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平仄
诗词平仄 诗词平仄入门教学

诗词平仄诗词平仄入门教学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平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平仄入门教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诗词中的平仄格式有哪些?诗词中的平仄格式有哪些?(1)平起平收式: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秋兴其六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2)平起仄收式。
和平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平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3)仄起平收式: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曲江对雨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
(4)仄起仄收式。
和仄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诗词的平仄韵律表诗词诗词平仄的平仄韵律表:在同一句中诗词平仄,平仄是交替诗词平仄的诗词平仄: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如写五言,平仄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
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
“△”表示是韵脚字。
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平仄,这是律诗中最基础的。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律平仄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1] 。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五律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五律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平仄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
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1)平仄脚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平脚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脚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脚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词平仄谱大全

诗词平仄谱大全一、平仄基础概念。
1. 什么是平仄。
-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声就是平,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部分归入平声,部分归入仄声)。
简单来说,一声和二声大致为平声,三声和四声大致为仄声。
就像走路,平路(平声)走得平稳,仄路(仄声)就有点起伏啦。
2. 平仄的作用。
- 平仄在诗词里就像音乐里的音符组合。
它让诗词读起来有节奏感,就像跳舞有了节拍一样。
如果把诗词比作一栋房子,平仄就是房子的框架结构,让整个诗词的建筑稳稳当当,而且富有韵律美。
二、五言绝句平仄谱。
1. 平起首句入韵式。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赏析:这种格式就像一个小短剧的开场,先平稳地来一句“平平仄仄平”,就像主角稳稳地登场。
然后“仄仄仄平平”给个舒缓的回应。
中间的“仄仄平平仄”有点小转折,最后又回到“平平仄仄平”,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虽然不完全严格按照这个平仄谱(因为在古音和现代音有些差异),但大致的韵律感是很相似的。
2.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开头“平平平仄仄”就像一个小跳跃,没有直接进入那种特别平稳的状态。
然后“仄仄仄平平”又把节奏拉回来。
后面的两句和前面说的平起首句入韵式的后两句一样,整体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有起有伏。
3. 仄起首句入韵式。
-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解析:“仄仄仄平平”一上来就有一种低沉的感觉,像是在酝酿情绪。
接着“平平仄仄平”又把情绪往上提了提。
中间的“平平平仄仄”像是情节的发展,最后“仄仄仄平平”又回归到一种舒缓的状态。
4.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赏析:这个格式一开始就很有冲击力,“仄仄平平仄”,像是故事的一个悬念。
然后“平平仄仄平”来解答一点悬念。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而诗词的平仄韵律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平仄韵律是指诗词中字音的平仄变化规律,包括平声、仄声、中声等不同的读音。
平仄韵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诗词的音韵美感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也是体现诗人修辞技巧和表现力的一种方式。
平仄韵律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声指的是声调平缓的音节,读起来平稳舒缓;仄声则指的是声调变化较大的音节,读起来有起伏有抑扬。
平声和仄声的组合形成了诗词的韵律,使诗歌旋律优美动听。
平仄韵律在古代诗歌中有着严格的要求。
古代文人在写诗时,必须遵循特定的韵律规则,包括平水韵、仄水韵、平仄对仗等。
在韵律上要求读者对音节进行准确的把握,使诗词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必须注意平仄韵律的变化,保持句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才能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第二篇示例: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平仄和韵律之美,是中国文学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古代,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诗歌,无一不体现了这种神奇而奇妙的平仄韵律。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一、平仄韵律的基本概念平仄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诗句中字音的读音特点。
平音即声母和韵母均为平声,发音平和稳定;仄音即声母或韵母为仄声,发音上扬。
通常来说,古诗中的平仄音分为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四种,其中平仄音交替变化,使整体节奏变化丰富多样,增加了诗词的美感和音乐感。
二、平仄韵律在不同体裁中的体现1. 古体诗古体诗是中国古代一种严格限制诗句的体裁,有着固定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在古体诗中,平仄韵律尤为重要,不仅影响着诗歌的节奏和韵味,也影响着诗歌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唐诗的平仄韵律精妙绝伦,如"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平平仄仄,"唯见翠莲吐玉英"中的仄平仄平等等,都体现了唐诗的高超艺术水平。
平仄格律诗

平仄格律诗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格律诗中,平仄的要求非常严格,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组合。
以下是一些关于平仄格律诗的基本规则:
1. 平仄交替:在格律诗中,每个句子的平仄应该交替出现,以达到韵律的美感。
2. 押韵:格律诗通常需要押韵,押韵的位置通常在句子的末尾。
3. 对仗:格律诗中的句子往往需要对仗,即上下句的结构、意义相对应。
4. 格律:格律诗有一定的格律要求,如七言律诗、五言律诗等,每种格律都有特定的平仄排列方式。
如果你对平仄格律诗有更深入的了解需求,建议你查阅相关的诗词格律书籍或资料,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1。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一顿之内平仄相同,两顿之间平仄相错;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平仄规则介绍

平仄规则介绍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概念,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
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语音的复杂性,存在大量的入声字,这些字属于仄声。
然而,在普通话中,入声字被取消了,因此在《中华新韵》中,它们被分别派入了不同的韵部,其中大部分变成了平声字。
在平仄的运用中,有“齐言”的规则,指的是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每句的句数要整齐一致。
此外,还有对句数的规定,每首诗的句数不同,有八句的律诗(五律或七律)和多于八句的排律。
在平仄的规律上,存在四种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些句式对于构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至关重要。
押韵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技巧之一。
在早期的古风中,押韵的要求并不严格,但随着诗歌的发展,为了增强语句的抑扬顿挫,一般在单句就不要求押韵了,只在双数句子结尾要求押韵。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随着音乐的丰富,诗词篇幅增加而出现的。
到了唐朝,诗人们制定了近体格律诗,将押韵作为一条规则明确了下来。
近体诗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
近体诗一般是平声押韵,不允许邻韵通押,不允许转韵(律诗、排律),但是像这种首句入韵的格式,第一句的韵脚是可以押邻韵的,叫做“孤雁出群格”。
而古风的押韵就相对宽松很多,可以邻韵通押,中途可以转韵,但是在两联中(转韵的最小单位)不能平仄通押。
可以押仄声韵,不过用仄声韵的时候,单数句就要用平声韵断句。
总的来说,平仄和押韵是构成诗歌节奏和美感的重要因素。
通过掌握这些规则和技巧,可以创作出更加优美和和谐的诗词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的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简单的说:平:一声和二声,分别又叫阴平和阳平;仄:三声和四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衰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而现代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都归入其他三个调子的字里(现代汉语的四个调依次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也就是说,要分辨平仄,只要把混在阴平阳平里的入声字分辨出来就行了。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
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
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
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
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
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
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
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
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
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哈哈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哈哈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
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
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
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
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
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
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
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
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
《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
不只是诗,散文或曰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
比如曰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
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
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
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
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
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
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
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
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
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
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杜甫的律诗总算是严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开头两句是:“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第二句第一二两字本该用“平平”的,现在用了“仄仄”。
诗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气作一个对比,比喻城中的老爷们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灾受难的①。
我们试想想看:诗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这个诗意吗?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诗词也是我们的典范。
按《沁园春》的词谱,前阕第九句和后阕第八句都应该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长沙》前阕的“鱼翔浅底”,后阕的“激扬文字”,以及《雪》前阕的“原驰腊象”,都是按这个平仄来填的;但是《雪》后阕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却是仄声(入声),“汗”字却是平声(读如寒)。
这四个字是人名,是一个整体,何必再拘泥平仄?再说,“成吉思汗”是一个译名,它在蒙古语里又何尝有平仄呢?再举毛主席的《念奴娇·昆化》为例。
依照词谱《念奴娇》后阕第五、六、七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写的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既然要叠用三个“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现诗意,那就不妨略为突破形式。
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
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
假如只知道凑足字数,而置音韵于不顾,那就是买椟还珠,写旧体诗词变为毫无意义的事了。
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做到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
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可观赏性,要把握格律的内涵,做到以文意为先,格律为次,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