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
合集下载
边塞诗

课堂精讲
• • • • • • • • 胜 作 一 书 生 。 宁 为 百 夫 长 ,
•
•
风 多 杂 鼓 声 。
雪 暗 凋 旗 画 ,
铁 骑 绕 龙 城 。
牙 璋 辞 凤 阙 ,
心 中 自 不 平 。
烽 火 照 西 京 ,
杨 炯
从 军 行
• 1、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 的?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 • 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 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第二句 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 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 烈、悲壮。
边塞诗歌体现的主题思想
• (1)、表达了对良将尽早出现的渴望和对边疆和平 的向往,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2)、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和对下层士 兵的深切同情,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 歌舞”; • (3)、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如“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4)、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和抒发了他们心中 的无奈,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5)、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 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如“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 (6)、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赞扬 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如“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 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
边塞诗的常用意象
•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 矛、剑、戟、斧、钺、刀 •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 夜郎;胡、羌、羯、夷 •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 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 ——意象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 壮阔。
边塞征战诗

《关山月》【参考答案】 1.AC (选A给2分,选C给3分。A.“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错, 应为从“征人”的角度观察。B.对三、四句诗意思的解释,正确无误。 C.“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 志”错,曲解诗意。D.对诗歌意境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相符。E.对诗歌主 旨的理解,正确无误。) 2.(6分)(1)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清冷苍茫的景象。漫天遍野的大 漠朔风,吹遍玉门关内外。(2)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月三个相互独立的意 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雄伟壮阔而又 苍凉悲壮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3)景因情而怨,情 因景更伤,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 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 残,心未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 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E.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作者通过“雪晓”“寒灯”“ 断 漏”“ 斜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陆游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都非常的相似。请问两首词都主要运用 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3、请把全诗翻译成白话文。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答案: 14.C E(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并非“以动衬静” E.“漏声断”是 漏声滴断的意思。C3分 E2分) 15.(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 (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 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边塞征战诗

5、写渴望战场杀敌,建功立业的思想。
一、边塞征战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写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二、边塞征战诗常见意象及意境特点 1、意象
(1)时间:秋季、冬季、夜晚 (2)地点:戍楼、边城、孤城、玉门关、关山、胡天、塞上、天 山、边州、长城、辽西、受降城、楼兰、凉州 (3)曲调:《折杨柳》《关山月》《梅花落》 (4)器物:旗、战车、干戈、烽火、铁衣、金甲 (5)乐器:芦管、笛子、羌笛、鼓、号角、胡笳、胡琴、琵琶 (6)景物:①月:代表团圆,能抒发人的思乡之情及夫妻亲人之 间的思念。渲染清冷氛围,表现人物的孤寂悲凉心情。②雪:气候 的寒冷、条件的艰苦。③雁:寄托征人的思乡之情。④云、烟:表 现意境的阴暗,朦胧。⑤杨柳:思乡、留恋之情。 2、意境风格特点: 雄浑豪放、气势磅礴、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征战诗
一、边塞征战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写边疆战士戍守生活的艰苦,抒发将士对战争的 厌恶,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一、边塞征战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思妇的离愁别恨,表现戍边将士及亲人之 间的思念与惆怅。
一、边塞征战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3、描写战争场面,表现战争的残酷、惨烈,表现将士 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表达他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 卫国的决心。
边塞征战诗

归纳总结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 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鉴赏边塞诗
•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 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 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 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 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 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 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 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 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 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 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 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 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 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 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 不同时代特征。
鉴赏边塞诗
•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 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 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 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 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 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 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 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 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 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 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 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 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 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边塞诗歌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 的边塞闺怨诗。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 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 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 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 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 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 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 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 所承受的痛苦。
•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 凝成暗紫。
•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 闷低沉。
•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 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 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 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 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 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 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 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 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 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 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 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 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 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 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 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 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 凝成暗紫。
•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 闷低沉。
•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 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 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 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 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 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 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 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 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 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 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 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 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 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 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 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 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边塞诗词

宋边塞词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 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 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 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 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 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 天阙。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少年行四首】(其二)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燕歌行》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 九月风夜吼,一川 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 相拨,风头如刀面 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 草檄砚水凝,虏骑 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 捷。
边塞征战诗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互 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 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 合(联想想象)等手法。
④抒情方面: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托物言志。
解题步骤
1.通过标志(题目、意象)定题材。 2.依据题材解读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 3.审题干,定考点。 4.规范作答。(看分值,分角度,标序号) 得分点+诗句内容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概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 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 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两种人的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一个“空”字,以蝉鸣反衬出桑林的静 寂,呈现出了边关的孤寂;(1分)“寒” 字展现了入秋以后的边塞天气的寒冷,展 现了边关的肃杀、荒凉。(1分)二字的运 用表现了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的艰辛。(1分)
(2)作者对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身沙场 的“幽并客”这些勇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2分)对只尚空谈而游手好闲的“游侠儿” 进行了严肃的批评。(2分)
举例分析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 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 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 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 合(联想想象)等手法。
④抒情方面: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托物言志。
解题步骤
1.通过标志(题目、意象)定题材。 2.依据题材解读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 3.审题干,定考点。 4.规范作答。(看分值,分角度,标序号) 得分点+诗句内容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概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 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 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两种人的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一个“空”字,以蝉鸣反衬出桑林的静 寂,呈现出了边关的孤寂;(1分)“寒” 字展现了入秋以后的边塞天气的寒冷,展 现了边关的肃杀、荒凉。(1分)二字的运 用表现了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的艰辛。(1分)
(2)作者对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身沙场 的“幽并客”这些勇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2分)对只尚空谈而游手好闲的“游侠儿” 进行了严肃的批评。(2分)
举例分析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 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 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高二语文边塞战争诗三首课件

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却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典故的正反运用。
第一句用伏波将军马援之事,是正用,即丝毫未改典故原意; 第二句用定远侯班超事,则是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表明自己从军态度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报国,诗意已是翻进了一层; 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典故,是正用典故; 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是正用典故,但又有所变化:第三句中,诗人加上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第四句中,诗人将原典故中“三箭”改为“一箭”,有所变化但未改典故原意。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用典:应有队伍留守要塞
仍留
本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伏波愿宁死卫边,马革裹尸而还。 定远侯晚年处边地而思归。 晋人与姜戎败秦,使其只轮无返。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四句中句句 用典,凝练 形象,准确 生动。
用典
这首诗歌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表明自己的看法,请具体说说诗人借用典故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