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合集下载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精心整理考试大纲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以程、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通的基本过程。

考试内容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价值形式,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剩余价值分割的实质,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

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资本循环的阶段、形式和应具备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及其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根源。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是否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经济特征,是否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和特点,是否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径。

考试内容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规则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讲义
A.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C.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D.相对于产品经济而言的
E.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答案:BCE
解析:A、C、D三项中;应选C..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是商品经济..
一、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一、 市场与市场体系
要求:了解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熟悉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市场的基本概念: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市场..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相适应的是单一的商品市场;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已经从单一商品市场、局部市场发展到复杂多样、国际国内统一的市场体系..
例题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力 B.物质资料生产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劳动过程
答案:C
解析:从生产关系定义里就可以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例题4:构成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有 ..
A.生产 B.占有 C.分配 D.交换 E.消费
答案:D
解析: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等..机器社会就是属于生产工具..A项原料、B项辅助材料、C项燃料都是属于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物质资料..
例题2: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包括 ..
A.货币 B.人的劳动 C.劳动管理 D.劳动资料 E.劳动对象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演化

三次社会大分工
一、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三、商人的出现
买进
卖出
第三节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

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生产要素资源,避免人力、物 力、财力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 是一切社会生产共同的要求。
(二)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2.奴隶社会制度。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 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即奴隶,奴隶是在奴隶主或监工的 暴力手段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 有和支配。
3.封建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封建主占有大部分的土地, 农民则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奴 役。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 者(农民或农奴)是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1.计划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 要及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 计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令性计划,另一种是指导性计 划。
2.市场配置方式。企业和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 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 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的 反映就是市场经济。
(一)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 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自然经济特征:
(1)与低下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
(3)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 经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制度的演化1.1 复习笔记一、经济制度改革的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1)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反映着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两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制度、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四五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数十年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1)原始社会经济制度①原始公社制度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人们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劳动。

②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相适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原始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构成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①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②奴隶是在奴隶主或监工的暴力手段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生产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3)封建社会经济制度①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在封建社会里,封建主占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则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

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农民不得不通过向封建主缴纳地租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不得不忍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奴役。

②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a.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b.封建主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民或农奴);c.农民不得不租种土地。

(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机器大工业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制度,雇佣劳动从对资本的“形式从属”转变为“实际从属”,不仅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切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03 (14)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03 (14)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一、单项选择题2、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B )。

A、社会文明水平B、社会经济制度C、市场发达程度D、科技发展水平3、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D )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A、思维B、社会分工C、生产资本D、社会基本矛盾4、(A )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宗教与政治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5、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是(D)。

A、奴隶制度B、封建制度C、资本主义制度D、原始公社制度6、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C )。

A、封建主不占有生产资料,也不占有生产者B、封建主和生产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C、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但不完全占有生产者D、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同时占有生产者7、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B)。

A、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B、以青铜器为主要生产工具C、以铁器为主要生产工具D、以蒸汽机为主要生产工具8、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D )。

A、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B、电机的发明和利用C、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D、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9、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A )。

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计划经济D、市场经济10、自然经济是建立在(B )基础上的。

A、社会分工B、自然分工C、国际分工D、生产交换11、(A )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A、社会分工B、货币的产生C、经济的发展D、市场的统一1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 )。

A、社会分工B、货币的产生C、市场的统一性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13、商品经济作为多个社会形态共同存在的社会经济形式,经历了(C)两个发展阶段。

A、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B、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C、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14、市场经济中,(B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政治经济学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政治经济学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2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第1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任课老师:小朵老师3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第一篇框架4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1.1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1.1.1 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1.1.2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5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1.1.1 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社会经济制度1.含义: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地位: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6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社会基本矛盾1.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地位: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地位:(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2)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的进化。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或状况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13年7月考题·单选题】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2013年7月考题·单选题】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D)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9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1.1.2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2014年10月考题·单选题】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科技革命的标志是()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B.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C.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D.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2014年10月考题·单选题】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科技革命的标志是(B)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B.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C.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D.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12 同学们上课要做3件事哦:(1)记得为老师评分哟,您的评分能使老师与您共同前进;1.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2.1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2.2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自然经济的含义: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统一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各种联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在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因而不能构成生产力的要素。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是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形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以生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特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1.1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单选)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多选)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平均分配制度。

(多选)奴隶制度形成的条件有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所形成的家庭经济的产生、奴隶劳动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青铜器的出现和使用、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对立。

(简答)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的进化。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多选)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单选)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单选)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单选)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出现于14世纪。

(单选)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为标志的革命是第二次科技革命。

(单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核能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

(单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贡献是实现了社会生产的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1.2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单选)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经济是商品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基础过关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4.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其核心机制是A.价格机制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D.激励机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表现在
A.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依据
B.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
C.一种经济制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
D.一种经济体制可以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存在
E.经济体制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制度的变化
三、辨析题
四、分析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方式。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C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

商品经济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式。

3.D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

它的产生和存在有两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存在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4.A 价格、供求、竞争是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即市场机制。

价格、供求和竞争三种机制是紧密交织一起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因
果,彼此通过对方而得以实现。

而价格机制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的程度,因而处于核心的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

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它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同一种经济制度,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制度也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

因而,经济体制的变化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制度的改变。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
大儿做了土匪,
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
第三,第四,第五
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
在山腰里,田野上,
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
1072
1046
1926
192819303
12
1933419361938 193812194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
大儿做了土匪,
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
第三,第四,第五
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
在山腰里,田野上,
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注音】ōu yáng xiū,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说明
诗人于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丰乐亭游春三首绝句,这里选一首。

诗中描写诗人尽情春游,如醉如痴,•简直不肯放过春天的样子。

可以说,这是《画眉鸟》•诗中“自在啼”的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注脚。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解释•
①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下临幽谷泉,景色幽雅秀丽。

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绿无涯--绿色一望无际。

③春将老--春天快要过去了。

翻译
将要偏西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树和青翠的山峰,
广阔的原野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边无涯,
游人们顾不得春天即将结束,
还在亭前来来往往,踏着地上的落花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

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

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

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

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

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东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194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