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资料

合集下载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10字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10字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10字火烧圆明园是指发生在1860年10月6日至1860年10月18日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在北京的圆明园。

这一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时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背景资料: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的一场中英法三国之间的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迫使中国开放更多贸易港口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来加强其在中国的势力。

2.前一年的战争:在1859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并攻占了天津。

中国的清朝政府被迫接受英法联军提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向英法支付巨额赔款。

3.圆明园:圆明园是清朝时期中国皇室的一个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圆明园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达到350多公顷。

圆明园包含了许多建筑物、花园和湖泊。

事件经过:1.进入北京:1859年底,英法联军再次进入北京并开始对城市进行轰炸,以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他们的要求。

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同意支付大笔赔款。

2.香山之战:1860年9月,英法联军再次攻占了中国的前门和天安门,并进入了圆明园的所在地香山。

中国政府下令全面撤离圆明园。

3.唐奉联军的抵抗:圆明园原本由唐奉联军(由中国的湖北和河南军队组成)驻守,他们展开了对英法联军的抵抗。

然而,由于英法联军的火力优势,唐奉联军很快便失去了防御能力。

4.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发动了对圆明园的火烧。

他们放火烧毁了园内的建筑物、花园和文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称为“圆明殿”,这是对中国皇室的侮辱。

影响:1.对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的严重打击: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对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遭受的严重打击。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由于火烧事件,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永远消失了。

2.对清朝政府的羞辱:火烧圆明园事件使清朝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屈辱。

无法保护自己的皇家园林和文化遗产,清朝政府在国内外都失去了公信力。

2013中考历史备考:圆明园的劫难(知识点大全)

2013中考历史备考:圆明园的劫难(知识点大全)

2013中考历史备考:圆明园的劫难(知识点⼤全) 遭遇浩劫 历史背景 圆明园导游图 清咸丰⼗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6⽇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 圆明园的沧桑 [2] 明园总管⼤⾂⽂丰投福海⾃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亡。

英、法军队洗劫⼆天后,向城内开进。

10⽉11⽇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将焚毁圆明园列⼊议和先决条件。

10⽉18⽇,3500名英军冲⼊圆明园,纵⽕焚烧圆明园,⼤⽕三⽇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匠葬⾝⽕海。

成为世界⽂明史上罕见的暴⾏。

⽕烧圆明园,这是⼈们说惯了的⼀个提法。

其实,⽕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烧圆明园,⽽是⽕烧京西皇家三⼭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圆明园⼤得多。

这三⼭五园是:万寿⼭、⽟泉⼭、⾹⼭三⼭,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烧圆明园曾有两次。

第⼀次⽕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北京。

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多被毁于⽕。

英法联军⽕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积太⼤,景点分散,⽽且⽔域辽阔,⼀些偏僻之处和⽔中景点幸免于难。

据同治⼗⼆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

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藏⾈坞,绮春园的⼤宫门、正觉寺等。

第⼆次⽕烧圆明园是清光绪⼆⼗六年(1900年),⼋国联军⼊侵北京,再次放⽕烧圆明园,使这⾥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遭掠夺焚劫。

在⽂学作品中似乎把⽕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能。

这么听起来好像也有⼀些道理,但并不确切。

历史上的⽆数事实表明,⼀个贫穷落后、弱⼩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

火烧圆明园详细资料(3)

火烧圆明园详细资料(3)

火烧圆明园详细资料(3)推荐文章圆明园的百科介绍热度: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热度: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哪八国热度:火烧圆明园的根本原因_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介绍热度:关于圆明园里的历史文物有哪些热度:报复清政府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是为了报复清政府逮捕公使和虐待战俘。

1860年9月,英国外交官巴夏礼和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奇打着停战的白旗前往通县和清政府谈判,被载垣、僧格林沁逮捕。

和此前被伏击活捉的一小队英法联军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监禁了一个多月。

监禁期间,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

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说18人)在监禁中死去,其中包括《伦敦泰晤士报》记者包尔比。

拘禁、虐杀英法外交官的行径,不仅在额尔金勋爵看来违反西方的国际法,也同样违反中国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行为准则。

英军司令格兰特给法军司令孟托邦的信函中,更加明确地坦言:英法军队虽于10月初劫掠并部分地破坏了圆明园,但清政府一旦重新占据圆明园,“一月之内,即可恢复”,对清帝不可能发挥重大的打击作用;而彻底“焚毁此园,对于凶残之政府,可以使之受惩”。

巴夏礼的传记作者斯坦利莱恩-波尔这样概括赞同烧毁圆明园一派人的立场:“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是毁灭文化的勾当;从成熟的政治角度看,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大手笔。

”法国方面,瓦兰(杜潘)同样认为英国人的做法顺理成章。

他也承认,“很多人谴责这场大火,视其为毁灭文化的野蛮行径”。

但他要求人们在做出判断之前,首先要了解导致这一决定的各种原因。

他赞同英国人放的这场大火,认为“毁灭圆明园是一次残酷的行动,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动,最终缔结和约,就应该归功于这次行动。

我的看法是,英国人看得准,干得好”。

罗伯特郇和赞成英国人把毁灭圆明园当作复仇的手段:"下地狱’是人必须记取的严酷的道德定律。

虽然我们对如此华美的建筑被毁灭而深感痛心,但同时我们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兴,因为这一击打到了中国人的痛处,杀害我们可怜同胞的刽子手和幕后怂恿者,已经受到了我们的惩罚。

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简介

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简介

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简介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背景:1、修建过程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长春花园和H春花园组成。

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他们集中了大量的物质资源。

军方已经培养了无数熟练工匠,为数百万劳动人民灌输了血汗,并将其精心打造成一座宏伟壮丽的宫殿。

每年夏天,清朝皇帝来到这里享受夏天,听政治,处理军事和政治事务,因此也被称为“颐和园”。

圆明园规模宏大,文物古迹众多,中西结合的建筑标准,达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

圆明园西楼的大部分着名建筑均采用西方建筑规格建造。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签署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并从中国获得许多特权,如赔偿,谈判关税,开放五门贸易,领事管辖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为了进一步向中国敞开大门,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压制清政府赋予他们新的侵略权。

1854年,英国首次向中国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有关规定,而美国和法国也随之而来,并被清政府拒绝。

当英国,美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发起的“重建”谈判未能成功时,他们生气,决定利用新的侵略战争来实现他们的无理要求。

在1856年,它再次被拒绝。

1859年,英国和法国部长率领一支舰队前往北京改变合同。

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从天津北塘登陆天津。

英国和法国的大使们依靠武力将舰队引入大沽口。

驻扎在大沽口的清军封锁了这次袭击,英国和法国军队的狼从大嘴里逃了出来。

在通州谈判期间,双方的外交使节极具争议性。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篇一】圆明园史介绍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

三园紧相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盛期圆明园北京西北郊一带具有山、泉、湖、沼之胜,历来是封建帝王及亲贵显宦缔构行宫苑园之所。

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经济有显著发展、国库充盈,清帝为了追求"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从而在这一带兴起了空前规模的园林建设局面。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

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已初具规模。

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

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

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

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

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

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

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资料

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资料

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资料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可谓是一段让人心痛的往事。

提起圆明园,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曾经是皇家园林,里面的美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想象一下,走在那曲径通幽的花园中,耳边是鸟儿的鸣叫,眼前是精致的亭台楼阁,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仙境啊!可惜,这样的美好在1860年的一场大火中被毁得一干二净,听说当时的场景就像电影里的特效一样,火光冲天,整个园子都笼罩在浓烟之中,真的是“火海一片,狼藉满地”啊!那时候,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搞得人心惶惶。

想想看,一个大大的圆明园,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那可是“富得流油”的地方呀!可是,敌人却像是饿狼一样,想要把这些珍宝据为己有。

为了“报复”清朝,他们决定把圆明园烧了,真是让人气愤不已!你说说,这不是在毁自己的文化遗产嘛!就像有人说的,“心痛不已”,那种感觉简直让人无法承受。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烧了就烧了,反正再建一个不就行了?可问题是,这些文物可不是随便就能复制的!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里面蕴含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啊!就像是家里的老照片,失去了一张,就再也找不回来。

圆明园的毁灭,就像是给整个中华文化打了一针麻药,让人无从承受。

不过,虽然圆明园被毁了,但它的故事却没有结束。

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心中总会升起一股悲凉。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到过去的教训是多么重要。

就像有句话说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保护我们的文化,才不辜负先人的辛劳。

有人说,圆明园就像是一个历史的符号,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现在。

今天的我们,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当年的辉煌,但可以通过书籍、照片去感受那份美好。

想象一下,那些绚丽的花朵、优雅的建筑,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像老朋友一样,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每次看到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仿佛能够听到那些被遗忘的声音。

而且,这场火灾不仅仅是一个悲惨的事件,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火烧圆明园资料

火烧圆明园资料

火烧圆明园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

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侵略者除了大肆抢劫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

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

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

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带不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面对这样的罪恶行经,法国大作家雨果痛恨的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我们的国宝在哪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雕、刻品等共计2.3万件。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有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

法国丹枫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有3万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内的9万件藏品中,有上万件中国文物。

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资料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资料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资料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后,圆明园由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变成一堆废墟。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火烧圆明园详细资料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

1744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

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沦为废墟的“万园之园”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连烧3天3夜火劫:“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如何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10月6日,占领圆明园。

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圆明园遗址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 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 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 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 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 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 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 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 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 样被化为灰烬。
洗劫、焚毁圆明园 的资料
在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要 求清方交出北京安定门 “代为看守”。英法 联军分四批入城,并将司令部设在国子监。 英法联军列队入城之时,清军士兵夹道跪 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

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 州,21日攻下八里桥。咸丰皇帝吓破了胆, 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 京,主持和议。22日清晨,咸丰皇帝带着 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 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侵略者除了大肆掠夺、抢劫外, 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 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工兵们 带着大斧,把家具镜子统统砸碎,取 下上边的宝石,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 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 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 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 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 毁坏得惨不忍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 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 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 级大衣,有的拿去镶嵌珠宝的挂钟, 有的背着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 珠宝,有的把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 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锦绸缎,有 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 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