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鉴赏知识点+课文边塞诗四首
边塞战争诗四首PPT课件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
写出黄 昏独上 之情, 极缠绵 悱恻
缕缕笛声,无 限的思愁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 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
万里相思之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曲笔:以 闺中之思 已衬出已 愁,更为
情深
写的虽是“边愁”, 但意境雄浑开阔, 情调激越悲凉,绝 不只是儿女情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理解曲笔的表达技巧:
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 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 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 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 得归的结果。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 神韵飞腾,而更具动 人的力量。
知识点:边塞诗主题之一:战争连年不止的 哀怨和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 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 特点。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 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 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 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8、矛盾心情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 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理解、鉴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2019-2021学年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6边塞战争诗四首

4.《塞下曲》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举 例分析。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本诗突出的表达技巧表现在每一句诗中,可结合 课下的注释具体分析。 【答案】用典。“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这 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 着回家。诗人用“惟愿”“何须”二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 褒一贬。“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 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意思是说杀敌不仅要彻 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1.字音 羌.笛( qiāng ) 惆怅.( chàng ) 2.字形
绸 倜
丝绸 倜傥
惆 惆怅
垣 城垣 桓 盘桓
塞垣.( yuán ) 烁.( shuò)
胡虏.( lǔ ) 赤坂.( bǎn )
隅 偶
墙隅 偶然ຫໍສະໝຸດ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分析作品的形象及评价作品的思 想内容。
【提示】从“烽火城”“楼”“黄昏”等意象具体分析诗 句所描述的画面,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 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 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 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 感的画面。
2.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 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 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提示:“伏波惟愿裹尸还”,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 故,表现了马援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里是正用,表达诗人的报 国决心。
“定远何须生入关”,引用东汉班超的典故,表现了班超 希望在有生之年回到中原,这里是反用,表达了诗人以死报国 的决心。
边塞战争诗四首

技法探究: 技法探究: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 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 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 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 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 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该诗借用古代安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 该诗借用古代安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 不惜战死疆场。 不惜战死疆场。体现了作者欲杀敌立功和 安定边疆的心愿。 安定边疆的心愿。
分析下列诗歌中借典抒情的手法。 分析下列诗歌中借典抒情的手法。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 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 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 乐的荒淫生活, 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 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 鲜明对比, 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 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 的具体形象, 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 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借 用典故抒情 。
鉴赏要点: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唐代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 王维、李益等) 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 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 所谓的“边塞诗派” 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 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 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征战诗-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边塞征战诗1.边塞征战诗【考点解读】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一、考查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二、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号角、战车、狼烟、辕门;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长城、黑河。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曲子:《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
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卢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王昌龄)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

5、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 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 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 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 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 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 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6、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
边塞诗主题三:
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四 陇西行① 唐陈陶 誓扫凶奴不顾身②,五千貂裘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③,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旧题,陇西,指今甘肃 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②匈奴:此处借指当时入侵西北边境的 少数民族。 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
1、分析一、二句中“誓扫”、 “不顾”、“五千”的表达 作用。(4分) 2、请分析这首诗表现的思想 感情。(4分)
一、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 安。
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 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 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 指敌人的重要都城。 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1、 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 金鼓、旌旗、烽火、狼烟、长云、 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 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 羌 、 羯、夷 、匈奴、碛西 、楼兰、龟兹 、 夜郎;天山、阴山、黑山、瀚海、受 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 轮台、龙城、塞下、沙场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 琵琶、胡笳、胡琴、芦管、角、鼓
边塞战争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 运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 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 貌。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注释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边塞诗讲解(非常实用)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但这类诗一般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边塞诗的意象
①地名:楼兰、阴山、天山、凉州、长城、玉门 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阳关 ② 景物:大漠、长城、黄沙、秋月、冬雪、风雨、 烽火、长云、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 马走 ③乐器:羌笛、笛、琵琶、芦管、号角、鼓 ④曲子:《关山月》、《折柳曲》、《梅花落》 ⑤战具:干、戈、战车、旗 ⑥时间:秋天、黄昏
表达征人 的思念家 乡,思念 亲人的情 感。
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 往是复杂的,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包含 了几方面的内容:边塞壮丽的风光,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环 境的艰苦恶劣,和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对 家乡的思念。
表达感情:
建功立业的渴望
杀敌报国的豪情
出征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思想感情之一 1.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3.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4.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驰骋疆场, 奋勇杀敌报 国的激情。
思想感情之二
5.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6.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杨炯) 7.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南园》)
• 鉴赏流程: • 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 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 现手法)。
连线高考: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 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 队七万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一
曲笔抒情,虚写征人 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 思念之情
其四
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 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 情壮志
抒 情
都有悲凉意味 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 独,通过写羌笛之音, 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 之情 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 方式,以想象写情 侧重写边塞环境 条件的艰苦
环境 和 心理 描写
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 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 慷慨悲壮的激情。
•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
芦管、角、鼓。
• 人物意象: 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
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
边塞诗鉴赏二:主旨(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战争诗四首比较总结
从军行
意象
蓟中作
热海行
塞下曲
烽火、黄昏、 沙漠、塞垣、 海上、白雪、 关、海窟、 海风、羌笛、 边城、黄云 沙石、天山、 箭、天山 金闺 夕阳 战士怀乡思 亲 悲凉孤寂 报国无门、 边塞奇异风光,报国杀敌 壮志难酬的 对友人的赞美 的雄心壮 苦闷 志 苍凉悲慨 暗示 雄奇壮美 想象奇特、 用笔夸张 比喻生动 慷慨悲壮 用典
主旨
风格
表现手 对面落笔 法 (曲笔、想 象、虚写)
综合联系:
• 凉州词
• 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1)这是一首 诗,请结合诗来谈谈理 由。
边塞诗 。诗中的意象有黄河,孤城,羌笛,杨柳,玉门关,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
• (2)“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运用了什么 样的修辞?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表达了征人思乡之 情。
•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
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 风沙;
•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
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
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 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 关、凉州、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夜征人尽望乡。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柳中庸· 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 里黄河绕黑山
4、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 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 风光。
• 鉴赏边塞诗一般方法:
析手法
(直抒胸臆、借 景抒情……)
找意象 (特 点)
悟情感 (表达效果
1.直抒胸臆
•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2.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乱走。(岑参) •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 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 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 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高适(702?—765),字达 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 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 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 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曾任 封丘尉,安禄山之乱发生,他 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 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 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代表作:《燕歌行》、《别董 大》
•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 • • • • • • •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四)在抒情上各 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 从军行(其一) • • • •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 从军行(其四) • • • •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杜甫· 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 湿声啾啾。
注意点: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
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 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最能体现 国运兴衰,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 所了解。
•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③题(9分) • (甲)凉州词 (乙)从军行 王 翰 王昌龄 • 葡萄美酒夜光杯, 琵琶起舞换新声, • 欲饮琵琶马上催。 总是关山旧别情。 • 醉卧沙场君莫笑, 撩乱边愁弹不尽, • 古来征战几人回! 高高秋月下长城。 • ①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_诗。但是,它们 边 塞 昂扬悲壮(意气昂扬) 的感情基调不同,甲诗___________________,乙 沉郁哀愁(情结沉 郁) • 诗___________________。(3分) • ②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场面,请说出诗中运用哪些意象来描写场面? (2分)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世称王江 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 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 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 于入乐的七绝。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内 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
边塞诗鉴赏三: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1.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4.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 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 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 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 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 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 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 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 风格。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100 50 东部 0 第一季度 第三季度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二句采 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热海”之“热” ?
此句用了联想和比喻,想象是地 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 都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只 烘烤西方这一个天地呢。表达 “热海”之“热” 。
最后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 送君一醉天山郭,
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 异风光的感受,也借 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 行。
岑参的诗笔力雄健而富有英雄气概。他以
英雄主义的精神描绘边塞的各种生活情景, 常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辽 阔壮丽的景色,因而富有浪漫的奇情异彩, 他还善于将见闻和经历分成一组组画面, 加以深入细致地描绘,他的边塞诗想象丰
富,气势磅礴,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最高 成就。
莫遣只轮归海窟 此句是用定远侯班晋与姜戎合力败秦超之事 (正用,但有所变化,诗中加了“莫遣”二 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仍留一箭定天山 此句是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之事(正用) 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 彻底的态度。
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 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 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 今,咏史言志。
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 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 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 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的反映 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该诗 借用古代安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 不惜战死疆场。体现了作者欲杀敌 立功和安定边疆的心愿。
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边城所见景象:边塞寒苦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 暗淡无光。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暗示讽刺: 玄宗偏听偏信。)
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的忧心边事的心情。(触景生情)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心情。
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 边事但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 心情。(主旨)
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 热海炎气为之薄。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朋友为官公正, 使热海的炎威都为之消减,热海的 “炎热”与朋友的“霜威”对比, 赞美了朋友的为官品行。
本诗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 塞奇异风光,诗人用浪 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 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 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 身临其境之感。诗中
要点:美酒,夜光杯,琵琶,关山,马,长城,月
③“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乙诗“高高秋月下长城”一句,谈谈 你的认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