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行为jiao

合集下载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中,除了最常出现的从众效应和社会惰化现象, 还有协同效应、社会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和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这是群体共同的行动方向 •群体成员的一切努力都应该紧紧围绕群体目标展开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个体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群体的功能: 1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4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的一种 齐心协力、高效率地进行活动的精神 状态。群体士气对于群体绩效水平的 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士气
低 低
生产效率

图6-4生产效率与士气关系示意图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3.群体凝聚力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年龄 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个性结构、价值观结构等。
对于群体成员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群体 结构方面。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所组成,我们可以 说这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如果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特征的个体所构成, 我们称其为异质性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功能)
2019/9/14
群体支柱功能 评价标准功能 群体动力的功能 行为定向的功能
Page 20 of 40
2 群体压力及其意义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它 使成员只能做出为群体所接受和认可的行为。
群体压力的意义:对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力宣传, 造成舆论,使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 行为,这也就具有转变社会风气的积极意义;对于群体 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也是必要的。
2019/9/14
Page 21 of 40
3 概念: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内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 叫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 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续 的必要条件。
2019/9/14
Page 22 of 40
2019/9/14
2019/9/14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第六章 群体与群体行为
Page 1 of 40
教学提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群体的概念及特征。 (2)群体规范的概念。 (3)群体凝聚力的概念。
熟悉: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了解: (1)梅奥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发现“非正式 组织(群体)”的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Page 27 of 40
2 决策的分类
重大和普通决策(目标重要与否)。 战略性和战术性决策(影响时间长短)。 确定性、风险性和非确定性决策(信息多少)。
其他类型。如: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竞争 性决策、追踪性决策等。
2019/9/14
Page 28 of 40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互动、理论,以及决定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制约群体行为的外部因素、群体工作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涵义群体是指组织中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根据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按照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组合而成的分层次、分职能的人群集合体,它是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与个体之间保持正常关系必要的中介体系,具有群体共同的职能目标、行为规范、隶属关系等。

1.群体的属性1)基本属性:组织内部的人群集合体。

2)功能属性: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组织与个体之间必要的中介体系。

2.群体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

2)形成的方式: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

二、群体的特征(一)合成性——群体总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合而成的,没有成员的组合也就没有群体的存在,所以人群合成的客观事实就成为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职能性——价值特征群体是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根据组织运行的程序和专业分工的要求所设置的具体职能单位,每一个职能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失去了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的群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价值,所以实现职能目标、发挥职责功能就成为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价值体现,而每一个群体的职能目标的轻重、履行职责的绩效也就成为衡量各群体价值高低的客观标准。

(三)多维性——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程序形成的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使组织中的群体形成了多维性的表现特征,群体既有纵向的层次区分,也有横向的部门划分,而每一个群体又都处在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的特定结合点位上,由此就形成了群体在组织立体式结构中纵向的一维性、横向的二维性、交叉的三维性等多维性的表现特征。

(四)隶属性——组织中的各职能群体都是以具有明确隶属关系的部门形式存在的,组织对各个职能群体的职能范围、人事编制、物质设施等所属关系都有明确规定,各职能群体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相关群体而围绕着本隶属系统的职能目标自主运行的部门建制,而群体成员也都有定位于所在群体而有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特定隶属关系。

第六章群体行为

第六章群体行为

对于高凝聚力的群体,如果作正面引导,生产效率将有明显提高,如 果做负面引导,生产效率将有明显抑制。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1):
①群体成员相处时间: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就会比较容易的形成较为亲密的关系。 更多的接触机会,代表着更多的影响力。
②进入群体的难度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4.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是影响群体整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12个人以上的大群体更善于吸收多种不同的观点, 所以,大群体适合于完成诸如调查事情的真相之类的工作目标。 相反,小群体善于完成像生产性任务那样比较明确的工作目标, 因此,成员在7人左右的群体在执行生产性任务时,将更为有效。
3.群体的分类:不同标准不同类别
是否实际存在
群体规模的大小
实际群体:实际存在的 群体。 举例:公司,班级;
假设群体:为研究分析 人为划分的群体。 举例:老人,学生。
群 体 的 分 类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目标
是否真实存在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3.群体的分类:不同标准不同类别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 为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个性结构、价值观 结构等。
对于群体成员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 群体结构方面。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所组成,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如果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特征 的个体所构成,我们称其为异质性群体。
社交规范
分配规范
主要涉及员工的工作报 酬,棘手任务的分配等 组织 行 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 研究发现: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 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 •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 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 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 和紧迫感而引发的。如果运用群体形成的五阶段 模型的术语,那就是,群体通过其形成和规范化 阶段的结合而开始存在,接着经历一个效率较低 的执行任务阶段,随后是震荡阶段,然后是一个 高绩效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
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
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
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
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 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三)规范的一般类型:
•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这类规范设计员 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6 第六章 群体行为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6 第六章 群体行为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社会致弱效应, 指个体在群体中 所取得的工作成 效比其单独进行 时要差得多的情 况。
群体内互动 出现的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群 体活动的绩效水 平将大于个体绩 效水平的简单加 总。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 当个人与其他人一 起工作时,由于他 人的在场而激发了 自己的工作动机, 由此而引发的绩效 水平提高的倾向。
组织 行 为学
导致不同群体间互动过程的不协调和不配合。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群体间互动的影响因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群体行为的选择性
如果一个群体在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时,所拥有的资源范围越广,服务的对象 越多,群体的互动活动就越有效。
(6)资源配置
组织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于降低群体间冲突,促使群体互动向积极 的方向发展。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年龄 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个性结构、价值观结构等。
➢对于群体成员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群体 结构方面。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所组成,我们可以 说这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如果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特征的个体所构成, 我们称其为异质性群体。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1.成为群体的条件
1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群体成员被认为具有相当于“证件”的成员资格
2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群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经常的、人对人的相互接触和联系
3 有共同规范
•群体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这些行为规范约束着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的行为
4 有共同的目标导向

[课件]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PPT

[课件]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PPT

2018/12/2
第六章 群体与团队
22
社会懈怠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有他人在场而且自己的表现 无法得到评估时,群体中有一些不履行职责而 “搭便车”的人。 原因

◦ ◦ ◦ ◦
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心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公平思想 职责不清
2018/12/2
第六章 群体与团队
23
消除社会懈怠的途径
•明确个人的贡献 •按劳计酬 •用惩罚来威胁 •增加任务的重要性和趣味
2018/12/2
第六章 群体与团队
6

命令型:由组织章程规定的,由直接某个管理者汇报工作 的下属组成。 任务型:也是由组织确定,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共同工作 的群体。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利益型: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具体目标走到一起。 友谊型:因为成员拥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而结成的群体。
群体分类: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

◦ 目标导向 ◦ 共同规范 ◦ 相互影响
群体的基本内涵
2018/12/2 第六章 群体与团队 4
完成组织任务 满足成员的需求

群体的功能
2018/12/2 第六章 群体与团队 5
群体分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
即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以 个人之间的好感、喜爱或共同兴趣为基础而构 成的群体。
2018/12/2
第六章 群体与团队
11
自我中心角色 阻碍者 寻求认可者 支配者 逃避者 任务角色 建议者 信息加工者 总结者 评价者 维护角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折衷者 监督者
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群体绩效

组织行为学 第六讲 群体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学 第六讲 群体行为分析

应用:期未考试要到了,小张同学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并是入党积极分子,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做兼职,学业难免 有所荒废,不敢保证每门功课都80分以上。而学校有规定, 如果学生单科成绩80分以下,将不发展其成为预备党员。这 种情况下,请你帮张同学想想办法。
2、留面子技术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语言(即说出的话) 7%
可视性的,外表的:55% (非语言的) 眼神 身体语言 手势 面部表情
语调 38% 音频/音调/音量/音质 语速、顿挫 声音的吸引力 声音的可信度
艾伯特.梅拉比安
表:非语言沟通形式
非语言表述
手势
脸部表情
行为含义
柔和的手势表示友好、商量,强硬的手势则意味着: “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
二、诱导人们依从的社会影响技术
1、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原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踏进客户的大门,最后就有 可能成功地让客户购买商品,实现推销目的。 社会心理学:用“登门槛效应”泛指一切在提出一 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较小要求,从而诱使 他人对较大要求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三、群体内的竞争合作


工作较为简单,竞争优于合作;工作较为复杂,合作优于 竞争 若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则群体合作的工作成绩优于个人竞 争的成绩;若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则个人竞争的工作 成绩优于群体合作的成绩
四、合作的条件

目标的共同性 利益的互惠性 行为的协调性 分工的明确性
五、合作策略
副语言
通过非语词的声音 重音、声调的变化 哭、笑 停顿来实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低音频是与愉快、烦恼、悲 伤的情绪相联系的,而高音频则表示恐惧、惊 奇或气愤。 副语言研究者迪保罗的研究发现,鉴别别人说谎 的最可靠线索就是声调。 测谎仪可以通过分析人们说话的节奏,声音的频 率、波长等信息来判断当事人是否在说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23
群体中的其他角色种类
信息搜集者:搜集团队成员的想法,解决问题 和支持意见的信息 信息给予者:分享有关团队任务目标的信息和 意见 评价者:根据标准对团队成员的功能作出评价。 导向者:引导团队成员始终聚焦小组的目标 协同者:协助下属团队,齐心协力
第4章 群体行为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26
§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指群体活动的效果不同于个体活动效果之和, 协同效应可分为协同正效应和协同负效应。 协同正效应指群体整体的产出大于群体成员个人产出 的总和。 协同负效应又叫社会惰化,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 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要克服社会惰化现象,使群体工作产生协同正效应, 必须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责任,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 制度。
(1)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导致高凝聚力 民主导致高凝聚力 (2)外部压力 )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 (4)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 (5)加入群体的难度 ) (6)群体规模 ) (7)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 (8)以往成功的经验 )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34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6
结构同质性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在下述情况下, 在下述情况下,异质结构的群体会达到最高的工 作效率: 作效率: (1)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 (2)当做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 结构为好。 (3) 凡需要有创造性的工作,异质结构较为有利。 一般来说,工作组织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各 类组织领导班子应为异质结构。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9
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 为2—7人。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 3人;多数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上限以( ) 人为最佳。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0
群体规模与社会惰化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不适当的扩大群体 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陈述5条理由: 1 1、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2、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会减少 3、协调成员的活动困难 4、相互冲突增多 5、相互了解的程度低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6
三、群体类型
群体载体 家庭 学校 公司 民族 国家 群体类型 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成员之间有 直接的、个 人间的、面 对面的接触 和联系的 成员之间是以 间接的方式 (通过各层组 织机构等)联 系在一起的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关系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的群体内聚力实验
高 诱 导 积极 高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 低
积极 消极
低内聚力
积极 消极
消极 高内聚力
低内聚力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35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和生产率的关系
强 高 绩 效 规 范 低 凝聚力 弱
高生产率
中等生产率
低生产率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7
六、群体中的角色
角色的概念
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 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实验证明进入组织的人会迅速表现出与他扮演 的角色一致的行为方式。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8
个体在团队中的角色测试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4
结构同质性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同质性群体可能达到最高 的工作效率? 在什么情况下,异质结构的群体会达到最 高的工作效率?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5
结构同质性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在下述情况下,同质性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 在下述情况下, 效率: 效率: (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2)当完成一项工作需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 体较为有效。 (3)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29
群体压力形成阶段
(1)合理辩解阶段。 )合理辩解阶段。 (2)劝解说服阶段。 )劝解说服阶段。 (3)攻击阶段。 攻击阶段。 攻击阶段 (4)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30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1
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 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缺勤率与 离职率的关系
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 模的扩大, 模的扩大,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 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 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9
6、在小组会议上,只要其他成员提出自己的观 点想法,我总是表扬他们而不是打击他们。 1、
2、3、4、5
7、在小组会议中,大家总是依靠我对小组成员 刚才发表意见的真正含义进行说明。 1、2、3、4、
5
8、当场面快要无法控制的时候,小组成员总是 指望我能够防止相互的争吵。 1、2、3、4、5 9、小组会议中我总是愿意提出一些让大家感到 是完成工作最好的意见办法。 1、2、3、4、5 10、开会时,小组成员一般依靠我来给大家一个 公平说话的机会。 1、2、3、4、5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2
五、群体的结构
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群体结构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群体成员的 结构可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年龄结构、能力结 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 信念结构等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3
群体结构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同质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 同质群体 面都比较接近; 异质群体:在上述各方面都迥然不同。 异质群体
低于中等生 产率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36
九、群体决策问题
群体决策产生的原因分析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害怕一个人权力过大 利益集团的代表,减少政策实施的难度 促进部门协调 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通过参与来激发积极性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37
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低分者为被试主 要趋向的小组角 色 高分者为被试最 不趋向的小组角 色
22
团队角色识别
鼓舞者=赞扬支持其他成员以显示团队的 友好和团结 看门者= 鼓励和促进团体成员的参与 协调者=在小组成员中间活动以减少紧张 关系 发动者= 明确团队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 途径 总结者=团队活动的记忆者
第六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1
团队活动的意义
群体可以使2+2=5, 也可能使2+2=3 有很多动物是孤独活动的,有很多动 物是群体活动的 人为什么是群体活动的? 人都喜欢群体活动吗? 人是如何进行群体活动的? 如何提高群体活动效率和效益?
7
三、群体类型
群体载体 家庭 学校 公司 民族 国家 群体类型 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 正式群体
命令群体 任务群体 非正式群体 利益群体 友谊群体
8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群体的规模
人多力量力量大吗? 人多力量力量大吗? 小群体完成任务比大群体快 大群体(12人)在完成发现事实,解决问题更 有效 小群体(7人)完成生产任务更好
完全不象 1、2、3、4、5 完全象
1、我经常负责小组讨论并帮助大家达成共识, 确定本小组未来活动的目标。 1、2、3、4、5 2、我经常对本小组成员的活动进展情况进行总 结。 1、2、3、4、5 3、在小组活动中我经常帮助其他成员克服他们 之间存在的分歧。 1、2、3、4、5 4、在小组活动中我努力促进小组成员能够明确 当前的问题是什么。 1、2、3、4、5 5、在小组活动的时候,我总是帮助其他成员积 极投入讨论活动。 1、2、3、4、5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20
11、在大多数会议中,我很少像其他人那样拒绝 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1、2、3、4、5 12、我总是积极地帮助小组成员解决他们之间的 分歧。 1、2、3、4、5 13、开会时,我总是鼓励那些不爱发表意见的小 组成员,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观点一五一十地 说出来。 1、2、3、4、5 14、每次开会的时候,大伙总是依靠我把会议的 目的内容进行分类说明。 1、2、3、4、5 15、开会的时候,我总是承担会议记录的工作。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24
七、群体的动态研究
观众效应 协同效应
第4章 群体行为
余建年 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
25
§观众效应
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 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 反而会大大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当作业比较简单,而且人们熟练程度较高时,会发生 社会助长效应,否则,会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1、2、3、4、5
第4章 群体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