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2.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课外阅读资料;3.调查研究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呈现一张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群众生活对比图片,在图片中包含经济、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让同学们就图片展开讨论。

二、知识讲解1.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

(1)经济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总体上却遇到了瓶颈。

计划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体制,生产和分配的权力由政府垄断,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2)国际环境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紧跟国际潮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社会制度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制度属于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后,封闭的社会制度被打破,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这也标志着中国逐渐接近现代化社会。

2.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农村改革。

在农村地区,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集市等改革措施,打破了公有制垄断的格局,从而鼓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2)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改革、物价变动、金融改革等方面。

这些改革措施从政策上支持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

(3)外交和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从而在全球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3.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双重动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新课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师:本课有几部分?哪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个领域开始?生:农村。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我们来看《一个农民的烦恼》。

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师:材料1,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劳动不积极。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材料2,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靠救济生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经济体制改革》,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这一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教材内容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直观感受可能比较强烈,但对于改革的过程和原因可能缺乏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思想和理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为依托,分析改革的措施和效果。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备好课时教案,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体制改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如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开放的政策等。

然后,详细讲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企业的兴起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本课将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也使得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在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权不明晰、效益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必然选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股份制改革、企业重组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国有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提高,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村和国有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改革、财税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也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

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注意到了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此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教材通过介绍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我国历史背景和改革开放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可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

2.难点: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认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改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史料和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

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

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读课本,引导学生回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提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课堂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了很大发展。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精力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他们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另一方面通过预设一些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够顺畅、不够熟练的情况,需要加强对教学衔接的学习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