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一)含答案)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上)沪科版(解析版)

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以下温度估测中,说法正确的是()A.北京市冬季寒冷的室外温度可达到-65℃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36.5℃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约38℃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0℃【答案】B【解析】A.北京市冬季最低气温在-20℃左右,故A错误;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正确;C.人体正常体温在36.5℃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5℃左右,故C错误;D.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才是0℃,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寒冷冬天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在玻璃的外侧B.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因为冰块液化【答案】B【解析】A.“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故A错误;B.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镜片常常模糊不清,是因为医护人员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罩镜片变成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错误;D.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因为冰块熔化成了水,故D错误。
故选B。
3.中华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流泪”是熔化现象B.“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答案】A【解析】A.蜡烛“流泪”是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B.雨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D.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练习含答案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知能·提升训练知能提升1.在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时,如图所示的a、b、c三种方法,正确的是()A.方法aB.方法bC.方法cD.a、b、c三种方法都对2.小明用寒暑表测得某室内的温度为-2 ℃,该温度的正确读法为()A.负摄氏2度B.摄氏零下2度C.零下2度D.零下2摄氏度3.(2022·辽宁大连中考)下列温度最接近4 ℃的是()A.冰箱冷冻室的温度B.冰箱冷藏室的温度C.刚煮熟的鸡蛋的温度D.刚温好的牛奶的温度4.一支体温计的示数为38.2 ℃,若使用前没有甩,用它能准确测出下面哪位同学的体温()A.小林的体温是36.7 ℃B.小明的体温是37.4 ℃C.小刚的体温是39 ℃D.小伟的体温是37.9 ℃5.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体温计用后应将液柱甩回玻璃泡B.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C.测液体温度时,应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读数D.读温度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6.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8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7.(2021·云南昆明中考)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
8.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分度值。
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图乙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水的温度是℃。
9.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选填“液体热胀冷缩”或“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选填“左”或“右”)移动;(3)图乙是某患者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图,此时患者的体温为℃。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江西中考)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2.(黔西南中考)如图所示为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少,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汽化B.熔化C.升华D.蒸发3.(重庆中考B)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A.冰雪遇暖消融B.露珠逐渐消失C.电熨斗冒出白雾D.树枝上形成“雾凇”4.(贵阳中考)熬制糖水的时间越长,糖水的味道越甜.这是由于熬制过程中,糖水内的水经过下列哪种物态变化所致()A.凝固B.升华C.汽化D.熔化5.(葫芦岛中考)20XX年5月26日印度出现高温天气,首都马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B.沥青属于晶体C.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D.沥青被烤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6.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A.海波是非晶体B .海波在AB 段是液态C .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 minD .海波在BC 段吸热,温度不变7.炎热的夏季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上粘着“白粉”,剥去纸后冰棒就冒出“白雾”.若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放在嘴里变成“糖水”,这四种物态变化依次是()A .凝固、汽化、液化、熔化B .凝固、液化、液化、熔化C .凝华、液化、液化、熔化D .凝华、汽化、液化、熔化8.20XX 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A .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 .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C .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D .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10.对如图所示的情形的解释正确的是()A .结霜是升华现象B .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小水珠汽化形成的C .结霜是液化现象D .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6分)11.(衡阳中考)在自然界出现的露、霜、电闪、雷鸣、沙尘暴等现象中,其形成过程涉及液化的有________,涉及凝华的有________.12. 我国在研制舰载机时用到了先进的3D 激光打印技术,包括打印钛合金机身骨架及高强钢起落架等.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高强钢等金属材料________热量,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13.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 ℃,最低气温可达-88.3 ℃,依据图乙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________温度计.甲 乙14.如图所示是一只自制温度计,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先插进一根玻璃管,将橡皮塞塞住瓶口.实验操作中,要先后将小瓶放入________中,并注意观察____________.15.(成都中考)在打扫教室清洁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水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着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16.(滨州中考)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注射器给正在沸腾的水打气加压时,可以看到水停止沸腾.这个现象表明:水面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将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在厨房中人们使用的________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三、实验探究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17.(本溪中考)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________℃;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________(填“晶体”或(2)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像,得出冰熔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他还发现冰熔化时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这是________形成的.18.(黔东南中考)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点.(1)图中是“研究水的沸点”实验,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________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的变化情况;当水温升到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在实验中记录了下列的数据.(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___分钟时的数据.(3)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水的沸腾的温度为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4)在图丙中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像.(5)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元测试(一)温度与物态变化1.D 2.C 3.C 4.C 5.A 6.D7.C8.A9.B10.D11.露霜12.吸收熔化13.-3酒精14.热水水柱的高度15.汽化放热16.升高高压锅17.(1)39非晶体(2)熔化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不正确液化18.(1)A(2)9(3)98(4)(5)减少水的质量(或加大火焰、提高水的初温)。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分别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D.乙、丙两人的体温可能会高于39.5℃2.下列示例中是为了防止熔化或者凝固产生不利影响的是A.冬天将室外水箱中的水放掉B.将玻璃熔化制成玻璃板C.冰冻食品可以保鲜D.发高烧的病人利用冰袋降温3.贵港市区夏季最高气温约为()A.10℃B.20℃C.35℃D.55℃4.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好习惯,物理老师让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
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B.学生书桌高约为200mmC.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约75次左右D.中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压强约为6110Pa5.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用地膜覆盖农田B.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C.把湿衣服晾晒在通风向阳的地方D.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6.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根据图像可知()A.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第4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B.该物质的熔点为4℃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D.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持续了12min7.如图所示是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A.B.C.D.8.中国最北的气象站﹣﹣﹣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记载,最低气温记录为﹣52.3℃,对于这样的气温,你认为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温度计来测量(液态酒精、水银、煤油的凝固点分别是:﹣117℃、﹣39℃、﹣30℃)()A.水银温度计B.酒精温度计C.煤油温度计D.以上都可以9.如图所示,会“冒烟的”炒酸奶是非常受欢迎的路边小吃。
初中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答案解析)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2.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B.可以用体温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C.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D.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观察温度,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观察温度3.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A.B.C.D.4.如图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50℃B.在A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BC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D.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5.印度曾出现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B.沥青属于晶体C.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D.沥青被烤化属于汽化现象6.某些宾馆的洗手间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分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D.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7.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B.汽化C.熔化D.凝固8.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的现象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汽化的现象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液化的现象9.生活中人们发现,如果不小心被同样温度的水和水蒸气烫伤,往往是被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2022-2023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1.如图关于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正确的是A.B.C.D.2.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合理的是()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B.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D.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温度约为-5℃3.为保护河流和湖泊宝贵的水资源,我国专门建立地方“河长”负责进行管理。
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域,人们会收集露水使用,下图中物态变化与露水的形成相同的是A.打在枝头的霜B.屋檐下的冰挂C.消融的雪D.山间的云雾4.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锭熔成铁汁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的是()A.B.C.D.5.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升高B.在第6min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C.该曲线可能是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6.在雨、露、雾和霜这些自然现象中,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是()A.雨B.露C.雾D.霜7.雷州半岛常年干旱少雨,严重影响了我市的工农业生产.今年2月21日我市在廉江高桥镇发射了6枚火箭,利用火箭把催化剂播撒到云中实现了人工降雨.催化剂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了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A.凝华、熔化B.升华、熔化C.凝华、液化D.升华、液化8.由于天气炎热,会议室内开着空调,一位参加会议的同学发现会议室的玻璃窗上结了层小水珠,对这种现象的下述解释中正确的是()A.低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侧形成了小水珠B.高温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室内一侧形成了小水珠C.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玻璃窗室内一侧形成了小水珠D.室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玻璃窗室外一侧形成了小水珠9.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把它伸进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B.进行消毒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D.防止镜框受热,致使镜片脱落10.小明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第12章单元检测:温度与物态变化(含答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夯实基础1.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的正常体温为39.5℃B.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80℃C.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D.此时,教室的室温约35℃2.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3.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同学们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数据.下列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5℃B.两个鸡蛋的重力大小约为1NC.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5m/sD.教室内的一盏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2A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 B.冰雪遇暖消融冬天江河结冰C. D.春天白雾弥漫阳光下露珠变小二、能力提升5.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 B.冰雪消融露珠的形成C. D.霜打枝头冰的形成6.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A. B.冰化成水露的形成C. D.雾的形成雪的形成7.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8.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汽化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C.灯丝用久了变细 D.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9.放在燃气灶上的一锅水在加热时质量变少.加热过程中水主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汽化 C.液化 C.液化 D.升华三、课外拓展10.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A.液化放热 B.蒸发吸热 C.凝固放热 D.升华吸热11.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A.杯中液态氮放热B.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C.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12.下列现象的形成过程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B.树上的雾凇--凝华B.树上的雾凇--凝华C.草叶上的露珠--熔化D.雪糕周围的“白气”--升华四、中考链接13.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积水干涸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1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B.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凝华现象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液化的缘故15.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参考答案夯实基础1.【答案】C2.【答案】B3.【答案】B4.【答案】A能力提升5.【答案】A6.【答案】A【解析】解:A、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不合题意.故选A.7.【答案】A【解析】解:AB、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食物温度降低,不易变质.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CD、刚从“简易冰箱”中取出的食物,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食物的外包装上液化成为小水珠.选项C、D均错误.故选A.8.【答案】D【解析】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不符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C、灯丝变细,是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不符合题意;D、水被晒干,由液态汽化成为气态.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B【解析】解:锅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减少,是部分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此过程叫汽化.故选B.课外拓展10.【答案】B【解析】解:夏天温度高,盆里的水会不断蒸发,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篮子里的饭菜就不容易变质.故选:B.11.【答案】C【解析】解:A、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立即沸腾,此时会吸收热量.此选项错误;BC、液态氮的沸点为-196℃,沸腾过程中液态氮迅速成为气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C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D、液态氮沸腾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奶浆和杯子的温度急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杯子,在其表面凝华形成霜.此选项错误.故选C.12.【答案】B【解析】解:A、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错误;B、树上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正确;C、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D、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B.中考链接13. 【答案】C【解析】:解:A、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B、夏天,积水干涸,属于汽化过程中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C、秋天,草木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要放出热量.符合题意;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故选C.14. 【答案】D【解析】:解: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体是熔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B、夏天,从冰柜取出的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秋天,草叶上结有小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这不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的缘故,故D正确.故选D.15. 【答案】C【解析】:解: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B、冰山上的积雪既能熔化成水,又能由雪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B错误.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C正确.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C.。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 最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一、选择题(各3分,共33分)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A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C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D .广州市冬季最冷时的室外温度2.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3.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 .熔化和汽化B .凝固和凝华C .凝固和液化D .汽化和升华5.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
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 )A .38℃,39℃B .39℃,40℃C .38℃,40℃D . 39℃,39℃3、新鲜的白菜放两天就“蔫”了。
对此,小明同学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主要从防止水分蒸发的角度白菜保鲜的问题展开了探究。
他所采用的下列四项措施中,你认为可行的是( )A 、将白菜放在紫外线下照射;B 、不让白菜在太阳下晒即可;C 、将白菜直接放入冷冻室;D 、用塑料膜包好白菜放入冰箱冷藏室。
6、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
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B .汽化C .熔化D .凝固8、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9、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A .先汽化后液化;B .先液化后汽化;C .先凝华后升华;D .先升华后凝华。
10、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利用了( )A 、干冰熔化吸热B 、干冰升华吸热C 、干冰液化放热D 、干冰凝华放热二、填空题(各2分,共40分)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A .冰雪遇暖消融B .水烧开时冒出“白汽”C .草叶上形成“白12、小明在一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右图所示,则他的体温为 ℃,读作:13、夏天在打开电冰箱的门时,常会看到“白气”,这是因为 而成的;水沸腾时在壶口形成的“白气”又是 形成的;而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碧”瓶放在桌上一会,会发现瓶壁的四周附着许多小水珠,这是由于 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江西中考)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
2.(黔西南中考)如图所示为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少,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蒸发
3.(重庆中考B)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冰雪遇暖消融
B.露珠逐渐消失
C.电熨斗冒出白雾
D.树枝上形成“雾凇”
4.(贵阳中考)熬制糖水的时间越长,糖水的味道越甜.这是由于熬制过程中,糖水内的水经过下列哪种物态变化所致()
A.凝固B.升华C.汽化D.熔化
5.(葫芦岛中考)2015年5月26日印度出现高温天气,首都马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
B.沥青属于晶体
C.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
D.沥青被烤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6.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
A .海波是非晶体
B .海波在AB 段是液态
C .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 min
D .海波在BC 段吸热,温度不变
7.炎热的夏季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上粘着“白粉”,剥去纸后冰棒就冒出“白雾”.若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放在嘴里变成“糖水”,这四种物态变化依次是()
A .凝固、汽化、液化、熔化
B .凝固、液化、液化、熔化
C .凝华、液化、液化、熔化
D .凝华、汽化、液化、熔化
8.2014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A .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 .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 .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 .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
合物温度高于0 ℃
B .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
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
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10.对如图所示的情形的解释正确的是()
A .结霜是升华现象
B .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小水珠汽化形成的
C .结霜是液化现象
D .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6分)
11.(衡阳中考)在自然界出现的露、霜、电闪、雷鸣、沙尘暴等现象中,其形成过程涉及液化的有________,涉及凝华的有________.
12. 我国在研制舰载机时用到了先进的3D 激光打印技术,包括打印钛合金机身骨架及高强钢起落架等.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高强钢等金属材料________热量,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
13.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 ℃,最低气温可达-88.3 ℃,依据图乙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________温度计.
甲 乙
14.如图所示是一只自制温度计,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先插进一根玻璃管,将橡皮塞塞住瓶口.实验操作中,要先后将小瓶放入________中,并注意观察____________.
15.(成都中考)在打扫教室清洁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水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着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16.(滨州中考)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注射器给正在沸腾的水打气加压时,可以看到水停止沸腾.这个现象表明:水面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将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在厨房中人们使用的________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
三、实验探究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
17.(本溪中考)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________℃;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________(填“晶体”或(2)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像,得出冰熔化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他还发现冰熔化时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这是________形成的.18.(黔东南中考)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点.
(1)图中是“研究水的沸点”实验,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________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的变化情况;当水温升到90
(2)
(3)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此时水的沸腾的温度为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4)在图丙中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5)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测试(一)温度与物态变化
1.D 2.C 3.C 4.C 5.A 6.D7.C8.A9.B10.D11.露霜12.吸收熔化13.-3酒精14.热水水柱的高度15.汽化放热16.升高高压锅17.(1)39非晶体(2)熔化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不正确液
化18.(1)A(2)9(3)98(4)(5)减少水的质量(或加大火焰、提高水的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