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素养提升3 对比实验与对照实验分析.doc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教研教改课题(3篇)

高中音乐教研教改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音乐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在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时代高中生的需求。

因此,对高中音乐课程进行教研教改,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目的(1)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探索适应新时代的高中音乐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

(3)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 意义(1)有助于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2)有助于推动高中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有助于丰富音乐教育资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分析传统高中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研究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探索适应高中音乐课程多元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4)构建多元化音乐教学评价体系。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理论和发展动态。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音乐教学的需求和意见。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不断调整和完善。

(4)比较研究法: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其优缺点。

四、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

(2)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3)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实施阶段(1)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需求。

(2)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3)在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并进行跟踪调查。

3. 总结阶段(1)分析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3)推广研究成果,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实验变量对照组和实验组1.doc

实验变量对照组和实验组1.doc

1 明确变量实验中的变量,指的是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

对照实验中的变量有4种,分别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

[4]一[7]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实验因子,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因素或条件;因变量,即反应变量,指实验中由自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一般来说,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分析和解释这种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中获得科学的结论。

在对照实验的设计中,要求自变量单一,由自变量而产生的因变量,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三个甚至多个。

无关变量,即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其他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即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也具有因果关系,但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并不是本实验中所要研究的实验变量。

在实验中,必须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确定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依据实验目的,可以将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分为两种:2.1 添加法运用的是加法原理——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探索因变量[3]。

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

为了“探求结果”,将这一变量添加到一实验中,看它会产生什么影响。

例如,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将10只左右的鼠妇放在具有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的实验装置的中央,进行观察、记录;这里自变量是“光”,将这一变量(明亮)添加到实验中,看它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中学科学课程中的大多数对照实验,采用的都是添加法的实验设计方法。

2.2 排除法运用的是减法原理——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3,7]。

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

为了“追踪求源”,将某一变量人为地去除掉,看是否还能够产生这一结果;如果产生了这一结果,则自变量不是原因变量,将其从原因中排除;如果没有产生此结果,则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因果关系。

如何进行化学实验的结果验证和比较

如何进行化学实验的结果验证和比较

如何进行化学实验的结果验证和比较化学实验的结果验证和比较方法化学实验的结果验证和比较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比较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化学实验的结果验证和比较的方法和步骤。

一、实验结果的验证方法1. 重复实验:重复实验是验证实验结果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可以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重复实验时,可以使用相同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操作,观察结果是否一致。

如果多次实验结果一致,那么可以认为结果是可靠的。

2. 内部标准对照:内部标准对照是一种常用的验证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设定一个内部标准样品或对照实验组,用来比较其他样品或实验组的结果。

通过与内部标准对照的比较,可以判断实验结果是否准确。

例如,在测定某种物质浓度时,可以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作为内部标准,与待测样品进行比较。

3. 外部参照对照:外部参照对照是指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的文献数据或其他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的方法。

通过与外部参照对照的比较,可以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在进行外部参照对照时,需要确保参照数据来源可靠,方法和条件与实验一致。

二、实验结果的比较方法1.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是进行结果比较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指标,可以比较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和关联程度。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数量上客观地评价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2. 图形表示:图形表示是直观地比较实验结果的方法之一。

通过制作折线图、柱状图、散点图等图表,可以清晰地展示实验数据的分布和趋势。

图形表示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数据,还能帮助比较不同实验组的结果,找出规律和差异。

3. 文字描述和解释:除了数据和图形的比较,言语描述和解释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合理使用科学术语和规范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将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解释实验现象和规律。

文字描述和解释可以使比较更具深度和全面性,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启示。

化学对照实验的目的和例题

化学对照实验的目的和例题

化学对照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验证某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对照实验通常用于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所研究变量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关于对照实验目的和例题的说明:
目的:
确定变量的影响: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确定所研究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判断变量是引起实验现象的原因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

排除干扰因素:通过对照实验,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变量的独立影响。

例题:
假设你正在研究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你可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来研究水的供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你可以将一组植物放在正常浇水的条件下,作为对照组,另一组植物只给予少量水,作为实验组。

通过对比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你可以评估水的供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假设你正在研究不同肥料对土壤pH值的影响,你可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来排除土壤本身的pH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你可以将一组土壤样品添加常规肥料,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土壤样品添加不同类型的肥料,作为实验组。

通过对比两组土壤样品的pH值变化,你可以评估不同肥料对土壤pH值的影响。

这些例题中,对照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确定所研究变量(水的供应、肥料类型)对实验结果(植物生长、土壤pH值)的影响,并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通过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论。

如何正确解读和分析实验结果

如何正确解读和分析实验结果

如何正确解读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结论的有效性。

本文将针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1. 确保数据质量在进行结果解读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确保数据的质量可靠。

这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信度等方面。

如果发现数据存在缺失、错误或异常值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修正和处理,以确保结果的有效性。

2. 理解实验设计在解读和分析实验结果之前,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这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样本数量、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设置等方面。

只有了解这些基本信息,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实验结果。

3.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解读和分析实验结果的重要工具。

通过合适的统计方法,我们可以从数据中得出一些统计学上的结论,帮助我们理解实验结果的差异和关联性。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在进行统计分析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假设检验和效应量分析。

4. 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将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不仅可以使结果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实验结果。

常用的可视化方式包括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等。

在设计图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并合理组织和标注图表的内容,以便读者快速获取信息。

5. 结果的比较和对比在解读和分析实验结果时,常常需要将结果与其他已有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对比。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结果的相对意义和价值。

比较和对比的方法可以包括历史数据的对比、不同实验组或对照组之间的对比等。

在进行比较和对比时,要注意确保对比条件的一致性,以减少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6. 结果的解释和讨论解读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不仅仅是对数据的描述,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对结果的发现进行解释,提出可能的原因和机制,并讨论其与现有知识和理论的关系。

在解释和讨论时,要避免主观臆断和无依据的推断,尽可能以客观的科学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述。

大单元教学实践课题研究(3篇)

大单元教学实践课题研究(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以大单元教学实践为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大单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1. 探索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构建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大单元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系统论:大单元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将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

(3)多元智能理论:大单元教学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1)单元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单元主题,设计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单元活动等。

(2)教学活动设计: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评价设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 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1)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方面。

(2)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关注教师在单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表现。

(3)建立学校评价体系:关注学校在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整体情况。

4.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1)开展大单元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认识,掌握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方法。

(2)组织教师交流研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相互学习,提升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3)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引导教师反思大单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2. 观察法:观察大单元教学课堂,了解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020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实验素养提升2 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与三类“变量”分析

[2020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实验素养提升2 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与三类“变量”分析

[技能必备]1.实验设计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1)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2)对照原则:应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以便减小实验误差.(3)平行重复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析3.教材中探究类实验的变量分析实验名称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温度(至少三种)酶的活性(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pH、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pH(至少三种)酶的活性(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氧气的有无CO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葡萄糖溶液、石灰水的量、温度、pH、锥形瓶1.(2018·扬州上学期期中卷)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一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B.蔗糖不是还原性糖,酵母提取液中含有催化蔗糖水解的酶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结果表明酶具有高效性D.丙组实验如选用淀粉做底物,结果将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解析第一次保温是为了让酶处于最适温度下,酶活力最高,第二次保温目的是斐林试剂鉴定时需要水浴加热;该实验能证明酵母提取液含有蔗糖酶,将蔗糖分解为还原糖;该实验中,唾液不能将蔗糖分解,而酵母提取液能将蔗糖分解,证明了酶的专一性;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答案 C2.(2019·安徽皖南八校模拟)下表是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及结果,据表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注:“+”的多少代表颜色深浅.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还原糖的生成量C.纤维素被水解成了还原糖D.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40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A正确;还原糖生成量通过颜色深浅体现出来,这与温度不同有关,是因变量,B正确;溶液中出现砖红色沉淀是因为纤维素被水解成了还原糖,C正确;②组与①③组的温度相比,40 ℃较适宜,但实际上该纤维素酶最适温度可能高于或低于40 ℃,故通过本实验不能说明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40 ℃,D错误.答案 D3.(2019·江西金太阳全国大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对粳稻、籼稻和杂交稻三种水稻品种中的H2O2酶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时,各实验组应遵循________原则.(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d2+、Cu2+都能抑制H2O2酶的活性,且相同浓度的Cu2+的抑制作用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d2+.Cd2+、Cu2+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填“植物类型”或“重金属种类和浓度”).(3)Cd2+、Cu2+等重金属离子影响了H2O2酶的________,从而引起酶活性的改变. 答案(1)不同浓度的Cd2+和Cu2+对不同水稻品种中H2O2酶活性的影响单一变量、对照、重复(2)大于重金属种类和浓度(3)空间结构亮剑高考3有关酶的实验探究(时间:15分钟)[规律方法]依据实验目的准确选取实验材料和检测指标实验目的实验材料检测指标(试剂) 备注高效性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Fe3+O2产生的快慢或多少与无机催化剂对比专一性淀粉、蔗糖与淀粉酶斐林试剂不能用碘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淀粉和淀粉酶碘液不能用斐林试剂1.将等量的α­淀粉酶(70 ℃下活性不受影响,100 ℃高温下失活)与β­淀粉酶(70 ℃处理15 min即失活)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分为甲、乙、丙三组后,分别按下表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丙组按步骤一处理后冷却至70 ℃,其中α­淀粉酶仍具有活性C.a与b的差值可体现出α­淀粉酶的活性D.a-b与b-c的大小可用于比较两种酶在25 ℃下的活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酶,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A错误;α­淀粉酶在100 ℃下处理15 min后,酶会失去活性,从100 ℃冷却至70 ℃,α­淀粉酶不能恢复其活性,B错误;由题干可知,甲组两种酶均有活性,乙组只有α­淀粉酶有活性,β­淀粉酶无活性,丙组两种酶均无活性,因此,甲、乙试管的淀粉剩余量的差值可体现出β­淀粉酶的活性,C错误;乙、丙试管的淀粉剩余量的差值大小体现的是α­淀粉酶的活性,因此,比较甲、乙试管的淀粉剩余量的差值与乙、丙试管的淀粉剩余量的差值大小,可比较两种酶在25 ℃下的活性,D正确.答案 D2.乳糖酶能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除自变量外,其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实验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实验一(乳糖浓度为10%)酶浓度0 1% 2% 3% 4%相对反应速率0 25 50 100 200 实验二(酶浓度为2%)乳糖浓度0 5% 10% 15% 20%相对反应速率0 25 50 65 65A.B.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C.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D.实验二若适当提高反应温度,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解析实验一的结果表明,随酶浓度的增加,相对反应速率不断增加,A错误;在某一酶浓度时,增加底物浓度会使相对反应速率升高,因此,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可能增大,B错误;在酶浓度为2%时,乳糖浓度为15%与20%时,相对反应速率相等,所以,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不再加大,C正确;由于除自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所以提高温度,酶的活性反而下降,因此,实验二若提高反应温度,相对反应速率将减小,D错误.答案 C3.(2018·南通泰州一模)为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科研人员以2%的酵母菌液作为酶源,进行如下探究实验:①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实验组注射器A内吸入1%的H2O2溶液5 mL,注射器B 内吸入2%的酵母菌液2 mL.对照组注射器A内吸入1%的H2O2溶液5 mL,注射器B内吸入蒸馏水2 mL.用乳胶管连接注射器A和B,在乳胶管上夹上止水夹.②设置温度梯度:0 ℃、10 ℃、20 ℃、30 ℃、40 ℃、50 ℃、60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装置在相应温度下保温10 min.③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A中的液体匀速推至注射器B中,立即关闭止水夹,记录注射器B中活塞的刻度.5 min后再次记录刻度,计算刻度变化量,重复3次.④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各温度下获得的3次实验数据作相应处理,绘制曲线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①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装置在相应温度下先保温10 min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④中的“相应处理”是指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本实验不宜采用H2O2溶液作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材料.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经反复尝试,步骤③中选择体积分数为1%的H2O2溶液较合理.若浓度过高,可能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有人认为,以酵母菌液作为过氧化氢酶源不是很严谨,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实验中的对照实验中没有酵母菌,目的是排除温度等对过氧化氢自身分解的影响,使实验结论更科学.在实验中,过氧化氢和酵母菌液混合之前要在实验设定的温度条件下先保温10 min,可以保证酵母菌液和过氧化氢溶液都达到实验需要的温度,然后在实验设定的温度下进行反应.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每个温度条件下要进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所以相应的数据处理就是指计算3次数据的平均值.(2)从实验结果曲线图看,0~60 ℃条件下,对照组的注射器刻度变化量为0,说明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没有影响,因此,本实验中选用过氧化氢作为实验材料是合适的.(3)由于酶具有高效性,如果过氧化氢的浓度过高,将会使反应速度很快,产生的氧气很多,可能来不及记录,或者超过了注射器的刻度,甚至造成活塞从注射器中冲出来,从而无法记录到准确的数据.(4)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但是实验材料选用的是酵母菌,酵母菌中的成分相当复杂,所以无法确定是过氧化氢酶还是其他物质催化了过氧化氢的分解.所以本实验以酵母菌液作为过氧化氢酶源是不严谨的.答案(1) 排除温度等对H2O2溶液分解的影响保证酵母菌液和H2O2溶液在混合前达到需控制的温度求3次数据的平均值(2)不同意,实验结果表明H2O2溶液在0~60 ℃之间未发生明显的分解(3)产生气体速度太快(或量太多),不利于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4)酵母菌体内的其他物质也可能催化H2O2溶液的分解。

汉语语音教学实验报告(3篇)

汉语语音教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需求日益增长。

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教学的基础。

然而,由于汉语声、韵、调等语音要素的复杂性,以及学习者母语背景的差异,汉语语音教学一直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汉语语音教学效果,本研究设计了一项实验,旨在探索适合汉语语音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实验目的1. 探索适合汉语语音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分析学习者语音偏误产生的原因,为语音教学提供参考。

3. 评估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语音习得的影响。

三、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某高校30名非汉语母语留学生,他们均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且学习汉语时间在3个月以上。

四、实验方法1. 教学方法: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法,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新型语音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语音教学方法。

(1)实验组教学方法:① 归纳法:引导学生从已知词汇出发,总结归纳汉语语音规律。

② 情境教学法: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音。

③ 形象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视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语音。

(2)对照组教学方法:① 重复法:反复练习,强化语音记忆。

②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语音准确度。

2. 语音测试: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语音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声、韵、调等语音要素。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实验数据,包括语音测试成绩、学习者反馈等,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语音测试成绩:实验组学生在声、韵、调等语音要素的测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2. 学习者反馈:实验组学生对新型语音教学方法满意度较高,认为该方法有助于提高语音学习效果。

3. 语音偏误分析:实验组学生在语音学习过程中,偏误主要集中在声、韵、调的混淆和语调不准确等方面。

对照组学生偏误主要集中在声、韵、调的混淆。

4.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语音教学方法在提高汉语语音教学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法必备]
1.对照实验及其类型
一个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
(控制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常用的对照类型有以下几种:
(1)空白对照
对照组为不作任何处理的对象组。这里的不作处理,并非什么因素都不给予,而
是针对实验所要研究的因素不给予,以体现实验因素的有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




1号试管加1 mL蒸馏水(空白对照组)
2号试管加1 mL盐酸溶液(实验组)
3号试管加1 mL NaOH溶液(实验组)
(2)自身对照
实验与对照在同一个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
水”实验,即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
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
给对照组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因素,以突出实验实施的处理
因素与实验所研究因素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衬托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
响。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以下两组实验:

S型菌DNA+R型活菌――→混合培养S型菌落+R型菌落(实验组);
S型菌DNA+DNA酶+R型活菌――→混合培养R型菌落(条件对照组)。
(4)相互对照
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要用热水、正常温度的水、冰水三个实验组来探究,
进行相互对照,以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2.对比实验及其特点
(1)含义: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
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2)举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实验中,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
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未
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对比实验也是科学探究中
常用的方法之一。

实验设计中的“平行重复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然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
复,以获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技能展示]
1.(2019·重庆六校联考)在下列科学研究中,没有设置对照或对比的是( )
A.科学家用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证明了细胞核的功能
B.萨顿基于实验观察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C.鲁宾和卡门有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D.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中,有核部分和无核部分可以相互对照,A不符合题
意;萨顿基于实验观察,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B符
合题意;鲁宾和卡门采用18 O分别标记CO2和H2O中的氧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
用释放的O2来自水,二者形成相互对照,C不符合题意;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中,分别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二者形成相互对照,
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2.在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往往要设置对照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只能设置两个实验组,互为对照实验
B.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产物不同,即酒精和CO2构成对
照实验
C.进行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D.只要实验现象明显,有无对照实验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
解析 进行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根据需要可设置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A错误、C正确;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
验中,反应条件即有氧和无氧构成对照,而非产物构成对照,B错误;只有与对
照实验做比较,才能准确说明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若没有对照实验,得
出的结论往往是不科学、不严谨的,D错误。
答案 C
3.下列实验中,有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组 对照组

A
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 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酶 蒸馏水+过氧化氢溶
液+过氧化氢酶

B
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 过氧化氢溶液+肝脏研磨液 过氧化氢溶液+FeCl
3

溶液

C
验证酶的专一性

新鲜蔗糖溶液+新鲜蔗糖酶液 新鲜淀粉溶液+新鲜

淀粉酶液

D
验证某种酶是蛋白质

待测酶溶液+双缩脲试剂 标准蛋白质溶液+双

缩脲试剂
解析 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应设置成相互对照实验,无特定的对照组,
多个实验组的pH不同,表中A项对应的设置是验证pH对酶活性影响,A错误;
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对照组应设置为用等量蒸馏水+过氧化氢溶液,B项对应
的设置是验证酶具有高效性,B错误;验证酶的专一性应设置为:实验组为反应
物+相应酶液,对照组为另一反应物+同一酶液或同一反应物+另一种酶液,C
错误;验证某种酶是蛋白质的实验中,对照组设置成标准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
剂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D正确。
答案 D
4.某课外活动小组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
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1)酶活性是指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以 作为检测
因变量的指标。
(2)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于是活动小组又进行 (填“对
照”“对比”或“重复”)实验,得到与上图无显著差异的结果。查阅资料后发
现,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因此推测,该实验中淀粉可能是在 和
的作用下分解的。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 (填“小于”“等于”或“大
于”)pH为9条件下的酶活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常温、常压下,与盐酸相比,淀粉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判
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pH 1 h后淀粉剩余量 (2)重复 淀
粉酶 盐酸 小于 两种条件下反应速率基本相同,但pH为3的条件下,有盐
酸催化淀粉分解干扰实验结果 (3)1 h后,pH为7的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小
于pH为1条件下淀粉的剩余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