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案期末考试即将到来,教师们要如何为同学们复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
理解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理解开元盛世就是唐朝的全盛时期。
2、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3、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4、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方面的主要成就。
学习重点1、隋朝大运河。
2、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3、开元盛世;唐都长安。
贞观之治的原因。
4、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学习过程一、自学与交流:(我的课堂,我的舞台)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文帝的统治:(1)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减轻人民负担;(2)表现: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3、隋朝大运河:(1)目的(2)时间:三点:四段。
地位。
作用。
4、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5、贞观之治:(1)原因。
结果。
6、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
7、政治上8、经济的繁荣:⑴农业:⑵手工业⑶商业: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
9、科举制的诞生: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第一单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主题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开放政策及影响。
3.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对国家的影响。
主题二:统一国家的建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统一及影响。
3. 教学难点:秦朝的暴政及其影响。
主题三:民族关系与边疆地区的发展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及边疆地区的发展,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唐朝的民族关系、边疆地区的开发及影响。
3. 教学难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初步掌握。
3. 合作探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分析历史问题。
4. 课堂讲解- 教师针对学生的合作探讨进行点评,并进行课堂讲解,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
5. 练习巩固-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课教案(无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课教案(无答案)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上承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下启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宋元时期,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史的隋(581-618)、唐(618-907)两个朝代。
本单元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学艺术等方面,构建了这一时期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及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
可见,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二、学生分析:四、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导入复习出示本单元目录和单元线索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每课的知识点并回答。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回忆本单元每课的知识点并回答。
(其中四个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展示第一、第二、第三、四、第五课的小目录即主要内容)。
PPT展示本单元目录和线索,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讲授复习1》提出问题:隋朝繁荣的史实?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1)统一天下;(时间、历史意义)2)经济繁荣;(措施、表现)3)开通大运河;4)制度创新:开创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
1、根据老师提示,找出关于隋朝的知识要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2、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是否有联系?该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PPT制作,展示史料分析2》提出问题:唐朝繁荣与开放的史实?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并回答:1)经济繁荣的史实:①农业发达:改进曲辕犁、发明筒车②手工业发达: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珍品,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商业:长安是中国政、经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民族关系友好的史实:PPT制作3》考点分析和相关练习(重点)考点1:隋朝大运河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3)开放的社会风气:①昂扬进取、积极向上②兼容并蓄、刚健豪迈4)文化发达的史实:①诗歌: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②书法:颜真卿和欧阳询③绘画:阎立本和吴道子5)对外友好活跃的史实:遣唐使、鉴真PPT制作图片展示出示测试题:1.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2.材料一:“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初中历史七下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七下第一单元教案
1. 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和发展规律。
2. 掌握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2. 掌握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和发展规律;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
教学准备:
教材、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
1. 讲述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例如农耕生产、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
2. 探讨古代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必然性,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练习:
设计一些有关古代社会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四、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社会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古代社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六、作业: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反馈:
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延伸: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加深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课教案(无答案)

七下第一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大运河开通的概况和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了解唐朝和西藏的往来史实;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看大运河的地图,思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思考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唐朝的繁荣增加民族自豪感;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中认识到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重点难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影响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以及今天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温故复习展示第一单元的课题:隋唐时期:繁荣开放的时代,分析繁荣开放的意思.(经济的繁荣和对外的开放),这一成就归结为哪几个皇帝?隋文帝隋炀帝大运河科举制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二. 重点知识(一)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科举制度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的诞生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唐玄宗时期,对应习题:《新庸书》的选举志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
这表明()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C.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D.隋朝选举制度陈旧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A.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B.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C.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可凭才学参政D.考试科目增多,以进士和明经科最重要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制度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了不断完善你认为科举制度对我国现代教育有哪些有益的借鉴?(二)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对少数民族)如唐朝和吐蕃的和亲汉族和少数民族通婚少数民族在朝廷担任要职和少数民族保持友好亲密的关系(三)唐朝的对外关系遣唐使鉴真东渡(教)玄奘西行(学)习题: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复习【课标要求】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内容,评价唐太宗。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单元概述】隋唐时期,从581年到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封建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民族关系和谐。
对外活动频繁,文化全面辉煌,对世界影响深远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
【单元线索】在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近370年的长期分裂后,隋朝在民族大融合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再次统一南北。
尽管隋朝短暂而亡,但为唐朝的安定与繁荣打下了基础。
唐朝统治者接受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调整了统治政策,因而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唐朝还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对外交往,积极同各国友好往来。
隋唐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其中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典例分析】1.隋朝大运河连接长江和淮河的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教师点拨:要理解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C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措施的共同之处是()A.亲自面试县令B.合并州县C.重用人才D.开通大运河教师点拨::本题通过对唐朝三位著名皇帝治国举措的共同点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共同点,其次要能准确记忆各位皇帝的治国措施。
用排除法进行解答最为快捷。
答案:C【拓展提升】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谁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教师点拨:(1)唐太宗(2)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全单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视频、材料及阅读教材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他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见证,至今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3)科举制度的出现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促成隋朝繁荣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作用;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的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
这些知识对于本单元的学习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使学生具备了学习隋唐历史知识的条件。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不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关注历史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图片)一支《玉树后庭花》,成了一个没落政权的亡国之音;一首《泊秦淮》,感慨一段历史兴替的变幻无常;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一个淫逸暴君的穷奢传奇;一条古运河,千淌,见证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这里的繁盛帝国指的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来了解它的历史。
最新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5篇

最新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5篇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课
教
学
设
计
李 振 亚
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复习课。作为复习课,
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
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
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
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
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
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
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
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
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
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
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关系;(能力)
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
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知识)“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促进关系,可
运用图示法投影展示;(能力)如何使用图示法概括历史事实?可通
过展示、评议启发学生发现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隋唐历史知识基
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
现历史事实;
(能力)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寻找
事实依据说明个人观点;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运用知识示意图概
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动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通过
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客观评价同学作
品和历史事实,获取经验启示。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
复习内容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模块,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
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
意图(把本单元分五模块):
A,隋朝运河示意图
B,唐朝著名皇帝政绩示意图
C,唐朝与各族关系示意图
D,唐朝工商业发展示意图
E,隋唐科技文化成果示意图
3.学生在整理知识基础上,独立发现问题,每组提出3个探究
性的问题,并尝试找到答案。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隋唐”的历史。首先,我
想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带领我们回到过去,感
受它的时代特色。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
断他们的旅游计划,在大胆想象的同时,有无违背历史事实,整体表
达和表现效果如何。
二、导游活动:引发兴趣,进入学习情境:
1.学生:请各小组派代表轮流上台介绍旅游计划(主要说出本组
要带领同学复习哪一知识模块)。并选出导游带领全班学生去你的“旅
游胜地”(即本组的知识模块)。
2.学生评议:你对他们的设计与表演有什么看法?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师设问展开互动学习活动:
1.你能用简单的字、词、句来概括隋唐的时代特点吗?(生答:
“繁荣与开放”)
2.你用哪些事实依据来说明你的观点?(例:可用“繁荣与开放”
示意图引导,让生自己回答。)
3.你能否用知识示意图来概括本单元知识?(请几个学生上台展
示讲解,同学评议,提炼一些基本方法。)
4.你在学习过程中还发现哪些问题?得到哪些经验启示?
四、小结:
让学生发表对本节教学看法(收获、建议)
【反思】
这样的复习设计与实施,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课标教学
理念。不过教师还是有必要在复习中向学生强调基础知识,最好能有
较完整的基础知识、单元线索等的归纳,也就是把以前的传统的复习
思路与现在的新理念结合起来。除本节复习设计,也给学生较详细的
复习提纲,堂上用示意图方法讲解了时代特征,让学生在全面了解知
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知识,化繁为简,把握内在联系。尽量
把应试与历史素质培养都兼顾。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
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