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的说课稿

合集下载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语文版把它选编在初三年上册第一单元,与《白杨礼赞》同作为精读篇目,人教(实验)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

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虽然《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仍然不可忽视。

2、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确定目标的依据: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

二、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囚绿记》说课稿_1

《囚绿记》说课稿_1

《囚绿记》说课稿《囚绿记》说课稿1一、说教材《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

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__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把握__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__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

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四、说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习从__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囚绿记》的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囚绿记》的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囚绿记》的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囚绿记》的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囚绿记》的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

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

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

品析本文标题。

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囚绿记》的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囚绿记》的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囚绿记》的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囚绿记》的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囚绿记》的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

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04年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

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

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

《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

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囚绿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囚绿记》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中国近代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变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本书适合高中生阅读,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家族、社会等重要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以及背景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学生能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评价。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运用文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中国近代历史背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情境导入(10分钟)通过讲述小说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3. 教学内容展开(30分钟)3.1 小说情节和人物介绍通过讲述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背景和故事发展。

3.2 主题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如人性、家族、社会等,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3.3 文本解读选择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4. 深化学习(30分钟)4.1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4.2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囚绿记》的读后感或评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5.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时的重要性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通用6篇)

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通用6篇)

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

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熟读文本,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习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

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习渠道。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1教材分析《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学生分析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有系统的进行散文学习,这一课要继续落实已经知晓的学习方法。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

3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读文章语言得到审美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含义。

知识和能力学习透过把握文章中的描写语句体味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

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总结阅读方法,学习概括全文要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重点:体味含蓄优美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4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蓝色是大海之色,他广阔宁静;红色是花朵之色,他炽热奔放;绿色是生命之色,他顽强生动;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文本解读:作者简介看书下注释简单了解即可。

信息筛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方法:自有阅读,理清作者思路。

小组合作探究作答。

)问:阅读文章,分小组讨论试着归纳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写“绿”?明确:(1)寻绿(1~4段)感情可概括为“喜”。

(2)赏绿(5~7段)。

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感情可概括为“恋”。

(3)囚绿(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

感情可概括为“欢、怜、恼”。

《囚绿记》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
《囚绿记》是一部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囚绿集团工作期间的经历,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困境和人性的挣扎。

本文将从小说的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分析、情节梳理、主题探讨和阅读体会五个部分来详细解读《囚绿记》这部小说。

一、背景介绍
1.1 囚绿集团的设定
1.2 现代都市生活的描写
1.3 社会背景与主题
二、主要人物分析
2.1 陆轩: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2 赵璇:囚绿集团的女总裁
2.3 其他关键人物的作用
三、情节梳理
3.1 主线情节:陆轩在囚绿集团的工作经历
3.2 次要情节:人际关系的发展
3.3 转折点与高潮部分的分析
四、主题探讨
4.1 道德困境与人性挣扎
4.2 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4.3 对生活的思考与启示
五、阅读体会
5.1 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感悟
5.2 对主题的深入思考与探讨
5.3 对作者的创作手法与文学价值的评价
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详细解读,《囚绿记》这部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困境和人性的挣扎,引发了读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更在主题上引发了人们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的说课稿
《囚绿记》的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囚绿记》的教学设计及其相关设计的依据。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说教材】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囚绿记》这篇课文,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

同时,本文在写景状物与抒情上又有独具匠心之处。

【说学情】学习这篇课文的是初三学生,曾经接触过“品人与品文”类现代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着眼于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教法方面,我采用“点拨式教学法”,指引学生联系生活,结合个人情感体验,较难理解部分辅之以情景教学法。

鉴于本文是自读课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形成多元化解读视角。

【教学过程】接下来,本着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的出发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我会提一个问题:有这样一间房子,高广不过一丈,地面阴冷潮湿,墙和天花板都是纸糊的,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如果有好的选择你会选择吗?但有一个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它,这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喜欢还是讨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再牵引到本文,让学生先猜测课文中择绿的原因。

不难看出本文是出于喜爱才择“绿”的.。

通过问题式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他们的亲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有兴趣探究课文中为什么要囚绿。

二、疏通脉络——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体味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在讲解课文之前,我将做一个大胆的设想,我给学生提供一个解读课文的视角:这时,我会给学生一条线索,一条感情发展的线索,从我提供的线索出发,先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要求是理清这个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参与各小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点拨引导。

十分钟后,我将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确问题后,对文章的脉络梳理便了然于心。

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三、情感升华——理解我心灵起伏波动的过程。

根据第二环节的脉络疏通,已经了解了“我”囚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原本是出自于对绿的喜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生命的尊严,尊重不同生存者的权利,健全自己的人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有较多的考虑。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

四、拓展练习,巩固深化。

以此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稿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