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第一篇:《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第2页)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

(PPT第4页)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导入《我与地坛》教案及反思(五篇)

《我与地坛》教案导入《我与地坛》教案及反思(五篇)

《我与地坛》教案导入《我与地坛》教案及反思(五篇)《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作家简介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进入古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史铁生。

教学内容:1. 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文章背景和创作意图的理解情况。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讲解文章的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讲解文章的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文章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的分析情况。

第三章: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练习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讲解并练习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练习情况。

第四章:文章主题讨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表达。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表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自主学习。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的教学主题为《我与地坛》。

这是一篇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道士,并斩蛇除妖,保护了人民的安全。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并加深他们对勤奋和努力的理解。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与导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教师将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并用一些提问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节。

例如:谁是故事的主角?主角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重要事件会在故事中发生?等等。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本节课中,学生将整体阅读《我与地坛》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故事,并对其中的生词解释。

接下来,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例如,主角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故事的基调是什么?等等。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与展示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被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及对主角的人物形象和心路历程的理解。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每组都理解了他们讨论的主题。

接下来,每个小组将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为其他小组提供回复。

第四课时:道教思想与观念在这节课中,教师将向学生介绍道教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道教的核心概念,例如道、禅、符、仙等。

教师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些概念,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道教思想。

第五课时:生动化学习这节课将提供一些小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和道教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制作符咒的工作坊,了解符咒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教师也可以组织室外活动,例如远足、观察大自然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并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静默。

第六课时:综合学习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和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思考。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故事和道教思想的理解是否到达预期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感悟。

三、授课过程:
(一)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学生写作起素材积累的作用)
(二)作者介绍:图片1:健康年轻的作者。

图片2:双腿瘫痪的作者。

提出疑问:作为普通人,我们会想,面对21岁就残废双腿这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作者是如何走过的?(联系到地坛)
(三)关于地坛:图片,提问从图中感受到的地坛特点。

(生答):大,雄伟,冷清……
(四)内容分析:
1、录音朗读1—5自然段,提回3个思考问题:(提示:用课文里的句子或者词语回答)(1)地坛有什么特点?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问)荒芜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残废之初的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
(明确)失魂落魄。

(3)作者为什么喜欢到地坛去?
(明确)因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作者和地坛的感情联系?
(明确)同病相怜,精神家园。

(问)地坛的不衰败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
(明确)第五自然段对小生命的描写。

2、重点分析:第5段,园子里小生命活动对作者关于“如何看待死”疑问的启示。

分析方式:提问学生感兴趣的描写。

强调:露珠—生命能量的积蓄达到最美的时刻。

蝉蜕—摆脱旧我,走向新生。

“露珠轰然坠地”“草木窸窸窣窣”—对作者生的刺激,有了生的希望。

3、理解:作者关于“死”的问题思考所得:“一个人出生了……必然的节日”?
明确:好好地活,顺其自然地活,“活”的自信。

4、指导学生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最后一段
(师问)作者在最后一段第一句说“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那到底要怎么样活呢?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讨论: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的活法。

(五)组织讨论活动:好好活?
(生答)奥斯特洛夫斯基疾病缠身,仍坚持创作;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师应变)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段关于生命的精彩论述?要求生齐背。

(得知生没学过,师应变,师背,指导学生课后查阅。

(补充)晋江一中学女生跳楼自杀事件;《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之一的刘焕荣。

(明确)自杀对生命的轻率,意志力的薄弱。

(提及学生周记)“正如凯煜在周记中说到‘为什么人有勇气自杀却没有勇气去面对’所以活着才是最真实的。

”在有人轻易地结束自已生命的同时,也有这样一些人物,在遭遇生活中的意外时,勇敢地面对,改变了自已的人生,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我想起了中央一套《今日说法》栏目“十大法治人物候选人”之一的“网络妈妈”刘焕荣。

一场大火使她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和美丽的外表,但她却利用网络同许多有着心理疾病的青年交谈,为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她的网络点击力达到三千万次。

刘焕荣活出了自身的价值。

(师)现在为同学们介绍这几句名言,希望对同学们在思考生命这一问题上有所帮助
名言积累:(幻灯片)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方是真正的生命。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明确)生命无法荒凉,把握青春年华,充实自己。

(六)过渡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母爱深深。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三
2、预习第二部分
(八)板书设计:
感悟
地坛“我”
荒芜
不衰败- 纤细的小生命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命的自得其乐)(顺其自然地活着,平静,自信)
评课及反思:
“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公开课。

赖老师在讲台上体现出的老练和自如,让我很惊讶她是一位刚毕业的新老师。

整堂课体现了赖老师良好的语文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一口气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名言背诵下来体现了赖老师的素质及应变能力。

课文用音乐和图片以及图片上的文字导入,新颖且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课件制作精细。

引用晋江一中学女生自杀及“网络妈妈”刘焕荣事例体现了让语文走进生活也体现了语文老师关注生活的能力。

意见是最后一段作为史铁生又一描景出色的段落还是不应略去不谈。

由于时间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


“我觉得赖老师的课上得很好,我觉得她的语言很富感染力,她很有潜力,具有语文老师的机智。

我觉得学生上她的课会是一种享受。



“赖老师的课体现了语文老师的良好素质。

史铁生是一位有哲思的作家。

他的作品带有一种大气,所以在讲课时还应重视宏观的把握。

(建议)在讲第二课时母爱时,可给学生朗读《秋天的怀念》,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课文节选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生命的感悟。

第二部分是对母爱的体验,是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最长的一篇课文,讲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课本将它定为自读课文,许多教案书上也将其课时定为一课时。

我选择这篇课文上公开课是因为我喜欢它,大学第一次阅读到它时,我为史铁生的生命体悟感动,为史铁生那坚忍地活着的母亲感动。

所以我不想囿于自读与讲读的限制,不想囿于教案书上一课时的限制。

我想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和学生一起分享。

为此我对课文作了较为精细的讲解,将课文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

公开课选的是第一课时,也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对生命的感悟。

这也是结合了现在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生命感悟不深或对生命存在困惑来设计的。

这次公开课较为成功之处是实践了我的教学理念及教学风格,即用富于感染性的语言加强学生对生命的体悟。

个人素质也在课上有了充分的体现,即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了学生在教师感染下的学习,同时举生活事例,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关注生活,让语文课走向生活的能力。

我的教学也存在着经验上的不足,这体现为对课文宏观的把握还不够。

指导学生对课文宏观的把握还应加强。

(这一点在公开课后,我一直很好地学习及实践)因为时间关系,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对此一位新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即让学生课后将讨论内容记在周记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