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权威_新的解释
中农《领导科学与艺术》思考题

《领导科学与艺术》思考题一、简答题1、德鲁克的“五项主要习惯”的内容有哪些?答题要点:(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次序。
(5)有效的决策。
2、请对比“温和独裁式”和“协商式”之间的区别。
答题要点:“仁慈的命令式”和“商议的方式”之间的区别,对比不同的领导人对下属、采用的方法、决策权的归属、上下级的交往氛围等3、德鲁克、伯恩斯等人认为领导者无处不在,那么你是如何认识领导者这一概念的?领导者是在社会共同的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或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方向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学生需要结合实际从三个方面进行解答。
(1)领导者就是一个组织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发动者和推动者;(2)领导者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和监督组织成员的活动,发展和维持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以及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3)领导者之所以能够指导和协调其组织成员,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因为他被冠以某种头衔,而是因为他所具有的影响力。
4、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既存在着正式结构中展开的领导活动,也存在着在非正式结构中展开的领导活动,阐述非正式结构中展开的领导活动。
答题要点:非正式组织结构的作用(1)非正式组织结构的正向效用a.非正式组织结构与正式组织结构构成了一个有效能的总体组织系统,二者缺一不可b.可以减轻领导者的工作负担c.能够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稳定运行的工作团队d.“安全阀”的作用e.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2)非正式组织结构的阻碍作用a.阻碍变革b.抵制组织的政策和目标c.限制成员个人自由,强迫一致5、权力的概念、权力的类型、权力与权威、权力的来源与获取。
答题要点:1.权力的概念权力是一种影响他人做某种事情的力量。
这种力量可能是强制性的(例如职权),也可能是来自领导者自身的人格感召力,它表现为下属的自愿服从与资源依归2.权力的类型职位权力:合法权、奖励权、惩罚权非职位权力:专长权、个人魅力、背景权、感情权3.权力与权威权威是一种以职位权力或个人特质为基础而形成的影响力。
权力关于权力与权利的思考

CATALOGUE目录•权力的定义与分类•权力与权威•权力与影响力•权力运用与道德伦理•权力与权利的平衡•权力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按照性质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权力与权利相互关联01权力与权利的区别02权力与权利的平衡03指在某一领域或范围内具有的公认的、合法的或道德的领导地位或威望。
它通常是由社会、组织或个人所赋予的,代表着某种合法性或正当性。
权威权力来源权力通常是通过强制、诱导、奖惩等方式来实施;而权威则更注重自愿接受和自我约束。
实施方式影响范围对立关系在一些情况下,权力与权威之间也可能存在对立关系。
例如,在某些极权主义国家中,权力被滥用,导致法律权威无法正常行使。
相互依存在某些情况下,权力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例如,政治权力需要借助法律权威来巩固其合法性,而法律权威也需要政治权力来保证其执行。
互相转化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权力与权威之间也可能互相转化。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家族权力逐渐转化为社会权威,形成了传统的社会地位和角色。
权力与权威的互动关系个人品质职位和地位财富和资源社会关系权力的影响力来源权力可以增强影响力影响力可以转化为权力影响力是权力的基础影响力与权力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学习和提高技能建立网络和关系明确传达信息和愿景如何提高影响力公正与公平原则责任与义务透明与公开030201权力的道德伦理约束尊重人权避免伤害诚实守信权力运用的道德规范利益冲突压力与诱惑监督与制约权力运用的伦理困境与解决策略权力与权利的相互依存权力与权利的相对性权力与权利的平衡关系利益冲突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往往源于利益冲突。
当权力的行使与权利的保障发生矛盾时,就可能导致利益冲突。
例如,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采取的措施可能损害了个人的权利。
滥用权力滥用权力是导致权力与权利冲突的重要原因。
当权力被滥用时,它可能侵犯了个人的权利,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的途径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实现权力与权利平衡的基础。
行政管理学重要的名词解释

行政管理学重要的名词解释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公共组织中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以及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我们加以解释。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行政管理学的理论。
一、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行政管理学中的一项基本理念和方法,它强调组织的各类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目标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计划,并通过有效的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实现这些目标。
目标管理有助于激励组织成员,推动组织向着预期结果迈进,并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二、决策模型决策模型是指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推理和选择过程,确定最佳的行动方案的模型。
在行政管理学中,决策模型将决策过程简化为一系列步骤,并提供了一些常用的决策方法和工具。
常见的决策模型包括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模型和组织决策模型等。
理性决策模型着重于思维合理、信息完备和最大化效益;行为决策模型则关注个体行为和认知因素对决策的影响;组织决策模型则强调组织结构、文化和环境对决策的影响。
三、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对组织、个人或项目等表现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过程。
在行政管理学中,绩效评估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用于监督和改善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绩效评估的核心是通过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和指标,收集、分析和解释相关数据,来评估和改善绩效。
不同的绩效评估方法包括基准比较法、绩效目标法、360度评估法等。
四、权力与权威权力与权威是行政管理学中经常讨论的重要概念。
权力是指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能力,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如职位地位、信息掌握、专业知识等。
权力可以用于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但也可能被滥用和产生负面影响。
权威是指在组织内部或特定领域中被认可和接受的权力,它给予人们依据规定或传统的权力。
权威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合法、合理和合情的基础上,以保持组织内部的秩序、稳定和效能。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权威性分配过程。
对政治的定义难以统一,对政治含义的不同理解有: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作为妥协和共识的政治;作为权利和资源分配的政治。
2、权威权威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正当的权力”。
权力是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权威则是发挥此影响的权利。
因此,权威的基础是公认的必须服从的义务,而不是任何形式的强迫和控制。
根据服从形成的基础,韦伯区分了三种权威类型:传统型权威源于历史;克里斯玛型(超凡魅力)权威来自个人的非凡气质;合理-合法型权威则建立在一套非人格化的规则基础之上。
3、治理治理是比政府更为宽泛的术语。
治理广义上是指协调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因此政府可视为参与治理的机构之一。
主要的治理渠道有市场、阶层和网络。
4、共识共识即一致,但通常指一种特定类型的一致。
它既可指广泛上许多个人或团体的接受,也可以是根本或基础性原则的一致。
人们在程序共识和实质共识两种意义上使用“共识政治”。
5、权力权力最宽泛的意义是指达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
在政治学中,权力通常被视为一种关系,即以非他人选择的方式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
6、政府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广义上包括维持有序通知的任何机构,核心特征是有能力制定和执行集体性决定。
7、乌托邦/乌托邦主义字面意思是理想或完美的社会,特征为消除欲求、华姐冲突及免于暴力和压迫。
乌托邦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化的形式,它构想出理想或完美的社会模式,以批判现存秩序。
8、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专制政府的理论与实践,常与专制君主相联系。
宣称拥有无限的通知权力,不受外部机构的制约。
9、极权主义极权主义是一种支配范围无所不包的政治统治体系,通常建立在渗透性的意识形态操纵以及公开的恐怖与残暴统治基础上。
10、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套有或多或少内在一致性的思想观念,不管目的是维护、修正还是推翻现存的权力关系体系,它都提供了有组织政治行动的基础。
辩论中的个人权力与公共权威的冲突

辩论中的个人权力与公共权威的冲突正方辩手角度:个人权力与公共权威的冲突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个人权力是每个人天生具有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私人财产等,而公共权威则是政府或社会组织所拥有的权力,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实际社会中,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威之间的冲突时常发生,需要进行平衡和调解。
首先,个人权力的存在是社会的基础,没有个人权力的保障,公共权威就会滥用权力,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不稳定。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政府是人民、由人民、为人民所建立的。
”个人权力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
其次,个人权力与公共权威的冲突也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解决。
法律是公共权威的体现,它保障了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也限制了公共权威的行为。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威才能和谐共处。
最后,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威的冲突也需要通过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来解决。
民主参与可以让个人权力得到表达和实现,同时也可以让公共权威受到监督和制约。
唐纳德·特朗普曾说过,“民主不是一场选举,而是一场不断进行的辩论。
”只有通过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威才能实现平衡和和谐。
总之,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威的冲突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来解决。
只有在平衡和调解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威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反方辩手角度:个人权力与公共权威的冲突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个人权力的过度强调可能会对公共权威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公共利益受损。
因此,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威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平衡和调整。
首先,个人权力的过度强调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个人权利,而不顾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之中。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应当受到法律的限制。
”个人权力必须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得到保护和实现。
(领导管理技能)领导学基础简答题

1.简述领导的属性及其关系领导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领导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领导的自然属性产品于社会整体活动的自然需要,是由人们社会集体实践活动中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其一般标志,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即任何社会与时代的领导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标志。
(2)领导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即领导的社会属性。
(3)在领导的双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决定甚至改变自然属性,使其发生某种形式上的变化。
2.按照领导的历史发展进程,领导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1)自然式领导(2)专制式领导(3)民主式领导(4)专家式领导也称专家辅佐式领导(5)专家集团式领导3.简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1)儒家。
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以“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
(2)道家。
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认为“道”的观点来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
(3)法家。
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
其核心是依靠严刑峻法以力服人。
(4)兵家。
兵家以谋略著称。
4.简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思想与领导实践方面的主要贡献。
(1)决策与执行分工的领导观念(2)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3)注重领导作风与素质的领导思想5.简述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两个研究方向。
(1)一条基本线索:即由价值中立理论向非价值中立理论发展。
(2)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研究者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二是从研究领导活动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
6.简述西方领导理论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
(1)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
这主要体现为对政府首脑或领袖素质于行为的研究。
(2)企业领导领域。
西方一些经济管理学家普遍认为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他们的领导学著作也往往冠以管理学的专业用语。
(3)军事领导领域。
这主要体现在对战争中的领导艺术的研究。
领导素养:权威是权力与威信的有机统一

领导素养:权威是权力与威信的有机统一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权威和权力等同起来。
有人认为领导者的权威就是领导者的权力本身,有权就有威,无权就无威。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当然也是不正确的。
有人认为权威等于权力加上威望,这种观点仍然是不正确的。
准确地讲,权威是权力和威望的有机统一,而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
权威是以精神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等使人信服的威望为前提,通过社会或组织赋予的权力来影响和改变他人思想、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
因此,离开了威望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领导权威。
同样,一个领导者如果仅有—定的威望,但没有相应的职位、职务、职权,或者有职无权,也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威,必然会出现说话没人听、办事无人帮的状况。
所以,领导权力和威望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
领导权威发挥作用的形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的环境、客观对象,侧重点也会不一样。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要善于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权威。
一、认识权威权威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也是心理影响力的一种展现,权威的特点体现为自愿性、组织性和人格性。
所谓自愿性,是指被领导者的服从不是被强制的结果,人的行为特征具有自立性;所谓组织性,是指被领导者对于领导者的服从具有稳定性;所谓人格性,是指被领导者对于领导者的服从通常指向特定的个体。
这是领导权威区别于其他权威的特点,这些特点之所以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某种程度的目标一致性。
也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目标也是被领导者的行为目标,但比后者更集中、更深刻、更有代表性。
正因为如此,被领导者才会自愿地追随领导者,系统地、有组织地服从领导者的要求,并对具体领导者形成稳定的意志服从关系。
领导权威形成的心理基础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在于适度、理性的崇敬心理;另一方面在于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心理互动。
从适度、理性的崇敬心理上讲,极具魅力的领导者在群众(下属)心中都具有英雄的形象,也正是这种对英雄的崇敬心理,才使领导者具备魅力的光环。
权力与权威

2、权威与合法性都以权力为基础
(1)合法性是指一种被统治者内心的态度 ,即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 所有的政权都有合法性问题,有的严重有 的轻微; (2)而权威是指领导者获得他人服从的心 理能力;
三、合法性(Legitimacy)的含义
1.马克斯·韦伯: 每一种真正的支配形式都包含着最起码的自愿服从 的成分。也就是对服从的利害关系的考虑,而这 种考虑可能是因为别有用心,也可能是基于真心 的诚服。 2.马丁· 李普塞特: 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 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
C.可以观察到的明显的或者隐蔽的议题
D.主观的利益,被看作是各种政策偏好或者愤恨
参考书目:Peter Bachrach & Morton S.Baratz:Two
Faces of Power
3.三维权力观
对于以行为为中心的权力观的批评 A.决策制定和对于政治议程的控制(并不必然通过各种决
第二部分 权威与政治合法性
焦点问题:我们为什么服从?
一、同意与服从的重要性
案例:美国建国历史与中国辛亥革命
二、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区别
1、权威:披上正当性或合法性外衣的权力 (1)权威是合法化或正当化的权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权威是排除了强制和交易成份的权力 (3)权威是一种反对者也内在服从和同意的权力 权威(Authority)的原型是“创始人”(Auctoritas)之意 ,指诗歌、家庭或城市的创始人,意指对创始人的尊敬而 使其表现出来的威信(Auctoritas).在古罗马,万物的创 始者是神,罗马城的创始者则为罗慕路斯。 简言之,权威是一种权力的统治对象从良心上服从,认为统 治者有理由统治的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力与权威——新的解释俞可平(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权力与权威是政治学的核心畴。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权力是迫使对方服从的制度性强制力量,权威是一种使对象因信服而顺从的影响力,两者的实质性区别是强制服从和自愿服从。
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没有作为现代政治学核心畴的“权力”与“权威”概念,然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两个重要畴“霸道”(“以力服人”,常人治理国家的方式)和“王道”(“以德服人”,圣人治理国家的理想模式)与现代政治学中“权力”与“权威”概念极为相似。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霸道”与“王道”的概念就是中国传统的“权力”与“权威”的概念。
现代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政治生活从官员的权力本位转向公民的权利本位。
这一实质性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权力和权威的合法性来源和整个制度环境,从而也改变了权力成为权威的机制。
只有沿着、法治和善治的道路,政治权威的增强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和趋势。
权力与权威是政治学的核心畴。
这两个畴之于政治学的意义,犹如货币和资本两个畴之于经济学的意义。
然而,国政治学界对这两个核心畴,至今仍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权力与权威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两者确实密不可分,因此,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但实质上这两个概念有着重大的区别。
进而言之,不仅传统与现代的权力权威观有着实质性的不同,而且中西方不同语境对权力和权威的理解也有着重大区别。
本文将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权力与权威的概念作一较为系统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权力权威观,即“霸道”与“王道”,以及化和网络化条件下的权力权威观,作一简要的分析。
权力与权威:古今中西的语义“权”在古汉语中为“權”,主要意思包括:(1)称锤,如《前汉·律历志上》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2)称量,如《前汉·律历志上》“谨权量。
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絫”。
又如,《孟子·梁惠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平衡,如《尚书》曰,“轻重诸罚有权。
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4)势,如《易经》有“巽以行权”。
(5)裁定,如《礼记·王制》曰“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
(6)权谋,如《左传》曰“中权后劲”,即“中军制谋,精兵为殿”。
(7)权柄,如《庄子·天运》曰,“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
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又如,《商君书·修权篇》有“权制独断于君则威。
”另(8)摄官,如《新唐书·西域传上·党项》曰,“﹝拓拔思恭﹞俄进四面都统,权知京兆”。
“力”的主要意义包括:(1)人之筋,如《说文》“筋也。
像人筋之形”;(2)体能,或身体的作用。
《说文》,“筋者其体,力者其用”。
如《礼记·聘义》“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圣人既竭目力焉……既竭耳力焉”。
(3)强制,如《孟子·公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4)劳役,如《潜与子书》“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5)气势,《书·文学传·杜之伟》:“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
“威”的主要意义是:(1)尊严,如《周礼·天官》“刑赏以驭其威”;《诗·周颂》“畏天之威,于时保之”;(2)影响力,如《荀子·强国》“威动天下”;(3)震惊,如《国策·齐策》“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4)刑罚或惩罚,如《非子·用人》“上无私威之毒”。
《尚书·大诰》“天威降,知我国有疵,民不康”。
(5)通“畏”,惧怕或可怕的事,如《老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古代汉语中的“权力”一词,大体有两种意义,一是权位,如唐柳宗元《司马孟公墓志铭》:“法制明具,权力无能移。
”一是权势,如《汉书·游侠传·万章》:“﹝万章﹞与中书令石显相善,亦得显权力,门车常接毂。
”古汉语中的“权威”一词,主要是指权势。
如《吕氏春秋·审分》:“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权威分移。
”《北史·周纪上论》:“昔者水运将终,羣凶放命,或权威震主,或衅逆滔天。
”现代汉语中,“权”、“力”、“威”、“权力”、“权威”等词的语义,一方面,基本上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原义;另一方面,又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例如,《辞海》关于“权”的语义,增加了“权利”的新义;“力”在现代汉语中的首要意义,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一语义是:“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
关于“权力”的两种语义,则完全是现代的:(1)政治上的强制力量;(2)职责围的支配力量。
“权威”的语义也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古代汉语:(1)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2)在某种围最有威望和地位的人和事物。
“权力”的英文是power,,直接来源于法语的pouvoir,后者则起源于拉丁文的potestas或potentia。
意指一个人或物影响另一个人或物的“能力”。
但英文的power一词有众多的词义,《牛津英语大词典》总共列了16条语义,维基百科分别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社会科学等名下列了20多条语义。
其中与本文有关的语义主要有:(1)能力(the ability to do);(2)身体的机能或才智(a particular faculty of body or mind);(3)支配、影响或权威(government,influence or authority);(4)职权或权力(official or legal authority);(5)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an influential person or group);(6)军事力量(a military strength );(7)大国或强国(a state hav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8)力量(a physical force or strength)。
“权威”的英文是authority,最初是从拉丁文autoritas 派生出来的。
它的原义是指威信、作者、创始人、财产权或所有权。
“权威”一词的常用语义有:(1)某个领域的专家(someone who is considered an expert in a particular subject);(2)当局或官方(official organizations with legal power);(3)管理机构(an organization or institution that controls something);(4)权力(the power to make decisions);(5)影响力(an influence exerted on opinion);(6)官方许可或权限(official permission)。
权力与权威:政治学的概念作为一个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权力”通常有以下几种含义。
首先,权力是一种可以改变对方行为的强制力量。
这是最有代表性的权力观,在西方思想史上也源远流长,也是近代西方权力观的主流。
在当代政治学家中,罗伯特·达尔和斯蒂芬·卢克斯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
他们认为,“在下述意义上,A对B拥有权力,即A能让B做某些B可能不愿做的事情”。
进而言之,这种强制性作用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纠正对方已经产生的行为结果;二是阻止对方正在发生的行为;三是防止对方尚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行为。
其次,权力是一种达到特定目标和获取利益的能力和资源。
这也是一种相当流行的权力观,它强调的是权力的合目的性和趋利性,认为权力就是占有社会资源的能力。
再次,权力就是国家政权,是维持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强制力量。
这种权力观的主要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权力的阶级性和强制性。
权力既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也是阶级斗争或政治斗争的目标和结果。
最后,权力是一种约束和规制人的复杂网络和微观社会结构。
这是一种后现代的权力观,它强调权力的微观性和结构性特征,是对传统权力和主流权力的一种消解,其代表人物是福柯。
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且首先是国家的强制力量。
行使这种强制力量的直接目的,是迫使对方服从掌权者的意志,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夺取或维护掌权者的利益。
然而,并非所有强制力量都是权力,没有制度授权的强制,是暴力;也并非所有获取利益的能力都是权力,通过交换获取利益的行为通常并不表现为权力。
迄今为止,权力的最高形态是国家权力,但除了国家权力之外,社会上还存在大量非国家形式的权力。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质而言之,权力是迫使对方服从的制度性强制力量。
作为与权力紧密相联的政治学核心概念,权威也有三种基本意义。
其一,权威是使对象自愿服从的能力。
这是政治学关于权威的经典定义,它强调权威是一种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使他人服从的能力,而且这种服从是出于对象的自愿。
与权力一样,权威也是一个关系概念,其直接后果也是对方的服从。
其二,权威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
这也是西方政治学中极为流行的概念。
这一定义强调权威与权力不可分割的联系,权威基于权力之上,是对权力的自愿服从和接受。
其三,权威是使对方信从的影响力。
它也强调对象的自愿服从,但这种服从更多的是基于服从者对理性的力量认同,而不是基于他对权力的接受。
权威也与权力一样,均是使人顺从的力量,但权威导致的顺从还须经过对象的理性判断,它不像权力那样直接。
如果说权力是一种直接的强制力,那么权威则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威是一种使对象因信服而顺从的影响力。
强制服从和自愿服从是权力与权威的实质性区别,这一区别进一步决定了权力与权威一系列其他方面的重大差别。
权威能使权力的作用和效果倍增。
没有权威的权力,其实际作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不仅会把权力的正向作用降到最低点,有时甚至会导致负面的作用。
当权力不被对象服从时,权力的正面作用就会消失。
如果对象对施加其上的权力进而采取抵制的行为,那么权力就将产生负面的作用。
反之,如果权力转变成权威,从而得到对象的自愿服从,权力的正向作用会大大增强。
权威可以明显地降低权力行使的成本。
当权力不具备权威时,其成本会到达最高;而当权力转变成权威时,权力行使的成本会降至最低点。
权威越大,权力行使的成本就越小;反之,权威越小,权力行使的成本就越高。
当政府当局的行政成本过高时,通常意味着其权威的严重流失。
当政府失去足够的权威时,从掌权者到执行者都会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