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提纲

合集下载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共31张)PPT优秀课件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共31张)PPT优秀课件
7
(4)发展结果不同:农业合作化前,农民个体经济力 量薄弱,经营方式落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 生产力的大解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 、社会化。
8
9
1.首创: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
___分__田__包__产___到_,户 自负盈亏的_家__庭___联__产__承__包责任制。随后在全国推开,
27
13.中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在哪次会议( D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28
29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 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代流传于民间的 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 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中流传于民 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 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C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
7.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 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
信息,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C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这一纪念馆应该去( C )
A.四川省广汉市向阳乡 B.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C.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D.广东省深圳市
16
3.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的 变化,其中1980—1997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的需要!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企改革
集体企业 合资企业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1.背景: 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外资企业 个体企业 材料一: 1956 年夏,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 2.指导文件: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 内容: 企业没自主权,政企不分 ! 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 主动权。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 措施 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1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 所有制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铜厂和电缆厂,这两个厂一 结构 有利于竞争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 1 企业没自主权, 管理僵化 ! 职权划分 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 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增强企业活力 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 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 1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分配方式 上的浪费。 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 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材料三:分配平均主义严重,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通 增强企业活力 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4.中心环节: 常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 吃大锅饭 ,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 5.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 这是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6.成果: 城乡出现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 1.提出: 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 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C.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
D.建立乡镇企业,为农村的发展开辟新路
2.下图所示信息反映了( )
C
A.农民工群体素质提高 B.农业劳动力迅猛增加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3.邓小平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
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计划经济体制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
国家
工人
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僵化 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
政企职责不分 管的过多过死
国有 企业
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死,忽
吃“大锅饭” 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 劳动积极性低 中平均主 义严重 。 这就造成 了企业缺 乏应有
2.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 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特 1.从农村(旧制度最薄弱环节)开始到城市深化

2.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 3.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
点拨:
农村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 所有制;国有企业改革中并 不改变公有制的经济性质。

1.改革要勇于创新 2.改革要关注民生
示 3.改革要根据国情
4.改革要持续深入
归纳小结
农村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城市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最新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的:调动农民的⽣产积极性,促进__农村经济__发展。

2.概况(1)尝试:__1978__年,安徽凤阳__⼩岗村__农民实⾏分⽥包⼲到户,⾃负盈亏。

这种建⽴⽣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肯定。

(2)推⼴:__1983__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

(3)深化:农村__乡镇企业__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3.意义:农民有了⽣产__⾃主__权,⽣产积极性提⾼,农村⽣产⼒解放,农业⽣产和农民收⼊有了很⼤提⾼。

易混易错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拥有了⼟地所有权。

(×)提⽰: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体所有权归集体,农民只拥有使⽤权和经营权,⾃主经营,⾃负盈亏。

【问题思考】中国改⾰开放⾸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是什么?(1)⼈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3)中国农村⼈⼝多,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政局的稳定。

(4)为解决温饱问题,⼀些地⽅的农民开始了⾃发改⾰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城市经济体制改⾰1.依据:__1984__年,中共⼗⼆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的决定》,要求加快以__城市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的步伐。

2.内容(1)所有制形式:单⼀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实⾏__政企分开__,扩⼤企业的⽣产经营⾃主权,实⾏__经营责任__制。

(3)分配⽅式:以__按劳__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

3.中⼼环节:增强__企业__活⼒。

4.影响:企业有了经营⾃主权,⼤⼤调动了企业、职⼯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

易混易错城市经济体制改⾰的中⼼环节是实⾏政企分开,扩⼤企业的⽣产经营⾃主权,实⾏经营责任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堂笔记
本课讲述了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
1978年,中国国内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经济增长缓慢,物资短缺,生产效率低下,农村集体生产制度存在很大问题,人民生活状况较差,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改革。

二、内容
1. 食品问题:1985年,实行集体企业自负盈亏制度,集体企
业可以自主经营,尝试在市场上销售食品,使社会分配更加灵活。

2. 私有经济:引入外资和技术,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企业,比如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让私有经济参与到国民经济发展中。

3. 完善计划经济:通过控制供给和需求,调整价格,实现计划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增加商品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农村改革: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承包土地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和生活方式,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三、意义
1.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现代化:1980年代以来,中
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

2.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改革后,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得到提升,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

3.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次改革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了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备考资料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新中国,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时间:1949.9.21-9.302.地点:北平3.内容:“八个一”一个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一部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纲领。

注意:起宪法作用,但不是宪法)一个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一个主席——毛泽东一个首都——北京(北平改为北京)一个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未改,目的:勿忘历史,居安思危)一个国旗——五星红旗一个纪年法——公元纪年一个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解读:“三年以来”指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1840-1049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1.时间:1949.10.1(“国庆节”)2.地点:北京天安门3.庆典议程:礼炮28响寓意从建党(1921)到建国(1949)年艰苦奋斗的28年。

4.新中国成立意义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③中国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国际意义)5.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注意: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时间——1951年2.重要人物——阿沛·阿旺晋美3.文件——《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了解即可)4.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注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并不是祖国完成统一。

第2课抗美援朝一、抗美援朝的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根本原因②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习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学习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课本解读】知识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2、开始: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3、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概况:时间:1978年对象: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小岗村责任承包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结果:1978年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意义: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普遍实行: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自编的歌谣5、影响:(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2)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3)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事业)——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知识点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1)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1)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农业合作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 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 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 积极性不高
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结果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
复和发展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 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 产力
实战演练
2.同学们在手机App上观看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庆典视频集时, 看到1984年10月1日北京盛大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
着标语牌走过天安门广场。牌子上的标语最有可能是(C)
A.火热的建设年代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家庭联产承包好 D.“以阶级斗争为纲”
实战演练
3.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
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 经营管理方式,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 大提高
启示:①发展经济要从国情出发②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第二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 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 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 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 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 度上失去了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方式*: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典型*:安徽凤阳小岗村。

4. 发展: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意义*:
a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b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5.表现*:
(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6.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7.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通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0.意义/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