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教案
火烧圆明园教案

火烧圆明园教案教案标题:火烧圆明园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 探讨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和后果;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圆明园的壮丽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圆明园有了解吗?你们知道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吗?知识讲解:3. 通过讲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介绍其建造和发展的重要性;4. 讲解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包括战争和文化冲突等因素;5. 分析火烧圆明园的后果,包括文物损失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讨论活动:6.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火烧圆明园是否应该发生,以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7.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拓展活动:8. 给学生分发相关资料,让他们自主研究圆明园的重建和文物保护工作;9.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设计一份保护文物的计划,并展示给全班。
总结活动:10.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对火烧圆明园的认识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11. 提醒学生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并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教案评估:12. 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对圆明园和文物保护的理解程度;1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圆明园的景色;- 相关资料和文物保护计划的参考材料;- 问卷调查表。
教案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文物保护机构,亲身感受文物保护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文物保护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3.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研究项目,调查本地文物保护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安全;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3. 鼓励学生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
火烧圆明园教案

火烧圆明园教案教案名称:火烧圆明园教案类型:历史教案适用对象:初中生教案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了解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清朝历史知识,提问:“你们还记得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谁吗?他的名字是什么?”Step 2: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重点讲解圆明园的建设和规模。
Step 3: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小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互相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火烧圆明园的原因是什么?2.火烧圆明园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是什么?3.如何保护和修复圆明园?Step 4:讲解(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Step 5: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火烧圆明园的目的是什么?2.你觉得火烧圆明园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损失有多大?3.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来保护和修复圆明园的文物和遗址?Step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保护活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保护文化遗产的看法。
要求结合圆明园的火灾事件和你的个人观点,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资源:1.圆明园相关资料。
2.学生分组任务材料。
3.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参考:1.《中国历史小故事·火烧圆明园》2.《圆明园的历史与文化》。
《火烧圆明园》教案设计

《火烧圆明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 学生能够分析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和观看相关资料,了解火烧圆明园的细节。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到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的损失,增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火烧圆明园》课文2. 相关资料:图片、视频、历史文献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 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难点:1. 分析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 互动讨论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火烧圆明园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简要介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课文:讲解火烧圆明园的事件经过,让学生了解火烧圆明园的具体情况。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的观点表达、逻辑性和创造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火烧圆明园》课文2. 图片资料:火烧圆明园的图片和相关历史图片3. 视频资料:关于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或相关视频4. 历史文献: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报告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第二课时:小组讨论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 第四课时:总结与反思,学生展示和评价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时,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
课文《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

《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课文《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
2.同学们知道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课题。
3.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
师小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
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二)初读感知:了解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
(2)指名读,提醒学生把心中的.感情读出来。
(3)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残暴、野蛮、无耻等。
)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面对英法联军的残暴行为,你们有什么样的感情?把你们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吧!齐读第5段。
(三)深入研读1.理解“不可估量”(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
《火烧圆明园》教案设计

《火烧圆明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物价值。
(2)掌握火烧圆明园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圆明园的历史。
(2)运用多媒体展示火烧圆明园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分析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反思历史,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火烧圆明园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和文物价值。
(3)学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火烧圆明园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物价值。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火烧圆明园的过程和影响。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反思历史。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圆明园的基本情况。
(2)搜集火烧圆明园的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火烧圆明园的过程。
(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火烧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2)讨论火烧圆明园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3)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1. 回顾火烧圆明园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强调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2)调查身边的文化遗产,了解其保护现状,提出保护建议。
(语文教案)火烧圆明园教案小学语文

火烧圆明园教案学校语文圆明园的毁灭篇课文叙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对祖国绚烂文化的宠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一起看看火烧圆明园教案学校语文!欢送查阅!火烧圆明园教案学校语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力量目标理解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从前的辉煌。
思品目标体会的情感,产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宠爱及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从前的辉煌景象,知道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怎样毁灭了圆明园。
教学难点:懂得“写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先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从前的辉煌〞。
查阅资料: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在小组中进行沟通。
教具预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圆明园图片)同学们,你们生疏这幅图吗(板书:圆明园)圆明园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同学结合课前收集资料谈,板书:的毁灭)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西郊。
这是一座建筑宏伟的皇家园林,是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消耗巨额资财,前后共用了150年修建而成的。
这座中外有名的园林,竟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后的纵火焚毁,变成了一片废墟。
今日,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重温圆明园的毁灭这段历史。
观看课题,这两个“圆〞和“园〞的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二、检查字词1.出示疑难生字:毁剔瑰烬读准字音:瑰剔。
2.出示形近字,理解字义,然后组词。
剔踢煌蝗烬尽你用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考考同桌。
3.词语理解(1)出示: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皇家园林众星拱月举世有名不行估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流连其间奇珍异宝烟云掩盖园林艺术的珍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谁读给大家听(2)重点词语理解众星拱月:群星环围着月亮。
比方很多东西围围着一个中心。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活,剔透,剔除多余的局部而使透空明晰。
形容精工制作、内部镂空的工艺品。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特别华美,光荣夺目。
举世有名:举,全。
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模板锦集五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篇1一、看录像(或幻灯片),引入本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
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2.圆明园的毁灭》。
(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火烧圆明园》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火烧圆明园》教案设计学科领域:历史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珍藏文物。
(2)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
(3)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认识其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损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2)采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珍藏文物;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损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圆明园的纪录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景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明园会被火烧?这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珍藏文物。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
(2)教师讲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损失。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看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为?(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损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简要概括一下?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火烧圆明园后的历史影响,如文物流失、国家宝藏损失等。
(2)教师介绍我国政府为保护文化遗产所采取的措施,如圆明园遗址的修复和保护。
3. 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一些被盗流失的圆明园文物图片,让学生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能力: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知识: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鸦片的危害以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到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法: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鸦片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
一、回顾旧知,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掠夺到的权益,
要求在《南京条约》的基础上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
1856年10月,英国炮轰广州,首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探究问题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1、假如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话,那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又寻找了什么借口?
2、提供“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的相应材料。
3、思考: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事件的?
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共同进行交流,谈谈对事情的看法。
小组进行讨论:英法两国的做法是否合理,有哪些不和理性?
师生活动: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
1、提供交流第九页上图,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对比
回顾看图的方法
2、思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形势有什么不同
侵略路线有哪些异同?
结合自己的材料共同交流
(三)中国军民进行的反抗外国侵略军的斗争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材料)
三、形成新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历时4年,这4年中,中国人的思想发生过哪些改变?
引发学生将清政府的思想和国民的思想进行横向对比;战争前后进行纵向对比。
感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相互勾结,奴役人民。
增加人民对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憎恨。
●课外作业:
调查收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获取了哪些利益?
第四课时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能力: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知识: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鸦片的危害以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到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法: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鸦片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
一、回顾旧知,交流课下收集的材料,导入新课: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获取了哪些利益?
二、探究问题
(一)火烧圆明园
1、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结合课本中的材料交流
2、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放火烧掉圆明园?
引导学生谈谈外国侵略者的残暴和贪婪
3、怎样看待火烧圆明园事件?
(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和外国哪些国家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简单交流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2、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不平等条约签订的?
学生讨论
3、在这些不平等条约中,外国在中国共获得哪些利益?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有10个之多,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外国列强在中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利益。
三、深层思考
经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二次修改:
师生活动:
四、知识建构
(一)通过你对第一课血泪国耻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你都学会了哪些方法?
(三)你怎样看待我国的两次鸦片战争?
●课外作业
调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抢走的文物、国宝,以及这些文物、国宝现在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