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纲要

古文字学纲要
古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释古代文字的来源,形态,起源,语音,义思,用法和使用范围,从而探究古代文明的身世与
发展过程。
一、古文字学研究范畴
古文字学研究涉及三大范畴:古文字历史学、比较文字学以及现代古
文字学。
古文字历史学主要用于分析和解释各文字系统发展时期的演变特征,例如新西兰文字史研究,考证青铜时代西域文字史研究;比较文字学
是对各文字系统的形态,语音,义思等方面的对比,如古希腊文字与古代
汉文字的比较;现代古文字学是从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古文字,揭开古代文
字构造及演变过程,如汉字形态史研究,古代汉文书面语言文本考察等。
二、古文字学研究法
1、考古学法:古文字研究的基础是考古学法,其主要专注于发掘文字
文化遗存,研究其现存形态,从而理解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西
方历史上的影响。
2、语言学法:通过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来研究古文字的形变,语
音和义思,以理解其构成以及变化规律,从而探究根源。
3、社会学法:通过探究古文字文化在历史上的社会将地位,发展渊源,语言意象,以及其尊法造就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充分的理解古文字
的启蒙环境和演变动力。
4、计算机技术方法:通过大数据,网络络技术以及新式仪器数据库等
计算机技术手段,对古文字进行快速学习、机器识别、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提高研究办法和精确度,从而提升古文字研究质量。
三、古文字研究重要成果
1、创立了新西兰文字史:新西兰文字史的考察极大地拓展了新西兰文
字系统的研究范围,重新梳理了新西兰的文字演变过程。
2、考察西域文字史:通过西域文字史的考察,深入研究了漢藏语系在
构成。
古文字学

名词解释1、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2、青铜铭文:是我国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旧时因金文多见于钟鼎,故称钟鼎文;因铭文常将青铜铭文曰“吉金”,故又叫吉金文。
3、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四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贞人:商史官名。
掌用龟占卜。
甲骨卜辞中“卜”字之下,“贞”字之上的一个字就是“贞人”的名字。
贞人之名常被用作甲骨卜辞分期的重要标准。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学家许慎。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到安帝建光元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收9353个单字,是学习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书。
6、青铜铭文款式:款,就是内凹之阴文;识,就是外凸之阳文。
“款识”连文,常为铭文的别称。
甲骨文通常为刀刻,故有款无识;金文款多识少。
7、甲骨学:古文字学于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亦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为研究对象。
甲骨学的内容包括文字释读,卜法文例,分期断代研究,文字内容和社会历史考证。
8、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大国宝”:《毛公鼎铭》、《大盂鼎铭》、《虢季子白盘铭和《散氏盘铭》,因其字数多、艺术水平高、记载西周重要的史实而被誉为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大国宝”9、《铁云藏龟》:刘鹗于1903年将所有搜集到的五千余片甲骨选拓1058片,编印为《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
10、孙诒让:以《铁云藏龟》的材料为依据,写成《契文举例》,甲骨文第一部研究性的著作。
1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古文字学的通论,唐兰著。
为古文字学研究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古文字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古文字学

guwenzixue古文字学paleography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古文字的范围按照中国传统文字学的观点,古文字指先秦时代的汉字。
现代的文字学者多数认为秦统一后的篆文,即所谓小篆,也应该划入古文字的范围。
20 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不少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出土。
这些简帛上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篆文的不少特点,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区别,因此有人主张把秦和西汉早期的隶书也看作古文字。
按照这种意见,古文字可以说是隶书成熟之前的汉字。
古文字学的内容在中国,对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但是,长期以来是包含在作为“小学”一部分的传统文字学和以古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里的,一直到20世纪才有“古文字学”的名称。
人们所说的古文字学,内容并不一致,大体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文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各种古文字资料的研究。
后一方面的研究继承了金石文字之学的传统,主要以各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等)为对象,着重于释读这些资料,弄清它们的性质、体例和时代,并阐明研究这些资料的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人认为应该称为古铭刻学。
在广义的古文字学里,这方面的研究往往被视为重点。
狭义的古文字学主要以古文字本身为对象,着重研究汉字的起源,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演变,字形所反映的本义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
狭义的古文字学是文字学的一个分支。
古文字资料的种类很多。
按照所研究的资料的范围,古文字学已经形成了甲骨学(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辞为主)、殷周铜器铭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秦汉简牍帛书研究(如去掉“秦汉”二字,可以包括对战国简册帛书的研究)等分支。
古文字学跟其他学科的关系古文字学跟不少学科有密切关系。
它跟考古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古文字资料有很多是考古发掘所提供的,而且发掘记录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往往有很大用处。
反过来看,这些资料对判断有关墓葬或遗址的性质和时代,也往往能起很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古文字学学

古文字学学
古文字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研究古代文字系统的构成、演变、用法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代各个文明的文字,如古代汉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等。
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解读、文字的比较和对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等。
研究者常常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古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并通过与其他文化和文字的比较,寻找共同点和相似之处。
古文字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古代文字,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形式、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古文字学的研究还可以揭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文字的起源和演化。
在现代,古文字学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学科的支持和应用。
比如,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找到并破译古代文字所记录的信息。
语言学家可以通过对古文字的分析,了解古代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
计算机科学家可以利用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开发出自动翻译和文字识别等技术。
总之,古文字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古代文字系统,提供了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古文字学-第四章-古文字材料

——
支 表
天干
地支
• 六、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
• 高亨:“吾人生今之世,得见数千年前之遗文,可谓厚幸。 据此遗文,可以补正《说文》之阙误,可以作金石文之印 证,可以推究殷代之历史。……地下材料如此丰富,研究 成果如此巨大,可谓开古文字学及商代史之新纪元。甲骨 文研究价值之高,影响之大,于此可见矣。”
二、甲骨文的发现、著录与研究
( 一 ) 甲 骨 文 的 发 现 与 发 掘
• 1899年
• 王懿荣(1845-1900) • “龙骨” • 金石学
国子监 祭酒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宣统三年)
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 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 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 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 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 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 器、古钱、古镜等,得善价。是人得 骨,以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 故取藏之,然无过问者。
吴 王 孙 无 壬 鼎
• 四、战国金文 • 战国时期,秦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分化大大 加剧,形成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统。 • 各国金文所属文字各具特色。
3、金文材料
(1)《殷周金文集成》
(2)《金文编》 (3)《金文大字典》
战国文字
1、定义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 有品类文字的统称。 2、总体状况: “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而皆去 其典籍。”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 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叙》)
其极大甲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 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 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 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 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 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 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 多,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 则以铲除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 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古文字学培养方案

古文字学培养方案
古文字学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向
培养方向:古文字学
二、培养目标
(1)掌握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尤其是古文字学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史及古文字学的文献知识;
(2)熟练掌握各种古文字及文字文献的国际学术标准,具备一定的古文字检索及阅读技能;
(3)深入研究古文字学的重要学科,拓展古文字学的研究前沿,为我国文化及文字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三、学科课程
(1)基础课程:语言学,汉语文字学,古文籍学,考古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字学。
(2)专业课程:历史文字学,汉魏六朝古文字研究,元代古文字研究,明清古文字研究,中国早期古文字研究,中国外散古文字研究,汉字字形变迁研究,汉文字研究,汉字字义研究,汉字发展研究,汉字秘传文献研究,汉语古文献研究,中国古铜文字研究,中国古洞穴文字研究。
四、培养实施
(1)在教学实施中,讲师采用理论讲解、课堂讨论、实践操练及文献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专业课程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培养和提
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2)在科研实施中,学生按照科研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熟悉科研的基本规律,提高科研水平;
(3)在本科社会实践实施中,学生积极参加有关古文字学活动,关注国内外有关古文字学的发展,拓展专业视野,增强专业能力;
(4)在科技创新实施中,学生自主拟定科技创新方案,参加古文字学相关学术研讨会,进行相应的研究,培养高新技术及创新能力。
中国古文字学专业
中国古文字学专业
专业介绍:古文字学( Paleography)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2021年,古文字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
(本专业为各级考古文博机构、编辑出版、教育科研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通博、能力卓越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
核心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文字学概要、甲骨文通论、金文通论、战国文字通论、简帛文献学、《说文》与古文字字形、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石刻学导论、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诗书易导读、《春秋》三传导读等。
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古文字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文字包括世界各国古文字,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三种在本土上经过很长时间孕育而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古文字。
我们这部书中所要讨论的古文字是狭义的。
即中国的古文字。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除了古汉字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古文字。
例如公元前有所谓“巴蜀文字”等。
公元以后,中国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一些少数民族也创造和使用过不同类型的文字。
不过,那些文字的出现都比汉字要晚得多,其时代最早的只能追溯到汉代,多数则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历史上兄弟民族使用过的文字有很多种,例如纳西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字、蒙文、满文、回鹘文、西夏文等等不下几十种。
以上这些兄弟民族在历史上使用过的文字,学术界一般称为“民族古文字”。
研究这些文字的学问即称为“民族古文字学”。
“古文字”这一名称虽然不如“古汉字”明确,容易引起误解,但这一名称古已有之,已为学术界所熟悉。
“古文字”一词,从现存文献记载来看,最早见于汉代。
班固《汉书·郊祀志》载“张敞好古文字”。
古文字又称“古文”或“古字”。
例如《说文·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史记·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
”古文字的时代上限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萌芽时代,至于其下限应该划到哪个时期,学术界的意见尚不一致。
多数学者以秦代统一文字时期作为下限,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一般是指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
唐兰在三十年代所写的《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小篆也算作古文字(齐鲁书社1981年版31至32页)。
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简牍和帛书等文字材料。
这些简帛上的字体属于早期隶书,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跟后来成熟的隶书有明显的区别,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
古文字学
吕大临《考古图》十卷
南宋时﹐关中﹑中原等发现古铜器的主要地区 先后为金﹑元占据﹐蒐集新出土铜器的工作 基本上陷于停顿﹐但由于北宋学风的影响﹐ 南宋前期著录﹑研究金文的风气仍相当兴盛 ﹐到后期就衰落了。
元﹑明两代是古文字研究衰落的时期﹐金石 学方面值得一提的﹐只有明人蒐集﹑著录古 印的工作。
进入清代以后﹐金石学和小学复兴﹐古文字 研究重新得到发展。清代古文字研究的水平 是逐渐提高的。清代古文字研究的重点仍然 是金文。清朝中期,货币文字真正成为古文 字研究的资料是从清代开始的。蒐集﹑研究 古钱币的风气开始得很早。
由此可见,至少从商代晚期到汉代早期古文
字新发现已爲我们提供了完整、系统的资料, 这些资料使得当前进行全面系统的古文字发 展研究具备了可能。
4、古文字的载体
一般文字学研究的文字往往脱离了载体,而古 文字研究则与其载体密不可分。
甲骨文、金文以其载体作分类,战国文字也 以其载体而有铜器铭文、兵器文字、玺印文 字、钱币文字、石刻文字、简帛文字、漆木 器针刻文字、陶文等类别(分类容有交叉)。
古文字学,就是关于古文字及用古文字来纪
录的文献资料的学问。这门学问既要研究古 文字的起源、性质、结构、演变以及考释方 法,又要在考释古文字的基础上,解读相关 的各种出土文献,并揭示这些文献的历史文 化的奥秘
我们认爲:古文字学是以先秦文字及其载体
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
古文字學的基本問題
2
古文字學的基本問題
3、古文字的分期
(1)商代文字。
商代前期的文字資料雖然相對較少,但近年來 也有一些陶文和甲骨文珍貴資料的發現。 商代後期的文字資料以殷墟甲骨文和殷商青銅 器銘文爲代表。
(2)西周文字。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使周初
古文字学
1反切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其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被切字的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二是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声母相同。
2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3什么是古文字学4隶变5六书6文字学翻译《说文解字序》原文: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
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翻译: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
(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
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簋①(武王)征商②,隹(唯)甲子潮(朝)③,歲鼎④,克聞⑤,夙又(有)商⑥。
辛未⑦,王才(在)⑧,易(賜)又(右)史利金⑨,用乍(作)(檀)公寶(尊)彜⑩。
【注释】①此器属周武王时代。
这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早的一件青铜器,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珍贵史料。
1976年3月出土於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
腹内底铸有铭文4行32字。
此器现藏临潼县博物馆,铭文著录於《殷周金文集成》第4131号。
簋,音guǐ,器名。
②:张政烺:“,‘武王’二字合文,周代铜器铭文中数见,当读‘武王’二音。
甲骨文对於常见之商王名号多合书,此亦其类,不能看作一个形声字。
较晚铭文如《盂鼎》、《矢簋》皆於‘’下又加一‘王’字,说明当时汉字越来越走上一字一音了。
”“征”:征伐。
此处加“彳”,甲骨文未见。
③子:铭文写法和《说文·子部》“子”字的籀文写法相同。
:从“水”,“朝”省声,可隶作“(潮)”,此处借用为“朝”,音zhāo,清早。
《尚书·周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逸周书·世俘》:“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
”此铭所记时日与古书同,可证古书的记载是可信的。
④岁:岁星,今称木星。
鼎:当,正当。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
”颜师古注:“服虔曰:鼎犹言当也。
”“岁鼎”指岁星当头,亦即当其位。
按: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古人以岁星纪年。
岁星运行过程中是否在其次,常被看作是吉凶的征兆。
《国语·周语下》记伶州鸠之语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
”韦昭注:“岁,岁星也;鹑火,次名。
周分野也。
……岁星所在,利以伐之也。
”⑤克:能够。
:即“闻”字。
殷墟甲骨文作,象人跽而以手附耳谛听之形。
本铭耳朵和人形已分离。
后来改作从耳门声的形声字。
“闻”在此当“报告”讲。
“岁鼎克闻”,是讲天象的。
史官最主要的职责是观察天象。
“利”是右史,其受赏是因为观测到“岁鼎”并向周武王报告了这一天象。
⑥:即“夙”字,早晨。
又:通“有”,占有。
⑦辛未:甲子日之后的第八天。
⑧才:通“在”。
:地名。
⑨易:通“赐”,赏赐。
又吏:读作“右史”,史官名。
利:右史之名。
金:指青铜。
⑩用:因而。
(檀)公:利的先人。
尊彝:祭祀用礼器的通称。
铭文大意:周武王伐商,在甲子那天清早,岁星当头,有利於征伐。
史官利观测并及时报告了这一天象。
从而能在次日早晨占有商都。
辛未日,武王在赐给右史利青铜。
利因而制作了这个用来祭祀先人檀公的珍贵礼器。
簋①隹(唯)六月初吉乙酉②,才(在)③,戎伐④。
(率)有(司)、師氏(奔)追(襲)戎於(棫)林⑤,博(搏)戎(胡)⑥。
朕文母競敏(聖)行⑦,休宕(拓)(厥)心⑧,永襲厥身⑨,卑(俾)克厥啻(敵)⑩。
隻(獲)馘百,執(訊)二夫。
孚(俘)戎兵:(盾)、矛、戈、弓、備(箙)、矢、裨、胄,凡百又卅又五;(遂)(掠)戎孚(俘)人百又十又四人。
衣(卒)博(搏),無(尤)於身。
乃子(拜)(稽)首,對(揚)文母福刺(烈),用乍(作)文母日庚寶(尊)(簋)。
卑(俾)乃子萬年用(夙)夜(尊)(享)孝于厥文母,其子二孫二永寶。
【注释】①此器属周穆王时代。
1975年陕西省扶风县白家村出土。
通高21厘米,重5公斤。
盖、器同铭,各134字。
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铭文著录於《殷周金文集成》第4322号。
②初吉:周代月相名。
周代铜器铭文中的月相,有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四种。
它们所代表的日期,有“四分说”和“定点说”两种不同说法,但迄今无定论。
今暂取“四分说”略作介绍。
王国维在《生霸死霸考》一文中认为,“古者盖分一月之日为四分:一曰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
二曰既生霸,谓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
三曰既望,谓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
四曰既死霸,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於晦也。
”③:上从京省,下从声,可隶作,音chéng,地名。
黄盛璋读为“堂”,见於《春秋》有堂谿,地在今河南省西平县。
这里是伐淮戎的驻屯之地。
④戎:在所作的另一铜器《鼎》中称作“淮戎”。
淮戎是古代居住在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
李学勤指出《鼎》“淮戎”的“淮”字作,从“唯”,与《曾伯簠》淮夷之淮同。
《尚书·费誓》:“徂兹淮夷、徐戎并兴。
”徐可称戎,淮夷也可称淮戎(参见《新出青铜器研究》第271页)。
:上从“尹”,左下从“又”,右下作,可隶作,地名。
⑤:本铜器的主人,是这次伐淮夷的主帅。
:《说文》:“先道(导)也。
”即率领之率。
有司、师氏:均为军事长官。
字,又见於《簋》:“南淮夷行迁殳(?)内伐……王令御追于上洛谷。
”郭沫若以为是“御”字,非是。
裘锡圭据新出铜器《晋侯封盨》铭中有“原隰”的“隰”,隰或从“辵”从“卩”从“絲”,“隰”与“袭”《广韵》皆音“似入切”,上古都是邪母缉部字,故疑“追”之“”当读为“袭击”之“袭”(参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2期41页)。
林:地名。
裘锡圭认为即《左传·襄公十六年》“夏六月,次于棫林”之“棫林”,地在今河南叶县(参看《古文字论集》368—392页)。
⑥:隶作“博”,读为“搏斗”的“搏”。
(胡):地名。
搏戎胡,等於说“搏戎于胡”。
⑦文:美称。
“文母”一词也见於《诗·周颂·雝(雍)》:“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文母意即有文德的先母。
競:字形象两个人争着讲话。
《尔雅·释言》:“競,强也。
”敏:敏捷、聪敏。
:隶作。
裘锡圭认为,此字从铭文看其下部的左边是“耳”,右边是“人”。
甲骨文字有、,第一形在人形上加耳以造字方法相类的“见”字类推,正应是“听”的初文。
这个字所从的人形后来变为“”,跟“”字同例(“聽”字左半就是“”。
《篇海》以“”为古文“聽”字,可能是有所据的)。
从语言学角度看,“圣”应是“听”派生出来的一个词,本义应该近於“聰”。
所以,隶作,姑且读作“圣”。
“圣行”,义为好的品行。
⑧休:古文字字形表示人在树荫下休息。
由休的本义“树荫”引申出了“荫庇、庇护”之义。
“休宕(拓)厥心”,唐兰译作:“庇护并开拓了我心。
”裘锡圭认为“休”在这里作“庇护”讲似不通。
“休”古代可训作“宽容”。
如《尚书·秦誓》:“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又《释文》(《礼记·大学》)引郑玄注“休休,宽容貌”。
宕:读作“拓”。
休拓:动词,使动用法。
“休拓厥心”意为使我心胸开阔。
⑨:与《说文·衣部》“襲”字籀文写法相同,可证《说文》籀文的写法是有证据的。
《广雅·释诂一》:“襲,及也。
”《楚辞·九歌·少司命》:“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王逸注:“襲,及也。
”永袭厥身,是说先母的美德永远沿及(保佑)我身。
⑩卑:在此读为“俾”,使。
克:战胜。
《左传·庄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
”《尔雅·释诂》:“克,胜也。
”啻:读作“敌人”之“敌”。
“朕文母竞敏圣行,休拓厥心,永袭厥身,俾克厥敌”,这一段是插叙。
:象一只手抓住一只鸟,隶作“隻”,是“获”的古字。
馘:从,或声。
林澐认为,象撕下的头皮,或象徵“头”。
这里指砍下的首级,用来作为计算战功的凭据。
执:象用一种叫做“梏”的手铐把俘虏或犯人的手铐起来,义为“捉住”。
:当为“讯”之初文。
字从口从,象用绳索反绑人双手,从口则表示审问。
后改作从言声的形声字“讯”。
“执讯”,指抓获的俘虏。
金文里“馘”与“讯”,一“死”一“生”,是对文。
陈介祺把金文与古书加以对照,认为古书里也是这样用的。
比如:《诗·大雅·皇矣》:“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孚:“俘”的初文,当“俘获”讲。
兵:《说文》:“兵,械也。
”戎兵:兵器总称。
《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
”:从豚声,即盾字。
,古字,象盾形,音贯。
这里作意符。
“豚”与“盾”古音相近”。
:象右边有系缨圆环的矛头之形,即矛字。
:甲骨文作,“箙”的初文,象盛矢器,後来讹变为“”。
古代多借“服”为“”。
《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
“箙”应是在假借字“服”上加注“竹”旁而成的分化字。
:原作“裨”,唐兰认为当指甲。
《说文》:“萆,雨衣;一曰衰衣。
”古代的甲,是用皮革制成鳞甲形的小片连缀起来的,与蓑衣之形相近,所以铠甲可以称裨。
胄:《说文》:“兜鍪也。
”,下面“目”代表人头,上面象头盔。
凡:总括之词,总计。
:也见於甲骨文,罗振玉谓“许书有(音赘)字,注楚人卜问吉凶曰。
”从又持祟,祟非可持之物,出殆木之讹。
:即许书之。
”(《增考》中18)裘锡圭认为在这里读作“遂”,副词,应与下句连读,当“就、接着”讲。
:与“孚”字写法不同,当隶作“”,《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是“捋”字古文。
“捋”“掳”,“掠”是一声之转,字义相近,本是一个来源。
“捋”,在这里是“获取、夺回”的意思。
戎孚人:指被戎人俘去的周人。
衣:唐兰读作“卒”,当“完毕”讲。
“卒搏”即搏战完毕。
:即舞字,假借为“有无”的“无”。
:从“目”“尤”声,读作“尤”,当“伤害”讲。
“乃子”,即“你的儿子”。
这是儿子对母亲讲话的口吻。
对扬:答谢称扬。
:同“扬”。
刺:通烈,指功德。
《淮南子·修务》:“烈藏庙堂。
”注:“烈,功。
”福烈:给后人带来福荫的功业。
卑:通俾。
:动词,用手捧献。
享孝:祭享先人以尽孝心。
铭文大意:六月上旬乙酉,在。
淮戎侵伐,率领武将们去追赶、袭击淮戎于棫林。
和淮戎在胡地搏战。
我的先母刚强、敏捷,其美德使我的心胸变得宽广。
先母的神灵永远庇护着我的身体,使我战胜了敌人。
斩获100个首级,活捉二人。
俘获兵器盾、矛、戈、弓、箙、箭、裨、甲、胄等,总计135件。
还夺回被淮戎所俘获去的114个周人。
战斗结束,的身体没有受一点伤。
你的儿子跪拜叩头,要报答颂扬母亲福佑後人的功德。
因此给先母日庚铸造了这件宝贵的祭簋,使你的儿子能够永远在早晚祭祀德高的母亲。
子子孙孙要永远珍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