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印刷呈色的原理

彩色印刷呈色的原理
彩色印刷呈色的原理

彩色印刷呈色的原理

一、顏色分解顏色分解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红、绿、蓝三种滤色片具有对不同波长色光选择性吸收和透过的特性,将来自原稿的色光分解為红、绿、蓝三路色光,得到三原色的比例。在光源的照明下,原稿上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顏色光,不同顏色的光被红、绿、蓝滤色片过滤后產生不同的信号组合,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就得到原稿顏色对应的分解数据。再进行适当的计算,确定控制再现原稿中红、绿、蓝三原色光比例所需的黄、品红、青、黑油墨的比例(黄、品红、青、黑油墨网点面积率),记录在感光胶片上,再经晒版製成印版,或者直接製成印版(直接製版CTP)。这个将原稿顏色信息分解并记录下来的过程,在印刷工艺中就对应著印前处理和製版工序,其顏色信息的分解与转换过程如图1-1所示[图片在丽然印刷官网]。印刷技术版块中

由图1-1可以看出,原稿上不同的顏色光被红、绿、蓝滤色片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也不同。為简单起见,仅考虑白、黄、红、品红、蓝、青、绿和黑几种典型顏色,这几种顏色光如果能够透过滤色片,则会形成相应通道的信号,在图中分别用“红”、“绿”、“蓝”字样表示,否则用“黑”字样表示。三个通道的不同信号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顏色,如红、绿、蓝三个通道都有相等信号时就是白色(或非彩色),红、绿通道有信号而蓝通道无信号就对应原稿的黄色等。三个通道以各种不同比例的信号组合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顏色。通常在电脑中用一个位元组长度表示每个通道数值的变化,每个通道用一个位元组可以表示0~255的不同等级,因此共能形成2563种不同顏色的组合。

如果将扫描后的图像直接在显示器上显示,由於显示器是通过红、绿、蓝荧光粉发光来合成顏色的,图像中的红、绿、蓝数值就直接对应著显示的红、绿、蓝发光强度。如果要通过印刷合成图像顏色,首先就必须将图像中的红、绿、蓝数值转换成对应的油墨数值,这个将红、绿、蓝数值转换成对应的青、品红、黄、黑油墨数值的过程称為分色。简单地说,由於青油墨吸收红光,所以图像中没有红色的部分要使用青油墨吸收红光;品红油墨吸收绿光,所以图像中没有绿色的部分要使用品红油墨来吸收绿光;依此类推。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还要考虑油墨不理想,不能完全吸收补色光的情况。将分色的数据记录在印版上,通过印版对墨量的转移将所需要的油墨印刷到承印物上就能得到了对应的顏色。

顏色分解对应著信息的输入和转换过程,目前这个过程通常通过扫描仪来完成。扫描仪实质上是一种光电转换设备,将红、绿、蓝滤色片分解的光信号转换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扫描仪分為滚筒式和平臺式两种,儘管不同类型的扫描仪扫描原理和方式有所不同,但其光电转换的本质没有变化。简单地说,可以将扫描过程理解為:扫描仪的照明光照射到原稿上,将原稿反射或透射出的光用红、绿、蓝滤色片分解為三路光信号,通过光电器件将三路色光转换為电信号,记录下来,就构成所採集点的顏色信息。扫描仪逐行由原稿的一端扫到另一端,挨个读取原稿上各个点的顏色信息,就得到了原稿的扫描图像。因此,图像文件实质上就是由原稿上各点的顏色信息构成的一个电子文件,图像处理实际上就是对各点顏色信息的处理,而印刷的全过程就是顏色信息的传递和记录过程,彩图1-1示意说明瞭印刷过程中顏色信息分解与合成的各个环节。

二、顏色合成请在这里输入您要转换的文字或语句...经过分色和製版以后,原稿的顏色信息被转换為印刷油墨的网点值记录在印版上,按此油墨比例印刷到承印物上就可以还原出原稿的顏色。仍然以图1-2所示的顏色為例说明。通过图1-2所示的顏色分解过程得到的印版在印刷过程中被分别涂上相应的油墨,将油墨印刷到承印物上的结果如图1-2所示。印版上的图文区在印刷时要转移油墨,在图中用“墨”表示,而非图文区不需要油墨,在图中用标有

“白”的区域表示。经过印刷后,各原色油墨转移到了承印物上,合成出了需要的顏色。例如,图1-2中青印版上无墨而品红和黄印版上有墨的区域,印刷出的结果在白光照明时就合成出红色,而品红印版上无墨而青和黄印版上有墨的区域,印刷出的结果就是绿色,依此类推。如果印刷在纸上的各原色油墨墨量不等,比例从1%~100%变化,所合成出的顏色就会随之变化,得到丰富多彩的顏色,这就是印刷的原理。

丝网印刷中颜色再现的基本原理

丝网印刷中颜色再现的基本原理 彩色印刷品不同于单色印刷品的地方就在于颜色再现。原稿上的颜色,是利用光和色之间的关系,被再现在印张上的。 一、颜色分类和特征 色来源于光,光又伴随着色,色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色光三原色和色光加色法 让一束太阳光射进暗室,通过狭缝照射到三棱镜上,透过三棱镜,再投射到白色的屏幕上,便显示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光带,这条光带叫做光谱。如果三棱镜对白光的色散不充分,可以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各占光谱的1/3。假若做一系列的色光合成实验,发现选择“适当”的红、绿和蓝色光进行组合,可以模拟出自然界的各种颜色,故称红、绿和蓝色光为色光的三原色。为了统一色度方面的数据,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红、绿、蓝三原色光的波长分别为:700.2nm,546.1nm,534.8nm (1nm=1×10-7cm)。 若将三原色光,每两种或三种相加,可以得到下面的色光。 红(R)+绿(G)=黄(Y) 红(R)+蓝(B)=品红(M) 蓝(B)+绿(G)=青(C) 红(R)+绿(G)+蓝(B)=白(W) 以上各式表明,色光的相加(混合)所获得的新色光其亮度增加,故称色光的混合为加色法。改变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或三种色光的混合比例,可以得到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光。光是作用于人眼并引起明亮视觉的电磁辐射,具有能量,色光混合的数量愈多,光能量和值愈大,形成的色光愈明亮。 如果把红、绿、蓝三原色光,分别和青、品红、黄三种色光等量相混合,可以得到白光,即 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品红光=白光 蓝光+黄光=白光 当两种色光相加,得到白光时,这两种色光互为补色光。因此,红光与青光互为补色光,绿光与品红光互为补色光,蓝光与黄光互为补色光。 (二)色料三原色和色料减色法 若将黄、品红、青三种色料,每两种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又可以得到色光三原色的颜色,即 黄+品红=红 黄+青=绿 品红+青=蓝 改变黄、品红、青三种色料的混合比例,因选择性地吸收和反射色光,便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颜色。然而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相混,匀不能获得黄、品红、青,故色料的三原色是黄、品红和青。 从色光补色的关系可知,色料三原色呈现的色相是从白光中,减去某种单色光,得到的另一种色光的效果。从白光中分别减掉(吸收)光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便得到了被减色光的补色光青、品红、黄故把黄称为减蓝、品红称为减绿、青称为减红,即黄、品红、青也可以叫做三减色。 色料的相加(混合)所获得的颜色其明度降低,故称色料的混合为减色法。 色料减色法的呈色原理也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达。 Y+M=W-B-G=R Y+C=W-B-R=G C+M=W-R-G=B

薄层色谱TLC(点板)的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点板)的基本原理 ★★ 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1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 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

印刷色彩期末总结

印刷色彩学期末总结(概念及公式) 第一章 1.可见光的范围:380nm—780nm。 2.颜色感觉形成的四要素:光源、颜色物体、人眼、大脑。 3.眼睛的主要构造和作用:杆体细胞在暗处形成暗视觉;锥体细胞在明处形成明视觉。 4.视角(tana)=物体的大小/2倍的视距。 5.颜色对比及对颜色感觉的影响: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在视场中的相互影响,分为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同时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同一颜色的视觉感觉向另一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连续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先看到某种颜色,然后又看到第二种颜色发生在观察者眼中的色彩变化。 6.物体的呈色原理:物体本身对光谱中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因而形成的颜色。 7.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色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 色彩学主要包括:物体的呈色原理、色度学、色彩的测量与描述、色彩视觉机制解析、色彩应用等理论。 8.色彩视觉机制分为三色学说、四色学说(对立学说)和阶段学说。 9.色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一种心理反应。 形成色觉的三要素是:光线的照射、呈现颜色的物体、功能正常的视觉器官及大脑。 第二章 1.色彩按其吸收光谱的特性分为:消色和彩色。 2.间色:两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颜料三原色的间色是色光三原色; 复色:两种间色或两种以上的间色混合得到的颜色; 补色:混合以后得到白色/黑色的两种色/颜料色,(色光三原色/色料三原色)。 3.色彩的三属性:色相H、明度V、饱和度C/S. 4.色彩的定性描述:系统命名法(消色系统命名法和彩色系统命名法),习惯命名法。 色彩的定量描述:显色系统表示法(孟赛尔、奥斯瓦尔德表色系统),消色系统表示法(CIE系统)。

印刷色彩基础知识考题及答案

印刷色彩基础知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色是( A )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后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感觉。 A、光 B、颜色 C、颜料 2、下列波长中( D )为可见光波长。 A、λ= 3.7×102nm B、λ= 8.5×102nm C、λ= 5.2×103nm D、λ= 4.9×102nm 3、自然界的日光,以及人造光源如日光灯、白炽灯、镝灯所发出的光都是( A ) A、复色光 B、单色光 C、无色光 D、白光 4.物体固有色是物体在(D)光源下的颜色。 A、荧光灯 B、白炽灯 C、标准照明体D65 D、日光 5、当光源的( B )确定时,光源的颜色特性即被确定。 A、光谱密度的部分值 B、相对光谱能量分布S(λ) C、辐射能的大小 D、红光含量 6、光源的色温表示的是( B ) A、光源的温度 B、颜色的特性 C、颜色的温度 D、色光的温度 7、观察印刷品使用的光源其色温度为下面哪一个。( C ) A、4000K左右 B、5000K左右 C、6500K左右 D、7000K 左右 8、色温低的光源( C )光成分少,( C )光成分多。 A. 红,绿 B. 蓝,绿 C. 蓝,红 D. 红,蓝 9、同一颜色印刷品在色温3800K和6500K光源照射下观察会出现怎样结果。( B ) A、纯度不同 B、色相不同 C、光泽不同 D、亮度不同 10、如果某物体能将入射光按不同比例吸收,并有部分光反射出来,那么这种物体色就是( D ) A、白色 B、黑色 C、红色 D、彩色 11、实地密度随着墨层的增加,( B )。 A、是无限度增大的; B、不是无限度增大的; C、是无限度减少的; D、不是无限度减少的 12、实地密度只能反映油墨的( D ),不能反映出印刷中网点大小的变化。 A、黑度; B、灰度; C、饱和度; D、厚度 13、彩色物体形成的颜色是由( C )所决定的。 A、光谱的不同波长被等量吸收 B、光谱的不同波长全部吸收 C、光谱对不同波长的选择吸收 D、光谱的所有波长均未被吸收 14、人眼睛的明适应和暗适应时间大致是( A )

薄层层析,显色剂

薄层层析溶剂/展开剂/显色剂的选择配制及注意事 项 摘要: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2 ml 甲醇)。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相关专题薄层层析(TLC)技术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1.方法原理 (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 偶极相互作用, 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溶剂 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冰乙酸-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2 ml 甲醇)。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 1、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 3、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 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 ②可使成分间分开; ②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 ③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 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 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 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 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

彩色印刷呈色的原理

彩色印刷呈色的原理 一、顏色分解顏色分解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红、绿、蓝三种滤色片具有对不同波长色光选择性吸收和透过的特性,将来自原稿的色光分解為红、绿、蓝三路色光,得到三原色的比例。在光源的照明下,原稿上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顏色光,不同顏色的光被红、绿、蓝滤色片过滤后產生不同的信号组合,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就得到原稿顏色对应的分解数据。再进行适当的计算,确定控制再现原稿中红、绿、蓝三原色光比例所需的黄、品红、青、黑油墨的比例(黄、品红、青、黑油墨网点面积率),记录在感光胶片上,再经晒版製成印版,或者直接製成印版(直接製版CTP)。这个将原稿顏色信息分解并记录下来的过程,在印刷工艺中就对应著印前处理和製版工序,其顏色信息的分解与转换过程如图1-1所示[图片在丽然印刷官网]。印刷技术版块中 由图1-1可以看出,原稿上不同的顏色光被红、绿、蓝滤色片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也不同。為简单起见,仅考虑白、黄、红、品红、蓝、青、绿和黑几种典型顏色,这几种顏色光如果能够透过滤色片,则会形成相应通道的信号,在图中分别用“红”、“绿”、“蓝”字样表示,否则用“黑”字样表示。三个通道的不同信号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顏色,如红、绿、蓝三个通道都有相等信号时就是白色(或非彩色),红、绿通道有信号而蓝通道无信号就对应原稿的黄色等。三个通道以各种不同比例的信号组合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顏色。通常在电脑中用一个位元组长度表示每个通道数值的变化,每个通道用一个位元组可以表示0~255的不同等级,因此共能形成2563种不同顏色的组合。 如果将扫描后的图像直接在显示器上显示,由於显示器是通过红、绿、蓝荧光粉发光来合成顏色的,图像中的红、绿、蓝数值就直接对应著显示的红、绿、蓝发光强度。如果要通过印刷合成图像顏色,首先就必须将图像中的红、绿、蓝数值转换成对应的油墨数值,这个将红、绿、蓝数值转换成对应的青、品红、黄、黑油墨数值的过程称為分色。简单地说,由於青油墨吸收红光,所以图像中没有红色的部分要使用青油墨吸收红光;品红油墨吸收绿光,所以图像中没有绿色的部分要使用品红油墨来吸收绿光;依此类推。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还要考虑油墨不理想,不能完全吸收补色光的情况。将分色的数据记录在印版上,通过印版对墨量的转移将所需要的油墨印刷到承印物上就能得到了对应的顏色。 顏色分解对应著信息的输入和转换过程,目前这个过程通常通过扫描仪来完成。扫描仪实质上是一种光电转换设备,将红、绿、蓝滤色片分解的光信号转换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扫描仪分為滚筒式和平臺式两种,儘管不同类型的扫描仪扫描原理和方式有所不同,但其光电转换的本质没有变化。简单地说,可以将扫描过程理解為:扫描仪的照明光照射到原稿上,将原稿反射或透射出的光用红、绿、蓝滤色片分解為三路光信号,通过光电器件将三路色光转换為电信号,记录下来,就构成所採集点的顏色信息。扫描仪逐行由原稿的一端扫到另一端,挨个读取原稿上各个点的顏色信息,就得到了原稿的扫描图像。因此,图像文件实质上就是由原稿上各点的顏色信息构成的一个电子文件,图像处理实际上就是对各点顏色信息的处理,而印刷的全过程就是顏色信息的传递和记录过程,彩图1-1示意说明瞭印刷过程中顏色信息分解与合成的各个环节。 二、顏色合成请在这里输入您要转换的文字或语句...经过分色和製版以后,原稿的顏色信息被转换為印刷油墨的网点值记录在印版上,按此油墨比例印刷到承印物上就可以还原出原稿的顏色。仍然以图1-2所示的顏色為例说明。通过图1-2所示的顏色分解过程得到的印版在印刷过程中被分别涂上相应的油墨,将油墨印刷到承印物上的结果如图1-2所示。印版上的图文区在印刷时要转移油墨,在图中用“墨”表示,而非图文区不需要油墨,在图中用标有

薄层色谱的展开剂和显色剂

薄层色谱展开剂与显色剂 展开剂的选择: 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 p> Petroleumether/Ethylacetate,petroleumether/Acetone,Petroleumether/Eth er, Petroleumether/CH2Cl2, ethylacetate/MeOH,CHCl3/ethylacetate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③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④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有机物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弱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不同的移动速度而使得她们得以分离。物质被分离后在图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 f表示。 R f 原点至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5.0cm×15.0cm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样用毛细管。 四、物理常数 五、仪器装置图

“浸有层析板的层析槽”图 1-层析缸,2-薄层板,3-展开剂饱和蒸汽,4-层析液 六、实验步骤 (1)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2~5g层析用硅胶,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等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少许水,调成匀浆,平均摊在两块5.0×15cm的层析玻璃板上,再轻敲使其涂布均匀。(老师代做!)固化后,经105℃烘烤活化0.5h,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2)点样。 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取毛细管,分别蘸取偶氮苯、偶氮苯与苏丹红混合液,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2mm为宜!斑点间距为1cm) (3)定位及定性分析 用铅笔将各斑点框出,并找出斑点中心,用小尺量出各斑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到起始线的距离,然后计算各样品的比移值并定性确定混合物中各物质名称。

实验注意事项 1、铺板时一定要铺匀,特别是边、角部分,晾干时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2、点样时点要细,直径不要大于2mm,间隔0.5cm以上,浓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拖尾、混杂现象。 3、展开用的烧杯要洗净烘干,放入板之前,要先加展开剂,盖上表面皿,让烧杯内形成一定的蒸气压。点样的一端要浸入展开剂0.5cm 以上,但展开剂不可没过样品原点。当展开剂上升到距上端0.5-1cm 时要及时将板取出,用铅笔标示出展开剂前沿的位置。 讨论: 七、思考题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1.仪器与材料 (1)薄层板 按支持物的材质分为玻璃板、塑料板或铝板等;按固定相种类分为硅胶薄层板、键合硅胶板、微晶纤维素薄层板、聚酰胺薄层板、氧化铝薄层板等。固定相中可加入黏合剂、荧光剂。硅胶薄层板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G、H表示含或不含石膏黏合剂。F254为在紫外光254nm 波长下显绿色背景的荧光剂。按固定相粒径大小分为普通薄层板(10~40μm)和高效薄层板(5~10μm). 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可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分离的要求,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固定相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μm。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2)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3)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须能密闭。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缸。 (4)显色装置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渍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械或用适宜的展开缸代用;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5)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像用,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6)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对薄层板上有吸收的斑点,或

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谱图和积分数据用于物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仪器。 2.操作方法 (1)薄层板制备 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分钟。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铝基片薄层板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硅胶层不得有破损。如在存放期间被空气中杂质污染,使用前可用三氯甲烷、甲醇或二者的混合溶剂在展开缸中上行展开预洗,110℃活化,置干燥器中备用。 自制薄层板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或加有黏合剂的水溶液)在研钵中按同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使用前检查其均匀度,在反射光及透视光下检视,表面应均匀、平整、光滑,无麻点、无气泡、无破损及污染。 (2)点样除另有规定外,在洁净干燥的环境,用专用毛细管或配合相应的半自动、自动点样器械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状或窄细的条带状,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mm,高效板一般基线离底边8~10mm。圆点状直径一般不大于4mm,高效板一般不大于2mm;接触点样时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条带状宽度一般为5~10mm。高效板条带宽度一般为4~8mm,可用专用半自动或自动点样器械喷雾法点样。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相邻斑点互不干扰为宜,一般不少于8mm,高效板供试品间隔不少于5mm。 (3)展开将点好供试品的薄层板放入展开缸中,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为距原点5mm为宜,密闭。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上行展开8~15cm,高效薄层板上

2021大班优秀美术公开课教案《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大班优秀美术公开课教案《三原色—加色法原理》 1.引导幼儿认识三原色,感知颜色的变化,产生探索颜色变化的兴趣。 2.能在活动过程中探索颜色的变化,并能说出×颜色和×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颜色。 多媒体课件,颜料(红、黄、蓝),一次性杯子,A4纸。 1、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三位可爱的宝宝,他们分别是红宝宝、黄宝宝、蓝宝宝(师出示课件),他们是最好的朋友。一天,蓝宝宝和黄宝宝一起到公园玩,她们在公园里跑呀,跳呀,玩的非常开心,并且激动地抱在了一起,(出示课件)她们抱啊转啊,结果……你们猜怎么样? --结果他们都变成了绿宝宝,你们相信吗? 2、让幼儿感知颜色变化。

今天我把黄宝宝和蓝宝宝都带来了,我们一起看看,会不会变成绿色呢?"好了,(教案出自:教案网)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受颜色的变化。(教师实物操作)小结:蓝宝宝和黄宝宝抱在一起变成了绿宝宝。 师:我把红宝宝和黄宝宝也请来了,我请一位小朋友来变变看。(邀请一名幼儿示范操作)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小结:红宝宝和黄宝宝抱在一起变成了橙宝宝。 --生活中常见的橙色的物体(展示课件图片)小朋友再想一想,假如红宝宝和蓝宝宝抱到一起,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宝宝呢?(幼儿思考,自由猜想。)邀请一名幼儿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小结:红宝宝和蓝宝宝抱在一起变成了紫宝宝。 --生活中常见的紫色的物体(展示课件图片)

3、总结:引出原色概念(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之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教案出自:教案网)美术色彩三原色:红,黄,蓝)加色法原理:蓝+黄=绿红+黄=橙蓝+红=紫 4、幼儿欣赏图画艺术作品,探索颜色变化。 师:这些颜色宝宝不仅会变颜色,还能印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师课件展示范作品,幼儿欣赏),这些图案好不好看啊?我们下一节课也来动手印一印吧! 5、结束:儿歌《彩色的世界真奇妙》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薄层色谱法详解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仪器与材料 编辑 ⑴载板 变色硅胶 用以涂布薄层用的载板有玻璃板、铝箔及塑料板,对薄层板的要求是:需要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及化学惰性,且厚度均匀、表面平整,因此玻璃板是最常用的。载板可以有不同规格,但最大不得超过20×20,玻璃板在使用前必须洗净、干燥备用。玻板除另有规定外,用5cm ×20cm,10cm×20cm或20cm×20cm的规格,要求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晾干。 ⑵固定相(吸附剂)或载体 薄层层析硅胶薄层层析硅胶最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氧化铝、氧化铝G、微晶纤维素、微晶纤维素F〈[254]〉等。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μm。薄层涂布,一般可分无粘合剂和含粘合剂两种;前者系将固定相直接涂布于玻璃板上,后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剂,一般常用

印刷制版工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印刷术发明的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关键的人、发明事件。 答:雕版印刷术,诞生于唐朝初期。宋朝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元朝王祯设计木刻活字印刷术,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元初,发明锡活字。15世纪末,发明铜活字。15世纪末16世纪初,铅活字。 2.印刷工业有何特点? 答:(1)大众性和工业性、(2)政治性和思想性、(3)严肃性和机密性、(4)科学性和技术性、(5)时间性和艺术性。 第二章 1.印刷的传统定义?印刷的主要工艺流程? 答:定义:是指以文字原稿或图像原稿为依据,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制成印版,再在印版上涂布黏附性色料,在机械压力的作用下,使印版上一定量的黏附性色料转移到承印物表面,从而得到复制的批量印刷品的技术。 工艺流程:原稿分析→原告输入→图文信息处理→排版→拼大版→制版→打样→印刷→印后加工。 2.传统印刷有几大要素?各要素在印刷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答:印刷的五大要素:原稿、印版、承印物、油墨、印刷机械。 原稿是被印刷复制的对象,制版所依据的实物或载体上的图文住信息,是制版、印刷的基础。印版用于传递油墨到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 承印物是接受油墨或其它粘附色料后能形成所需印刷品。 油墨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纸张或其它承印物上形成耐久的有色图像。 印刷机械用于生产印刷品的机器、设备的总称。 3.原稿大致可分为几种?它们各有何特征? 答:⑴按内容分:①文字原稿:要求字迹清楚、黑白分明; ②图像原稿:要求层次丰富、反差适中、不偏色; ⑵按载体分:①透射稿:以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 ②反射稿:以不透明材料为图文信息载体; ⑶按色彩分:①彩色原稿②黑白原稿 4.印版是如何分类的?主要分为哪几种? 答:依据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的相对位置和结构分类 (1)凸版:印刷部分高于空白部分的印版 (2)平版:印刷部分和空白部分基本处于同一高度的印版 (3)凹版:印刷部分低于空白部分的印版 (4)孔版:印刷部分为细小的孔洞的印版 5.从不同的角度对印刷分类。 答:(1)按印版形式分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 (2)按印刷的转印方式可分为直接印刷和间接印刷; (3)按承印物材料可分为纸张印刷、塑料印刷、马口铁印刷等; (4)按印刷品的用途分为书刊印刷、商业印刷、包装印刷等。 6 .纸张的主要组成成份及其各组分的作用? 答:纸张的主要成分由纤维、填料、胶料、色料等组成。 (1)纤维材料种类很多,造纸主要用植物纤维。在植物纤维相互交织粘接的空隙中,要填加极细小的矿物质材料,用来改变纸张的适应性,便于印刷和书写。 (2)填料可以填充纤维间的空隙,使纸张平滑,并增加纸张的柔韧性,同时提高纸张的不透明度和白度,减少纸张的伸缩性。 (3)加入胶料是为了填塞纸张表面的间隙,减少纸张中的毛细血管作用,提高纸张的抗水性,施胶后还能起到改善纸张的光泽、强度和防止纸面起毛等作用,使纸张获得抗拒流体渗

薄层色谱显色剂及检测物质介绍

碘: 不饱和或者芳香族化合物 配制方法 在100ml广口瓶中,放入一张滤纸,少许碘粒。 或者在瓶中,加入10g碘粒,30g硅胶 香草醛(香兰素) 广谱 配制方法 15g 香草醛+ 250mL 乙醇+2.5mL 浓硫酸 挥发油类可以用硫酸香草醛显色剂,还有高级醇、酚、甾类及精油都可以用它做显色剂。酸香草醛又称硫酸香兰素显色剂,其实是一种广谱性的显色剂,很多一般的物质如有机酸,挥发油,甾体,萜类等都可以显色,除生物碱、三萜或甾体皂甙类显色不明显,可用一些特殊显色剂外,一般都可使用香兰素显色。 二硝基苯肼(DNP) 醛和酮 配制方法:12g二硝基苯肼+ 60mL 浓硫酸 + 80mL 水 + 200mL 乙醇 醛或酮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黄色、橙色或红色的2,4-硝基苯腙沉淀。2,4-二硝基苯腙的颜色与醛、酮的分子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不含共轭双键的醛、酮所形成的腙一般为黄色;和碳碳双键或芳环共轭的醛、酮所形成的腙一般为橙色或红色。 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1 广谱 配制方法 135 乙醇+ 5 mL 浓硫酸+ 1.5 mL of 冰醋酸+ 3.7 mL 茴香醛,剧烈搅拌,使混合均匀 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2 萜烯,桉树脑(cineoles), withanolides, 出油柑碱(acronycine) 配制方法 茴香醛:HClO4:丙酮:水(1:10:20:80) 磷钼酸(PMA) :广谱配制方法: 10 g of 磷钼酸+100 mL 乙醇 次硝酸铋钾 溶液甲:0.85 g次硝酸铋+ 10 ml冰醋酸+ 40 ml水 溶液乙:8 g碘化钾+ 20 ml水。临用时取甲、乙二液各0.5 ml,加冰醋酸2 ml及水10 ml 混合。 该显色剂主要用来跟踪含氮化合物,浸泡后化合物显示桔红色。(生物碱)

薄层色谱显色剂配置

薄层色谱显色剂的配置 .通用显色剂 ①硫酸常用的有四种溶液:硫酸-水(1:1)溶液;硫酸-甲醇或乙醇(1:1)溶液;1.5mol/L硫酸溶液与0.5-1.5mol/L硫酸铵溶液,喷后110oC烤15min,不同有机化合物显不同颜色。 ②0.5%碘的氯仿溶液对很多化合物显黄棕色。 ③中性0.05%高锰酸钾溶液易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背景上显黄 色。 ④碱性高锰酸钾试剂还原性化合物在淡红色背景上显黄色。 溶液I:1%高锰酸钾溶液;溶液Ⅱ:5%碳酸钠溶液;溶液I和溶 液Ⅱ等量混合应用。 ⑤酸性高锰酸钾试剂喷1.6%高锰酸钾浓硫酸溶液(溶解时注 意防止爆炸),喷后薄层于180oC加热15~20min。 ⑥酸性重铬酸钾试剂喷5%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必要时150oC 烤薄层。 ⑦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后120o C烘烤,还原性化合物显蓝色,再 用氨气薰,则背景变为无色。 ⑧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试剂还原性物质显蓝色,再喷2mol/L 盐酸溶液,则蓝色加深。 溶液I:1%铁氰化钾溶液;溶液Ⅱ:2%三氯化铁溶液;临用前将

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 2.专属性显色剂 由于化合物种类繁多,因此专属性显色剂也是很多的,现将在各类化合物中最常用的显色剂列举如下: (1)烃类 ①硝酸银/过氧化氢 检出物:卤代烃类。 溶液:硝酸银O.1g溶于水lml,加2-苯氧基乙醇lOOml,用丙酮稀释至200ml,再加30%过氧化氢1滴。 方法:喷后置未过滤的紫外光下照射; 结果:斑点呈暗黑色。 ②荧光素/溴 检出物:不饱和烃。 溶液:I.荧光素0.1g溶于乙醇lOOml;Ⅱ.5%溴的四氯化碳 溶液。 方法:先喷(I),然后置含溴蒸气容器内,荧光素转变为四溴荧光素(曙红),荧光消失,不饱和烃斑点由于溴的加成,阻止生成曙红而保留荧光,多数不饱和烃在粉红色背景上呈黄色。 ③四氯邻苯二甲酸酐 检出物:芳香烃。

印刷基础理论

印刷色彩复制(Printing color reproduction) 色彩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采用印刷方法复制出五彩缤纷的颜色,是印刷的基本任务之一。 人眼可以观察到波长范围在380~780纳米的光线,不同波长的光线呈现不同的色彩,即所谓“赤橙黄绿青蓝紫”。视觉观察到色彩的基本条件是:上述波长的可见光对人眼形成视觉刺激。视觉研究表明:人眼中感色的视觉细胞具有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光敏感的特性。红/绿/蓝三原色光可以混合成视觉可见的各种色彩;反之,各种色彩也可以被分解成红/绿/蓝三原色光。色彩的分解与合成遵从色光加色或色料减色原理。如图:色光混合呈现颜色的规律是:(T和ü分别表示分解、合成)黄色üT红光+绿光;品红色üT红光+蓝光;青色üT蓝光+绿光;白色üT红光+绿光+蓝光。依照上述原理,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色彩的再现与复制,为社会增添了缤纷的美感:彩色显示器和彩色电视机依赖红、绿、蓝光的混合呈现色彩。借助扫描仪或数字照相机内的滤色片,彩色图片或彩色景物分解成红、绿、蓝光,并转换成数字电信号。计算机将红、绿、蓝信号传送给显示器,才能在屏幕上呈现色彩。在电视技术中,将摄取的彩色图像分解成红、绿、蓝三个分光图像供电视机显示。印刷品以自身不会发光的纸张等作为承印物,需要依赖外部白光照射才能观察到。要在印刷品上呈现色彩,就必须使用能对白光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质。常用的青、品红、黄三种彩色油墨承担的任务就是如此。印刷色彩再现遵循的原理是色料减色法。色料(油墨等)混合呈现颜色的规律是:青色料:白光üT红光=青色;品红色料:白光üT绿光=品红色;黄色料:白光üT蓝光=黄色。蓝色üT青+品红,绿色üT青+黄,红色üT黄+品红,黑色üT青+品红+黄。 青油墨吸收外来的红光,品红油墨吸收外来的绿光,黄油墨吸收外来的蓝光。油墨量的多少决定了吸收光线的多少。实际上,青、品红、黄三种油墨发挥了间接调控从纸张上反射出红、绿、蓝光量的作用。为在印刷品上复制出细致入微的色彩变化,可以通过网点改变印刷品微观区域内的油墨量。在复制一幅彩色图像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分割成大量网格,在每个网格内生成一个或多个网点。通过改变网点面积、改变网点出现频率或改变网点自身的深浅来调节油墨量的多少。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鉴别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用于鉴别。 1.仪器与材料 (1)薄层板 市售薄层板市售薄层板分普通薄层板和高效薄层板,如硅胶薄层板、硅胶GF254薄层板、聚酰胺薄膜等。 自制薄层板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如需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供试品分离的要求时,也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最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微晶纤维素等,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μm,加水或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0.2%~0.5%)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布于玻板上。使用涂布器徐布应能使固定相在玻板上涂成一层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匀薄层。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2)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3)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须能密闭。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缸。 (4)显色装置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溃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械或用适宜的展开缸代用;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5)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像用,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2.操作方法 (1)薄层板制备 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分钟。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铝基片薄层板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硅胶层不得有破

薄层层析的原理与操作

薄层层析的原理与操作 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 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薄层层析有许多优点:它保持了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显色容易等特点,同时展开速率快,一般仅需15~20分钟;混合物易分离,分辨力一般比以往的纸层析高10~100倍,它既适用于只有0.01μg的样品分离,又能分离大于500mg的样品作制备用,而且还可以使用如浓硫酸、浓盐酸之类的腐蚀性显色剂。薄层层析的缺点是对生物高分子的分离效果不甚理想。 二、固定相支持剂的选择和处理 在薄层层析时,对支持剂的选择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支持剂的性质与适用范围;二是支持剂的颗粒大小。一般来说,所选吸附剂应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足够的吸附能力,它对欲分离的不同物质应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即有足够的分辨力;所选吸附剂与溶剂及样品组分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吸附力的强弱规律可概括如下:吸附力与两相间界面张力的降低成正比,某物质溶液中被吸附的程度与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成反比。极性吸附剂易吸附极性物质,非极性吸附剂易吸附非极性物质。同族化合物的吸附程度有一定的变化方向,例如,同系物极性递减,而被非极性表面吸附的能力将递增。

最全的TLC经验__薄层层析

最全的TLC经验 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它们是极性很大(标准)或者是非极性的(反相)。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在5.301中以及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将使用标准硅胶板。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f值来表达。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 1) 切割薄板。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有一些难度,但经过一些训练以后,你便会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 2) 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在戊烷和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大多数极性物质不会移动,但是非极性化合物会在薄板上移动一定距离。相反,极性溶剂通常会将非极性的化合物推到溶剂的前段而将极性化合物推离基线。一个好的溶剂体系应该使混合物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离开基线,但并不使所有化合物都到达溶剂前端,Rf值最好在0.15~0.85之间。虽然这个条件不一定都能满足,但这应该作为薄层色谱分析的目标(在柱色谱中,合适的溶剂应该满足Rf在0.2~0.3之间)。那么,应该选取哪些溶剂呢?一些标准溶剂和他们的相对极性(从LLP中摘录)列于如下: 强极性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 中等极性溶剂:乙氰〉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乙醚〉甲苯 非极性溶剂:环己烷,石油醚,己烷,戊烷 常用混合溶剂: 乙酸乙酯/己烷:常用浓度0~30%。但有时较难在旋转蒸发仪上完全除去溶剂。 乙醚/戊烷体系:浓度为0~40%的比较常用。在旋转蒸发器上非常容易除去。 乙醇/己烷或戊烷:对强极性化合物5~30%比较合适。 二氯甲烷/己烷或戊烷:5~30%,当其他混合溶剂失败时可以考虑使用。 3) 将1~2mL选定的溶剂体系倒入展开池中,在展开池中放置一大块滤纸。 4) 将化合物在标记过的基线处进行点样。我们用的点样器是买来的,此外,点样器也可从加热过的Pasteur吸管上拔下(你可以参照UROP)。在跟踪反应进行时,一定要点上起始反应物、反应混合物以及两者的混合物。 5) 展开:让溶剂向上展开约90%的薄板长度。 6) 从展开池中取出薄板并且马上用铅笔标注出溶剂到达的前沿位置。根据这个算Rf数值。 7) 让薄板上的溶剂挥发掉。 8) 用非破坏性技术观察薄板。最好的非破坏性方法就是用紫外灯进行观察。将薄板放在紫外灯下,用铅笔标出所有有紫外活性的点。尽管在5.301中不用这种方法,但我们将采用另一常用的无损方法--用碘染色法。(你可以参看UROP)。 9) 用破坏性方式观测薄板。当化合物没有紫外活性的时候,只能采用这种方法。在5.301中,提供了很多非常有用的染色剂。使用染色剂时,将干燥的薄板用镊子夹起并放入染色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