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气象)
气象名词解释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象名词及其解释: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温度是影响天气、气候和气候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7. 风:指空气的流动,风通常由气压梯度引起的。
不同类型的风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如飓风、龙卷风、强风等。
8. 降水: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落地形成降水形式。
降水是影响人类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洪水、暴雨、雪灾等。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名词解释气象的意思

名词解释气象的意思气象,作为一个名词,是指对大气现象进行观测、分析和预测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多种气象现象,比如天气、气候和气象灾害等等。
通过研究气象,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以及气候系统的演变趋势。
在古代,人们对天气变化的观察主要依赖于自然现象的变化,比如云彩、风向和温度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现代气象学借助科学仪器和先进的计算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气象现象,并提供给人们更及时的天气信息。
气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天气。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气候状态。
它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降水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天气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气象学家能够预测未来几个小时或几天的天气情况。
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气候是气象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一个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特征。
气候通常用长期平均气象要素来描述,比如一个地区五年或十年的降水量、温度和风向等。
气候的变化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农作物的种植适应性、城市规划和能源战略等。
除了天气和气候,气象学还关注气象灾害,比如风暴、洪水、干旱和龙卷风等。
这些灾害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通过对气象灾害的研究,气象学可以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为了进行气象观测和研究,气象学家使用各种仪器和技术。
比如气象站使用气压计、温度计和风速仪等仪器来记录天气要素的值。
卫星遥感技术能够通过卫星图像获取大范围的天气信息。
雷达和气象雷达则用于探测降水和风暴等气象现象。
总之,气象作为一个科学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通过气象的观测和分析,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以及气候系统的演变趋势。
这不仅提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便利,还对农业生产、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和应对气象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学将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气象信息。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1、天气: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大气状态、大气特征及其变化的总称。
2、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多年综合大气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3、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4、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5、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成为大气污染。
6、气温直减率:又称气温垂直梯度,指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7、太阳常数:是指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8、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9、地面有效辐射:是指地面辐射和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0、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1、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2、导热率: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13、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y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也称热扩散率。
1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
15、温度绝对年较差: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的差值。
16、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17、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做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空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18、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空气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时空气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气象学名词解释

十四、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问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用来表示空气潮湿程度。
十五、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水汽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十六、干湿度:某地某时间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十七、水分利用率:指作物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能合成干物质的重量,取决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水分蒸散两大过程。
十八、地转风:由于地转偏向力与水平其他梯度力相平衡而使风向与纬线相平行的风。
十九、梯度风: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相平衡的风。
二十、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湿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所差别的风,叫做季风。
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三、气候:某地多年某一时段(30年)内的大气统计状态。
四、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二十一、 气团: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空气团。
二十二、 霜冻:在作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零℃以下,引起植物体冻伤害的现象。
二十三、 大陆度:大陆度指数的简称,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大陆度越大,表示气候受大陆影响大。
五、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六、地面辐射差额: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也称地面净辐射。
七、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气象学名词解释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1.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
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2.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
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3.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4.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5.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6.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7.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8.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9. 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0.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11. 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2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13. 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1. 温度(气温) 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 与最低温度(气温) 之差。
2.温度(气温)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 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 之差。
名词解释(气象)

名词解释1、气温递减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 ,气温则下降约0.6℃,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通常以 表示:2、饱和水气压(E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分子是有限的,当水汽含量达到极限时,此时空气为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即为饱和水气压。
3、相对湿度(f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f=e/E ×100%4、比湿(q ):同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w d w m m m q +=5、露点(Td ):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在一定的气压下,若使空气达到饱和,只有降温。
降到实际水汽压(e )变成饱和水汽压(E ),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为露点。
6、能见度: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单位用米(m )或千米(km )表示。
7、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v v d RT P T R P ρρ=⇔=8、可见光:肉眼能够看得见的从0.4~0.76um的波长的光称为可见光。
9、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状态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1370W/m2)。
10、维恩(Wein )位移定律:黑体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λm )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的,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 C T m =λ。
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其辐射的波长则愈长。
11、斯蒂芬(Stefan )-玻耳兹曼(Boltzman )定律:物体的放射能力是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
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ETb=σT4 (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
气象学名词解释

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称之辐射。
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表面的太阳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3、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4、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5、太阳赤纬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时数。
7、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9、大气质量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10、大气透明系数阳光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辐照度之比11、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12、散射指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遇到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时,能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开13、散射辐射太阳辐射经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5、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6、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7、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8、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9、地面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
20、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和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21、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植物感光性强弱有两个标准,一是临感光性界光照长度二是作物发育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22、太阳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能之比。
23、潜热通量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 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 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 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 1.5 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 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 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 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 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 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 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 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 ℃,760mmHg) ,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 作指标。
11.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 .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 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 的气体。
14. 酸雨:指PH 小于 5 .6 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 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 .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 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气温递减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 ,气温则下降约0.6℃,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通常以 表示:2、饱和水气压(E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分子是有限的,当水汽含量达到极限时,此时空气为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即为饱和水气压。
3、相对湿度(f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f=e/E ×100%4、比湿(q ):同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w d w m m m q +=5、露点(Td ):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在一定的气压下,若使空气达到饱和,只有降温。
降到实际水汽压(e )变成饱和水汽压(E ),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为露点。
6、能见度: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单位用米(m )或千米(km )表示。
7、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v v d RT P T R P ρρ=⇔=8、可见光:肉眼能够看得见的从0.4~0.76um的波长的光称为可见光。
9、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状态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1370W/m2)。
10、维恩(Wein )位移定律:黑体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λm )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的,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 C T m =λ。
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其辐射的波长则愈长。
11、斯蒂芬(Stefan )-玻耳兹曼(Boltzman )定律:物体的放射能力是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
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ETb=σT4 (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
σ=5.67×10-8W/(m2·K4)为斯蒂芬-波耳兹曼常数。
12、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
但散射并不像吸收那样把辐射转变为热能,而只是改变辐射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
影响太阳的直接辐射的两个主要因子: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
14、散射辐射:太阳光经过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15、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称为总辐射。
16、泊松方程: 286.000⎪⎪⎭⎫⎝⎛=P P T T ;它给出了干绝热过程气块初态(0P ,0T )和终态(P ,T )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绝热变化时温度随气压变化的具体规律。
17、干绝热递减率: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
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则称干绝热直减率γd.18、湿绝热直减率: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的减温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以rm 表示。
(饱和空气绝热上升,每上升100m 温度降低的度数)19、位温:取这一标准高度为1000hpa,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以Θ表示,由泊松方程可得:286.010001000⎪⎭⎫⎝⎛=⎪⎭⎫⎝⎛=P T P T PC R θ20、假相当位温:当气块中含有的水汽全部凝结降落时,所释放的潜热,就使原气块的位温提高到了极值,这个数值称为假相当位温,用θse 表示。
Pse C Lq +=θθ21、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它表示在大气层中的个别空气块是否安于原先的层次,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22、潜热:蒸发过程中,由于具有较大动能的水分子脱出液面,使液面温度降低。
如果保持其温度不变,必须自外界供给能量,这部分热量等于蒸发潜热L ,L 与温度有如下关系:)/(10)4.22500(3kg J t L ⨯-= 23、压高方程: dZ RTg Z Z eP P ⎰=-2112 它表示气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按指数递减的规律。
24、水平气流的辐合辐散:各点空气向着同一点和同一线集聚,而且前面空气质点运动速度慢,后面运动速度快,结果这个区域里空气质点会逐渐聚积起来,引起气压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水平气流辐合;各点空气都背着同一线或同一点散开,而且前面空气运动速度快,后面的运动速度慢,显然这个区域里的空气质点会逐渐向周围流散,引起气压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平气流辐散。
25、冷性高压:高压中心为冷区,冷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26、暖性高压:高压中心区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27、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 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28、科氏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
29、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30、热成风:由于水平温度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称为热成风(T V ),即12V V V T-=。
31、急流:是指风速30m/s 以上的狭窄强风带。
是大气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32、温带急流:又称极锋急流,位于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上空,是与极锋相联系的西风急流。
33、副热带急流:又称南支西风急流,位于200hPa 上空副热带高压的北缘,同副热带锋区相联系,是一支相当强大而稳定的急流。
34、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35、锋面: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锋的宽度同气团宽度相比显得很狭窄,因而常把锋区看成是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
36、锢囚锋:锢囚锋是当冷锋赶上暖锋,两锋间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冷锋后的冷气团与暖锋前的冷气团相接触形成的锋。
37、(准)静止锋: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又占主导地位,锋面很少移动或处于来回摆动状态的锋。
38、冷、暖锋:冷锋是冷气团前缘的锋。
锋在移动过程中,锋后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冷锋又因移动速度快慢不同,分为一型(慢速)冷锋和二型(快速)冷锋。
暖锋是暖气团前沿的锋,锋在移动过程中,锋后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着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39、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锋面两侧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气团,因而锋两侧的气压倾向是不连续的,当等压线横穿锋面时便产生折角,折角尖端指向高压一方,锋落在低压槽中。
40、大气长波:是指波长较长、波幅较大、移动较慢、维持时间较长的波动。
其波长一般在5000-7000km ,因而围绕着中高纬的纬圈可出现3-6个长波,而经常维持着4-5个长波。
41、阻塞高压:简称阻高,是温度场比较对称的深厚暖性高压,其特点为(1)有闭合的高压中心,并位于50°N 以北。
(2)维持在平均时间为5-7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
(3 )沿纬向移动每天不超过7-8个经度,常呈准静止状态,有时甚至向西倒退。
天气以冷清为主。
42、切断低压:是温度场结构比较对称的冷性气压系统。
它常与阻高相伴而生,其中天气因部位不同而异,低压前部因低层有冷暖空气交汇,常有锋面气旋波动发生,有云雨天气出现,后部因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常有冷锋和切变线生成,有阵性降水出现。
43、切变线:是指风向或风速分布不连续的线,是发生在850hpa或700hpa等压面上的天气系统。
是我国暖季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
44、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是指该气压中心不随季节改变而改变,常年都存在的,如北半球的夏威夷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等等。
(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在海平面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其中季节性存在的称为半永久性活动中心,如印度低压、西伯利亚高压等。
)45、寒潮:盘踞在高纬度地区上空的冷空气,突然离开源地,大规模南下,所经之地产生大风、剧烈降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
46、副热带高压: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称副热带高压带。
47、龙卷:龙卷是自积雨云底部伸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
龙卷伸展到地面时引起的强烈旋风,称为龙卷风。
48、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为海陆风。
49、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50、气候因子: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
主要包括①太阳辐射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和洋流)④下垫面因子(包括海陆分布、地形与地面特性、冰雪覆盖)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51、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52、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得时空分布是由太阳和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的,又称天文辐射。
由天文辐射所决定的地球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它反映了世界气候的基本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