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
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
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
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
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概论笔记欧阳歌谷创编

4轮)欧阳歌谷(2021.02.01)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评分标准:≧80优秀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4.新媒体的内容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
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
(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
)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交流、娱乐的主要渠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网络与新媒体的一些重点知识。
一、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网络,它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互联网最早起源于冷战时期的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互联网的组成和基础技术互联网由各种网络设备和技术组成,包括服务器、路由器、光纤等。
其中,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技术,它规定了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和标准。
三、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手段来传达信息的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选择。
四、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影响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
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五、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安全问题包括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等,而隐私保护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保护。
我们应当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一个常常被讨论的问题。
面对众多的信息,我们应该学会辨别真伪,以可信的信息为依据,进行判断和决策。
七、新媒体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新闻媒体、广告宣传、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和深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总结: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重点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提高自己的防范能力和判断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02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contents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趋势及挑战目录01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早期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兴起自媒体时代智能化媒体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历程网络与新媒体影响及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B C D对个人的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影响02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传播媒介的变革01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02互动性与反馈机制03全球化传播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
多媒体融合网络传播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碎片化与整合网络信息碎片化,但可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整合。
社交化趋势社交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更加社交化,人际关系在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包括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等,用于衡量网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传播效果的质化分析对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舆论引导、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质化分析。
受众分析与定位通过对受众的行为、兴趣、需求等进行分析,实现精准传播和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与比较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比较。
03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社交媒体类型及特点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定位明确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和留住读者。
内容为王多平台推广数据分析01020403关注读者反馈和数据统计,不断优化内容和运营策略。
确定自媒体的主题和受众群体,保持内容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利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自媒体运营策略分析直播平台运营策略探讨直播内容选择主播培养与包装互动与社交盈利模式探索04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概述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网络与新媒体主体法律责任网络与新媒体监管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伦理道德原则阐述了诚信、公正、尊重他人等伦理道德原则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新媒体导论复笔记>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简答)1.数字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数字化技术也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2.交互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的严格界限,传播的方式由单向线性传播发展到了双向甚至多项交流;交互性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变化;另外交互性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化。
3.超时空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能够轻易做到及时传播,传播的时效性提升;另一方面,新媒体利用全球互联的网络系统和通讯卫星技术,具有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三、新媒体的主要类型(简答)1.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可将新媒体分为以计算机为显示终端的新媒体、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和以数字电视为终端的新媒体三大类型。
2.按应用属性(软件)来分分为静态应用和动态应用两大类,为web1.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和web2.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
3.按经营性质来分新媒体按照其经营性质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以营利为主的商业网站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府和公益类网站等。
4.按应用功能来分“新媒体”将媒体功用不断拓展,基于互联网衍生出来无数新功用。
四、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论述题:每一项功能+应用)1.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的信息传播应用,早起包括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直接载体,他们起到了信息聚合和打通内容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搜索引擎从诞生到今天,都是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应用。
2.互联网是知识生产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日需成熟,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储存,集文字、图像、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多媒体应用,也成为海量共享的社会化常识生产平台。
95分拿下《新媒体概论》考试的复习资料!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新媒体考试复习资料新媒体:是一个处于变动的概念,目前主要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基础,向用户提供内容资讯、音频视频、连线游戏、数据服务以及在线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兴媒体。
人肉搜索:就是在一个网络社区里提出一个问题,由诸多网友人工参与解答并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搜索的对象是人,即尽可能地将某人的个人信息全部搜罗出来,公布在互联网上。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以简短的文字(通常少于140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终端,以移动互联网为传播载体,具有通信、娱乐、阅读等多种信息传播功能的传播媒介。
IPTV(电视TV):也就是交互性网络电视,它是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身,通过互联网络协议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崭新技术。
手机电视:又被称为“掌中电视”,是融合了电视媒体与手机终端的一种媒介存在形态。
以其独特的接收方式、全新的移动性与交互性,为大众营造了一个新的收视时代。
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的移动接收,是以移动群体为收视对象的户外媒体。
狭义上,移动电视是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移动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技术或应用;广义上,移动电视是指一切移动人群收看的电视(如商场、公园、楼宇电视)和一切以移动方式收看电视节目的技术或应用(如手机电视、MP4播放器、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等)。
社交媒体广告:是指在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相应位置投放广告,或利用账号、公共主页等方式进行营销宣传的广告。
网络口碑营销:是口碑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有机结合,旨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通过消费者以文字、视频等表达方式为载体的口碑信息,为企业营销开辟新的通道、获取新的效益。
信息就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和转发的方式传向数以万计的网络受众,因此又被称为“病毒式营销”。
新媒体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新媒体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新媒体是指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数字化设备和技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多媒体形式。
作为大一新媒体概论课程的学生,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大一新媒体概论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可互动性:新媒体提供了用户和内容的双向交流和互动的机制,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和创作内容。
2. 多媒体性:新媒体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丰富了信息表达方式。
3. 即时性:新媒体可以实时传输和发布信息,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
4.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和内容都以数字形式存在和传播。
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新媒体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Web1.0时代:主要是静态网页的展示和信息的发布,用户只能被动接收信息。
2. Web2.0时代:强调用户参与和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如博客、社交媒体等。
3.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的普及,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和获取。
4.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新兴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如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
三、新媒体的应用领域新媒体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媒体与传媒: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推动了媒体融合和跨界发展。
2. 教育与培训:新媒体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
3. 商业与电子商务:新媒体为企业和商家提供了更多的推广、销售和服务渠道,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4. 娱乐与文化创意:新媒体在娱乐和文化创意领域的应用十分丰富,如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等。
四、新媒体的特点和挑战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大规模性:新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能够迅速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2. 平台化: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是新媒体发展的基础,平台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对于内容传播至关重要。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第一章一、网络新媒体的本质概念章节综述这一章借助对旧概念的辨析和新概念的讲解,搭建起了整个互联网传播学的学科认知基础,尤其是借助在「技术」「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上的概念综述,以阐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学作为交叉学科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当下新传变革的转型方向,即人文社会学的转型。
在互联网出现的二十年时间里,关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概念的模糊性始终是学科争议的焦点:对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的新如何理解等问题的各执一词,也导致互联网传播学的发展始终缺少了统一的基础和标准,而这本书的的定义,或许是基础概念奠基的重要一步。
最后是关于网络新媒体的特质,2017年彭兰老师与「人机共生、万物互联、自我进化」三个词奠定了web3.0的传播基调,至此但凡提到互联网传播的发展趋势,这三个词直接就能构成一篇答案;而这本书里,喻国明老师用「信息无界、人人传播和三阶秩序」确立了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往后所有与新媒体、互联网传播相关的特点类题,都有了答案。
作为综述性的章节,这一章里有很多适合回答「互联网时期的传播与传媒发展」这类综述性题目的逻辑框架,一下子就能让你的思路在众人之间脱颖而出。
框架一:新媒体的定义题目设问:当下如何定义新媒体的新?1、新技术:计算机基础为基础2、新实体:媒介化的复杂系统3、新分类:物理到心理的变迁4、新范畴:数字人文研究方向框架二:网络新媒体的新特点题目设问:简述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的区别1、特质一:信息无界2、特质二、人人传播3、特质三:三阶秩序框架三:当下传播业的新逻辑题目设问:分析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影响都柏林大学的尤金尼副教授提出了信息传播的三重逻辑,即计算机逻辑、媒体传播逻辑和社交逻辑,这三重逻辑就可以为我们构建起一个全新的传媒业变革的答题框架1、宏观技术逻辑:技术的底层影响2、中观媒介逻辑:媒介与行业变革3、微观社交逻辑:社会关系新链接框架四:个体对互联网的新认知题目设问:互联网是如何影响人的认知的?哈佛大学的研究员戴维·温伯格新近提出了理解互联网时代信息与知识重组的三阶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4轮) 浙江大学 韦路 教授 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 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 新媒体导论 1、1什么就是新媒体:技术说 行为说 组织说 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与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 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 c、互动性d、网络化 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 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新媒体概论笔记 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就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她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您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就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 b 、第二阶段:文字 c、造纸 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 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 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 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与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 h、 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 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 (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她不仅设想也新媒体概论笔记 就是发明者) B、ENIAC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2、14美军方,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宾夕法尼亚大学),6个 C、EDVAC 1949人类现代意义上的通用计算机诞生,第一采用二进制,第二采用存储程序,现在计算机都属于冯诺伊曼结构的计算机。 D、1951年,UNIVAC第一台商用电算机的代表,美利用人口普查机。 以上都就是电子管的 E、TRADIC,1954年美国第一台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属第二代计算机。 F、IBM 360属第三代计算机,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出现的。1964年推出划时代IBM360宣告了大型机的来临,共享OS/360的操作系统。 G、IBM PC对现代生活影响深远的IBM PC(Personal Computer)1981、8、12推出的个人电脑(IBM5150当时1565美元) H、Apple(苹果电脑)1977、4推出Apple II,被誉为缔造家庭电脑市场的产品。 3、Web 1、0(网络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 Web1、0就就是万维网WWW,前身就是阿帕网,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WWW HTTP HTML URL,通过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可以创建图文并茂的网页,万维网的首要宗旨就是使人能够在交流的时候合作共事。 浏览器Web Browser 门户网站(Portal Sites) 网景公司1994、12、15推出网易浏览器1、0 最早独霸的浏览器:网景导航者Netscape Navigator 4、Web2、0 必须要提的一个公司:O’Reilly Media,有了它,才有了Web2、0,它在2003年的一次会议提到了Web2、0,并申请了2、0的服务商标。 Web2、0就是集合集体智慧的一个平台。 新媒体概论笔记 分析2、0,它有以下几点特征: A、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博客微博视频照片、维基百科的知识词条、论坛都参与信息生产。 B、从受众到用户转变。用词:受众、消极、被动 用户(比较贴切):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发 布信息。 C、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例子,如网民胡戈把陈凯歌电影《无极》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D、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Web1、0最显著特征:门户网站(即传统媒体 一对多形式) 5、Web3、0(万维网不属于Web3、0范畴) 它究竟就是什么,有争议(韦路认为现在到了Web2、5时代) A、语义网(Semantic Web) 2006、5蒂姆·伯纳斯-李说:3、0就就是也涵盖了大量数据的语义网络,核心应该就是通过给全球信息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所理解的语义元数据,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 语义网的关键就是对信息的意义进行标注。 B、大数据(Big Data)与语义网有关 语义网会使得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量内容都可以被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据格式普遍存在。 C、智能网:3、0网络以类似于人类的方式进行思辨。(比如2016、3、14新闻说韩国棋手李世石战胜了电脑,比分扳为1:3)(如电脑通过信息预测未来哪一首歌会流行) 第二周 新媒体与社会 新媒体概论笔记 2、1技术决定论 2、1、1媒体偏向论:这一派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加拿大伊尼斯Harold Innis提出著名的媒介偏向论:a、时间偏向媒介,经历历史长河,而不受太大影响,如莫高窟壁画、雕塑。b、空间媒介,凡在空间上易于传输,方便移动的媒介,如:造纸-印刷-电报-广播-电视(手机属此) a、伊尼斯媒介偏向的社会影响,更加重视历史,更加注重传统,更加注重礼仪-典籍-宗教-等级关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以时间偏向媒介为主导的社会,导致社会形态呈现出比较传统、保守、僵化、封闭、等级、森严的社会形态。B、空间偏向媒介更加注重现在,而不就是历史,更加重视地理意义上的扩张,而不就是封闭,更加重视未来而不就是历史,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而不就是等级的森严,更加重视科技,而不就是就是典籍与传统,呈现出比较有活力,在空间上又易于扩张,科技飞速发展的形态。 2、1、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与其师伊尼斯称为多伦多学派,都关注媒介技术如何影响社会变迁。(“权力的媒介”就是美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提出的,不就是麦克卢汉) 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A、媒介能重新定义时间与空间,如电视利用电波,瞬时传播,时间改变了。空间上,“地球村”,电力媒介缩小人与人的距离,“若比邻”。B、媒介能改变人们的感官比例(媒介就是人的延伸)。a、部落时代-全感官b、书写、印刷时代打破了感官平衡,只通过视觉获取c、广播时代:听觉d、电视:视听。麦克卢汉认为能调动人类最多感觉的,最综合,最全面的传播方式就是:口语(意即部落时代)C、媒介改变思维方式,如肯尼迪尼克松辩论投票,电视与广播两种媒介,但投票数不同(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同),瞧电视的更喜欢肯尼迪,听广播的理喜欢尼克松。D、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E、冷媒介、热媒介。 2、1、3传播时代论:伊尼斯、麦克卢汉都倾向于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新媒体概论笔记 麦克卢汉的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为三:A、口语传播时代(原始社会):部落生产方式:采集 渔猎 文化传播方式:传说B、书面传播时代:主流的传播方式就是书写传播。传播媒介的就是文字,生产方式:农业 社会结构:村庄C、电力传播时代:电波、广播、电视 生产方式:工业 社会结构:城市 文化形态:知识普及。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 2、2社会决定论 2、2、1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A技术决定论的缺陷:简化论(或单因论);单向论:技术→社会;机械论;中立论:技术就是中立的。 B、除了技术决定论,还有弱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不就是所有的原因,单因论就是不对的,还有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力量一道产生交互影响。 2、2、2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彩电、传真。社会力量决定了一些技术原型被采纳 2、2、3油门-刹车模式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布里恩·温斯顿理论《媒介技术与社会》,提出了一个加速器与制动器模式。温斯顿:油门就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转化为发明,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如电影。 温斯顿:刹车理解为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在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使得新技术必须适应现有的社会结构,如对媒介内容的管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先加速后刹车 急动的、抽搐的) 2、3技术、社会互动论 1、互动演进模式 决定论的困惑:有的质检地超出预定的发展轨迹,进而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如英国产业革命,工人阅读《圣经》。一种区别于单向决定论的新的框架——互动论的提出。 2、(互动)诞生期 社会对技术的影响(社会决定):社会需要决定了技术原型就是否能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