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
国务院八种民族语言文字

国务院八种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中国,国务院指定了八种民族语言文字,它们分别是汉字、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和壮文。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八种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重要性。
汉字是中国最主要的语言文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
汉字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形象性,能够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内涵。
汉字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汉字的特点是形声字,即字形和字音结合,使得汉字的学习和使用更具挑战性。
藏文是中国西藏地区的主要语言文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藏缅语族文字之一。
藏文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包括辅音字母、元音字母和词缀。
藏文书写从左到右,每个字母的形状和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
藏文在宗教文化、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对于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文是蒙古族的语言文字,也是蒙古国的官方语言之一。
蒙古文采用蒙古文字符,它的特点是每个字母都有四种形态,分别是初、中、尾和单独形态。
蒙古文在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维吾尔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语言文字,也是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
维吾尔文采用阿拉伯字母,但字母形状和阿拉伯字母有所不同。
维吾尔文的特点是每个字母都有不同的形态,根据不同的位置和前后字母的关系,字母形态会有变化。
维吾尔文在文学作品、宗教文化和传统艺术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哈萨克文是哈萨克族的语言文字,也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之一。
哈萨克文采用拉丁字母,字母形状和发音有一定的规律性。
哈萨克文在文学、教育、新闻传媒和政府机构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朝鲜文是朝鲜族的语言文字,也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韩国的官方语言之一。
朝鲜文采用谚文和汉字的组合,有自己独特的发音和拼写规则。
朝鲜文在文学、教育、媒体和政府机构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语言文字教案

一、教案名称: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汉字的基本构成元素和演变过程;3. 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教学难点:汉字的基本构成元素和演变过程的理解与应用教学准备:课件、教案、教材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2. 新课内容:讲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汉字的基本构成元素和演变过程;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的汉字,解释它们的构成元素和演变过程;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讨论,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二、教案名称:汉语拼音的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汉语拼音的构成和作用;2. 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和发音方法;3. 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汉语拼音。
教学重点:汉语拼音的构成和作用教学难点: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和发音方法的理解与应用教学准备:课件、教案、教材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汉语拼音的作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兴趣;2. 新课内容:讲解汉语拼音的构成和作用,介绍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和发音方法;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的汉语拼音,解释它们的构成规则和发音方法;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讨论,加深对汉语拼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三、教案名称:常用汉字的认读与书写教学目标:1. 掌握一些常用汉字的认读和书写;2. 了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则;3. 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认读水平。
教学重点:常用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教学难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则的理解与应用教学准备:课件、教案、教材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2. 新课内容:讲解常用汉字的认读和书写,介绍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则;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的汉字,解释它们的笔画和书写规则;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讨论,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四、教案名称: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用法教学目标:1. 了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分类;2. 掌握汉语词汇的基本用法和搭配;3. 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中国语言文字类

中国语言文字类
中国语言文字类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汉字、汉语言言学、汉语教学、古代文学等。
下面将针对其中一些方面做简要介绍。
1. 汉字:汉字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字系统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是以象形、指事、会意等基本形式构成的,通过组合形成了成千上万的字符,代表不同的意义和发音。
学习和理解汉字的结构、用法和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作品。
2. 汉语言言学:汉语言言学是研究汉语语言形态、语法、音韵、词汇、句法和语义等方面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汉语的语言现象和规律,揭示汉语的特点和变化,并探讨语言与人类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3. 汉语教学:汉语教学是指教授汉语给非汉语人士的教学活动。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汉语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4. 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诗、词、曲、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
《诗经》、《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和研究。
总而言之,中国语言文字类涉及到丰富的内容和研究领域,涵盖了汉字、汉语言言学、汉语教学和古代文学等方面。
这些都是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语言文字有何特征特质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征特质
特征特质:
1、独特的表意性
2、灵活的构词能力
3、富有弹性的语言结构
4、追求神韵的美学风格
5、字形美
6、字音美
7、独体单音
8、单音四声
9、一字多音。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能够历久不衰,说明汉字具有与汉语特点相适应的优点.汉字的优点见之于它的特点.汉字的主要特点: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汉语的音节.汉字记录汉语是用整个字形跟语音相联系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汉字数量繁多,字形结构复杂;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中国文化概论7语言文字与典籍

第七章
• 第二节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 •一、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过程 •金刻------石刻-----简牍----简策----缣帛----纸写 本---卷轴。
•汉语的语言结构无一定规,随上下文和逻辑环境 自由运用;
第七章
•汉语语词的意义往往可以虚实转化,体现出语言 表达中强烈的主体意识。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语素-音节文字,是在二维平 面上构形; •中国人整体观照世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汉语语 言的"神而明之"、"以神统形"。
第七章
•二、中国文字的形态,汉字形态的演变过程
第七章
•二、 古代书籍形态的特点
•(一)简牍、简策的特点 •成本低,修改方便;但比较笨重,不易翻动。
•(二)缣帛的特点
•使用方便,轻便便于携带,但不易修改而且成 本高,价格昂贵。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七章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
•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四大部类
•(一)经学著作 •《诗经》、《书经》、《礼经》、《易经》、 《春秋》和《论语》。 •(二)史学著作 见“中国古代史学”一章 。
•(三)诸子百家著作 见 “中国古代哲学”一章
第七章
•(四)诗文集
•《诗经》、《楚辞》、《乐府诗集》、《全唐 诗》等重要诗文总集 。 •二、类书与丛书 •掌握《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第七章
•思考题
•1、汉语汉字有哪些主要特征? •2、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分哪几类?
融这里小额贷款
中国的语言文字

3、在甲骨文中,六书这一类汉字的 组织法已经大致形成
1)象形:文字象实物之形
上古文字极可能是由图画简化而来,其 中象形文与图画最为接近,以名词居多。
2)指事:用点、划指出人或者物的动作、 状态或者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
3)会意: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已有的文字 组织成一个新字,用来表达无形的意向、性 质或者或生物的活动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 又称“四库”。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 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1、汉语句子结构的过程和特点 利用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弹性组合,灵活运用
而成为音句(句读段),再循自然事理之势 巧为推排成为义句(整句),于音节铿锵之 中传达交际意念,这是汉语句子结构的过程 和特点
1)汉语基本语词单位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能动 性,它源于汉语建构的简易性质,主要表现 在语词的弹性上。
汉语语词的弹性指汉语语词单位的大小和性质往往 无一定规。词语在句中的组合除了要符合语法和词 汇两方面的规定,还要求音韵的协调平稳,满足句 中语气节奏、音韵修辞上的要求,从而需要语词单 位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形式上的语词分合伸缩的不 固定性,以及词义功能的发散性。
语词的分合伸缩:语词的短长相配、单(音节)复 相合,整体上现出整齐中含铿锵、参差自然的音乐 性效果;
词义功能的发散性表现为词的语法性质的不 固定(兼类)、语词意义的虚实转化。
2)汉语句子组织的流动性:汉语句子以“意” 役“形”,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遵循事理 逻辑的自然发展,把由语词单位构成的各个 语言板块(句读段)组合起来,完成表达的 要求。而不是像西方语言那样,以动词为中 心,具有固定的语法框架,以“形”役 “意”。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为唐懿宗时期的《金刚 经》。北宋毕升发明泥活字版。明代活字印刷渐成 规模,流行用铜活字,也有铅活字。 同时又有手钞本继续存在。例如明成祖时期22211 卷的钞本《永乐大典》;清乾隆年间两倍于《永乐 大典》的《四库全书》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语言文字

第五章 语言文字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地域方言
第一节
百变汉字
第二节
文字趣说
第三节
2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地域方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千 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 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 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各种 方言。
谥号 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 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23
(二)称谓
“六亲”,即六种亲属,泛指父、母、兄、弟、妻、子。 “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
24
(三)称呼方式
1 称籍贯:如唐朝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其为孟襄阳。 2 称郡望:望即郡中的贵显氏姓,如魏晋时清河的张姓、太原的王姓。 3 称官名:如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 4 称爵名:爵位是贵族的封号,一般皇族封王,其他贵族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5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6 称行第:行第即兄弟排行的次序。 7 称谓自家人:“家”用以称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以称自己的卑幼亲属。 8 朋友称谓: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贫贱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6种:
1 左形右声,如:清、松、城、渔、狸、情、描、帽、纺。
2 右形左声,如:鸿、领、救、战、郊、放、鸭、飘、歌。 3 上形下声,如:露、花、岗、草、笠、芳、窥、景、箱。 4 上声下形,如:烈、忘、警、恭、剪、堡、帛、贷、盒。 5 内形外声,如:闻、闷、辫、辩、问。 6 外形内声,如:圆、阁、衷、病、赶、厅、近。
中国语言文字课件

语法基友很大的稳定性 基本格局:主 + 谓 + 宾
虚词是汉语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法 发展过程中变动较大的部分。汉语虚词中表示关 系的连词、介词和一部分助词,大多是实词虚化 造成的。例如,“以”最早是动词 ,后来虚化为 介词。
世界上语言大约有5000种,其中汉语是 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 发展水平较高的语言之一,约占直接人口的 1/5。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语言之一, 另外六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序
词汇——语音——语法
据郭宝均《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中表达 衣、食、住的只有15个,金文中累积到71个,汉代《说 文解字》中增加到297个,几乎是甲骨文的20倍。字的增 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词的增多。
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是由以单派生为主, 逐渐变为以双音合成为主。如“月—月亮”、“石—石 头”、“天—天空”现代汉语复音词居多,其中占大多数 的是双音词。双音合成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唐至现 在,双音合成词一直在持续增长。 汉语中海油一种连绵词,例如“徘徊”、“犹豫”、 “淋漓”,这些双音词或双声,或叠韵,带有音乐美,一 般用来描写各种情状,诗词和韵文中更为常见,带有浓厚 的汉语特色。
汉字的基本发展轨迹大概是:模拟刻画符号、原始象 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 骨文(殷商)、石籀文、钟鼓文、金鼎文,大篆(战 国时代秦国)、小篆(秦朝标准字体)、隶书(分为 秦朝日用字体的秦隶(古隶)和汉代的汉隶(今隶)、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草 书(分为东汉章帝时期的章草,东汉末年的今草和唐 代的狂草)、行书(东汉末年)、宋体。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还是一个多文种的国 家,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 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诞生,它是独立发展的。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独立产生的,它和 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 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篆2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 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 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 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 新体文字。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 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 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文字描摹实 物的形状)如: 人、门、日、月、山、水、衣、目
耳、石、田、火、车、牛、马、鹿
虎、象、鸟、鱼、雨、贝、果、龟
泉、卵、首、虫、舟、燕、口„„
整体象形字
鸟
局部象形字
鱼
鹿
车
牛
衬托象形字
牛
羊
竹
果
眉
舌
尾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汉语语词的弹性指汉语语词单位的大小和性质往 往无一定规。词语在句中的组合除了要符合语法 和词汇两方面的规定,还要求音韵的协调平稳, 满足句中语气节奏、音韵修辞上的要求,从而需 要语词单位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形式上的语词分 合伸缩的不固定性,以及词义功能的发散性。 语词的分合伸缩:语词的短长相配、单(音节) 复相合,整体上现出整齐中含铿锵、参差自然的 音乐性效果。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纸是文字的载体,笔才是主要的书写工具。 汉朝以后毛笔的制作工艺基本未变,在笔管的选材上, 主要有象牙、琉璃、斑竹、玉管、犀角,还有兔毫、 羊毫、鹿毫、狼毫、小儿胎发、虎毛等。 作为书法艺术的主要书写工具,毛笔仍然被书法家们 使用着。
汉字的书写工具还有刻刀、剞劂(在金石上镂刻文 字的金属工具)等。 在距今六千年的陶文中,使用的契刻工具可能是用 玉石或动物的牙齿制作的。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当时的刻字工具最可能是铜制 的刀具。今天篆刻所使用的刻刀,至少在战国时期就 产生了。 商、周以后,这种书写工具逐渐退出了一般性的文 字书写和记录,只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 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 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 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对应顺序,总结如下:
形成时代 殷商 商周 西周晚期 秦 西汉 汉代 东汉晚期 汉魏 代表性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籀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真书) 主要载体 龟甲、兽骨 青铜器、石器 石器 石器 竹简,帛 帛、纸 帛、纸 纸
汉语的文化映射
1、《说文》的部首是六书原则的部首,凡是从 同一个部首的字含义都相关,如:页:指头。 颜:额头;颠、顶:头顶;颈、项、领:脖子; 顾:回头看;颁:大头;题:额头;顿:磕头。 2、词汇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分工很细。它的细致 区分是古代守法制度在语词上留下的烙印,反映了 守法制度下人们对血丝关系亲疏远近的重视。 3、语用方面的体现。如:中国不能直呼长辈姓 名;中国人很谦虚、婉转、客套。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 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 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 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图 为《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 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 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 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 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形占一角:载、腾、佞、颖、强
声占一角:旗、旌、嵌、寤、婺
转注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老
考
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说文》:“吟,呻也。”又:“呻,吟也。” “桥,梁也。”又:“梁,桥也。” “蹲,踞也。”又:“踞,蹲也。”
词在发展中,或演变出新的意义与词性,或分化出新的读音等, 人们改造旧字形再造新字,就是转注造字法。
隶书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 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 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 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 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 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 向右下斜 )、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 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 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 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 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 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
汉字的演变:
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主要有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基本样貌: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魚
虎 人 車
魚
虎 人
車
汉字从画图的象形文字发展到现在的点横竖撇,它的演变具有 什么规律?
1.由繁到简。 2.由象形到抽象,象形性逐渐减弱。
通过研究中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 到:汉字的发展起源于最初的甲骨文,经过了大篆、 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直到当今的印刷字 体和电脑字体。这既一部中国汉字渐变发展与演变的 历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传承与演变的 历史。 透过对汉字演变的研究,我看到了古人多姿多彩 的汉字图形,懂得了汉字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演进 历史,更用自己一颗虔诚而执著的心,感悟着古今文 明的传承,文化的繁荣与兴盛。这是我的心得,也必 将成为我继续探究浩瀚的中国文明历史的不竭动力。
词义功能的发散性表现为词的语法性质的 不固定(兼类)、语词意义的虚实转化。 2)汉语句子组织的流动性:汉语句子以“意” 役“形”,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遵循事 理逻辑的自然发展,把由语词单位构成的 各个语言板块(句读段)组合起来,完成 表达的要求。而不是像西方语言那样,以 动词为中心,具有固定的语法框架,以 “形”役“意”。
特点: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 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
表示。例如:
木—本,添加的部分表示树根; 木—末,添加部分表示树梢;
木—朱,表示红色的树芯;
刀—刃,表刀口处; 大—亦,本意表示腋窝。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用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隶书2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
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覃思十年,损益 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 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 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 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亟 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 运而生,得以面世。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 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
你要好好学习。”
中国语言文字
中 国 汉 字 演 变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 1、汉字的起源种种说法 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 古书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 2、中国考古界 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主要是指出现在 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少量的刻写在甲骨、 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 芝所创。图为张芝写的草书。
草书2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 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 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图 为《张旭狂草图》
草书展示
明宋璲
覆岳翁札
明张弼
草书“论书”
清蒲华
草书轴
行书
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 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 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 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中国汉字的 发展与演变印刷字体
电脑字体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 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 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 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 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 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 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 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 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汉字的造字方法: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 描摹实物的形状)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许慎 《说文解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用 字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法
汉语的特点
1、汉语句子结构的过程和特点 利用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弹性组合,灵活运 用而成为音句(句读段),再循自然事理 之势巧为推排成为义句(整句),于音节 铿锵之中传达交际意念,这是汉语句子结 构的过程和特点 1)汉语基本语词单位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能 动性,它源于汉语建构的简易性质,主要 表现在语词的弹性上。
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