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共32张PPT)

7 、做完后举手示意,汇报结果。
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 多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注意事项: ⑴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 ⑵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太醒目并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 行为产生任何干扰; ⑶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 捕捉产生任何影响。
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大小 决定大小 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 密度
直接影响
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 预测方向 影响变动
性别比例
巩固练习
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中的鱼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
概念:种群中各年龄的个体所占比例 年龄的三个阶段:幼年、成年、老年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增长型
繁殖前期个体很多,繁殖 后期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 持稳定
衰退型
繁殖后期个体很多,繁殖 前期个体很少
共同点?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种群是指在一个特定 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 全部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特征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草 2.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注意“同种”指同一物种 “全部”指一个群体,包括该物种的幼体和成体等。
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案(4)

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三《环境与稳态》一书的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自身的稳态,完成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从第4章开始我们要转变视角,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本节内容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数量特征两部分内容。
了解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是学习群落以及后面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掌握的数学上比例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过程与方法:(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2)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参与我国人口问题的讨论,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社会责任感,并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五、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习兴趣,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教学要符合多元智能理论与智慧教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探究式学习和个性发展得到最大体验。
六、整体设计思路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激趣、创新、应用、拓展”的原则做了如下尝试:其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灵活处理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生物 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3.设计实验:
1 配置无菌培养液: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 入试管中;
2 接种:在无菌条件下,把酵母菌接种到无菌的培养液中 3 摇匀:酵母菌会沉降到试管底部,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生物 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生物 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生物 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生物 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培时间养变液化中的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
酵母菌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
2.作出假设: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资源和
空间有限,呈“S”型增长。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生物 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酵母菌数量变化记录表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生物 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高 中生物 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四.进行实验
连续培养5天,每天用显微镜和血细胞计数板 计数出酵母菌种群密度。
1、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 出芽生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课件4 新人教版必修3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 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 例。
①增长型:
特点:幼年个体 多,老年个体少。出 生的比死亡的多。
老年 成年 幼年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②稳定型:
特点:各年龄期的个 体数比例适中。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葡萄
蝴蝶
蛇
蘑菇
不是同一种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看下面这张图片,有什么特点?
种群特征有哪些?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一、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一般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很高
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 么? 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 么?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
年龄组成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 是什么? 性别比例
课堂小结
• 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 内容呢?
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 体数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 数。
老年
成年 幼年
种群中个体数目保 持相对稳定。
③衰退型:
老年 特点:老年期个体数目 较多而幼年期的个体数目偏 少。新出生的个体不能补偿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成年 幼年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老年个体数 成体数 幼体数
增长型
年龄组 变 成 化趋势
稳定型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共17张PPT)

请拿出你的导学案,课本,练 习本,还有你的激情!
全力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你 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的更好!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种群的特征,并能解释种群各数量 特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模型展示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人口问题,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 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竞 聘 公 司 综 合部部 长讲话 稿
各 位 领 导 、 各位同 事:大家 好!我 叫 xx,今 年 30岁 ,大专学 历。首 先感谢 公司在 人事改 革 方 面 为 我 们创造 了公平 竞争的 环境,使 我有机 会参加 这次竞 聘,特别是作为一名年 轻 女 性 。 我 竞聘的 岗位是 公司综 合部部 长。首 先,谈谈 我的工 作简历 :我1998年 9月 毕 业 于 信 息 工程学 校财会 专业,XX年 4月 至今一 直在xx电 站工 作。先 后在发 电厂上 过 运 行 ,工 程 部当过 出纳,财 务室会 计,办 公室文 员、统 计员。 现在方 要从事 统计工 作 ,并 取 得 了 统计资 格证和 调查分 析师资 格证。 下面谈 谈我对 公司综 合部工 作的认 识 及 今 后 工 作的思 路。综 合部所 处的地 位和工 作性质 ,实质就 是一个 单位的 协调、 服 务 中 枢 ,综 合部的 工作核 心就是 协调好 公司的 各项日 常管理 工作,为领导、职工做 好 各 项 服 务 。综合 部部长 必须对 综合部 的日常 管理工 作负责 ,并协助 经理做 好综合 部 的 工 作 ,并 清楚应 履行的 职责内 容、承 担的责 任,正确 认识所 处的位 置,只 有抓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在 单位时间 内 新产生 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 总数 的比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5、性别比例
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一个自然种群的性别比例是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是与种群内部的婚配制度相适应的。
标志重捕法
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 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捕捉
标记
放回
重捕
计算
➢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产生伤害。 ➢ ③标志物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只?种群密度? N=(42×38)/12=133只 种群密度=133只/2=66.5只/m2
知识延伸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总量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总数的比率。
1、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有没有关系? 2、计划生育政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控 制人口数量的?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设某种群的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为M, 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为m,则:
= 种群数量(N)
总标记个体数(M)
重捕个体数(n) 重捕标记数(m)
✓ 例题
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 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 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 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5)计算结果
每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A×25×10×稀释倍数 4×10-4ml
(6)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5d,并 且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设计如图所示 的表格:
酵母菌数量变化记录表
四.进行实验
连续培养5天,每天用显微镜和血细胞计数板 计数出酵母菌种群密度。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政 府 挂 帅 措 施到位 辽源市 全面启 动党政 机关事 业单位 人员不 良贷款 清收工 作 政 府 挂 帅 措 施到位 辽源市 全面启 动党政 机关、 事业单 位 人 员 不 良 贷款清 收工作 吉 林 农 村 金 融一农 信之光
辽 源 市 全 面 启动党 政机关 ?事业 单位人 员不良 货款清 收工作 文 /李 辉 李 强 孙世伟
1.提出问题:培时养间液变中化酵的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
酵母菌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
2.作出假设: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资源和
空间有限,呈“S”型增长。
3.设计实验:
1 配置无菌培养液: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 入试管中;
2 接种:在无菌条件下,把酵母菌接种到无菌的培养液中 3 摇匀:酵母菌会沉降到试管底部,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
(2)取样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滴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 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 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载物台 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 为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3)计数方法
五点取样法
谢谢
A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计算公式 初次捕获并标记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 =
重捕个体数(n)
根据公式课计数出种群个体总数为 N= Mn m
第1次抓捕,标记M只
N只
计算
把标记的M只放回
注意事项
1.调查期间没有动物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没有外界强烈干扰等 2.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补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3.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4.标记物能维持一定时间
11 13 12 14 12 10 13 17 11 15
(3)计数 (4)计算种群密度
N=13株/m2
11+13+12+14+12+10+13+17+11+15 N=
10
=12.8
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M)后再放 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n),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 体数(m)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怎样控制农林害虫数量, 以防止虫灾发生?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 少头羊,经济效益才最好?
对于渔业中捕捞强度的确定: 捕捞多少,才会既不会使资源 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02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密度
思考? 一片麦田中,一种杂草有500株,蝗虫有350只,青蛙有10只,能否用一个概 念来描述这些情况
下列有关种群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 合体 C.种群是物种繁殖和进化的单位 D.种群密度和数量变化是种群特有的特征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生物进化的实质
1.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生物进化的本质就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
样方边缘上的个体的处理
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 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 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 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 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 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 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 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 实性。
方框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顶角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顶角
②方法(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 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 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注意事项:生物个体分布范围较大,取样要随机,不能有主观因素 ④举例选取1m2山地计算马尾松为20棵则这样的马尾松密度为20/1=20(棵/m2)
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 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 查它们的密度
样方的选取
样方数目的确定
五点取样法
5个
非长条形的
等距取样法
长条形的
10个左右
样方大小的确定
一般来说在北方温带地区调查对象为乔木时样方 大小为一般100m2的正方形为宜灌木时以16m2的 正方形为宜草本植物10m2的正方形为宜目前在 5%以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 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那么,该同 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单位:只/hm2)?
单元聚焦
个体→种群→群 落→生态→系统 →生物圈
种群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2.理解:一定地域内、同种、全部和两个条件 同种:可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 全部既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和有性别差异的生物包括雌雄个体 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种群具有一定的空间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 间种群是不存在的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小范围的水生生物)或单位体积(大范围及陆生生物) 中的个体数量
2.特点:①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的种群密度也不同
意义: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在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 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问题探讨
10m
10m
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 的数量?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取样调查) 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 种群
样方法 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标志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数值不 准确
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一般是植物,也有动物。可以用于昆虫卵的密度、以及种群密度 大,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和土壤中的动物蚯蚓、腹足类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数量特征 迁入率 迁出率
种
年龄组成
群
的
特
性别比例
征
空间特征:均匀型 随机型 集群型
01
复习与导入
物种的概念
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性及一定自然域能相互交配的生物类群.例如冬小麦、 水稻、鲤鱼等
物种是生物学上基本的分类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生命系统的 层次结构
讨论
实地调查与本节“问题探讨”活动中的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
“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 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 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 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 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 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 法,其误差会控制 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小试身手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暨豚。 3.海南岛上四季常青的红树林。 4.北京八一湖的野鸭。 5.此时此刻我们所在教室内的全部学生和老师。
该处的生物不 能说的太过笼 统比如说花要 具体指出是什 么花蛇要具体 指出是什么蛇
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实验材料
调查对象应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蔓生或丛生从地 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 目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一般长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为平行那双子叶 植物的叶脉一般为网状脉
实验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 蒲公英 (2)选取样方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