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思维方式对比课案
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思维

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思维一、引言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一种洋泾浜语言。
“中式英语”这个词语在英语里面被称为“Chinglish”,意思是汉语及英语组合而成的语言。
是指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
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在英语的运用中经常会受到中式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干扰,尤其在翻译中这样的毛病比较普遍,比如“When you leave car,please turn off door and window,take your valuable things.(离开车时,锁好门窗,拿走贵重物品。
)”,“Today’s weather is not very good.(今天天气不是很好。
)”,“The classroom is quite hot.(教室里面很热。
)”等等。
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中式英语思维的造成往往是学习者在翻译中把汉语一句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易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
二、中英思维对比分析其实,所谓地道的英语,就是所表达的语言符合英语思维方式与习惯。
想要正确运用英语的思维模式,唯一且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
下面试比较中英思维的差异:1.思维方式:中式思维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特性。
主体意识善于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性出发,以人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为标准,以主体介于客体,客体融入主体的形式,有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
语言上多以“人”为主语,语态上多用主动语态。
而西方人多以客体为认知对象,把自然作为探索和征服的对象,因而主客对分,天人对立,对自然持尊重客观的态度,导致客体意识为主,以科学认知为基础,由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
所以严格区分主客观,语态上多用被动语态。
2.西式思维喜外露,中式思维喜含蓄。
英语经常开门见山先论述观点态度,再开始叙事表达;而汉语则往往相反。
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实践性指导

F B 在 T e r0附 n 日 一 书中认 为汉语 用词具 体( nr e、 1c eb h t f A l Tk c ct 0 e) 表达 清晰 (P 、 言形 象 ( c鹏 qe, d埘’语 pl j t u)而英语 措辞 抽象 8 I l 妇c 、 b )
辩 证。 在语 言中主要体现为 : 汉语 句子重心在后 , 为头大尾小的 “ 狮 子头” 句式 ; 英语重心 在前 , 为头小尾大 的 “ 孔雀 尾” 句式。在汉英 翻译的句子处 理 中, 应该确 定重心 , 进行旬 序调整 , 即采用句 法翻
程度上体现了英语对 “ 论事” “ 和 物为” 的强调。 总之, 中英 思维不 同 , 如果 在翻译实 践 中照搬 主语 , 使译文 会
行文生硬 , 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 造成意义误解。汉译英 时, 要对主 语 的确定慎重考虑 , 强调客观时 , 采用主语物化的翻译方法。
1 中国的形象思 维和英美 的逻辑思维
wo I a ef e n1v i agl udh v 枷 ni 0 eⅥ 山 I ym0eta 0y as0de h s ei. r h n2 e r l rt锄 h s
唯恐不周 。 日 ” 陈宏薇 的《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 中具体列出了中英思
维四个方 面的对 比。综合 中外学者的有关论述 , 结合翻译教学的实 践 总结 ,概括 出中英 思维四个方面 的差异在汉英语 言中的具体表
直觉 、 具体 和圆式 为特征 , 是一种 曲线型 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习惯 于绕弯子 , 常常从 宽泛 的空间和时 问人手 , 整体 到局部 , 大到 从 从 小, 由远及近 ; 往把 主要内容和关键 问题 保留到最后 。而英美人 往
受“ 天人 相分 ”。 与 自然 对立 的思想影 响 , 人 对待 事物习惯 分析与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表达方式、交际习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探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两种语言文化。
一、语音和语调中文和英文在语音和语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语音较为平板,发音相对单调。
而英文语音较为抑扬顿挫,发音富有变调和音节的起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语言韵律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中文注重平衡和稳重,英文则更偏向于生动和变化。
学习者在掌握两种语言时需要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差异,避免因为语音上的差异而造成交流障碍。
二、词汇和语法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文词汇量丰富,有许多成语、俗语和谚语,文言文和口语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而英文词汇则更加直接和实用,表达方式更加简洁。
在语法方面,中文重视主谓宾的顺序和修饰成分的多样化,英文则更注重时态、语态和句子结构的变化。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和对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三、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讲究礼貌和谦逊;而在英文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坦诚,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待沟通和交流的态度和偏好。
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者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和交际习惯的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和冲突。
四、习惯用语和语境理解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学习者需要通过对比和实践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两种语言。
语言文化差异也为跨文化交流和交融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了解和尊重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中西学习文化对比分析

conscientiousness
学习文化 =
企业文化
目标:获得利益
努力:知识、技能、业绩、经验、利润
发展: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创新产品
结论与方向:
有意识地将中西方学习文化中积极有益的 成分整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积极的外语学习系统流程
input
intake
output
notice
外语教学课堂人际互动小组组合方式变化
外语课堂教学的延伸效益
LESSONS OF PERSONAL communication creatio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SOCIETY LESSONS responsibility
平等/横向/水平线
创新/开拓/进取
保守/求稳/求同
谦虚/含蓄
进攻/求变/求异
张扬/公开
中国
西方
包办/依赖/服从
礼教/约束/惩罚
独立自主
自由/释放/奖赏
面子
中西外语学习文化差异对比
中国
教师为中心
教为主 重语言知识/学用法 重输入/重结果 求懂/考核准确性
西方
学生为中心
学为主 重语言交际能力/学应用 重输出/重过程 求会/追求流畅性
灵活弹性
案例分析:
•
•
中国孩子在美国上学所引发的教育启示
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方的学习行为与反映
•
•
中国学生对西方教学法的认识误区与反馈
美国教师在中国教学的反映
•
中西外语学习文化对比分析
文化根源
信念、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特征 中国 团体/集体/群体/人伦 西方 个体/人本
等级/纵向/垂直线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
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语法结构的不同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文是一种主谓宾的语序,重要信息通常放在句子的开头,而英文则是主谓宾的语序,重要信息通常放在句子的结尾。
这种不同的语法结构会导致学生在表达思想时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2.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英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文的表达方式较为含蓄和委婉,而英文的表达方式则更加直接和简洁。
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会使学生在交流时显得拘谨和不自然。
3.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英文化的思维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文强调整体性思维,善于归纳总结,而英文则强调分析性思维,善于逻辑推理。
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写作时的方式和思路。
二、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对策1.加强语法训练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导致的语法不适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加强语法训练,增加语法知识的积累,提高语法应用能力。
2.拓宽交流视野学生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阅读英文文章、与外国人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交流视野,熟悉英文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
3.培养逻辑思维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模式不适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
4.提高跨文化意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英国文化和习俗,增加对英文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降低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就能够降低这种影响,并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
希望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对策,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从非人称主语句看中西思维差异

从非人称主语句看中西思维差异摘要:非人称主语句是英语句式的一大亮点。
本文通过分析非人称主语句的句式特点、构成规则及文体运用,探讨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指出外语教学中非人称主语句的教学要点。
关键词:非人称主语句;中西思维差异;外语教学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或深或浅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迹,因而由文化所折射出的思维模式的表征方式也不同。
思维与语言又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思维方式决定语言的表达形式,语言映射出某种文化。
思维与语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非人称主语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非人称主语句1.非人称主语句的内涵非人称主语句指非人称主语后续一般为人称主语所使用的表示感觉、意识、情感或动作之类的动词谓语所构成的句式,它因折射一定生命内涵的动词,被“挪用”于不具生命的主语“inanimatesubject”。
这种句式结构严谨,言洁义丰,并且由于谓语动词的活用,给其染上了拟人的修辞色彩,予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非人称主语句是英语句式的亮点之一,有关这一句式的研究对指导英语写作及翻译有很大实用价值。
2.“无灵主语”以“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有灵动词”(animate verb)构成的非人称主语句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拟人化的修辞色彩,其“无灵主语”主要由一些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充当。
(1)情景、状态等抽象概念(如:remoteness, ignorance, force, etc)。
如:Absence and atistance make the outerseas Chinese increasingly fond of mainland.(由于长期远离故土,海外华侨越来越想念祖国。
)His slowness lost him the chance.(由于动作迟缓,他错过了机会。
)(2)心理感觉(如:depression, lone- liness, anxiety,etc)。
13种思维方式 [以构建立体思维模式为中心的口语课教学]
![13种思维方式 [以构建立体思维模式为中心的口语课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937ac8e60912a216147929f3.png)
《13种思维方式[以构建立体思维模式为中心的口语课教学]》摘要:is my favorite sport. (点题) (分)First, it’s exciting to play it with my classmates. (原因1) Second, by playing football, I can learn how to co-orperate with others. (原因2) More importantly, it makes me stronger.(原因3) (总)So, I love this sport.(照应主题) 这种模式让表达更加清楚,有层次感,shortage(水资源短缺)这个话题, 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什么是water shortage 2.造成water shortage的原因是: (1) 水资源被污染 (2) 人为地浪费 (3) 人口多, 需求大 3.如何解决water shortage这一问题 (1) 避免水污染, (2) 节约用水 (3) 开发新的水资源, 如: 海水淡化学生一旦养成立体思维的习惯,那么任何话题都可以多方面、立体地去思考,pollution有哪些危害 (1) 危害人类健康 (2) 形成酸雨 (3) 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2.造成air pollution的原因 (4) 工业废气排放 (5) 汽车尾气排放 3.如何治理air pollution (6) 工业废气要净化处理 (7) 使用清洁能源作为车辆燃料 (8) 少用私家车,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当然,一开始学生还无法构建这么完整的思维框架,教师可以将话题进一步缩小,比如只谈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除了上面列举的,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想出更多的危害一、传统的口语课教学模式传统的口语课教学一般以活动为中心开展。
常用的方式有:两人对话(pair work),多人讨论(group discussion), 双方辩论(debate), 情景表演(role play),等等。
相同的人性诉求,不尽相同的思维方式--中英爱情诗中隐喻对比研究

相同的人性诉求,不尽相同的思维方式--中英爱情诗中隐喻对
比研究
王丽皓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诗歌的灵魂是隐喻,反映东西方人类共同人性诉求的爱情诗也不例外.中英人民共同的感知世界的经验造成思维共性,中英两国在地理、历史、宗教及典故等社会文化方面的不同导致思维差异,这使得中英爱情诗中的隐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从爱情诗的角度印证了隐喻的认知本质.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王丽皓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中英古典爱情诗中爱情诉求的比较 [J], 刘筱婷;张伟
2.认知角度下中英爱情隐喻的文化对比研究 [J], 尹化玲;郑志进
3.中英流行歌曲中爱情隐喻对比研究 [J], 李齐琪;
4.人性的诉求——英国爱情诗中的求爱策略初探 [J], 朱宾忠
5.唐诗中爱情概念隐喻的认知 [J], 谭丽萍;苏慧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