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的类型及中医治疗(材料相关)
天疱疮(天疱疮)中医诊疗方案

天疱疮(天疱疮)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皮肤性病学》(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2017年发布的《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
身起水疱,大小不等,发无定处,可遍及全身,伴痒痛难耐,未破不坚,疱破则毒水浸烂不臭,呈慢性病程。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临床皮肤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皮肤性病学》(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
(1)临床特点:好发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4种类型,还可有其他特殊类型,如副肿瘤性天疱疮、药物诱发性天疱疮、疱疹样天疱疮和IgA型天疱疮等。
(2)临床表现:水疱发生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疱壁薄而松弛,尼氏征阳性,易破裂形成糜烂,表面可附有淡黄色痂;病程慢性,此起彼伏;偶见血疱、溃疡、组织坏死;可累及全身各处的皮肤,口腔、咽、喉、食管、外阴、肛门等处黏膜也可受累;表现为水疱和糜烂。
皮损愈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自觉瘙痒、疼痛、灼热等。
(3)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皮损处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内水疱、棘层细胞松解,免疫荧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棘细胞间IgG、IgM、IgA或C3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血清中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抗体,根据抗体滴度可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
(二)证候诊断参考《中医皮肤性病学》(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2017年发布的《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
1.毒热炽盛证发病急骤,水疱迅速扩展、增多,糜烂面鲜红,或上覆脓液,灼热痒痛;伴身热口渴,烦躁不安,便干溲赤;舌质绛红,苔黄,脉弦滑或数。
2.心火脾湿证身起水疱,新起不断,疮面色红,口舌糜烂,皮损较厚或结痂而不易脱落,疱壁紧张,潮红明显;伴见倦怠乏力,腹胀便溏,或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濡数。
天疱疮的类型及中医治疗

天疱疮的分类与中医的治疗天疱疮“外科大成”‘天疱疮’记载:“天疱疮,初起白色燎浆水泡。
小如芡实,大如棋子,漫延全身,疼痛难忍”。
《医宗金茧》记载的“火赤疮”、《诛病源候论》中所记的“王灼疮”、“洪烛疮”等,与本病颇有相像之处。
天疱疮我们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它是一种慢性的、易复发的严重表皮内疱性皮肤病症,同时也是患者自身的免疫性疾病。
它一般分为为四种常见类型一、寻常型天疱疮二、增殖型天疱疮三、红斑型天疱疮四、落叶型天疱疮一、寻常型天疱疮易发生的部位:二、皮肤黏膜常受到波及,多波及到口腔、头颈部、面部、躯干、腹股沟等,也可波及到四肢、鼻腔、眼部和阴部;三、例如:松弛型大疱、疱液先黄后浊,或者含有血液,疱壁薄容易破,伴有腥臭,破后成红色糜烂面,渗液少,容易结棕褐色痂,很难自己愈合;四、中药治疗:五、1、毒热炽盛型:祛热健脾汤宜清热解毒,凉血清莹。
六、用:生地碳或双花碳、莲子心、白茅根、花粉、地丁、生枝、生甘草、川连、生石膏,高烧不退者加犀角,大便干者加大黄。
七、心火脾湿型:宜祛热健脾汤清心泻火。
八、用:茯苓、白术、苍术、黄苓、生地、泽泻、生甘草、连翘、元明粉、邓欣、竹叶、枳壳。
高烧者加生石膏,心火盛者加莲子心、黄连,口腔粘膜糜烂者可加金莲花、金雀花。
九、气阴两虚型:宜祛热健脾汤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十、用:西洋参、南北沙参、石斛、黑元参、佛手参、干生地、丹参、双花、公英、二冬、玉竹。
增殖型天疱疮十一、1、易发的部位:颈部、腋窝、腹股沟、肛门、外阴以及乳房下;十二、2、例如:松弛型大疱破后在糜烂面上呈晕样或者乳头样,上面附着一层厚痂,四周有范有红晕已出现新水疱。
十三、中药治疗:十四、用:太子参、麦冬、知母、鳖甲、丹参、芡实、白花蛇、舌草等。
十五、落叶型天疱疮十六、1、易发生的部位:头面部、胸背部。
口腔通常不受累积;十七、例:损害长期存在不影响健康,有缓解期,宜复发,尼氏征呈阳性。
十八、2、用茯苓、生地黄、连翘、茵陈、黄苓、栀子、泽泻、白术、苍术、淡竹叶、生甘草;高热的人,加生石膏。
中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验案1则

山 西 中 医 2021年6月第37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1 Vol .37 No .6·3·品,冰伏邪气,凉遏气机,且苦寒伤阴,阴愈亏,火愈炽,故疗效欠佳。
针对其内有郁火,外有湿热之病机,选用消风散加减以疏解郁热,健脾燥湿。
方中荆芥、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既宣在表之邪,又透内郁之火,宣畅气机,给邪以出路;当归、生地黄滋阴凉血,既养已失之津,又防郁火伤阴;茯苓、白术、陈皮健脾燥湿,脾健则湿自除;桑白皮、蛇床子祛风止痒;合欢皮解郁宁心;甘草调和诸药。
5 结语传统医学认为浸淫疮的病机是心火脾湿受风所致,故其治疗多以清热利湿为主。
但过用寒凉有损伤脾胃的弊端。
笔者认为,“火郁发之”理论是浸淫疮过程不可忽视的治法。
采用宣透法治疗可以因势利导,宣发郁火,使外邪得解,怫郁得散。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轻清宣透的中药宣透郁热,畅达气机,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为中医治疗浸淫疮提供较为完整的临床思路。
(收稿日期:2021-02-26)本文编辑:宋雨中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验案1则白 云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中医药疗法;验案中图分类号:R758.66,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6-0003-01作者简介:白云,女,副主任医师,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妇幼保健院 (莘县 252400) 。
类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因其皮损类似天疱疮,故名类天疱疮,病程长,预后良好。
临床特征是在红斑上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大疱,疱壁较厚,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
笔者近来用中医辨证治疗1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魏某,女,83岁,2019年12月24日初诊。
全身起红色风团伴瘙痒半月。
患者半月前全身起红色风团伴瘙痒,自行服用抗过敏药物,现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皮肤发紧,结合病理检查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
刻症见:胸、背、腋下可见散在多处水疱,水疱发生在红斑基础上,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疱壁紧张,侧壁内凹,呈钝角,清亮透明,尼氏征阴性,口腔上腭部位可见小片糜烂面,伴烦躁,面色不华,纳差,手脚浮肿发胀,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天疱疮是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疗法:常用中药如白茅根、枳实、苦参、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等作用的中药来治疗天疱疮。
中药可以内服或外用,并根据病情进行调配。
2. 中药汤剂浸泡:将中药配方煮成汤剂,然后用药物汤剂浸泡患处,具有消炎、杀菌、止痒的作用。
3.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或刮痧等手段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平衡,改善身体的防御机制,增强抵抗力。
4. 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刺激皮肤,促进局部气血循环,改善病变部位的营养供应,促进皮肤修复。
5. 中医饮食调理: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的病情可能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最好在就医前咨询中医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天疱疮

天疱疮一种严重的慢性皮肤~粘膜大疱性疾病,出现不易愈合的损害。
天疱疮有多种类型,口腔粘膜损害以寻常天疱疮最多见,且最早出现。
(一)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分型天疱疮一般分为四型:1.寻常型天疱疮:早期出现口内大疱,也是最重的一种。
而后呈急性发作或逐渐加重。
好发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大疱破后疱膜撕去或提取时,常连同邻近粘膜一并撕去,糜烂面边缘处将探针可伸人,这是棘层松解的现象,对诊断有意义,称为边缘扩展现象。
病情严重者,口内难以找到正常粘膜。
患者长期咀嚼、吞咽、甚至说话均有困难,体质日益下降,口臭加重,淋巴结肿大,唾液增多并含有血迹。
2.增殖型天疱疮:该病属缓和型,皮肤有红斑、大疱、疱破后疱底有肉芽组织增殖,多在腋下、腹股沟等处发生。
症状较轻,预后一般较好。
3.落叶型天疱疮亦称剥脱性天疱疮,该型表现在皮肤为广泛的剥脱性皮炎,口腔损害少而轻,全身症状轻。
4.红斑型天疱疮:该型属良性,在红斑的基础上起疱,有鳞屑并结痂。
口腔粘膜损害少。
以上四型除寻常型外,很少出现口腔病损。
除口腔外,鼻腔、眼、外生殖器、肛门等处粘膜均可发生与口腔粘膜相同的病损,往往不易恢复正常。
由于大量失水、电解质和蛋白质从疱液中消耗,患者日益消瘦、虚弱或常并发感染。
若反复发作,不能及时控制病情,可因感染而死亡。
(三)诊断早期单独发生在口内的病损常难诊断,若出现边缘扩展现象或尼氏征阳性,则有助于诊断,并可作活检帮助诊断。
下列方法有助于正确诊断。
1.活体组织检查2.细胞学检查(1)可见典型的天疱疮细胞。
(2)免疫学诊断天疱疮抗体也有助于诊断。
(五)鉴别诊断。
1.多形红斑是急性炎症性疾病。
起病急,口内粘膜呈大小不等的红斑、糜烂面,其上覆以灰黄色假膜。
糜烂面边缘尼氏征阴性。
皮肤表现为红斑其上或有水疱,而天疱疮则是在正常皮肤上起疱。
2.剥脱性龈炎牙龈非特异性炎症,牙龈缘及附着龈呈弥散性红斑,鲜红色,剥脱状。
3.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这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家族遗传性皮肤病,先天性弹性纤维不全而导致皮肤脆弱,由于外伤等原因容易发生水疱。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天疱疮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天疱疮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大疱性皮肤病。
中医文献中又称火赤疮、天疱等。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初起小如苋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疱;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
俱延及遍身,掀热疼痛,未破不坚,泡破毒水津烂不臭。
”本病以皮肤或粘膜上出现大疱、自觉瘙痒为临床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
[病因病机]心火旺盛,脾湿内蕴,复感风湿热毒之邪,以致火毒夹湿,内不得泄,外不能出,流溢肌肤之间而成。
久病湿热毒邪化燥,耗气伤阴,则致气阴两伤。
[诊断]一、天疱疮多发于中年人,临床上一般可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四个类型。
(一)寻常型好发于全身而以受压及摩擦部位为主。
在正常的皮肤上,出现豌豆至黄豆大或更大的水疱,初起疱液清亮,继而混浊。
水疱初起紧张丰满,很快松弛、破裂,形成红色湿润的糜烂面,易出血,结黄褐色痂,常有腥臭。
用指压水疱顶部,其疱向四周扩展,或用手指轻擦疱周正常皮肤时,表皮发生剥离,即尼氏征阳性。
粘膜损害较皮肤损害出现为早,一般不形成水疱,多呈大片糜烂面,以口腔最常见,其次为口唇、眼结膜、鼻、咽、喉、外阴等处。
病程缓慢,在病程中,新的损害不断出现,而旧的损害又不易愈合,互相融合扩大,严重者表皮呈大面积剥离。
愈合后遗留色素沉着而不形成疤痕。
自觉瘙痒和疼痛,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
因慢性消耗,易继发感染,并发肺炎、败血症等。
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棘层松解,有棘层松解细胞;少数病人血清中有抗表皮角朊细胞间物质特异抗体。
(二)增殖型好发于腋窝、腹股沟、肛门、外阴、乳房下、脐窝等处。
早期损害与寻常型相同,但其特点为糜烂面上出现蕈状及乳头状增殖,周围绕有炎性红晕,表面结污秽厚痂,散发腥臭气味。
周围常出现新水疱。
粘膜损害与寻常型相同:尼氏征阳性。
病严缓慢,自觉症状轻微,经过中常有长期缓解。
组织病理检查与寻常型基本相同,但有表皮乳头瘤样增殖。
得了天疱疮怎么办,中医《凉血清毒饮》内外法

得了天疱疮怎么办,中医《凉血清毒饮》内外法天疱疮属于一种慢性、大疱性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火赤疮、天疱等。
天疱疮初起小如苋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疱;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
俱延及遍身,掀热疼痛,未破不坚,泡破毒水津烂不臭。
此病以皮肤或粘膜上出现大疱、自觉瘙痒为临床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
天疱疮病因病机多因心火旺盛,脾湿内蕴,复感风湿热毒之邪,以致火毒夹湿,内不得泄,外不能出,流溢肌肤之间而成。
久病湿热毒邪化燥,耗气伤阴,则致气阴两伤。
湿热蕴脾型证候表现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若顶白根赤,下体多生者,中医治法《凉血清毒饮》清脾除湿,解毒止痒;处方:赤茯苓、炒白术、炒苍术、黄芩、生地黄、麦门冬、栀子、泽泻、甘草、连翘、茵陈蒿、炒枳壳、玄明粉、竹叶等等。
水煎服汤剂,每日一剂,一剂两次分朝夕各服一次。
火毒郁结型证候表现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未破不坚,中医治法《凉血清毒饮》祛火毒,瘟毒,无名大毒;处方:寒水石(研极细末)、净皮消(研极细末)、川大黄(研极细末)各等分,虾蟆子(初夏时,河内蝌蚪成群,大头长尾者,捞来收坛内,泥封口,埋至秋天,化成水)等等。
用水调匀涂抹患处。
每日一剂,一剂两次分朝夕各敷一次。
心风热盛型证候表现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若顶白根赤,上体多生者,中医治法《凉血清毒饮》清心解毒,心经火旺,酷暑时临致生天泡,发及遍身者;处方:黄连、防风、荆芥、山栀、黄芩、牛蒡子、滑石、元参、知母、石膏,甘草、木通等等。
每日一剂,一剂两次分朝夕各服一次,空腹服。
湿热蕴肤型证候表现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疱破毒水津烂不臭,中医治法《凉血清毒饮》清其湿热,一切疮痍破烂,作痛焮赤者;处方:1、石膏(煅),青黛,黄柏,井泥(晒干)等等上药各取净末,研细和匀收贮,加生地汁调敷,2、熟石膏,青黛,黄柏加香油调敷;每日一剂,一剂两次分朝夕各敷一次。
风寒湿蕴型证候表现天泡疮形如水泡,皮薄而泽,或生头面,或生遍身,故见于皮毛肌肉之间,中医治法《凉血清毒饮》疏风解表、败毒消肿,祛痰止咳之功效。
中医护理知识点:天疱疮【优质推荐】

中医护理知识点:天疱疮【优质推荐】天疱疮的鉴别分型天疱疮基本病理变化为表皮棘细胞的棘刺松解形成表皮内裂隙和大疱。
疱液中有棘刺松解细胞,这种细胞胞体大呈球形,胞核大而深染,胞浆均匀嗜碱性。
不同型棘刺松解的部位不同寻常性天疱疮的棘刺松解发生在基底层上方,因此水疱在基底层上。
增殖性天疱疮的棘刺松解部位与寻常性相同但有明显的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并有嗜酸性粒细胞组成的表皮内脓肿。
落叶性红斑性天疱疮的棘刺松解部位在颗粒层或棘层上部,形成的疱最为浅表。
瘤疹样天疱疮的棘刺松解发生在棘层中部疱内有嗜酸性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
天疱疮的中医分型1、心脾湿热型【证见】皮疹以大疱为主,糜烂面大,渗液较多,常并有粘膜损害(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尤其是急性发作期)。
常伴有身热,心烦,口渴,纳呆,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2、脾虚湿盛型【证见】水疱、大疱较稀疏,间有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淡红不鲜,渗液较多,并见黄褐色较厚痂皮或乳头状增殖(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之慢性期)。
常伴有面色发白或萎黄,胃纳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溏软。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3、阴伤津耗型【证见】皮疹以红斑、鳞屑、结痂为主,渗液不多(多见于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
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伴有口干咽燥,烦躁不安,夜睡难寐,大便干结。
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天疱疮的诊断方法天疱疮的诊断方法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皮损的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
1、从临床表现诊断:(1)各型天疱疮的基本损害均为皮肤松弛大疱,覆有结痂,或难治的糜烂面。
(2)粘膜特别是粘膜往往是寻型天疱疮的早期症状。
(3)Nikolsky氏征阳性。
2、从皮损的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特点是棘细胞层松解表皮内裂隙及水疱形成。
棘细胞的棘突变性萎缩,出现松解棘细胞间失去联系,产生裂隙,形成大疱单个或成群的棘细胞游离于疱腔之中,疱底部有绒毛形成,真皮轻度炎性细胞浸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疱疮的分类与中医的治疗
天疱疮“外科大成”‘天疱疮’记载:“天疱疮,初起白色燎浆水泡。
小如芡实,大如棋子,漫延全身,疼痛难忍”。
《医宗金茧》记载的“火赤疮”、《诛病源候论》中所记的“王灼疮”、“洪烛疮”等,与本病颇有相像之处。
天疱疮我们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它是一种慢性的、易复发的严重表皮内疱性皮肤病症,同时也是患者自身的免疫性疾病。
它一般分为为四种常见类型
一、寻常型天疱疮
二、增殖型天疱疮
三、红斑型天疱疮
四、落叶型天疱疮
一、寻常型天疱疮易发生的部位:
二、皮肤黏膜常受到波及,多波及到口腔、头颈部、面部、躯
干、腹股沟等,也可波及到四肢、鼻腔、眼部和阴部;三、例如:松弛型大疱、疱液先黄后浊,或者含有血液,疱壁
薄容易破,伴有腥臭,破后成红色糜烂面,渗液少,容易结棕褐色痂,很难自己愈合;
四、中药治疗:
五、1、毒热炽盛型:祛热健脾汤宜清热解毒,凉血清莹。
六、用:生地碳或双花碳、莲子心、白茅根、花粉、地丁、生
枝、生甘草、川连、生石膏,高烧不退者加犀角,大便干
者加大黄。
七、心火脾湿型:宜祛热健脾汤清心泻火。
八、用:茯苓、白术、苍术、黄苓、生地、泽泻、生甘草、连翘、
元明粉、邓欣、竹叶、枳壳。
高烧者加生石膏,心火盛者
加莲子心、黄连,口腔粘膜糜烂者可加金莲花、金雀花。
九、气阴两虚型:宜祛热健脾汤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十、用:西洋参、南北沙参、石斛、黑元参、佛手参、干生地、
丹参、双花、公英、二冬、玉竹。
增殖型天疱疮
十一、1、易发的部位:颈部、腋窝、腹股沟、肛门、外阴以及乳房下;
十二、2、例如:松弛型大疱破后在糜烂面上呈晕样或者乳头样,上面附着一层厚痂,四周有范有红晕已出现新水
疱。
十三、中药治疗:
十四、用:太子参、麦冬、知母、鳖甲、丹参、芡实、白花蛇、舌草等。
十五、落叶型天疱疮
十六、1、易发生的部位:头面部、胸背部。
口腔通常不受累积;
十七、例:损害长期存在不影响健康,有缓解期,宜复发,尼氏征呈阳性。
十八、2、用茯苓、生地黄、连翘、茵陈、黄苓、栀子、泽泻、白术、苍术、淡竹叶、生甘草;高热的人,加生石
膏。
知母以祛热健脾汤清泻热邪;口腔糜烂的人,加藏
青果、金果榄以祛热健脾汤解毒利咽;水疱、糜烂的人,加茵陈以祛热健脾汤清热利湿。
十九、红斑型天疱疮
二十、易发的部位:头面部,可蔓延到胸部、腋窝、腹股沟,四肢较少受到累积;粘膜不会受到伤害;
二十一、例如:面部常表现有油腻性结痂呈蝶形红斑:胸部常表现红斑上的松弛性小水疱、泡壁薄,宜破益结痂,病程缓慢,可以自然缓解,常常复发,通常不影响健康;二十二、用:祛热健脾汤,由谁牛角。
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组成。
二十三、注:①患者平时多吃些高热量食物,例:蜂蜜、糖、动植物油等。
二十四、②患者多吃些高维生素的,例:谷类、新鲜蔬菜。
③平时要注意低盐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