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社会实践活动游圆明园(3篇)

导语:圆明园,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皇家园林,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游圆明园。
以下是活动的详细纪实。
一、活动背景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占地面积350公顷,被誉为“万园之园”。
然而,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使得这座园林成为了一片废墟。
为了让学生们深刻了解这段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我们决定组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组织学生前往圆明园。
2. 制定活动流程:包括集合、出发、参观、交流、总结等环节。
3. 准备相关资料:收集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以便在参观过程中向学生介绍。
4. 安排讲解员:邀请一位熟悉圆明园历史的老师或志愿者担任讲解员。
三、活动过程1. 集合与出发活动当天,学生们按时到达集合地点,整装待发。
在简短的动员讲话后,我们乘坐大巴前往圆明园。
2. 参观抵达圆明园后,学生们首先参观了圆明园的正门——午门。
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午门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让学生们对这座皇家园林有了初步的认识。
随后,我们沿着游览路线,依次参观了圆明园的各个景点,如长春园、绮春园、万寿山等。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了解了各个景点的历史故事、建筑风格以及园林艺术。
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还参观了圆明园的遗址博物馆,观看了关于圆明园历史的纪录片,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段历史。
参观结束后,我们在园区内举行了一场小型座谈会。
学生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有的学生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了我国的历史,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有的学生表示,要将这段历史铭记在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 总结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一次总结大会。
在大会上,学生们回顾了整个活动过程,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评价和反思。
同时,我们还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了表彰。
火烧圆明园课文原文

火烧圆明园课文原文火烧圆明园课文原文火烧圆明园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当初的中国没有现在这般强大,只能被他们欺负,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要时刻谨记着。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火烧圆明园课文原文,欢迎阅读!火烧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历史背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圆明园写作背景资料

圆明园写作背景资料
圆明园写作背景资料如下:
圆明园修建背景:圆明园修建于康熙年间1709年,由康熙帝修建,目的是为了日常有一个散心的地方。
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康熙帝就把这个圆明园赐给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即雍正帝),并正式赐名为圆明园。
圆明园抢劫事件: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并“火烧圆明园”。
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火烧圆明园之后,巴特勒上尉给雨果写了一封信,想利用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在1861年11月25日给他回了信,给巴特勒等人当头一击。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的园林艺术成就被普遍认为既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XXX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前提愈益苛刻,目的在于XXX,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糜烂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斗中国军队失利,次日晨,XXX仓促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掉臂,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坚决抗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XXX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XXX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XXX投福海而死。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XXX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第三),而藏之于XXX。"英国司令XXX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XXX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XXX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XXX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XXX"的绰号。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997年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所有"议和"前提,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XXX、XXX,声称其被俘人员遭到优待,下令火烧圆明园。圆明园的焚毁原因不同人士持有不同观点,中国官方史学界的说法是XXX为掩盖其蛮横劫掠而放火灭迹。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清朝长期不遵守西方奉行的外交礼仪,自乾隆年间起,对西方各国君主及其使臣蔑视和不平等对待,持此看法的著作有XXX·黑尼斯三世的《鸦片战役》。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日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相距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好像日蚀,大量烟尘灰星直落巷衢。过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列、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占有关材料记录,1860年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XXX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XXX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XXX:"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做了不起的功绩,而全球的正派人们却为这蛮横的罪行所激怒。XXX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役得了成功即能够从事掳掠了……在历史的眼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XXX"。 迫于压力,奉命留守北京的XXX,就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霸占了XXX和北部的大片领土,索要到16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款,并且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控制和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侵略。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圆明园被焚后,尚有部分景点幸存。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园内幸存建筑有圆明园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耘堂、XXX、知过堂、课农轩、顺木天、春雨轩、杏花春馆、XXX、魁星阁、蓬岛瑶台、XXX和十字亭、藏舟坞,长春园的XXX、XXX开襟,绮春园大宫门、庄严法界、正觉寺等建筑。残存建筑多已年久失修。同治十二年,XXX和同治帝计划择要重修圆明园,计划修复圆明园前朝区、九洲区,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数景点,并将绮春园择要修复,改名“万春园”,作为奉养两宫(XXX、XXX)太后的寓所。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完工11个月后作罢。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XXX和XXX曾多次到园中游幸。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存有大量的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圆明园仍属皇家禁苑,管理事务大臣及以下官员职务都有保存。 1900年,XXX攻占北京,XXX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溃兵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兵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经过这次洗劫,历经同治、光绪两朝修葺部分也荡然无存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裁撤了圆明园的部分官员。 清朝灭亡后的数十年里,圆明园遗址残料继续受到劫掠。园内的方砖、条石、石料、汉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等建筑材料纷纷被军阀官僚运走修建私园和陵墓,圆明园虎皮石围墙被拆除修路。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XXX、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XXX、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XXX和XXX旧馆;兰亭八柱碑、远瀛观石栏杆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抗日战争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1950年,XXX曾指示: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以后有条件可修复。曾计划将XXX定址于此,但1960年园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产队改为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相继拆除了圆明园福海石驳岸、舍卫城残余城墙及地基、万春园三孔桥、运料门、长春园七孔闸等残存建筑,以及残留的全部园墙,并砍伐了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特别是1975年以后,各单位在园内大量平毁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树木,修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遗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尤其以绮春园被占用 破坏的最严重。 XXX曾发表评论:“XXX是焚、抢,圆明园可没毁。你看1870年的圆明园照片,尤其是西洋的建筑还在,圆明园经历了三劫,火劫、石劫、土劫。火劫就是英法联军用火烧的,石劫就是那些达官贵人从里面拉石料,华表什么的,土劫是老百姓从里面拉土,围湖造田,这三劫彻底毁了圆明园,联军是第一劫,而且联军抢的同时,本国人也在抢,这皇上家的,不抢白不抢。”
圆明园的毁灭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圆明园作为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焚毁,使得这座世界文化遗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开展了此次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2. 通过对圆明园毁灭过程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研内容1.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1)圆明园的建造历程(2)圆明园的建筑特点(3)圆明园的文化价值2.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1)英法联军攻入北京(2)圆明园被洗劫和焚毁(3)圆明园毁灭后的影响3. 圆明园的重建与保护(1)圆明园的重建历程(2)圆明园的保护现状四、教研过程1. 集体备课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备课,对圆明园的历史、毁灭过程和保护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教学内容充实、丰富。
2. 课堂教学(1)导入:播放圆明园毁灭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圆明园的美丽与毁灭。
(2)讲授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重要地位。
(3)讲述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介绍圆明园的重建与保护现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
(5)课堂讨论:围绕“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教研成果1. 学生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毁灭过程和保护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激发,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得到提高。
3.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增强了教研组内部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教研组整体水平。
六、教研总结本次教研活动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讨论,使学生对圆明园的历史、毁灭过程和保护现状有了全面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纲要火烧圆明园观影报告怎么写

中国近代史纲要火烧圆明园观影报告怎么写
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和火烧圆明园的观影报告时,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影片背景介绍
首先,简要介绍影片的背景,包括制作背景、导演等信息,以及
影片的主题和核心情节。
2. 近代中国历史背景
在报告中加入一些中国近代史的背景知识,包括当时社会政治经
济状况,外国势力的侵略,以及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
3.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
详细讲解影片中描绘的火烧圆明园事件。可以介绍清朝末期,八
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毁的历史经过,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历
史的影响。
4. 人物描写
对于影片中的关键人物进行描写,包括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主要
参与火烧圆明园事件的人物等。分析他们的动机、行为,以及这些人
物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5. 影片的艺术表现
评价影片的艺术表现,包括导演手法、摄影、音乐等方面。提及
哪些场景或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以及这些表现如何为观众呈现历
史场景。
6. 影片对历史的反思
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对历史的一些反思,包括对于国家命运的思
考、历史教训的反思等。探讨影片是否成功地表达了这些思考。
7. 个人感悟
最后,分享观影后的个人感悟,可以是对于历史的新认识,对于
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或者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些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尽量保持论述清晰、结构合理,以确保报告的逻
辑性和可读性。同时,可以结合一些历史资料和学术观点,使报告更
为丰富和有深度。
圆明园文物流失及追讨

• 引言 • 圆明园文物流失的原因 • 圆明园文物追讨的努力 • 圆明园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 结论
01
引言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01
圆明园作为清朝皇家园林,始建 于18世纪,历经多位皇帝的扩建 和改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著名 的园林之一。
02
圆明园集合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之大成,汇聚了大量的文物和艺 术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政府应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 严惩文物走私和盗窃行为。同时,应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 入,提高文物的保存和修复水平。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跨国文物盗窃和走私活动。 通过国际组织和外交渠道,推动流失文物的追讨和归还。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文物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媒体宣传、展览等方式,普及文物知识,让更多人了 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国际公约和法律框架
国际公约
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和文物追讨的国际公约,如《关于被 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 》,为文物追讨提供了法律框架。
国内法律
各国也制定了相关国内法,对文物追讨进行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
圆明园文物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 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 学研究和教育价值,有助于推动相关 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保护圆明园文物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 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文物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加强文物鉴定和登记工作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物保护提 供法律保障。
圆明园的课堂笔记

圆明园的课堂笔记
课文:《圆明园》
课程目标:
1. 学习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址——圆明园的相关知识。
2. 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文章内容概要:
《圆明园》介绍了位于北京西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特色等。
它是清代皇帝的避暑行宫,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使得这座精美绝伦的园林成为了一片废墟。
重要段落摘要与解析:
1.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初名清华园,后来改名为圆明园。
” 这个部分简单介绍了圆明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圆明园的规模和风格:“整个园区占地5000多亩,包含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各种建筑,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是清代皇家园林的精华。
”这一部分描绘了圆明园的大致轮廓和特点。
3. 英法联军的掠夺和破坏:“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三天三夜的大火,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灰烬。
”这段文字揭示了侵略者对中国的罪行,以及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学习要点:
1. 掌握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3. 认识到战争对文化遗产的巨大破坏作用。
课外拓展:
1. 观看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或者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它的壮丽景象。
2. 阅读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设计的书籍,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背景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
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
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
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
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抢劫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清十二帝十三朝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崇德)、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烨(康熙)、清世宗胤祯(雍正)、清高宗弘历(乾隆)、清仁宗颙琰(嘉庆)、清宣宗旻宁(道光)、清文宗奕詝(咸丰)、清穆宗载淳(同治)、清德宗载湉(光绪)、溥仪(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