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导语: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非常善于描写边塞景色,他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上是非常的有名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边塞诗,欢迎阅读! 一、《观江淮名胜图》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二、《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三、《送李十五》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四、《送别》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五、《送刘十五之郡》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
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六、《题僧房双桐》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七、《宴春源》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
与君醉失松溪路,山馆寥寥传暝钟。
八、《重别李评事》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九、《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一、《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十二、《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十三、《从军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十四、《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十五、《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六、《采莲曲二首》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十七、《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十八、《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有关边塞的古诗及赏析

有关边塞的古诗及赏析1.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3.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这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以描绘北方边塞景色和塞上人民的生存状态为主题,通过诗人对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描写,展现了唐代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在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边塞地区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唐代边塞地区的历史风貌,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国家和社会的思索和反思。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的生存状况。
唐代边塞地区长期处于战争频发、生活艰苦的状态,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成为了诗人创作的重要素材。
在边塞诗中,诗人们通过对那些汉家烟尘在上苑、汉家马革裹尸还和从军征戍边防的真实写照,描绘了当时边塞地区的军事形势和人民的生存状态。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写,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边军的守卫情况和边民的生活景象;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荒凉景象;岑参的《白日登山》则表现出对边塞地区的疆域辽阔和边塞民族的豪迈形象。
这些诗篇以饱满的笔墨勾勒出唐代边塞地区的特殊生存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当时边塞地区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诗人对边塞地区自然风光的独特感悟。
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以其雄奇壮丽、苍茫辽阔而著称,这种特殊的自然景观也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们对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有着独特的感悟和表现。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表现了登高远眺所带来的情感愉悦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在岑参的《白日登山》中,诗人以高远的视角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通过对山水的描写,展现出了对边塞地区的独特感悟。
这些诗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边塞地区的壮美景观,表现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独特感悟和表现。
唐代边塞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思索和反思。
在唐代边塞诗中,诗人们不仅展现了对边塞地区的真实写照,更蕴含了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深刻思考。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繁荣和辉煌的一个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期。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以描写边塞风景和表达士兵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
这种诗歌形式的典型代表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昌龄的《从军行》等。
边塞诗通过描绘边塞风景的壮美和表达士兵的忠诚与孤独,打动了无数读者,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边塞,指的是国家的边境地带,是安全与危险、有人烟与荒凉、美丽与荒芜并存的地方。
在古代,边塞地区是兵戈频繁、刀光剑影的地方,士兵们在此经历着无数的磨难和考验。
边塞诗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环境的描写,展示了士兵们在边塞孤独生活中的坚韧与忠诚。
边塞诗中最经典的代表之一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宽阔辽远和壮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心情。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用这样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边塞的壮美景色。
而诗人的壮志则表现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中。
这首诗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志向高远的豪情。
与此不同,《从军行》是王昌龄一生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描写边塞士兵凄凉的生活为主线,表达了士兵在战争年代的忠诚与孤独。
诗中的士兵“白骨夜半无人埋,蓝田日暖玉生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痛苦。
然而,诗中却蕴含了士兵刚刚离开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园的眷恋,表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士兵的无私奉献。
边塞诗以其特殊的题材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边塞诗描绘了辽阔的边塞风景和士兵们的艰苦生活,展示了他们的忠诚与坚韧。
通过细腻而情感丰富的描写,边塞诗打动了数代读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园的深情厚意。
边塞诗也成为了后人对士兵和边塞生活的羡慕和赞美之词。
边塞诗的背后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通过对边塞的描写,寓意了人生的边缘与彼岸。
边塞是各种矛盾并存的地方,也是黑暗与光明的边界。
士兵们的忠诚与孤独,体现了每个人面对生活挑战时都要面对的选择和付出。
边塞诗通过以特殊环境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悲壮,给予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 度:越过【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安史之乱起,他避乱回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有名。
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著有《王昌龄集》。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译文】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英勇善战的李将军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
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一、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四、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赏析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描述塞外生活为主,表现了唐代边塞守卫军民的爱国主义、壮烈、坚韧和牺牲精神。
诗人们以客观的视角、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历史沉淀、民风民俗和军民生活,表达了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爱国主义思想唐代边塞诗集中表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民族团结、国家安危、民族尊严和家国情怀。
诗人们将壮烈的牺牲精神融入诗中,使得边塞生活变得崇高而感人。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借着登高望远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疆土辽阔的感叹和热爱。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霸凌海内外,何以家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家国的忧虑。
杜甫的《兵车行》则写到:“弃繻冠于车,蜡炬烛九门。
霜鳞帐飞狐,玉勒雕鞍穿。
”形象地刻画了唐代边塞军队的战斗场面,表达了对祖国领土的保卫与发展的热忱。
诗人们以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勾画出不朽的爱国精神,铭刻在人民心中。
二、壮烈和坚韧思想唐代边塞生活遭受寇盗侵扰、自然灾害和战争创伤,因此诗人们描述了军民在困难条件下求生存的毅力和勇气,对于中国传统理念中的“困境锤炼人性”有深刻的认识。
边塞壮烈和坚韧思想始终贯穿于唐代边塞诗中。
王之涣的《登幽州台歌》中写到:“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通过赠别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嘱托和对国家前途的厚望,体现了唐代边塞军民的坚毅和忠诚。
李白的《将进酒》中写到“青春作保定神州,白首为功尽万钟”,激励军民为国牺牲奉献、英勇杀敌的精神,表现了不屈不挠、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唐代边塞诗人们在表现壮烈和坚韧思想时,表现出了高度的个性化特点,同时也传递了人民团结、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三、对战争的憎恶和反感唐代边塞诗人们在描写边塞生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战主题。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雁门太守行》原文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
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
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
诗是咏雪送人之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
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
“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
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
“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
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
“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
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
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
“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
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
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
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
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
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
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
”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
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
《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
“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
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
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
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
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
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高适的边塞诗1、生平: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
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
“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
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
高诗以七古见长。
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
《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
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
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
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
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
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
”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
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
“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
“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
“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
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
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
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
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
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
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
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
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
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
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