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异常指标的分析及控制方法

合集下载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一、引言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

本文将对污水处理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异常情况分析1. 污水处理设备故障:污水处理设备可能会出现故障,导致处理效果下降或无法正常运行。

例如,曝气装置故障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影响生物处理效果。

2. 污水处理工艺异常:污水处理工艺的异常操作或调整不当也可能导致处理效果下降。

例如,调节污泥浓度不当,导致污泥沉淀效果不佳。

3. 污水水质异常:污水水质的异常波动可能是由于工业废水的排放浓度变化或突发性污染物的输入。

例如,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导致污水处理系统无法有效去除。

4. 污泥处理异常:污泥处理也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污泥处理异常可能包括污泥干化设备故障、污泥浓度过高或过低等。

例如,干化设备故障导致污泥无法达到规定的干化效果。

三、解决方案1. 定期维护保养:对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

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修复,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工艺优化: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包括调整操作参数、改进工艺流程等。

通过优化工艺,提高处理效果,减少异常情况的发生。

3. 水质监测: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对进水和出水的水质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水质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出水水质的稳定性。

4. 污泥处理改进:对污泥处理过程进行改进,包括优化干化设备的性能、调整污泥浓度等。

确保污泥处理的效果和稳定性。

四、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污水处理异常情况的规律和原因。

例如,通过对设备故障记录的分析,可以找出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五、结论污水处理异常情况的分析对于提高处理效果和保障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定期维护保养、工艺优化、水质监测和污泥处理改进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污水处理异常情况,提高处理效果和稳定性。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一、背景介绍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会浮现各种异常情况,如水质异常、设备故障等,对正常的污水处理工作造成影响。

本文将对污水处理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异常情况分析1. 水质异常水质异常是指污水处理过程中浮现水质指标超标或者异常波动的情况。

可能的原因包括:- 进水水质波动大:可能是源头污染物排放不稳定,需要加强源头控制;- 处理工艺不当:可能是污水处理工艺参数设置不合理,需要优化处理工艺;- 设备故障:可能是处理设备浮现故障,需要及时维修或者更换设备。

2. 设备故障设备故障是指污水处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浮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

常见的设备故障包括:- 泵站故障:可能是泵站机电损坏或者管道阻塞,需要检修设备或者清理管道;- 污泥浓缩机故障:可能是污泥浓缩机设备故障,需要维修或者更换设备;- 氧化池故障:可能是氧化池内部设备故障,需要检修设备或者更换部件。

三、解决方案1. 水质异常解决方案- 强化源头控制: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确保其稳定排放符合要求的污水;- 优化处理工艺:根据水质异常情况,调整处理工艺参数,提高处理效果;- 定期设备检修:定期对处理设备进行检修,确保设备运行稳定。

2. 设备故障解决方案- 定期设备维护:定期对处理设备进行维护,清理设备内部,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及时维修或者更换设备:一旦发现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设备,确保污水处理正常运行;- 建立备用设备:建立备用设备,以备主设备故障时紧急使用。

四、数据分析根据过去一年的污水处理异常情况数据统计,以下为一些典型数据分析结果:1. 水质异常情况:- COD超标次数:共发生10次,主要原因是进水水质波动大,需要加强源头控制;- NH3-N异常波动次数:共发生5次,主要原因是处理工艺不当,需要优化处理工艺;- TP超标次数:共发生3次,主要原因是设备故障,需要及时维修或者更换设备。

污水处理厂常见指标的异常分析及控制方法

污水处理厂常见指标的异常分析及控制方法

污水处理厂常见指标的异常分析及控制方法PH在实际调节过程中pH值宁愿偏碱而不要偏酸,主要因为偏碱更利于后段絮凝沉淀效果提升。

pH值与其他指标的关系:1.与水质水量的关系:工业排水中pH的波动主要由生产中使用的酸碱药品带来的,需要在运行中逐步熟悉企业排水情况,积累经验通过颜色等物理性质判断水质偏酸或偏碱。

2.与沉降比的关系:pH低于5或高于10都会对系统造成冲击,出现污泥沉降缓慢,上清液浑浊,甚至液面有漂浮的污泥絮体。

3.与污泥浓度(MLSS)的关系:越高的污泥浓度对pH的波动耐受力越强。

在受冲击后应加大排泥量促进活性污泥更新。

4.与回流比的关系:提高回流比以稀释进水的酸碱度也是降低pH波动对系统影响的方法之一。

进水温度水温高则影响充氧效率,溶解氧难以提高经常是由于这个原因;温度过低(一般认为低于10℃影响明显)则絮凝效果变差明显,絮体细小、间隙水浑浊。

原水成分原水成分变化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如下食微比食微比就是反映食物与微生物数量关系的一个比值。

运行管理中需要明白:有多少食物才可以养多少微生物。

通常需要控制食微比在0.3左右,经常利用实验数据代入公式计算以确定适合的进水流量。

BOD值按COD值的50%进行计算,并在日常化验的数据对比中找出适合该处理站水质的COD、BOD比值。

计算方法为:NS=QLa/XV其中Q—污水流量(m3/d);V—曝气池容积(m3);X—混合液悬浮物(MLSS)浓度(mg/L);La—进水有机物(BOD)浓度(mg/L)。

1.与污泥浓度的关系:根据有多少食物可以养多少微生物的原理,污泥浓度的调整要与进水浓度相适应,在系统进水水质频繁变化的情况下,以日平均浓度作为调整污泥浓度的参考依据较为合理。

实际操作上,调整污泥浓度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控制剩余污泥排放量,如能根据排泥数据制作出适合该处理站的排泥曲线,对日后运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与溶解氧的关系:食微比过低时,活性污泥过剩,过剩部分污泥的呼吸消耗的氧量大于分解有机物需要的氧,但总需氧量不变,氧的利用率降低,形成功率的浪费。

污水处理24种常见异常问题及解决方案

污水处理24种常见异常问题及解决方案

污水处理24种常见异常问题及解决方案问题1工艺:水解+接触氧化法,出水COD在70mg/L,但看起来很混浊,不知道什么原因?测MLSS和测SS的方法是一样的吗?回答:(1)进入接触氧化池的悬浮颗粒过多的话,会被动导致接触氧化池出水的SS升高,这样的话,出水就浑浊了。

如果无机颗粒为主的话,则SS高,而出水COD 并不高。

(2)MLSS与SS检测方法同,只是MLSS过滤时受活性污泥易堵塞滤纸的缘故,最好是用抽滤瓶进行抽滤。

问题2我们公司的污水在三期的部分沉淀池和生化池、二期的部分沉淀池和生化池出现水质恶化,颜色变黑,但是pH值是7.3左右,曝气气也正常,请问出现上述情况是什么原因啊?回答:(1)曝气正常,只能保证曝气池正常,沉淀池如果停留时间过长,水质COD处理效果不佳时,可以发生水质发黑。

(2)如果市政污水,进流途径管道较长,在进污水处理系统前因为缺氧,也会发生水质变黑,如此,出流处理水也会发黑。

问题3终沉池出水呈黄绿色是怎么引起的?回答:(1)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由于途中污水管内厌缺氧所致进水颜色发黑,处理后的出水出现黄绿色也正常。

(2)部分工业废水也一样,出水颜色异常,多半是进水原因造成的。

问题4出水有许多小的碎泥漂出,工艺是卡罗塞尔氧化沟,进水COD为450mg/L,水温14摄氏度,出水COD为200mg/L,SV30=50mg/L,有不少钟虫,出水溶解氧为2.50mg/L,总是有碎泥,持续了10d,请问是什么原因?回答:(1)首先考虑的是污泥解体,常见的是老化解体,看看F/M值是否过低,也就是MLSS是否过高,如果是那样,应适当的排泥(通常冬季会比夏季MLSS控制要高10%-15%)。

(2)钟虫数量有保证的话,进水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要看看显微镜是否有丝状菌。

如果丝状菌存在的话,进水水量波动过大时,放流出水中有细小颗粒流出。

问题5我厂采用的是CASS工艺,前几天曝气时泡沫上沾有死泥呈黑色,溶解氧升高迅速,出水浑浊。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引言概述:污水处理是保障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影响处理效果。

本文将就污水处理中常见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处理和解决。

一、进水水质异常情况1.1 进水中悬浮物浓度过高悬浮物过多会导致污水处理设备堵塞,影响处理效果。

1.2 进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毒有害物质会破坏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效率,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

1.3 进水中有机物质过多有机物质过多会导致处理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影响处理效果。

二、生化池处理异常情况2.1 水质指标超标生化池中水质指标超标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降低处理效率。

2.2 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微生物的正常活动。

2.3 氧气供应不足氧气是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必需物质,供氧不足会导致处理效果下降。

三、沉淀池处理异常情况3.1 沉淀速度过慢沉淀速度过慢会导致污泥无法有效沉淀,影响后续处理步骤。

3.2 沉淀池搅拌不均匀搅拌不均匀会导致沉淀池内水质不均匀,影响处理效果。

3.3 沉淀池内污泥过多沉淀池内污泥过多会影响沉淀效果,增加处理成本。

四、滤池处理异常情况4.1 滤料堵塞滤料堵塞会导致水流不畅,影响过滤效果。

4.2 滤池水头过高或过低水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滤池的正常运行,降低过滤效率。

4.3 滤池清洗不及时清洗不及时会导致滤池内污物堆积,影响处理效果,甚至损坏滤料。

五、消毒处理异常情况5.1 消毒剂浓度不足消毒剂浓度不足会导致细菌无法有效杀灭,影响消毒效果。

5.2 消毒时间不足消毒时间不足会导致细菌未被完全消灭,影响消毒效果。

5.3 消毒设备故障消毒设备故障会导致消毒效果无法正常发挥,影响水质安全。

结论:污水处理中出现异常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及时发现和处理是保障处理效果的关键。

只有不断完善设备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污泥处理常见问题性状异常如何处理

污泥处理常见问题性状异常如何处理

污泥处理常见问题性状异常如何处理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艺)常见的特别状况及分析污泥性状特别及其分析从特别现象症状、分析及诊断和解决对策三个方面列举常见污泥处理问题。

曝气池有臭味曝气池供氧不足,DO值低,出水有时较高增加供氧,使曝气池中DO高于2mg/L污泥发黑曝气池DO值低,有机物厌氧放出H2S,与Fe2+作用生成FeS 增加供氧或加大回流污泥量污泥发白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大量繁殖进水PH值过低,曝气池PH≤6,丝状霉菌大量生长如有污泥膨胀及其他症状参照其对策提高进水PH值沉淀池有大块黑色污泥上浮沉淀池局部集泥厌氧,产生CH4、CO2,附于泥粒之上浮,出水氨氮经常较高防止沉淀池有死角,排泥后在死角区用压缩空气冲洗二沉池泥面上升,初期出水清亮,流量大时污泥成层外滥SV30%,SVI200ml/g,污泥中丝状占优势,污泥膨胀投加液氯、次氯酸钠、提高PH值等化学方法杀死丝状细菌;投加颗粒碳、粘土等,提高DO;间隙进水二沉池泥面过高丝状菌过量生长,MLSS过高增加排泥二沉池泥面积累一层解絮污泥微型动物死亡,污泥解絮,出水水质恶化,COD、BOD上升;进水中有毒物浓度过高或PH值特别停止进水,排泥后投加养分,可引进生活污水使污泥复壮或引进新污泥菌种二沉池有细小污泥不断外瓢污泥缺乏养分而瘦小;进水中氨氮浓度过高,C/N不合适;池温过高,搅拌过高使絮粒破裂投加养分物质或引进高BOD污水,使F/M0.1,停开一个曝气池二沉池上清液常浑浊,出水水质差污泥负荷过高,有机物氧化担心全削减进水流量,削减排泥曝气池表面消失浮渣浮渣中诺卡氏菌过量生长;进水中洗涤剂含量过高清除浮渣增加排泥污泥未成熟,絮粒瘦小;出水浑浊,水质差;游动性差小型鞭毛虫多水质成分及浓度变化过大;污水中养分物质不平衡或不足,污水中含毒物或pH值特别使污水成分浓度养分均化,并适当补充所需养分污泥过滤困难污泥解絮酌情处理污泥脱水后泥饼松有机物腐败分散剂加量不足准时处理污泥增加剂量曝气泡沫过多,色白进水中洗涤剂过多加消泡剂曝气池泡沫不易破裂、发黏进水负荷过高,有机物分解不全降低负荷曝气池泡沫茶色或灰色污泥老化泥龄过长,解絮污泥附于泡沫上增加排泥量出水pH值下降厌氧处理中负荷过高,有机酸积累好氧处理中负荷过低,氨氮硝化降低负荷增加负荷出水悬浮固体(MLSS)上升二沉淀池表面一层污泥,污泥中毒;污泥膨胀排泥不足,MLSS 过高二沉池积泥,发生反硝化或腐败污泥复壮见膨胀对策增加排泥量出水浑浊负荷过低污泥分散性差,污泥解絮污泥中毒有机物分解不完全增加养分停止进水,污泥复壮降低负荷出水色度上升污泥解絮,也水色度高改善污泥性状MLSS下降回流泵堵;污泥膨胀或中毒;污泥大量流失相应对策污泥灰分过高初沉池、沉淀池运行不佳;进水泥沙或盐分过多改善初沉池、沉砂池运行工况曝气池DO低进水负荷高;无机还原物质过多削减负荷厌氧产气量下降污泥中毒、负荷过高、有机酸积累、传动装置失效引进新污泥菌种,削减负荷、加碱,修理出水BOD或COD上升污泥中毒、进水过浓、进水中无机还原物质过多相应对策。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一、引言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保护水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污水处理系统可能会浮现各种异常情况,如处理效果下降、设备故障等,这些异常情况对正常的污水处理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污水处理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二、异常情况分类及原因分析1. 处理效果下降处理效果下降是常见的污水处理异常情况之一。

其原因可能包括:- 污水进水质量变化:例如,进水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增加、有机物负荷增加等,导致处理系统无法有效去除污染物。

- 污泥浓度过高:污泥浓度过高会导致处理系统的沉淀效果下降,降解效果减弱。

- 设备损坏或者老化:处理系统中的设备如曝气机、搅拌器等损坏或者老化,影响了处理效果。

2. 设备故障设备故障是污水处理中常见的异常情况之一。

其原因可能包括:- 设备老化:处理系统中的设备长期使用,浮现老化和磨损,导致设备故障。

- 设备维护不当:处理系统中的设备维护不及时或者不得当,导致设备故障。

- 设备设计不合理:处理系统中的设备设计不合理,导致设备易损坏或者故障。

三、异常情况分析方法1. 数据分析法通过对处理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发现异常情况。

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 比较法:将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照,发现异常情况。

- 趋势分析法: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发现异常情况。

-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异常情况。

2. 设备巡检法定期对处理系统中的设备进行巡检,发现设备故障或者损坏情况。

巡检的内容包括设备运行状态、设备外观、设备噪音等。

3. 污水取样分析法定期对处理系统中的污水进行取样,进行化学分析和生物学分析,了解污水的性质和处理效果。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异常情况。

四、异常情况处理措施1. 处理效果下降的处理措施:- 优化进水处理:加强对进水质量的监测和控制,减少有害物质的进入。

- 调整曝气量和搅拌速度:根据处理系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曝气量和搅拌速度,提高处理效果。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

污水处理异常情况分析一、背景介绍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

本文将对污水处理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异常情况分析1. 污水处理设备故障:污水处理过程中,设备故障可能导致处理效果下降或停工。

常见的设备故障包括泵站故障、曝气机故障等。

解决方案: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备用设备的准备,以应对突发设备故障。

2. 污水处理工艺异常:污水处理工艺可能出现异常情况,如曝气不足、沉淀效果不佳等。

解决方案:加强工艺监测,及时调整操作参数,保证处理效果;定期对工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异常: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水质可能出现异常,如超标排放。

解决方案: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

4. 污水处理设备运行异常:污水处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如运行时间过长、能耗偏高等。

解决方案:加强设备运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优化设备运行参数,降低能耗。

三、异常情况分析示例以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对其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1. 设备故障:该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机发生故障,导致曝气不足,影响了生化池的处理效果。

解决方案:立即停用故障曝气机,并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在维修期间,启用备用曝气机,保证处理效果。

2. 工艺异常:该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浓度异常升高,导致沉淀效果不佳,出水悬浮物浓度超标。

解决方案:加强对污泥浓度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调整污泥回流比例,控制污泥浓度;对沉淀池进行清理,保证沉淀效果。

3. 排放水质异常:该污水处理厂的出水COD浓度超标,导致排放水质不达标。

解决方案:加强对出水COD浓度的监测,发现超标情况后,优化处理工艺,增加COD去除效果;定期对处理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设备运行异常:该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回流泵运行时间过长,能耗偏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水处理异常指标的分析及控制方法
导读: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指标,可以从pH值、进水温度、原水成分、食微比(F/M)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及控制。

一、pH值
在实际调节过程中pH值宁愿偏碱而不要偏酸,主要因为偏碱更利于后段絮凝沉淀效果提升。

pH值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1.与水质水量的关系:工业排水中pH的波动主要由生产中使用的酸碱药品带来的,需要在运行中逐步熟悉企业排水情况,积累经验通过颜色等物理性质判断水质偏酸或偏碱。

2.与沉降比的关系:pH低于5或高于10都会对系统造成冲击,出现污泥沉降缓慢,上清液浑浊,甚至液面有漂浮的污泥絮体。

3.与污泥浓度(MLSS)的关系:越高的污泥浓度对pH的波动耐受力越强。

在受冲击后应加大排泥量促进活性污泥更新。

4.与回流比的关系:提高回流比以稀释进水的酸碱度也是降低pH波动对系统影响的方法之一。

二、进水温度
水温高则影响充氧效率,溶解氧难以提高经常是由于这个原因;温度过低(一般认为低于10℃影响明显)则絮凝效果变差明显,絮体细小、间隙水浑浊。

3、原水成分
原水成分变化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如下
4、食微比(F/M)
食微比就是反映食物与微生物数量关系的一个比值。

运行管理中需要明白:有多少食物才可以养多少微生物。

通常需要控制食微比在0.3左右,经常利用实验数据代入公式计算以确定适合的进水流量。

BOD值按COD值的50%进行计算,并在日常化验的数据对比中找出适合该处理站水质的COD、BOD比值。

计算方法为:
NS=QLa/XV
式中:
Q—污水流量(m3/d);
V—曝气池容积(m3);
X—混合液悬浮物(MLSS)浓度(mg/L);
La—进水有机物(BOD)浓度(mg/L)。

1).与污泥浓度的关系:根据有多少食物可以养多少微生物的原理,污泥浓度的调整要与进水浓度相适应,在系统进水水质频繁变化的情况下,以日平均浓度作为调整污泥浓度的参考依据较为合理。

实际操作上,调整污泥浓度的直接方法就是控制剩余污泥排放量,如能根据排泥数据制作出适合该处理站的排泥曲线,对日后运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与溶解氧的关系:食微比过低时,活性污泥过剩,过剩部分污泥的呼吸消耗的氧量大于分解有机物需要的氧,但总需氧量不变,氧的利用率降低,形成
功率的浪费。

食微比过高,系统需氧量上升造成供氧压力,超过系统供氧能力时造成系统缺氧,严重的将引起系统瘫痪。

3)与活性污泥沉降比的对应关系:
5、溶解氧
运行中的溶解氧监测主要依靠在线监测仪表,便携式溶解氧仪和实验测定,3种方法监测,仪器需要经常对比实验测定结果以确保仪器准确。

在出现容氧异常时,应在曝气池中采取多点采样的方法通过测定曝气池不同区域的溶解氧浓度,来分析故障原因。

1)与原水成分的关系。

原水对溶解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水量和高有机物浓度都会增加系统的耗氧量,因此运行中曝气机全开之后,要再提高进水量就要根据溶解氧情况而定了。

另外,如原水中存在洗涤剂较多,使得曝气池液面存在隔绝大气的隔离层,同样会降低冲氧效率。

2)与污泥浓度的关系。

越高的污泥浓度耗氧量也越大,因此运行中需要通过控制合适的污泥浓度,避免不必要过度耗氧。

同时应该注意,污泥浓度低时应调整曝气量避免过度冲氧引起污泥分解。

3)与沉降比的关系。

运行中要避免的是过度曝气。

过度曝气会使污泥细小的空气泡附着在污泥上,导致污泥上浮,沉降比增大、沉淀池表面出现大量浮渣。

6、活性污泥浓度(MLSS)
活性污泥浓度是指曝气池末端出口混合悬浮固体的含量,用MLSS表示,它是反映曝气池中微生物数量的指标。

1)与污泥龄的关系。

污泥龄是通过排除活性污泥来达到污泥龄指标的可操
作手段。

因此,控制好污泥龄也就同时得出了合适的污泥浓度范围。

2)与温度的关系。

对于正常的活性污泥菌群来说,温度每下降10℃,其中的微生物活性就要下降一倍。

因此,运行中我们只需要在温度高时降低系统污泥浓度,温度低时提高系统污泥浓度就能达到稳定处理效率的目的。

3)与沉降比的关系。

活性污泥浓度越高沉降比的结果就越大,反之越小。

运行中要注意的是,活性污泥浓度高引起的沉降比升高,观察到的沉降污泥压缩密实;而非活性污泥浓度升高导致的沉降比升高多半压实性差,色泽暗淡。

低活性污泥浓度导致的沉降比过低,观察到的沉降污泥色泽暗淡、压缩性差、沉降的活性污泥稀少。

7、沉降比(SV30)
活性污泥沉降比应该说在所有操作控制中具备参考意义。

通过观察沉降比可以侧面推定多项控制指标近似值,对综合判断运行故障和运转发展方向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沉降过程的观察要点:
1)在沉降最初30~60秒内污泥发生迅速的絮凝,并出现快速的沉降现象。

如次阶段消耗过多时间,往往是污泥系统故障即将产生的信号。

如沉降缓慢是由于污泥黏度大,夹杂小气泡,则可能是污泥浓度过高、污泥老化、进水负荷高的原因。

2)随沉降过程深入,将出现污泥絮体不断吸附结合汇集成越来越大的絮体,颜色加深的现象。

如沉淀过程中污泥颜色不加深,则可能是污泥浓度过低、进水负荷过高。

如出现中间为沉淀污泥,上下皆是澄清液的情况则说明发生了中度污泥膨胀。

3)沉淀过程的最后阶段就是压缩阶段。

此时污泥基本处于底部,随沉淀时间的增加不断压实,颜色不断加深,但仍然保持较大颗粒的絮体。

如发现,压实细密,絮体细小,则沉淀效果不佳,可能进水负荷过大或污泥浓度过低。

如发现压实阶段絮体过于粗大且絮团边缘色泽偏淡,上层清液夹杂细小絮体,则说明污泥老化。

8、污泥体积指数(SVI)
污泥体积指数SVI=SV30/MLSS,SVI在50~150为正常值,对于工业废水可以高至200。

活性污泥体积指数超过200,可以判定活性污泥结构松散,沉淀性能转差,有污泥膨胀的迹象。

当SVI低于50时,可以判定污泥老化需要缩短污泥龄。

9、污泥龄
污泥龄
式中:
V—曝气池容积m;
X1—曝气池混合悬浮物(MLSS)浓度(mg/L);
X2—回流活性污泥混合悬浮物(MLSS)浓度(mg/L);
Q—剩余活性污泥排量(m3/h)
污泥龄可以理解为活性污泥增殖1倍所需要的时间,实际运行中可以依据曝
气池的污泥量和排泥流量简单的估算污泥龄。

污泥龄7~15天的范围仅仅是参考值,实际运行中需要根据现场的进水负荷情况来设置合理的污泥龄。

运行中污泥龄的确定方法:
在“有多少食物就能养活多少微生物”这个大前提下,运行中就需要根据一段时间的平均污染物负荷用食微比公式计算合理的污泥浓度(MLSS),进而算出合理的污泥龄,并以此为依据对系统做出相应调整。

10、回流比
回流比在正常情况下的调整操作,正面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在污泥系统故障时的应急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11、营养的投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