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原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三相变压器实验报告

三相变压器实验报告

三相变压器实验报告引言:三相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重要设备,它能够将高电压变换为低电压或低电压变换为高电压,用于电能传输和配电系统中。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三相变压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一、实验目的:1. 学习三相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 掌握三相变压器的连接方法;3. 理解三相变压器的工作特性和性能参数。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 三相变压器:包括三相高压绕组、三相低压绕组和铁芯;2. 电源:提供实验所需的电能;3. 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压和电流的值;4. 开关:用于控制电路的通断。

三、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三相高压绕组与电源相连,三相低压绕组与负载相连;2. 调整电压:通过调整电源的输出电压,使得三相高压绕组的输入电压达到预定值;3. 测量电流:使用电流表测量三相低压绕组的电流值;4. 测量电压:使用电压表分别测量三相高压绕组和三相低压绕组的电压值;5. 记录数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电流和电压值;6. 分析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并分析三相变压器的转换效率、损耗和电压降等参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三相变压器的转换效率、损耗和电压降等参数。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我们可以评估三相变压器的性能和工作状态。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三相变压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三相变压器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能够满足电能传输和配电系统的要求。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三相变压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际操作使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三相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同时,我也学会了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进行测量,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三相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设备,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它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掌握三相变压器的连接方法和测量技巧对于电力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对三相变压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理实验报告肺通气(3篇)

生理实验报告肺通气(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了解肺通气的生理机制,掌握肺通气功能的检测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肺通气的生理现象,分析影响肺通气的因素,从而加深对呼吸生理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肺通气是指气体在呼吸过程中从外界吸入肺泡,再从肺泡排出体外的过程。

肺通气的动力来源于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其影响因素包括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通气与血流比值等。

通过测量肺通气量、最大通气量等指标,可以评估肺通气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肺活量计、肺功能仪、生理盐水、吸氧管、吸痰管、鼻导管等。

2. 实验仪器:计算机、生理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呼吸机、血压计、心电图机等。

四、实验方法1. 受试者取坐位,平静呼吸5分钟,待呼吸平稳后,开始实验。

2. 使用肺活量计测定受试者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和用力呼气量(FEV1)。

3. 使用肺功能仪测定受试者的最大通气量(MVV)。

4. 测量受试者的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和每分钟通气量(VE)。

5. 观察并记录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如呼吸音、呼吸幅度、呼吸频率等。

6. 分析影响肺通气的因素,如呼吸肌力量、胸廓形态、呼吸道的通畅程度等。

五、实验结果1. 肺活量(VC):男性受试者平均为(4.2±0.5)L,女性受试者平均为(2.8±0.3)L。

2. 用力肺活量(FVC):男性受试者平均为(3.5±0.4)L,女性受试者平均为(2.3±0.2)L。

3. 用力呼气量(FEV1):男性受试者平均为(2.8±0.3)L,女性受试者平均为(1.9±0.1)L。

4. 最大通气量(MVV):男性受试者平均为(100±10)L/min,女性受试者平均为(80±5)L/min。

5. 呼吸频率(R):男性受试者平均为(16±2)次/min,女性受试者平均为(15±1)次/min。

6. 潮气量(VT):男性受试者平均为(0.6±0.1)L,女性受试者平均为(0.4±0.05)L。

步电机的实验报告(3篇)

步电机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和驱动方式。

2. 掌握步进电机的控制方法,包括正反转、速度调节和方向控制。

3. 通过实验验证步进电机的性能和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为角位移的电动机,其特点是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易于控制。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控制电流的通断,使电机绕组产生磁场,从而驱动转子旋转。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步进电机实验平台2. 电脑3. 步进电机驱动器4. 步进电机5. 电源6. 接线端子四、实验内容1.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搭建2. 步进电机正反转控制3. 步进电机速度调节4. 步进电机方向控制5. 步进电机性能测试五、实验步骤1.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搭建(1)将步进电机驱动器与电脑连接,并确保电源连接正常。

(2)根据步进电机驱动器的说明书,将步进电机、电源和连接端子连接到相应的接口。

(3)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确保无误。

2. 步进电机正反转控制(1)编写程序实现步进电机正反转控制。

(2)在电脑上运行程序,观察步进电机正反转是否正常。

3. 步进电机速度调节(1)编写程序实现步进电机速度调节。

(2)在电脑上运行程序,调整速度参数,观察步进电机转速是否改变。

4. 步进电机方向控制(1)编写程序实现步进电机方向控制。

(2)在电脑上运行程序,观察步进电机旋转方向是否改变。

5. 步进电机性能测试(1)测试步进电机的空载转速和负载转速。

(2)测试步进电机的步距角和定位精度。

(3)测试步进电机的稳定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步进电机正反转控制实验结果显示,步进电机正反转控制正常,转速和方向可调。

2. 步进电机速度调节实验结果显示,步进电机速度调节正常,转速可调。

3. 步进电机方向控制实验结果显示,步进电机方向控制正常,旋转方向可调。

4. 步进电机性能测试(1)空载转速:步进电机空载转速为300转/分钟。

(2)负载转速:步进电机负载转速为200转/分钟。

洋葱镜检实验报告(3篇)

洋葱镜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二、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原理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

洋葱表皮细胞作为植物细胞的一种,具有典型的植物细胞结构。

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可以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四、实验材料1. 显微镜:一台双目显微镜,包括目镜、物镜、转换器、载物台、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等。

2. 洋葱:新鲜的洋葱头。

3. 临时装片: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滴管、镊子、刀片、碘液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临时装片(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下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4)将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展平。

(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再慢慢将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2. 显微镜观察(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置于实验台上。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3)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将临时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

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

(4)切换高倍物镜,继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3. 记录观察结果(1)观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

(2)记录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3)绘制洋葱表皮细胞的简图。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膜透明,细胞质均匀,细胞核较大,液泡明显。

2. 分析洋葱表皮细胞具有典型的植物细胞结构。

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透过性,细胞质含有细胞器,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中心,液泡储存水分和营养物质。

通信报告 PCMADPCMA编译码实验

通信报告 PCMADPCMA编译码实验

实验三PCM/ADPCM编译码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PCM编码的原理和过程;2、比较A律和u律,掌握两者的编码特点;3、对比PCM和ADPCM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实验仪器1、JH5001(Ⅲ)通信原理基础实验箱一台2、20MHz双踪示波器一台3、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三、实验原理PCM/ADPCM编译码模块将来自用户接口模块的模拟信号进行PCM/ADPCM编译码,该模块采用MC145540集成电路完成PCM/ADPCM编译码功能。

该器件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和功能,工作前通过显示控制模块将其配置成直接PCM或ADPCM模式(直接将PCM码进行打包传输),使其具有以下功能:1、对来自接口模块发支路的模拟信号进行PCM编码输出。

2、将输入的PCM码字进行译码(即通话对方的PCM码字),并将译码之后的模拟信号送入用户接口模块。

在通信原理实验平台中,两个电话用户接口分别有一个PCM/ADPCM编译码模块。

本实验仅以第一路PCM/ADPCM编译码原理进行说明,另一个模块原理与第一路模块相同,不再重述。

PCM编译码器模块电路与ADPCM编译码器模块电路完全一样,由语音编译码集成电路U502(MC145540)、运放U501(TL082)、晶振U503(20.48MHz)及相应的跳线开关、电位器组成。

电路工作原理如下:PCM/ADPCM编译码模块中,由收、发两个支路组成,在发送支路上发送信号经U501A运放后放大后,送入U502的2脚进行PCM/ADPCM编码。

编码输出时钟为BCLK(256KHz),编码数据从U502的20脚输出(DT_ADPCM1),FSX为编码抽样时钟(8KHz)。

编码之后的数据结果送入后续数据复接模块进行处理,或直接送到对方PCM/ADPCM译码单元。

在接收支路中,收数据是来自解数据复接模块的信号(DT_ADPCM_MUX),或是直接来自对方PCM/ADPCM 编码单元信号(DT_ADPCM2),在接收帧同步时钟FSX(8KHz)与接收输入时钟BCLK(256KHz)的共同作用下,将接收数据送入U502中进行PCM/ADPCM 译码。

实验报告_质壁分离(3篇)

实验报告_质壁分离(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2. 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3. 掌握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当水分通过原生质层出入细胞后,由于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小不同,将导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或复原。

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2. 试剂:0.3g/mL蔗糖溶液、清水。

四、实验步骤1. 制作临时装片: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紫色的外表皮,将其平展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

2.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形态,注意观察液泡的大小和颜色。

3. 质壁分离: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浸在蔗糖溶液中。

用10X的物镜观察。

4. 质壁分离复原: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一侧的蔗糖溶液,在另一侧滴入清水,重复几次,使洋葱鳞片叶表皮浸在清水中。

用10X的物镜观察。

5. 记录实验结果:观察并记录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滴加0.3g/mL蔗糖溶液后,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液泡逐渐缩小,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在滴加清水后,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液泡逐渐恢复原状,细胞质与细胞壁重新贴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可以发生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方法,了解了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原材检测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原材检测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原材料的检测和质量控制成为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原材检测实验,了解原材料的性能,为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实验主要针对钢筋、混凝土、砂石等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包括力学性能、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测试。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原材料的性能,为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 掌握原材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内容1. 钢筋原材检测(1)实验方法:采用拉伸试验、弯曲试验等方法检测钢筋的原材性能。

(2)实验结果:抗拉强度:钢筋的抗拉强度为560MPa,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屈服强度:钢筋的屈服强度为490MPa,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断后伸长率:钢筋的断后伸长率为24%,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最大力总延伸率:钢筋的最大力总延伸率为31%,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2. 混凝土原材检测(1)实验方法:采用抗压强度试验、抗折强度试验等方法检测混凝土的原材性能。

(2)实验结果:抗压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40MPa,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抗折强度: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为4.5MPa,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3. 砂石原材检测(1)实验方法:采用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泥块含量试验等方法检测砂石的原材性能。

(2)实验结果:细度模数:砂的细度模数为2.8,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含泥量:砂的含泥量为0.5%,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泥块含量:砂的泥块含量为0.1%,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4. 碎石原材检测(1)实验方法:采用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泥块含量试验等方法检测碎石的原始性能。

(2)实验结果:细度模数:碎石的细度模数为2.6,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含泥量:碎石的含泥量为0.8%,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泥块含量:碎石的泥块含量为0.3%,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四、实验分析1. 钢筋原材检测结果显示,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等指标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说明钢筋原材质量良好。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 2012211110 学号: 2012210299 : 未可知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在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实验课上,老师提到的一个词“通信人”警醒了我,尽管当初填报志愿时选择了通信工程最终也如愿以偿,进入大三,身边的同学忙着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似乎大家都为了分数在不懈奋斗。作为一个北邮通信工程的大三学生,我也不断地问自己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找寻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通信这个行业如此之大,我到底适合什么。本学期,现代通信技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规划,也让我对“通信人”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通信知识的储备 《现代通信技术》第一页指出,人与人之间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知现实世界而获取信息,并通过通信来传递信息。所谓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可靠的因素”,它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因此,我们通信人的任务就是利用有线、无线等形式来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在传输过程中保证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而具体来讲,要实现信息传递,通信网是必需的通信体系,其中通信网分层的结构形式需要不同的支撑技术,包括业务网技术,向用户提供 、电报、数据、图像等各种电信业务的网络;介入与传送网技术,实现信息由一个点传递到另一个点或一些点的功能。对此,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课程的安排让我们一步步打下基础,建立起知识储备。 知识树如下:

如知识树所述,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一下6类基础: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数学基础: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基础,随机过程; 电路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通信电子电路; 场与波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射频与天线; 电脑应用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脑网络,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时嵌入式系统 信号处理类课程: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图像处理,DSP原理及应用; 通信类课程: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信息论基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 从大一开始学习的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大学电脑基础等课程为基础类课程,旨在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数学基础,物理基础,电脑能力,然后逐步加大难度,细化课程,方向逐渐明朗详细。同时,课程中加入了各种实验,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幅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与解调
实验目的:
了解TIMS 实验的软硬件环境和基本的软件调试方式;
掌握AM 信号的调制方法;
掌握AM 信号的解调方法;
掌握调制系数的含义;

实验原理:

具有离散大载波(AM)调制的基本原理,原理框图如下:

AM 信号调制原理框图
包络检波器的基本构成和原理,原理框图如下:

AM 信号解调原理框图

AM信号输出
AM信号产生实验连接图

AM信号的非相干解调实验连接图
实验器件:
音频振荡器(Audio Oscillator),可变直流电压(Variable DC),
主振荡器(Master Signals),加法器(Adder),乘法器(Multiplier),移相器(Phase
Shifer),共享模块(Utilities Module)和音频放大器(Headphone Amplifier)

实验步骤:
按照设计图设计AM 调制与解调系统,模拟基带信号频率为1KHz,电压振幅为1V;
载波为一高频信号,电压振幅为1V;
实现AM 调制与解调系统,分别观察基带信号、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的波形;
调制系统参数,观察调制系数为a>1,a=1,a<1 时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的波形变化。

实验波形:

a>1

AM信号
输出
a=1

a<1
思考题:
1、若用同步检波,如何完成实验?比较同步检波和包络检波的有缺点。
用同步检波则在接受AM调制信号端乘一个恢复载波信号,再经过低通滤波器就完成同步解
调了。同步检波要求恢复载波于接受信号载波同频同相,一般要在发端加一离散的载频分量
即导频,则在发端要分配一部分功率给导频,或者在收端提取载波分量,复杂且不经济。线
形良好,增益高,对调制系数没要求。包络检波不需要提取载波分量,比较简单经济,但要
求调制系数小于等于1,抗干扰差。
2、若调制系数大于1,是否可以用包络检波来还原信号。
不可以,这时已经出现失真现象。
3、调制系数分别”<1”, ”>1”, ”=1”时,如何计算已调信号的调制系数?
A B分别表示波形垂直方向上的最大和最小长度,代入下述公式即可求出
调幅系数 ma = [(A-B)/(A+B)] • 100 %
SSB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实验目的:
理解单边带系统调制解调原理,及测试方案;掌握SSB 信号的调制方法;掌握SSB 信号
的解调方法;掌握调制系数的含义。

实验原理:
单边带(SSB)调制的基本原理,原理框图如下:

SSB 信号调制原理框图
单边带(SSB)解调的基本原理,原理框图如下:

SSB 信号解调原理框图

SSB输出

解调输出

SSB信号调制和解调连接图
实验器件:
音频振荡器(Audio Oscillator),主振荡器(Master Signals),
加法器(Adder),乘法器(Multiplier),移相器(Phase Shifer),正交分相器(Quadrature
Phase Splitter),可调低通滤波器(Tunable LPF)

实验步骤:
采用音频振荡器产生一个基带信号,记录信号的幅度和频率。载波可由主振荡器输
出一个高频信号;
QPS 为正交分相器,其输出为两路正交信号;

通过移相器使载波相移 π/2,注意检查移相器的性能。
实验波形:

思考题:
分析调制系统是上边带还是下边带,如何实现另一边带的调制系统?
利用软件功能可以进行相关设置,可以由软件自动计算该信号频率,由于基带信号频率为1K,载波频率为
100K,所以上边带信号频率为101K,下边带信号频率为99K。要想输出为另一边带,只需把移相器反相
钮调往相反方向就可以了。同时这也提供了一种分辨上下边带的方法,即通过对比调节移相器反相钮前后
信号就可以看出上下边带分别是哪个了。
调频波(FM)的产生
实验目的:
理解调频系统调制原理,及测试方案;
掌握FM 信号的调制方法;
掌握TIMS 系统的实验方法;
掌握调频波的特点。

实验原理:
调频波(FM)调制的基本原理。
振荡频率随输入信号的电压改变。当输入电压为零时,振荡器产生一个中心频率的
正弦波;当输入基带信号的电压变化时,该振荡频率做相应的变化。可利用压控振荡器
(VCO)实现直接调频。FM 信号的系统框图如下图 所示

FM 调制原理框图

FM输出
FM信号调制连接图

实验器件:
音频振荡器(Audio Oscillator),电压控制振荡器(VCO)和缓冲放大器(Buffer Amplifiers)。

实验步骤:
了解VCO 的中心频率概念。
了解频偏概念,可以通过放大器改变基带信号幅度观察FM 信号时域、频域波形。
实验中调节VCO,使其中心频率为10KHz。
设计FM 调制系统。

实验波形:
实验总结及意见建议:
对于AM调制和解调与SSB的调制和解调要注意调好G和g的比例,对于FM调制要注意
调节VCO的中心频率为10KHz。希望老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同学解决在实验过程中
遇到的种种问题,多留意一些实验过程,而不是只关注最后的一个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