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奠邦老中医治疗习惯性便秘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习惯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秘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习惯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秘方行之医话今天习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方(施汉章方)(组成)白术30∼50g,火麻仁10g,杏仁10g,决明子10g,番泻叶3g。
(功效主治)健脾润肠通便。
用于习惯性便秘。
(方解)施老认为此病主要原因为脾阳不足,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失和降,糟粕传导失常,于是久停肠内而成此症。
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津液不布,糟粕内停,腑气不通则头晕乏力,食少纳呆,腹胀不休。
脾为阴土,宜健宜升;胃为阳土,宜通宜降。
施老说,多数人认为白术性温燥,对大便秘结不敢妄用,根据体会:小剂量白术则健脾止泻,大剂量治脾阳不足便秘。
《本草正义》说:白术“富有膏脂,故苦温能燥,亦能滋润津液……万无伤阴之虞”,认为白术有益气健脾、通利水道、活血化瘀的功用。
施老认为,习惯性便秘,久秘必伤气,故用白术健脾益气而滋润为主药,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杏仁开肺润通;决明子、火麻仁通腑润肠;加入小剂量番泻叶通下,推动糟粕向下运行。
如此脾气振奋,津液输布正常,健运通下,则便秘自愈。
(验案)患者女,43岁,1994年11月5日初诊。
大便干结,排便费力3年,每7天一行,且非服泻药不下,粪便多呈球状,每伴有腹胀、头晕、乏力、纳少。
查: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缓。
辨证:脾虚健运失常,治以健脾润肠通便。
处方:白术40g,火麻仁10g,杏仁10g,决明子10g,番泻叶3g。
7剂水煎服。
二诊:腹胀明显好转,矢气较多,大便每周2∼3次,头晕减轻,身较前有力,饮食增加,继守原方7剂。
三诊:精神转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告愈。
再守原方3剂给予巩固。
(方源)吕天恒,李玉芝.施汉章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经验.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1):514溃疡性结肠炎——溃结方(王福仁方)(组成)内服方:炒白术10g,炒赤芍10g,炮姜5g,苦参12g,白头翁12g,炒山楂12g,炒防风9g,薤白10g,制大黄3∼5g,生甘草5g。
运用四逆散治疗便秘便秘24方(肚脐贴)祖传治便秘方

运用四逆散治疗便秘便秘24方(肚脐贴)祖传治便秘方黄瑾明教授运用四逆散治疗便秘患者,男,46岁,1995年8月12日初诊。
大便干结,排便困难3月余。
患者3月来大便常干结不通,每3~4天排便1次,情志不佳时5~6天才排便1次。
曾多方求医,服清热泻下及养阴增液等中药(具体药名不详),收效甚微。
诊见:3天未解大便,嗳气频作,下腹胀满,纳食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诊为便秘,证属肝气郁滞,肝胃不和。
治宜疏肝和胃,行气导滞。
投四逆散加减: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槟榔10g厚朴10g白术10g陈皮6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2剂后,大便稍畅,嗳气减少,腹胀减轻,原方加山药20g,太子参12g,火麻仁10g,再服3剂。
三诊:大便顺畅,每日1次,腹胀除,纳食增,诸症消失。
嘱上方去槟榔、厚朴,再服3剂,以资巩固。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便秘临床较为常见,且因肠胃积热,气血亏损者居多,然亦有气机郁滞为病者。
本例患者,黄教授根据其情绪不佳时病情加重这一临床表现,辨其属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所致。
因肝主疏泄,若情志失和,肝气不畅,则肝脾气机郁结,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腑气不通,传导失常则致便秘,故用四逆散疏肝理气,调肝理脾。
加厚朴、槟榔以助四逆散疏肝解郁,行气导滞;太子参、白术、山药、陈皮健脾和胃;火麻仁润肠通便。
药证相合,故而奏效。
便秘共23方方剂1 生大黄适量制用法:每日6克,泡水代茶饮。
适应症:热秘。
方剂2 番泻叶若干制用法:每日3-6克,泡水代茶饮。
适应症:实秘。
方剂3 生姜1块制用法:切成约6.5厘米长的小条,蘸淡盐水插入肛门,可促通便。
适应症:寒秘。
方剂4 柴胡10克,陈皮15克制用法:水煎去渣,再加入蜂蜜15克。
饭前服。
适应症:气秘。
方剂5 黑芝麻30克,桃仁(去皮)15克,枳实3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症:血秘。
方剂6 火麻仁15克,当归9克制用法:水煎服,加蜂蜜15克,调匀1次服下。
适应症:血秘。
治疗习惯性便秘验方、长期便秘名方秘方

治疗习惯性便秘验方、长期便秘名方秘方
治疗习惯性便秘验方、长期便秘名方秘方,医者父母心,可能几行字,就能救您于危难之中,为鼓励作者拯救中医的热情,请赞赏、转藏等,多行善事,必得善缘!
加减四物麻仁汤:组成:熟地(或生、熟地同用)30~45g、当归15~20g、白芍(或赤、白芍同用)12g、川芎9g、火麻仁18g、杏仁9g、枳壳、厚朴各9~12,大黄6g、柴胡6~7g。
适应症:长期便秘(所谓“习惯性便秘”)大便常3~5日一行,甚则一周以上,每次排便必须缓泻药方可,拌有腹胀不适等。
用法:水煎,每剂分2次服,日服一剂,
加减:肾虚者加肉蓉15~20g;肝阳偏旺者加草决明30g;血瘀证明显者加桃仁2g;血虚体弱者熟地、当归用大量;肝郁气滞较明显者,枳壳、厚朴用大量,或再酌加砂仁。
陆金根治疗习惯性便秘经验

陆金根治疗习惯性便秘经验陆金根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中医外科名家、全国著名中医外科学家顾伯华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肛肠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誉满沪上。
笔者有幸作为其学术继承人侍诊左右,得窥其法。
现就其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证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扶正为主——补气养阴、兼以清热陆师认为习惯性便秘虚证为多,气阴两虚为主,多由素体阴虚、津液不足,或热病之后、津液耗伤,或年老体虚、阴血不足,或过食辛辣厚味、醇酒炙博等耗伤津液,导致气虚推动无力、阴虚肠道失养而发为便秘。
《医宗必读?大便不通》云:“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
”病家及医者每每图一时之快,久用峻泻通下之法,日久则导致津气亏耗,津血不能濡养大肠,气虚不行,大肠传送乏力而便结于肠,日久伤肾,而呈恶性循环。
所谓“损其津液,燥结愈盛”(《兰室秘藏·大便结燥论》)。
又阴虚生内热,故临证可见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一派阴虚火旺之象。
“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 (《医宗必读》),治宜益气养阴、开秘通下。
陆师临证多用生黄芪、白术、生地黄、当归、麦冬、石斛、玄参等益气养阴、滋阴润燥。
黄芪为补药之长,能补一身之气。
《本经疏证》谓:“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
”白术苦而甘温,味厚气薄,健脾益气。
《药类法象》言其:“除温益燥,和中益气”。
生地黄、麦冬、玄参三药合用,取法“增液汤”,意在增水行舟,滋阴救液、凉血清热、生津润燥,与当归合用,可增滋阴润燥之力,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
若阴虚火旺明显者可加黄柏、知母。
2调畅气机——以肺为先、以降为和“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之肃降与大肠传导息息相关,上窍闭则下窍不通,若肺失清肃,则肠腑闭塞不通。
《丹溪心法》云:“肺气不降,则大便难传送。
”陆师临证多用杏仁、桔梗、苏子等具有宣肺降气之品,使脏腑气机升降有序,肺气得宣,肃降得行。
手指上有个通便穴

手指上有个通便穴(2014-02-08 16:52:20)转载▼分类:健康知识标签:转载原文地址:手指上有个通便穴作者:琛赋转摘:人到老年有三怕,一怕摔跤,二怕激动,三怕便秘。
而便秘又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我以前就经常便秘,一便秘就用开塞露。
自从学习中医养生知识后,懂得了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商阳穴”(位置在食指桡侧指甲角旁)是治便秘的要穴。
现在我一遇便秘,就用大拇指指甲掐“商阳穴”,3—5分钟就可排便。
如果便秘比较厉害,就每天掐两次,每次5—10分钟。
需要说明的是,掐“商阳穴”不治气虚引起的便秘(就是觉得肚子胀却拉不出来),而专治大便已到肛门却拉不出来,一掐这个穴就出来了,相当于用开塞露。
像很多疾病一样,便秘也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王化虹和同事们做过相关的研究,他们发现,一个有便秘问题的人,如不早治疗,5年后其肠道的蠕动功能就会大幅降低,甚至低到再也无法恢复至正常功能。
为防止便秘,他提醒,人们最应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定点上厕所,即便没有便意也要蹲10—15分钟,久而久之,就能调动起肠道的规律运动,科学排便。
此外,还应注意多喝水、多运动、多吃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便秘都能用药物治好,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大便里有血或粗细突然出现明显变化,应提高警惕,到医院去做肠镜检查,排除大肠癌。
目前,北京地区大肠癌发病的平均年龄已经提前到了40岁。
对痔疮防治有效的保健食品很多,有乌龟,甲鱼,猪或羊大肠,田螺,泥鳅,蜂蜜,赤小豆,黑芝麻,胡桃肉,竹笋,肉苁蓉,槐花,藕,黑木耳,萝卜,无花果等等。
病人可根据不同的季节加以选用。
第一,注意饮食调节。
肛肠科医师告诫痔疮术后病人的第一条就是不要喝酒,不管是黄酒,白酒,还是啤酒,都属禁忌之列。
凡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榨菜,辣椒,辣酱,生姜,大葱,蒜头,茴香等等,对痔疮的充血出血都有很大的影响,痔疮病人应少吃或尽量不吃。
从防治痔疮的角度来讲,多吃些蔬菜水果好处很多。
中医治疗便秘典型案例

胥某,男,56岁,诊。
有糖尿病史5年,习惯性便秘3年,大便干结如羊屎,4~5日一次,口干腹胀,舌红前半无苔,脉细数。
笔者分析该病人为阴虚燥热之体,阴液不足,无水行舟,则便结腹胀;虚热内生,则烦热口干。
治当增液行舟。
药用:生地、枸杞子、首乌、玄参、当归、枳壳、知母、决明子、莱菔子、瓜蒌仁。
7剂,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复诊时患者诉服药4剂后,大便每日3~4次,但量少不畅,粪质干结,余症同前。
阴液未复,原方去枳壳,加南北沙参、麦冬各10g、芦根30g,另嘱病人每日泡服西洋参2g、石斛6g、决明子10g。
调治一月,大便质软通畅,每日1次。
效不更方,继服上药巩固。
笔者以为,阴虚便秘,往往与体质、年龄及糖尿病等病史有关,治疗取效比较缓慢,需坚持服药,俟阴复肠润,则燥结之症得除。
顽固性便秘治愈1例

顽固性便秘治愈1例
钱洪利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1997(000)005
【摘要】患者,女,69岁,谓便秘6~7年,经常3~7日大便一次,经查未发现器质性
改变,诊为习惯性便秘。
1996年8月26日初疹,证见神疲便秘,心烦易怒,痞满,纳食日减,口燥咽干,苔薄白脉细,曾服汤药如麦冬、沙参、石斛、知母、等滋阴的,郁李仁、柏子仁、桃红等润下的,大黄、芒硝、番泻叶泻下的等等,丸药如上清丸、通便灵、
解毒片、外用开塞
【总页数】1页(P20-20)
【作者】钱洪利
【作者单位】汤原县中心医院中医科 154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相关文献】
1.熄风化痰通络法治愈顽固性眼痛 [J], 安娜;张红;庄曾渊
2.外科治愈顽固性便秘1例 [J], 周晓武;王石林;马锦丽;朱晓全;欧阳吕玺
3.中药治愈多发性顽固性跖疣1例 [J], 沈殊玉;吴杰;高丽;王钰婷;孙虹
4.以运动为主的心脏康复对心肌炎引起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治愈1例及文献报道[J], 朱顺锴; 黄加银; 尤宗兰; 谢宗渊; 王永武
5.加减补中益气汤治愈顽固性便秘 [J], 于素坤;祝令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中医传授的治疗顽固性功能性便秘绝招,真管用!

老中医传授的治疗顽固性功能性便秘绝招,真管用!
多年前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在北京某权威医院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后,回到老家束手无策,大小便不通,身体极为虚弱,痛苦万分。
患者的女儿于心不忍,死马当活马医的找了个老中医给开了张方子,一副药下去,大小便皆通。
患者女儿后来把方子给我看了一下,组方极为平常,是五苓散,这种方子几乎每个医生都开得出来。
但是这位老中医用药量却惊人。
生白术用到120g,茯苓、猪苓各用到90g。
我当时疑虑这老中医是按照时下的一周的药开在一副药里的做法给患者开方的,就问了问患者的女儿,这方子一副药吃多久,患者的女儿告诉我只吃一天。
用量如此之大,怪不得一副药下去,大小便就通了。
后来笔者自己在给一些气虚型便秘患者用药的时候,生白术的用量就用到60g以上,效果非常理想。
一些重病患者病久气虚,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的情况,还有一些老年人因为年迈体衰,也会出现功能性便秘现象。
这种患者都不宜用大黄、火麻仁、番泻叶之类的润肠通便和泻下药,这类患者如果久用大黄,非但无法解决便秘问题,反而会出现习惯性便秘。
后来我自己治疗这类气虚型患者多了,更在此基础上经常给患者加肉苁蓉30到60g,通便效果更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芍、牡丹皮、生地凉血滋阴;大黄炭、地榆炭、侧柏叶炭清热止血;白芍、甘草和营缓急;白及止血生肌去腐。
药中病机,使热毒得清,肠胃乃复,诸恙均消。
4 清热运脾 益气摄血
赵×,男,7岁,1984年10月15日诊。
患儿病延25天,初起身热腹痛,继则便血。
大便或如稀血水,或如果酱状,日行1~3次。
西医诊断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入院后先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其间有3~4次因失血量多,发生冷汗淋漓,血压下降,经输血、补液等抢救后,稍有好转。
迄今仍有腹痛阵作,大便下血不止,身热不清,口干唇燥,舌质偏红、苔微黄厚腻而少津,脉弦数无力。
中医辨证为脾虚郁热,统摄无力,血随气泄,气随血脱,治宜标本兼顾,扶正驱邪,清热运脾,益气摄血。
处方:①白干参30g,每日10g,煎汤60ml,每次服20ml,每日3次;②10%白及胶浆20ml,3小时服1次;③葛根、炒白术、侧柏叶炭、黄芩各10g,木香、黄连各5g,白芍、茯苓各12g,陈皮6g,炒延胡索8g,仙鹤草20g,甘草7g。
患儿服药10剂后,腹痛便血逐渐好转,胃纳大增,大便每日或隔日1次,质软色黄。
惟形体消瘦,午后时有低热,肌肤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数。
此为邪去正虚,气阴两亏,当以补气养阴,调理善后,共服药25剂痊愈出院。
按:本案湿热胶结,易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不摄血,而血无所主,内溢而后血。
孔老以白干参大补元气,白及胶浆止内溢之血;并拟清热运脾、益气摄血之方,以葛根清热解肌,除烦止渴,鼓舞胃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黄芩、黄连清脾胃之热;木香、陈皮理肠胃之气;延胡索、白芍、甘草理气缓急止痛;侧柏叶炭、仙鹤草凉血止血。
药伍精当,使元气大增,溢血得止,脾胃乃复,邪气即除。
(本文经孔昭遐教授审阅,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1996-06-24)
施奠邦老中医治疗习惯性便秘经验介绍
罗 玉 韵3
主题词 便秘/中医药疗法 @施奠邦
我国著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研究院施奠邦名誉院长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擅长治疗脾胃病,余有幸跟随施老学习,现将其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习惯性便秘是长期大便异常的一种表现,多因肠道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大便数日1次,量过少或临厕排便困难,性状或干硬如球,或如羊矢,或前干后溏。
施老认为:脾胃主运化腐熟水谷,直接影响着大肠功能,便秘虽有虚实的不同,但病程较长者,其病机多从虚而论。
Ξ
111 脾胃气虚,升降失节 脾胃同居中焦,为仓廪之官,脾胃健运,清浊相分,转输正常。
若因年老、久病,或饮食及药物所伤,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运化无权,脾升胃降功能失节,影响大肠传导之职,以致大便艰难,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难下。
112 血虚失调,大肠干涩 血属阴分,功主润泽各血燥津涸,肠道枯燥,不能下润,出现大便干燥,排出艰难,粪如羊矢。
113 阴虚肠燥,大便干结 若年高体弱,久病阴虚,热病伤津,阴液不足,不能下输大肠,大肠失其润滑,传导失司致大便秘结干硬。
2 辨证论治
211 补中益气,顺气和中 用于中气不足,大便秘结者。
症见便秘难下,临厕努挣,大便无力,伴有下坠感,兼见神疲食少,肢倦,气短,汗出,面色无华,舌淡或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迟缓。
处方:炙黄芪20~30g,白术15~25g,党参、当归、威灵仙各12g,木香、桃仁、槟榔各10g,白芍20g,陈皮、炒枳壳、炙甘草各6g。
方中取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健脾益胃;以威灵仙丸(炙黄芪、炒枳壳、威灵仙)加强补气行气通便之力;木香、槟榔推积下陈;当归、桃仁润肠通便。
若兼见脾阳虚,腹冷痛者可加理中丸治之。
212 养血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便秘。
症见大便燥结
41新 中 医
如羊矢,兼见头晕乏力,心悸,健忘,面色苍白,唇白,爪甲无华,舌淡红、苔少,脉细或涩。
处方:生何首乌20~30g,炙黄芪、白芍、生地黄各20g,当归、威灵仙各12g,川芎、炒枳壳、瓜蒌子各6g,炙甘草10g。
方中以四物汤养血活血,加生何首乌养血润下,配以威灵仙丸和炙甘草益气通便,加瓜蒌子润肠通便。
213 滋阴生津,润肠通便 用于阴虚内热,大便燥结者。
兼见口干作渴,手心烦热,夜寐不安,梦多,口干咽燥,腰 。
处方:生地黄、生何首乌各20g,天冬、麦冬、玄参、火麻仁各15g,石斛、天花粉、桃仁、瓜蒌子、柏子仁各10g,白芍12g,炒枳壳、陈皮各6g。
方中以增液汤加石斛、天花粉生津滋阴补液;生何首乌补血生津,滋养肾阴并能润肠;桃仁、瓜蒌子、柏子仁、火麻仁润肠,并助以少量枳壳、陈皮行气通便。
3 病案举例
胡××,女,28岁,1995年7月17日初诊。
患者自述4年前为减肥而自服果导片,连服1月后,出现食欲减退,大便秘结难下,2~3日1次,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下之无力,伴有下坠感,大便色黑,稀烂,兼见肢倦气短,精神不振,纳呆,声低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属脾胃气虚,乃久服泻下之剂所致。
治以补中益气,健脾调气通便。
处方:炙黄芪30g,党参、威灵仙各15g,炒白术、白芍、当归各12g,陈皮、升麻、炒枳壳、瓜蒌子、炙甘草各6g。
6剂,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尽剂后,诉大便仍2日1次,但较前容易,大便软,精神好转,仍以上方继服半月,大便恢复正常。
再服6剂巩固疗效,随访1月余,诸症悉除。
(收稿日期:1996-11-25)
林少波老中医治疗甲亢经验
林 璇3
主题词 甲状腺机能亢进/中医药疗法 @林少波
林少波是广东省汕头地区名老中医,副主任医师,原潮阳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潮阳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
林老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后毕业于广东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师资班,从医执教48年,学验俱丰。
笔者跟随先生学习多年,现将其治疗甲亢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林老认为甲亢病因以情志变化为主。
《诸病源候论》说:“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明・李梃又说:“瘿气……内因忧怒无节,气逆留滞或肾气亏虚,邪乘经产之虚”。
甲亢所产生的一系列脏腑变化,其病机在于七情郁结,神明受扰,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烁脏腑阴精。
如心志不遂,神明受扰,郁而化火,损耗心阴而致心悸胸闷,甚则妄呓;肝志不遂,失其条达,郁而化火,肝阴受耗,则性情急躁失眠多梦;脾志不遂,郁而化火,而致胃热偏盛,五脏皆开窍于眼,五脏阴亏,阴火上迫目系,而见眼球突出,脾失运化,不能化生精微,加之阴火消灼体内阴液,以致肌肉失其所养而消瘦。
因此,心肝肾受损,夹以痰浊凝滞,乃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滋水柔肝,养脏阴,佐以化痰散结软坚,由于病情轻重,或初、中、末期病程的变化,可出现不同症候,林老常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治疗。
211 气郁,心、肝、肾阴亏,或夹痰浊凝滞 症见心情焦虑不安,心悸,失眠,易出汗,多食善饥而消瘦,口干,妇女月经不调,结喉两旁腺体或肿大,舌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
本证多见于早期甲亢病人。
治以解郁柔肝,养心肾之阴,佐以化痰散结。
方用百合地黄汤和甘麦大枣汤化裁。
药用:百合、浮小麦、丹参、茯神、沙参、白芍、生地黄、牡蛎、浙贝母、甘草。
Ξ
212 阴虚火旺,心肝肾阴亏,痰浊凝滞 症见性情暴躁,手颤动,失眠多梦,胸闷心悸,汗出如流,消谷善饥,消瘦甚,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少津,多痰,结喉两旁腺体或明显肿大,或眼球突出,脉多弦数或滑数。
治以壮水之主,养心、肝、肾,佐以化痰散结。
药用:生地黄、龟板、黄精、玄参、浮小麦、柏子仁、甘草、麦冬、浙贝母、甘草。
阴火甚者加知母、黄柏。
213 气阴两虚,心肝肾亏损 本病多因病程迁延日
51
1997年 第29卷 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