变化[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8(3)
4.靳凤云.贺祝英.赵杨.廖薇.梁光义HPLC测定华盖散传统汤剂与颗粒汤剂中盐酸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8(1)
5.杨金燕.林朝展.祝晨蔯.陈康麻黄蜜炙前后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含量的变化[期刊论文]-华西药学杂志 2007(5)
6.许爱霞.葛斌.宋平顺.张振明甘肃人工栽培麻黄挥发油成分分析[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7(5)
7.陶蕾.杨长青.李成酸水煮提法提取麻黄的工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07(12)
8.梁光义.杨翀.周静宜.曹佩雪.蔡琨.靳凤云HPLC测定三拗汤不同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并比较其体外的抗菌作用[期刊论文]-华西药学杂志 2007(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yxyylcyl200501019.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