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分析
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分析及建议

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分析及建议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剂型,它具有方便携带、剂量准确、易于吞服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而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入库验收是确保中药饮片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针对中药饮片入库验收的质量分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外观质量中药饮片的外观质量是其入库验收的重要指标之一。
合格的中药饮片应该色泽均匀、无明显异物、无霉变、无虫蛀等情况。
而在实际情况中,部分中药饮片可能存在色泽不均匀、有异物混杂、霉变等现象,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中药饮片的质量。
2. 成分含量中药饮片的成分含量是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合格的中药饮片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成分含量范围。
而在实际情况中,部分中药饮片可能存在成分含量不稳定、超出范围等问题,这会导致患者用药不达标,影响疗效。
3. 钩重检验中药饮片的钩重是对其含水量的检验,合格的中药饮片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含水量范围。
如果中药饮片的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响到其质量和稳定性。
4. 微生物限量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量是对其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检验,合格的中药饮片应无菌、无霉、无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污染。
而在实际情况中,部分中药饮片可能存在微生物超标,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建议1.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对中药饮片的入库验收,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确保中药饮片的外观质量、成分含量、钩重、微生物限量等符合国家标准,达到合格要求。
2. 及时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理对于不合格的中药饮片,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是可修复的问题,如颜色不均匀、有异物混杂等,可以进行清洗、烘干等处理;如果是不可修复的问题,如成分含量超标、微生物超标等,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处理,以免流入市场造成安全隐患。
3. 加强供应商管理对中药饮片的供应商进行严格把控和管理,建立供应商档案,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确保供应商的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标准,确保提供的中药饮片符合质量要求。
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分析及建议

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分析及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药饮片作为中药材的一种常见形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其入库验收质量是中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医药品的质量与安全。
目前对于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中药饮片的原材料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复杂,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为中药生产企业提供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安全,为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就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中药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的问题,分析目前存在的质量管理不足以及质量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及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水平,确保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和消费者的用药安全。
也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中药饮片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中药饮片是我国传统的药材剂型之一,其入库验收质量分析在中药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药饮片的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中药制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研究中药饮片入库验收的质量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科学意义。
首先,中药饮片作为中药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患者的用药效果和健康安全。
通过对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分析的研究,可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中药疗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其次,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研究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分析,有助于提升中药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
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中药饮片是指药用植物或其各部位制成的饮片,具有药效成分浓缩、使用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然而,中国传统中药饮片的质量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疗效和安全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首先,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存在以下问题:2.生产环节缺乏标准化管理。
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涉及药材采集、炮制、破碎、浸泡、蒸煮、熬煮、干燥等多个环节,如果没有标准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很容易导致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
3.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中药饮片作为一种食品,其安全性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使用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添加剂、农药等,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2.加强标准化管理。
制订并推行中药饮片的生产标准,规范生产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控制要求,这包括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煎煮等。
3.加强质量检测和监管。
增加对中药饮片产品的抽样检测,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并公开曝光不合格产品和企业。
4.提升行业监管水平。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中药饮片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行业规范制定和宣传指导,推动中药饮片行业的健康发展。
5.增加科研和创新力度。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功效,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中药饮片的生产水平。
总之,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问题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建立全程追溯体系、加强标准化管理、提升质量监管水平、加强科研和创新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甘肃省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分析

甘肃省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连续八年对甘肃省内27种1732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跟踪抽验工作,全面评价了甘肃省内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现状,总结分析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不合格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药品质量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分析1、基本情况从2010~2017年我中心共抽验荆芥、车前子等27个品种,共1732批,其中合格1293批,不合格439批,不合格率为25.3%。
样品分别来自我省14个地州市的市县级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厂矿医院、个体诊所、卫生室、药品生产、批发、零售连锁店及县、乡级药品零售店等。
抽样地域涵盖药品生产加工炮制车间、药品库房、药品调剂室,药品经营使用场所等。
2、质量状况通过连续八年的评价性抽验,我们发现甘肃省内的中药质量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假劣药品的比例依然高举不下,平均合格率只有74.7%,近四分之一的样品存在掺假使杂,以假乱真的现象,在纳入抽验的27个品种中只有诃子、泽兰、肉桂、香附、艾叶等5个品种全部合格外,其余荆芥、薄荷等22个品种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伪劣品、混淆品、代用品,有的不合格率甚至高达95%以上。
通过分析不合格率在50%以上的有6个品种,分别为柏子仁、通草、车前子、土荆皮、地骨皮、沙苑子;不合格率在20%~50%的有4个品种,分别为海金沙、小通草、骨碎补、山药;不合格率在10%~20%的有6个品种,分别为土鳖虫、荆芥、草豆蔻、款冬花、老鹳草、大青叶;不合格率在10%以下的有6个品种分别为白芍、山茱萸、秦艽、薄荷、威灵仙、白芷。
由于甘肃省内中药生产企业相对较少,以上样品主要来自药品经营使用环节。
3、不合格药品产生的原因3.1采收加工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中药品质优劣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多少,而有效物成分的高低又与药品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薄荷和荆芥中主要成分均为挥发油,并且主要分布在叶和穗中。
经营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分析

经营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分析中药饮片作为传统药材的一种形式,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市场上中药饮片品牌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一系列与质量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消费者选择优质产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中药饮片的原材料质量问题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部分不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或者虚假的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
一些原材料可能经过长期保存或治疗,导致其药效丧失,甚至含有有害物质。
消费者在购买中药饮片时应注意查看产品的原材料及产地等信息,选择正规渠道的产品。
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还与加工工艺有关。
一些企业可能为了追求加工速度和效益,在生产过程中忽视了加工工艺的要求。
加工过程中药材的清洗、烘干、研磨等环节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消费者在选购中药饮片时可以参考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优先选择规范操作的品牌。
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还与生产环境和贮存条件有关。
如果生产环境不洁净、通风不良,易导致中药饮片被污染。
贮存条件的不当也会使中药饮片受潮、霉变,降低产品的质量。
消费者在购买中药饮片时可关注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贮存条件等情况,选择可靠的品牌。
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还与企业的管理以及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有关。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在产品中掺假或添加有害物质。
而部分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或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难以发现和制止此类违规行为。
消费者在购买中药饮片时,可以选择知名度较高、信誉较好的品牌,同时也可关注相关的监管机构和标准,对比不同产品的检测报告和合规情况。
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涉及到原材料质量、加工工艺、生产环境与贮存条件以及监管等多个方面。
消费者在购买中药饮片时,应选择可靠的品牌,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贮存条件,同时关注监管机构的监管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到质量有保障的中药饮片产品,确保其药效和安全性。
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浅谈

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浅谈中药饮片是将中药材进行研磨、浸泡、烘干等工艺加工而成的成品,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重要剂型。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中药饮片存在质量问题,影响了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本文将对中药饮片质量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中药饮片质量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材选择不当:一些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了质量较差的药材进行加工,导致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减少或变异,影响疗效。
2.生产工艺不规范:一些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工艺流程不清晰、操作规范不严格等问题,导致中药饮片的成品质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
3.控制质量标准不严格:一些生产企业在制定质量标准时,仅考虑了产品的外观质量,而忽视了有效成分的含量和质量。
这导致一些中药饮片在药效上有所欠缺。
对于中药饮片质量现状分析,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提高药材质量:加强对药材种植、采集、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药材质量追溯体系。
同时,鼓励农民科学种植,使用优质种苗和绿色农药,提高药材的品质和安全性。
2.规范生产工艺: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中药饮片生产工艺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明确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
同时,加强生产过程监控,确保每道工序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
3.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中药饮片的全面质量标准,包括外观质量、含量测定、指标物质判定等方面的要求。
加强对中药饮片含量和质量的监测,建立药材质量分级和品牌评价体系,提高消费者的选择意识。
4.强化市场监管:加大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产品质量抽查和监测,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建立中药饮片质量违规监测和处罚机制,提高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
总结起来,中药饮片质量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基础,关系到患者的疗效和安全。
通过提高药材质量、规范生产工艺、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强化市场监管等对策,可以改善中药饮片质量现状,提高中药饮片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甘肃省十种评价性抽验中药材、中药饮片 质量分析

甘肃省十种评价性抽验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分析摘要】目的:了解甘肃地区2013—2016年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情况。
方法:选择甘肃地区14个地州市2013—2016年10个品种667批中药材、中药饮片,按评价性抽验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从不合格项目、抽样单位性质来进行评价。
结果:本次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承担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共10个品种667批次,有144批不合格,其中发现83批为伪品,61批为掺伪,总不合格率为21.6%。
结论:目前甘肃省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令人担忧,建议尽快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提高中药材质量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分析【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388-01近年来,我省虽然在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力的整顿和规范措施,但一些医药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忽视药品安全,弄虚作假,中药质量问题仍令人担忧,尽快提高中药材质量已刻不容缓[1-2]。
笔者就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对所承担的甘肃地区2013—2016年度评价性抽验的10个品种汇总分析,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2013—2016年,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国家对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违法行为的要求,在全省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检查工作,并进行评价性检验。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共承担了中药材、中药饮片共10个品种667批次,全面考察其质量情况[3]。
检品按照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及相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等进行检验。
2.结果2.1 总体质量情况本次检测按评价性抽验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山药77批,22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8.6%;款冬花72批,10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3.9%;海金沙67批,36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3.7%;土荆皮40批,25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62.5%;草豆蔻58批,10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2%;骨碎补71批,28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9.4%;山茱萸73批,7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9.6%;秦艽66批,6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9.1%;香附73批,均合格;肉桂70批,均合格。
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分析及建议

中药饮片入库验收质量分析及建议对中药饮片的外观特征进行观察。
中药饮片的外观应该符合国家药典中规定的要求,如颜色、形状、气味等。
质量分析人员应对药品的外观特征进行细致观察,检查是否存在异物、霉变、变质等现象,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则说明该批次的中药饮片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对中药饮片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
中药饮片的质量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有直接关系,理化指标的检测是确保药品质量合格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理化指标包括含水量、酸度(碱度)、溶解度、挥发油含量等。
质量分析人员应根据国家药典中对中药饮片理化指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检测,并与标准进行对比。
如果检测结果与标准要求不符,说明该批次的中药饮片存在质量问题,不能入库。
1. 加强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要求。
中药饮片作为药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供应商应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合格。
2. 定期开展药品质量追溯工作。
中药饮片的质量追溯是保障药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定期对产品进行追溯,查找质量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
3. 加强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
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的控制、质量检测方法的改进等方面。
企业应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过程的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可靠。
中药饮片的入库验收质量分析对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对中药饮片的外观特征、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方面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地发现和排除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
通过建立质量管理要求、加强质量追溯和质量控制等措施,能够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保证药品的疗效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分析
发表时间:2018-02-07T15:22:45.6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5期作者:张学智才让草(通讯作者)[导读] 本文通过连续八年对甘肃省内27种1732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跟踪抽验工作,全面评价了甘肃省内中药材。
甘南州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 747000 摘要:本文通过连续八年对甘肃省内27种1732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跟踪抽验工作,全面评价了甘肃省内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现状,总结分析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不合格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药品质量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分析 1、基本情况
从2010~2017年我中心共抽验荆芥、车前子等27个品种,共1732批,其中合格1293批,不合格439批,不合格率为25.3%。
样品分别来自我省14个地州市的市县级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厂矿医院、个体诊所、卫生室、药品生产、批发、零售连锁店及县、乡级药品零售店等。
抽样地域涵盖药品生产加工炮制车间、药品库房、药品调剂室,药品经营使用场所等。
2、质量状况
通过连续八年的评价性抽验,我们发现甘肃省内的中药质量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假劣药品的比例依然高举不下,平均合格率只有74.7%,近四分之一的样品存在掺假使杂,以假乱真的现象,在纳入抽验的27个品种中只有诃子、泽兰、肉桂、香附、艾叶等5个品种全部合格外,其余荆芥、薄荷等22个品种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伪劣品、混淆品、代用品,有的不合格率甚至高达95%以上。
通过分析不合格率在50%以上的有6个品种,分别为柏子仁、通草、车前子、土荆皮、地骨皮、沙苑子;不合格率在20%~50%的有4个品种,分别为海金沙、小通草、骨碎补、山药;不合格率在10%~20%的有6个品种,分别为土鳖虫、荆芥、草豆蔻、款冬花、老鹳草、大青叶;不合格率在10%以下的有6个品种分别为白芍、山茱萸、秦艽、薄荷、威灵仙、白芷。
由于甘肃省内中药生产企业相对较少,以上样品主要来自药品经营使用环节。
3、不合格药品产生的原因
3.1采收加工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中药品质优劣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多少,而有效物成分的高低又与药品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薄荷和荆芥中主要成分均为挥发油,并且主要分布在叶和穗中。
而薄荷的采收,一年两次,第一次在小暑后大暑前(七月中旬),主要供提取薄荷脑用;第二次在霜降之前(十月中下旬)主要作为药材用。
实验证明,薄荷在花蕾期叶片中含油量最高,薄荷脑含量则以盛花期最高。
而叶的产量又在花后期最高。
荆芥则在8~9月当花开到顶端穗绿时采收,而车前子应在种子成熟时采收。
通过对样品的性状观察,凡是挥发油含量检验不合格的薄荷和荆芥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未到季或过时采收的情况,比如薄荷的茎细小呈绿色而不呈紫色,车前子种子瘦小体轻呈黄绿色等。
3.2加工炮制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目的是分开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除去泥沙杂质及虫蛀霉变品、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等。
但是个别商贩却把加工炮制作为追求利润的手段和消除伪劣品外观特征的方式,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掺假使杂,如在海金沙中混入性状相似的矿物质或其它植物的花粉等导致其灰分超标,地骨皮为皮类药材,药用部位为干燥根皮,需将木质部和茎皮作为非药用部位除去,但是在不合格的地骨皮中,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非药用部位,包括未除去的木质部和地上部分茎皮等。
3.3贮藏、养护、运输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贮藏保管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药品质量,进而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如柏子仁含有丰富的油质,应密封包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变等,若贮藏养护不当就会发生变色走油、虫蛀、霉变现象,酸败度检测数据严重超出标准规定的上限。
3.3人为因素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导致药品不合格的主要因素,贯穿于所有不合格药品当中。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作为特殊商品,销售时多以重量计量,如在地骨皮中人为混入鹅绒藤的根皮,有的将大青叶中有效成分人为的提取,使其外观特征与合格品无任何差别,不经特殊的仪器设备肉眼根本无法鉴别,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4、讨论
4.1加强药品生产、经营、使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如果药品经售人员缺失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应有的良知,将使药品安全丧失重要的保护屏障,至使伪劣品肆无忌惮、无孔不入。
因此提高经售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规范药品经营行为,提高药品质量的最佳捷径。
同时加大对药品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其是不法商贩处于想违而不敢违,想违而违不起的境地。
4.2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和举办假劣药品展示活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别假药劣药品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规范举报奖励机制,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治的良好局面,使假劣药品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违法行为无容身之处,藏身之所。
4.3严格按照药材的特性按季节按时采收,中药品质的好坏取决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而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与采收的季节、时间、方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唐时的孙思邈就有“夫药采集,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殊,……”的说法。
4.4规范中药材的的炮制工艺,提高药品质量标准,虽然《中国药典》及相关中药炮制规范对中药炮制过程中杂质限量和辅料的种类及用量做了具体规定,但对加工而得的成品却无一味规定辅料的用量及残留量的检查,这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其利用这一特点在炮制过程中多下或少下辅料,或将炮制辅料做为药用成份混入其中,从而是药品在调剂过程中出现剂量不足,疗效下降的情况。
4.5不断加强监督人员的业务技能,进一步提高分辨假劣药品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制售假劣药品的人员也在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出陈推新,经售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对药品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以经验鉴别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需求。
如果不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是假劣药品肆无忌惮,防不胜防,给人民安全用药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