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与统计初步

合集下载

概率与统计初步(含习题训练)

概率与统计初步(含习题训练)

第九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一、计数原理1、 (分类计数)加法原理:完成一件事情,有n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n m m m N +++= 21种不同的方法;2、 (分步计数)分步乘法原理: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1步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n m m m N ⨯⨯⨯= 21种不同的方法;3、 区分做事情的方法是“分类”还是“分步"主要看能否一步做完,能够一步做完的就是分类(用加法原理),不能一步做完的,就是分步(用乘法原理);二、排列与组合1、 排列数公式: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n m m ≤个不同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 个不同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n mA 表示,且:2、 n 的阶乘:自然数1到n 的连乘积,叫做n 的阶乘,记作:!n ,且:3、 组合数公式: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n m m ≤个不同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 个不同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n mC 表示,且:组合数公式也可写为:4、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n m n m n n m n mn n m C C C C C 1121--+-+==5、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n m m n n n n A n m ≤+---=,121 ()()10,1221!=⋅--=!规定: n n n n ()()()()()()1,,1221121!0=≤⋅--+---==n n m nmC n m m m m m n n n n m A C 规定: ()!!!m n m n C n m -⋅=()!!m n n A nm -=为:易知排列数公式也可写三、概率1、 基本概念(1) 随机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具有多种可能的结果,而事先又无法确定会出现哪种结果的现象;(2) 随机试验的特征: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可以明确知道的,并且这些可能结果不止一个;每次试验之前不能准确预言哪一个结果会发生;(3) 随机事件:随机试验的结果叫做随机事件,简称事件,常用大写字母A 、B 、C表示; (4) 必然事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必然要发生的事件,用Ω表示(Ω读作“omiga",Ω对应的小写希腊字母是“ω”); (5) 不可能事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用φ表示(φ读作“fai ”); (6) 基本事件:随机事件中不能分解的事件称为基本事件,即:最简单的随机事件;(7) 复合事件:由若干个基本事件组成的事件称为复合事件; 2、 频数与频率(1) 频数:在n 次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了m 次()n m ≤≤0,m 叫做事件A 发生的频数;(2) 频率:在n 次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频数在试验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nm ,叫做事件A 发生的频率; 3、 概率(1) 一般地,当试验的次数充分大时,如果事件发生的频率总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那么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发生的概率,记作:; (2) 概率的性质:i. 对于必然事件Ω:()1=ΩP ii. 对于不可能事件φ:()0=φP iii. ()10≤≤A P4、 古典概型(1) 古典概型:如果一个随机试验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并且各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那么称这个随机试验属于古典概型;(2) 概率:设试验共有n 个基本事件,并且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相同,事件A 包含m 个基本事件,那么事件发生的概率为:(3) 事件的“交”:“B A ”表示B A 、同时发生,记作:AB ;(4) 事件的“并”:“B A ”表示B A 、中至少有一个会发生,又称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和事件;()nA A P m==基本事件总数包含的基本事件(5) 事件的“否”:A 表示事件A 的对立事件;(A 读作a bar ,“A 拔”)(6) 互为对立的事件:若事件A 是事件B 的对立面,且Ω==B A B A ,φ;(对立事件的理解:在任何一次随机试验中,事件A 与B 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7) 互斥事件(互不相容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即:φ=B A ;(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但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8) 相互独立事件:在随机试验中,如果事件A 的发生不会影响事件B 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即在事件A 发生的情况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B 原来的概率,那么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事件A 发生与否,不影响事件B 的概率) (9) 若A 、B 是互斥事件,则:()()()B P A P B A P +=(10) 若A 、B 是对立事件,则:()()B P A P +=1,即:()()A P A P -=1 (11) 若A 、B 不是互斥事件,则:()()()()B A P B P A P B A P -+= (12) 若A 、B 是相互独立事件,则:()()()()B P A P AB P B A P ⋅==四、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例1:为了了解全校1120名一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100名学生进行测量; 1、 总体:在统计中,所研究对象的全体;例1中“全校1120名一年级学生的身高”是总体;2、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对象;例1中“全校每一位一年级学生的身高”是个体;3、 样本:被抽取出来的个体的集合;例1中“抽取的100名一年级学生的身高”是样本;4、 样本容量:样本所含个体的数目;例1中“100”是样本容量;5、 抽样的方法有三种: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6、 说明:当总体中的个数比较小时,常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当总体中的个数比较多,且其分布没有明显的不均匀情况,常采用系统抽样;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个部分组成时,常采用分层抽样;五、用样本估计总体1、 样本均值:()n x x x nx +++=2112、 样本方差:()()()[]2222121x x x x x x nS n -++-+-= 3、 样本标准差:()()()[]222211x x x x x x nS n -++-+-=4、 说明:均值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方差和标准差则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程度;5、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方法:①把横轴分成若干段,每一线段对应一个组的组距;②然后以此线段为底作一矩形,它的高等于该组的频率/组距;这样得出一系列的矩形,每个矩形的面积恰好是该组上的频率,这些矩形就构成了频率分布直方图。

中职数学教学课件:第10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

中职数学教学课件:第10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
预测
可以使用拟合线来预测因变量的 值。
模型
y = ax + b,其中a是斜率,b是 截距。
拟合线
最佳拟合线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得 到的直线。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初步
定义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多 个因变量和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 间的线性关系。
预测
可以使用拟合线来预测因变量的 值。
模型
y = a1x1 + a2x2 + ... + anxn + b,其中a1, a2, ..., an是斜率,b 是截距。
可靠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2D(Y),
D(XY)=E(X^2)D(Y)+E(Y
^2)D(X)。
期望的性质
2
E(aX+bY)=aE(X)+bE(Y)
,E(XY)=E(X)E(Y)。
方差的定义
3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它
的取值范围为全体实数, 称D(X)为X的方差。
Part
05
回归分析初步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定义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一 个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之间的线 性关系。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
概率密度函数的定义:连续型随 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是描述随
机变量取值概率分布的函数。
概率密度函数的性质:非负性、 规范性、归一性。
常见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 函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均
匀分布等。
正态分布及其性质
正态分布的定义
如果一个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满足以下条件,则称它为正态 分布。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01
02
03
随机变量
定义随机变量,并介绍随 机变量的概念和性质。

9.3 概率课件-2023届广东省高职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第九章概率与统计初步

9.3 概率课件-2023届广东省高职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第九章概率与统计初步
A 的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即 A∩B=∅. (6)相互独立的事件:在随机试验中,如果事件 A 的发生不会影响事件 B 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即在事件 A 发生的情况下,事件 B 发生的概 率等于事件 B 原来的概率,那么称事件 A 与事件 B 相互独立.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知识点4 知识点5 知识点6
【融会贯通】 同时投掷两枚骰子,则向上的点数的乘积是 12 的概率
是( C )
1 A.36
1
1
1
B.12
C.9
D.6
【解析】 同时抛两枚骰子的基本事件总数是 36,事件 A={向上的点
数乘积是 12}包含的基本事件有(3,4),(4,3),(2,6),(6,2),个数
是 4,故 P(A)=mn =346=19.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知识点4 知识点5 知识点6
(3)概率的性质: ① 对于必然事件 Ω,P(Ω)=1; ② 对于不可能事件∅,P(∅)=0; ③ 0≤P(A)≤1.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知识点4 知识点5 知识点6
4.事件的关系式及运算 (1)事件的包含:如果事件A的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发生,则称事件B 包含事件A,或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记作A⊂B. (2)事件的“交”:“A∩B”表示A、B同时发生,记为A∩B或AB. (3)事件的“并”:“A∪B”表示A、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又称事件A与 事件B的和事件,记为A∪B. (4)互为对立的事件:若事件 A 和事件 B 满足:A∩B=∅,而且 A∪B =Ω,则把这两个事件叫做互为对立的事件.事件的“否”A- 表示事件
例3 一个袋子中装有4个红球和2个黑球,若一次从袋中摸出两
个球,则摸到两球颜色相同的概率是(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语文版)教学分析:第十单元 概率与统计初步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语文版)教学分析:第十单元 概率与统计初步

第十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一教学要求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2.理解随机事件,频率和概率的概念.3.理解概率的简单性质.4.了解直方图与频率分布的概念.5.了解总体与样本的概念.6.了解样本的抽样方法.7.理解均值标准差的概念;会用样本均值、标准差估计总体均值、标准差.8.了解相关关系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9.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编写思路1.由浅入深,强调基础概率与统计这部分知识,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概念、公式的含义上,还是在解题的思路上,都有一定难度,由于他们的数学基础水平低,学习起来困难会多一些.但是概率统计作为应用知识的一部分,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一种思维方式,是他们应该学习和了解的.因此,本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在编写中,遵照大纲精神,选择了概率统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由浅入深,多讲实例,淡化理论,强调理解与应用.在概率部分,只介绍了随机事件和频率的概念;给出了概率的统计定义和概率的简单性质;在统计方面,则在复习初中学过的简单统计知识的基础上,只介绍了样本的概念与抽样方法,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2.多讲实例,淡化理论为了降低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大多是通过实例引入的,对于一些公式,则略去了推导与证明,只是作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如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相互独立事件的乘法公式等.在这里,教材都通过例题讲解了公式的使用方法,强调了对公式的直接应用.3.加强计算器及计算机相关软件的使用本单元中,样本的抽取,总体的频率分布,均值与标准差,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均值与标准差,回归分析等部分由于涉及的一些计算比较复杂,都需要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相关软件,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数据表格处理技能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材在各相应部分安排了应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相关软件解题的内容.4.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概念是:随机事件,频率,概率,总体,个体,样本,频率分布,均值,标准差等.重要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回归分析的方法.重要思想是:随机思想、统计思想.本单元的难点是:概率的概念,样本对总体的估计,回归分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课时分配本单元教学约需16课时,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0.1计数原理约2课时10.2随机事件与概率约2课时10.3概率的简单性质约2课时10.4直方图与频率分布约2课时10.5总体与样本约1课时10.6抽样方法约1课时10.7均值与标准差约2课时10.8用样本估计总体约1课时10.9一元性回归约1课时归纳与总结约2课时(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10.1计数原理1.教材通过对两个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引进了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和分类计数的乘法原理.实际上这两个原理本身就是人们通过大量实践经验归纳抽象出来的,因此称为“基本原理”.在本单元中,它们是概率统计计算的依据.2.教学时,在给出原理之前,一定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对引例要讲得清晰明确.(1)叙述和讲解例题时,要准确使用分类及分步等术语;(2)将分类及分步的具体内容列举出来;(3)讲过加法原理之后,在讲乘法原理的引例的时候,一定要和加法原理的引例加以比较,突出它们的区别;(4)让学生直接参与基本原理的引入,除了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类似实例,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然后由师生一起归纳出基本原理.3.两个原理都讨论“做一件事”,确定“完成这件事所有的不同方法的种数”但这里所指的“做一件事”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不同于学生在小学、初中解应用题时遇到的“做一件工作”、“完成一项工程”等,其含义比这要广泛得多,讲解例题时,要着重说明该题的“做一件事”究竟指的是什么.例如:(1)从甲地到乙地;(2)从甲地经乙地到丙地;(3)从三个班中任选一名三好学生;(4)从三个班中各选一名三好学生;(5)由5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偶数.这些都是原理中所说的“做一件事”.明确了什么叫“做一件事”,才能去分析完成这件事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是分类还是分步,从而确定该题是使用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还是分类计数的乘法原理.4.教材明确指出了两个基本原理的区别,这在教学中要结合实例加以阐述和强调,同时要注意:(1)“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方式”,这里是对完成这件事的所有方式的一个分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分类的标准,然后在这个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其次,分类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类的两种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正确使用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2)“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这里是指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分成n步执行.和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一样,分步时,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分步的标准,然后在这个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步.标准不同,分成的步骤数也可以不同.一个合理的分步还必须满足两个要求:第一,完成这件事必须而且只需连续完成这n步.这就是说,分别选自这n个步骤的n个方法,对应了完成这件事的一种做法;第二,做每一个步骤时,选用的方法和做上一个步骤时选用的方法是无关的,并且每一个步骤的完成方法种数正好是完成这个步骤所有方法的种数.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正确使用分步计数的乘法原理.5.例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基本原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两个基本原理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简单的问题,可以单独使用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或分类计数的乘法原理,有些问题常常同时要用到两个基本原理或可以分别用两个原理去做.稍复杂一些的问题,在具体“分类”和“分步”时,学生常常感到困难,因此需要多多练习,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做到恰当分类,合理分步.10.2随机事件与概率1.本节内容包括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频率等基本概念及概率的统计定义.2.通过观察几个例子,教材接连给出了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这三个概念,它们之间虽然没有概念的种属关系,但彼此是有关联的,都是在前一个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后面的概念,接下来与事件有关的概念也是这样给的,这种给出的形式密度虽显稍大,但是学生并不难理解,反而会感到前后关联,容易接受.为了便于学生理清层次,可给出下面的链式:现象→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含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基本事件→复合事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可根据实际,多举一些例子.其中搞清基本事件的个数是个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3.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是通过随机试验进行的.关于随机试验,有如下严格的定义:(1)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2)每次试验的结果不止一个,而且所有可能结果事先都是明确的;(3)每次试验在其最终结果揭晓前,无法预言会发生哪一个结果.4.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不能事先确定,但是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怎样观察和发现这种规律性呢?这种规律性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呢?通过观察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所发生的频率,可以发现这种规律.频率是这样一个量,即该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频率随试验次数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点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5.频率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把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客观地反映出来,利用这种稳定性,教材给出了概率的统计定义.可以认为概率是频率在理论上的期望值.例如,对一批零件进行抽查计算,得出这批零件合格品的概率是98%,那么,如果将这批零件全部装箱,其中每箱装1000个,那么可以估计平均每箱含有合格品980个,这是箱中含有合格品数的理论上的期望值.但在实际情况中,每箱的合格品数可能略多于980个也可能略少于980个.6.对于必然事件,因为每次试验中它一定发生,试验重复进行n次,它也发生n次,因此它的频率总是1;对于不可能事件,因为每次试验中它一定不发生,试验重复进行n次,它发生的次数应是0,因此它的频率总是0.7.概率的统计定义实质是给出了概率的近似值,用抛掷硬币这个传统,经典的试验,说明一个事件的频率稳定在它的概率左右,是多数教科书的编者所采取的方法,这个试验简单,做起来方便,不需要什么成本,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所以教学中教师也不妨让学生做一做,亲自试验体验一下.8.事件的频率和事件的概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随机事件的频率与试验次数有关的一个相对数量,是随着试验的不同而不同.而事件的概率反映的是随机事件的某种本质属性,是与试验次数无关而客观存在的一个确定的数.频率是概率的表现形式,概率决定着频率的变化趋势,概率才是随机现象的本质属性.9.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随机事件等有关概念和概率的统计定义,频率的计算,概率的确定.难点是搞清基本事件的个数,确定某事件的概率及分析概率问题的思想方法,解题思路.概率问题的思考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此,应加强概念教学,加强对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与比较,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10.3概率的简单性质1.本节内容包括概率的四个简单性质:(1)必然事件的概率等于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等于0;(2)对于任何事件A,有0≤P(A)≤1;(3)如果A,B是互斥事件,那么P(A+B)=P(A)+P(B);(4)如果A,B是相互独立事件,那么P(A·B)=P(A)·P(B).2.由于必然事件的频率总是1,所以它的概率等于1,由于不可能事件的频率总是0,所以它的概率等于0;根据,0≤W(A)≤1,不难得到0≤P(A)≤1,这里的事件A显然是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三者的统称.3.性质(3)是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互斥事件是指在一次随机试验中,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在众多事件中,辨认、识别互斥事件,举出互斥事件和非互斥事件的例子,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的方法.教师可以学生熟悉的实例,让学生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所谓“A+B”事件,是指在同一试验中,A或B中有一个发生它就发生的事件.教材中提到的“A或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事件就是指“A+B”事件.实际上,对于“A+B”事件,不论A与B是不是互斥事件,总是存在的.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教材是直接给出的,没有加以证明,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理解其含义,掌握其使用条件,会用来计算即可.例1是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的直接应用.4.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一部分,即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这就告诉我们,对立事件首先是互斥事件,但互斥事件不都是对立事件,只有那些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才叫做对立事件.教材给出了对立事件计算公式的一个简单证明,只需学生了解即可,例2是对立事件计算公式的直接应用.5.教材借助于实例给出了相互独立事件的描述性定义,要确切地表示它,需要涉及条件概率的概念,但是本教材没有出现条件概率的概念,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两个事件的相互独立关系,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一些相互独立事件的例子,共同分析相互独立的两个事件中“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一特征.同时要将“相互独立”与“互斥”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让他们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相互独立这一概念.6.如果事件A与B是相互独立的,那么事件A与B,A与B,A与B也相互独立.这一性质很重要,例4,例5就应用了这个性质,从而使计算得到了简化.讲解时应加以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7.本节教材重点是互斥、对立及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及有关计算,难点是三种事件关系的区别.10.4直方图与频率分布1.本节的内容是直方图与频率分布及学习用样本频率分布来估计总体频率分布的方法、步骤.2.在获取了样本资料以后,要对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先根据样本资料列频率分布表,再画频率分布直方图,这是由样本估计总体分布的基本方法.这从理论上讲并不难,只是具体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教学中应结合例题把列频率分布表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要领讲清,要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对样本数据的整理是统计工作的基本功,尽管麻烦但很重要,因此要多加练习,培养自己认真细致的实战作风,从而提高计算能力,提高工作能力.3.频率分布表可以清楚地反映样本数据的分布规律,列这个表需要四个步骤,即:(1)计算极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确定各组分点;(4)列频率分布表.前三步是对数据的整理,决定组距与组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四步列频率分布表时,需要依次计算各个频率,计算量大些,要仔细耐心,算完之后可以将所有的频率相加看是否得1,以进行检验.完成这四步之后,可以利用其结果,画频率分布直方图.4.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将频率分布表中反映出来的规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画频率分布直方图之前需要建立一个坐标系,横轴表示数据,将各组数据的分点标在横轴上;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值.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这样频率分布直方图就以图形的面积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率大小.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由于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而各组频率的和等于1,因此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1.5.利用Excel表格做直方图,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是大纲明确提出的要求,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材给出了具体步骤,可让学生按照步骤来操作.6.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难点是样本数据的整理.10.5总体与样本1.本节的内容是复习总体与样本的概念.2.关于总体与个体,不是笼统地指总体与个体本身,而是指总体与个体的某一数量指标,例如:灯泡的使用寿命,玉米的产量,学生的身高等.因此总体可以看做是某些数据的集合.3.样本是总体这个集合的一个子集.它由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组成,这部分个体的数量叫做样本的容量.4.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总体与样本的概念,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10.6抽样方法1.本节的内容是样本抽取的三种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法,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2.在讲解每一种抽样方法时,应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演示与讲解,首先要讲清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三种抽样方法的原理与步骤,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3. 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是用样本估计总体,即用局部推断整体,这就要求样本应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而这完全取决于抽样方法的客观合理性.可见,抽样是选取样本的基础,样本的选取是否恰当,对于研究总体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对抽样方法重要性的认识.4.本节只讲了具体的抽取方法,关于如何确定样本容量的内容,由于大纲没有涉及,所以本教材也没有做定量的介绍,样本容量的大小,一般取决于下面几个因素:(1)总体中每个个体的差异较大,样本容量就要大些;(2)抽样调查的力量大(人员多,财力强,时间长等),则应要求较小的误差,反之则可允许较大的误差,而误差的大小决定或影响着样本容量的大小;(3)对抽样调查结果愿意承担较小的风险,则应加大样本容量,反之则可适当减少样本容量;(4)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条件下,不同的抽样方法也可影响到样本容量的大小.5.还应该提出的是,完全随机的样本,在现实中是很少的,因为每一次抽取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人的判断来执行.也就是说,随机抽样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况且在实际问题中,有时考虑到一些具体因素(例如抽样的代价),也可能有意识的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由样本推断总体必然会有误差,但是这种误差是我们可以掌握的,我们可以通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些误差进行估计和适当的控制.6.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对三种抽样方法的掌握.10.7 均值与标准差1.本节的内容是均值与标准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上一节给出了用样本频率分布来估计总体频率分布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对总体的统计规律有一个直观,完整的了解,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总体的分布状况,而只需要知道它的某些特征就够了,例如,在测量某零件的长度时,由于种种偶然因素的影响,零件长度的测量值每次测量不尽相同,是一个随机变量,一般我们只关心这一零件的平均测量长度及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即要求知道测量长度的平均值与离散程度.又如,对一个射手的射击技术的评定,除了根据他多次射击的平均命中环数之外,还要看他各次射击命中的环数与平均命中环数的偏差(也就是射击的散布程度)大不大,偏差越大,表明射击命中点越分散,射击的技术越不稳定.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引进一些用来表示平均值和衡量离散程度的量,这些量能够刻画随机变量的主要性质,我们称之为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均值与标准差.数字特征及其运算在概率统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它们可以使许多问题的解决大大简化.3.对于均值的计算,教材给出了两种情况及两个计算公式,它们是:x =1n (x 1+x 2+…+x n )=1n ∑i =1n x i ; x =x 1·f 1n +x 2·f 2n +…+x k ·f k n =∑i =1k x i ·f i n. 教学中,要让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公式.4.对于标准差的概念,本节只是明确了它的意义,即“它可以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标准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因此本节主要强调标准差的计算及两组标准差大小的比较.5.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均值与标准差的计算.10.8 用样本估计总体1.本节内容是对总体均值与标准差的估计.2.用样本的均值x 估计总体均值和用样本的标准差估计总体标准差都属于无偏估计. 所谓“无偏估计”就是使估计量符合下面三个标准:(1)无偏性.设θ^(x 1,x 2,…,x n )是总体中某参数θ的估计量,若E (θ^)=θ,则称θ^是θ的无偏估计量.我们用x =1n ∑i =1n x i 去估计总体均值E (x )=m ,因为 E (x )=E ⎝ ⎛⎭⎪⎪⎫1n ∑i =1n x i =1n ∑i =1n E (x i )=1n ·n ·m =m . 所以估计量x 是满足无偏性的.同样用样本标准差S 去估计总体标准差也具有无偏性.(2)有效性.设θ^1与θ^2都是θ的无偏估计量,若D (θ^1)<D (θ^2),则称θ1比θ2更有效.用x 和S 来估计总体的均值和标准差比其他估计量更有效.(3)一致性.我们希望,当n 越来越大,n →∞时,估计量θ^对θ的估计越精确,越一致.如果P (||θ^ (n)-θ<ε=1,则称θ^(n )是θ的一致估计量,可以证明,样本均值x 是总体均值的一致估计量,S 也是总体标准差的一致估计量.关于无偏估计的概念不必告诉学生.3.计算均值与标准差可以利用计算器和计算软件,这样可以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单.4.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对总体均值与标准差的无偏估计. 10.9 一元线性回归1.本节内容是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2.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一种是确定性关系,如正方形的面积S 与边长x 之间的关系S =x 2就是确定性关系; 圆的周长C 与圆的半径r 之间的关系C =2πr 也是确定性关系.变量之间除了具有确定性关系之外,还存在一种非确定性关系——相关关系.例如施肥量与亩产量之间虽然不能确定出准确的函数关系式,但它们之间却具有相关性;又如,高中毕业生毕业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虽然不具有确定性关系,即二者之间不可能建立精确的函数表达式,但它们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一般来说,毕业成绩好的学生高考成绩也比较好.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规律性,线性回归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手段之一.3.观察散点图是求回归直线方程前非常重要的步骤.如果所有的散点大体上散布在某一条直线附近,就可以认为y 对x 的回归函数类型为直线型.通过观察散点图,可以画出不止一条直线,那么,其中哪一条直线最能代表变量y 与x 的关系呢?为了不涉及更多的线性相关的知识,可以认为在整体上与这几个点最接近的一条直线,就是所求的直线,并设为y ^=a +bx ,此处应提醒学生这个解析式不同于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4.再由y ^=a +bx 得到y ^=a ^+b ^x 时,教材没有给出a ^,b ^的求解过程,只是说“利用微积分的知识可以算得,当a ^,b ^为下列值时,所得回归直线最好” ,然后就是结论:a ^=y -b ^x ,b ^=S xy S xx, 其中,x =1n ∑i =1n x i ,y =1n ∑i =1n y i , S xy =∑i =1nx i y i -n xy ,S xy =∑i =1n x 2i -n x 2.这里,只要求学生会用这些公式计算,求出a ^,b ^即可.对于这些较复杂的计算,还是训练学生使用计算器和计算软件计算为好.5.教学中应告诉学生,回归方程y ^=a ^+b ^x 与具有函数关系的直线方程y =a +bx 不同.满足函数关系y =a +bx 的任意一点(x i ,y i )一定落在直线y =a +bx 上,而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的任一观测点(x i ,y i )都不能保证严格地落在直线y ^=a ^+b ^x 上.6.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难点是方程系数a ^,b ^的计算.(四)复习建议1.学完全单元之后,学生需要对全章知识要点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教材以填空题的形式对全单元内容作了归纳与总结,目的是让学生参加归纳与总结的过程,以达到复习的效果.2.本单元从知识结构上分为三部分: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计数原理部分分别介绍了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和分步计数的乘法原理;概率部分在介绍了随机事件,随机试验,基本事件,频率等基本概念之后给出了概率的统计定义,并安排了概率的简单性质等内容;统计部分在复习了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之后,介绍了抽取样本的三种方法,在用样本推断总体方面,给出了用样本频率分布推断总体频率分布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用样本均值推断总体均值,用样本标准差推断总体标准差的估计,最后简单介绍了相关关系及回归分析.3.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应结合专业,加强实践,做到理论能联系实际.例如:关于抽取样本的内容比较繁琐,实际操作上有许多程序,写下来颇费纸张,这部分复习时,就应以实践为主,可以找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用适当的方法搞一次抽样调查,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这部分内容.4.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应加强计算器和计算软件的使用教学,在“归纳与总结”中,特意安排了一个计算器和计算软件使用的例题,目的是希望教师能在复习中集中指导 一下计算器和计算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工具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概率与统计初步

概率与统计初步

概率与统计初步概率与统计初步教案一、引言概率与统计是一门应用广泛的数学学科,它研究的是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本课程将以初步的形式介绍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二、概率的基本概念1.概率的定义概率是用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介绍概率的定义,包括频率概率和几何概率的概念。

2.概率的性质介绍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如概率的非负性、概率的规范性、概率的可列可加性等。

3.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介绍事件的包含、交、并的关系,以及事件的补运算等。

三、概率的计算方法1.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介绍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方法,包括等可能原理的应用。

2.频率概率的概率计算介绍频率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相对频率和极大似然估计等。

3.几何概率的计算介绍几何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正方形和圆上的点的计数等。

四、条件概率与独立性1.条件概率的概念与性质介绍条件概率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

2.乘法定理与贝叶斯公式介绍乘法定理和贝叶斯公式的概念和应用。

3.独立事件的概念与性质介绍独立事件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独立事件的计算方法。

五、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1.随机变量的概念与分类介绍随机变量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

2.概率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介绍概率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3.常见概率分布介绍常见的离散型概率分布和连续型概率分布,包括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六、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总体与样本介绍总体和样本的概念,以及总体参数和样本统计量的区别。

2.抽样与抽样分布介绍随机抽样和抽样分布的概念,包括正态总体和大样本抽样和小样本抽样。

3.参数估计介绍参数估计的概念和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4.假设检验介绍假设检验的概念和步骤,包括零假设和备择假设的提出和检验。

七、概率与统计的应用1.生活中的概率与统计介绍概率与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赌博、保险、抽奖等。

2.工程中的概率与统计介绍概率与统计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如可靠性分析、质量控制等。

概率与统计初步

概率与统计初步

第七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本章我们主要介绍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和参数估计。

§7.1 随机事件与概率一. 随机现象与随机事件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两类现象,一类是确定性现象,另一类是随机现象。

例如,抛掷一枚硬币,必然会下落;在标准大气压下,C100的水必然沸腾等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确定性现象。

而抛掷一枚硬币,下落后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产品进行质量检查,任意抽取到的产品可能是正品也可能是次品;某人进行一次射击可能命中也可能不命中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现象,这些现象称为随机现象或者不确定性现象。

表面上看随机现象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就会发现其结果会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对随机现象进行一次观察或试验称为一次随机试验(简称试验)。

这种试验有以下特点: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每次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事先是已知的,但试验前不能确定哪一个结果出现。

如抛硬币或从一批产品任意抽取产品观察其结果都是随机试验.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简称事件),常用大写字母⋅⋅⋅C B A ,,表示。

例 1 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出现k 点”)6,5,4,3,2,1(=k 是随机事件,分别记为)6,,2,1(⋅⋅⋅=k A k ;“出现大于3的点数”,“出现偶数点”,“出现不大于6的点数”也都是随机事件,分别记为.,,C B A在例1 中,事件61,,A A ⋅⋅⋅是试验中不可能再分解的事件,称之为基本事件。

全体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这个试验的样本空间(记为)Ω,每个基本事件称为样本点,如例1中},,,,,{654321A A A A A A =Ω,其中)6,5,4,3,2,1(=k A k 都是样本点。

中职数学教学:第10章-概率与统计初步PPT课件

中职数学教学:第10章-概率与统计初步PPT课件

概率的起源
• 第一个系统地推算概率的人是16世纪的卡尔达诺。记载在他的著作《 Liber de Ludo Aleae》中。书中关于概率的内容是由古尔德从拉丁文 翻译出来的。
• 卡尔达诺的数学著作中有很多给赌徒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写成短文。 例如:《谁,在什么时候,应该赌博?》、
《为什么亚里斯多德谴责赌博?》、《那些教别人赌博的人是否也擅长 赌博呢?》等。
解 由于100件商品中含有3件次品,随机地抽取1件,可能是次品, 也可能是正品;随机地抽取4件,全是次品是不可能的;随机地抽取10 件,其中含有正品是必然的.
因此,事件B是不可能事件,事件C是必然事件.
-
19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作为试验和观察的基本结果,在试验和观察中不能再分的最简单的随机 事件,叫做基本事件.可以用基本事件来描绘的随机事件叫做复合事件.
解 (1)记A={ 生产的产品是次品 },则事件A发生的频率为
m 109 0.091. n 1200 即星期五该厂生产的产品是次品的频率约为0.091.
(2)本周内生产-的产品是次品的概率约为0.100.
25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某市工商局要了解经营人员对工商执法人员的满意程度. 进行了5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在描述一个事件的时候,采用加花括号的方式.如抛掷一枚硬币,出现正 面向上的事件,记作 A={抛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向上}.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用 表示.在一定条件下
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用表示.
-
17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任意抛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事件A={点数是1 }, B={点数是2 },C={点数不超过2 } 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高中一年级数学概率与统计初步

高中一年级数学概率与统计初步

高中一年级数学概率与统计初步概率与统计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不确定性事件以及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分析和预测。

在高中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初步接触到了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所学的数学概率与统计进行简要介绍。

一、概率的基本概念与性质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在数学中用于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概率的值域在0到1之间,0表示不可能事件,1表示必然事件。

1.1 样本空间与事件概率实质上是建立在样本空间和事件的基础上的。

样本空间是指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而事件则是样本空间中的某个子集。

例如,投掷一枚硬币的样本空间为{"正面", "反面"},而事件可以是"出现正面"或者"出现反面"。

1.2 古典概型与频率概型古典概型是指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例如投掷一枚均匀硬币的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相等。

频率概型则是指根据大量实验得到的结果所形成的模型,例如通过大量投掷硬币实验得到的正面和反面出现的频率。

1.3 概率的四则运算法则概率的四则运算法则包括加法法则、乘法法则以及减法法则。

当事件之间互斥时,可以使用加法法则计算它们的概率;当事件之间独立时,可以使用乘法法则计算它们的概率;而减法法则则用于计算与某个事件互补的事件的概率。

二、统计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方法统计学是研究多个随机事件的规律和特征的科学,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个方面。

在高中一年级数学课程中,学生主要学习了描述统计中的频数、频率和简单的图表绘制。

2.1 频数与频率频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值出现的次数,而频率则是指某个数据值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频数和频率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例如柱状图和折线图。

2.2 数据的图表绘制柱状图、折线图、饼图和频数分布表等是常用的数据图表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满足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抽样称为随机抽样.共有三种经常采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适用于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由于抽样间隔相等,又被称为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总体由有明显差别的几部分组成). 2.一般地,设样本的元素为1x ,2x ,…,nx ,样本的平均数12nx x x x n++=,样本方差222212()()()n x x x x x x s n-+-++-=,方差正的平方根称为标准差s . <教师备案>本讲分成两小节,第一节是统计,第二节是概率初步,各三道例题.例1涉及到随机抽样、频率分布直方图;例2是茎叶图的题,以及利用茎叶图求数据或比较数据的均值与方差,这是统计这一块的热点.例3是样本数据的数字特征.本节没有涉及到线性回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考查非常少,可以结合知识点提及一下即可.知识网络知识结构图14.1统计第14讲概率与统计初步尖子班学案1【铺1】 ⑴(东城二模文11)将容量为n 的样本中的数据分成6组.若第一组至第六组数据的频率之比为234641∶∶∶∶∶,且前三组数据的频数之和等于27,则n 等于_____⑵(西城一模文10)某年级120名学生在一次百米测试中,成绩全部介于13秒与18秒之间.将测试结果分成5组:[)13,14,[)14,15,[)15,16,[)16,17,[]17,18,得到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果从左到右的5个小矩形的面积之比为1:3:7:6:3,那么成绩在[]16,18的学生人数是_____.【解析】 ⑴ 60⑵ 54考点:随机抽样、频率分布直方图 【例1】 ⑴(四川文3)交通管理部门为了解机动车驾驶员(简称驾驶员)对某新法规的知晓情况,对甲、乙、丙、丁四个社区做分层抽样调查.假设四个社区驾驶员的总人数为N ,其中甲社区有驾驶员96人.若在甲、乙、丙、丁四个社区抽取驾驶员的人数分别为12,21,25,43,则这四个社区驾驶员的总人数N 为( )A .101B .808C .1212D .2012⑵ 某单位200名职工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图,现要从中抽取40名职工作样本,用系统抽样法,将全体职工随机按1~200编号,并按编号顺序平均分为40组(1~5号,6~10号…,196~200号).若第5组抽出的号码为22,则第8组抽出的号码应是 .若用分层抽样方法,则40岁以下年龄段应抽取 人.⑶ 某工厂对一批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如图是根据抽样检测后的产品净重(单位:克)数据绘制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产品净重的范围是[96106],,样本数据分组为[)9698,,[)98100,,[)100102,,[)102104,,[104106],.已知样本中产品净重小于100克的个数是36,则样本中净重大于或等于98克并且小于104克的产品的个数是( )A .90B .75C .60D .45经典精讲第⑵题 第⑶题【解析】 ⑴ B⑵ 3720, ⑶ A目标班学案1【拓2】 ⑴(朝阳二模文5)某校共有学生2000名,各年级男、女学生人数如下表,已知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名,抽到二年级女生的概率是0.19,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学生中抽取64人,则应在三年级抽取的学生人数为( )A .24B .18C .16D .12⑵ 一个总体中有100个个体,随机编号为0,1,2,,99,依编号顺序平均分成10个小组,组号依次为1,2,3,,10.现用某种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规定如果在第1组随机抽取的号码为m ,那么在第k 小组中抽取的号码个位数字与m k +的个位数字相同.若6m =,则在第7组中抽取的号码是___________.【解析】 ⑴ C⑵ 63考点:茎叶图、样本数据的数字特征【例2】 ⑴(福建文9)若某校高一年级8个班参加合唱比赛的得分如茎叶图所示,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A .91.5和91.5B .91.5和92C .91和91.5D .92和928997314026⑵(宣武二模文6)随机抽取某中学甲,乙两班各10名同学,测量他们的身高(单位:cm ),获得身高数据的茎叶图如图,则下列关于甲,乙两班这10名同学身高的结论正确的是( )A .甲班同学身高的方差较大B .甲班同学身高的平均值较大C .甲班同学身高的中位数较大D .甲班同学身高在175以上的人数较多⑶ 某校开展“爱我海西、爱我家乡”摄影比赛,9位评委为参赛作品A 给出的分数如茎叶图所示,记分员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算得平均分为91,复核员在复核时,发现有一个数字(茎叶图中的x )无法看清.若记分员计算无误,则数字x 应该是 .【解析】 ⑴ A⑵ A ⑶ 1考点:均值与方差【例3】 ⑴ 样本中共有五个个体,其值分别为a ,0,1,2,3,若该样本的平均值为1,则样本方差为( )AB .65CD .2⑵ 甲、乙、丙三名射击运动员在某次测试中各射击20次,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123,,x x x 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名运动员这次测试成绩的平均数,则123,,x x x 的大小关系为 ;123,,s s s 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名运动员这次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123,,s s s 的大小关系为 .⑶ 已知总体的各个体的值由小到大依次为23371213.718.320a b ,,,,,,,,,,且总体的中位数为10.5,若要使该总体的方差最小,则a 、b 的取值分别是.【解析】 ⑴ D⑵ 123x x x ==;213s s s >>平均值可以直接观察得到.得到平均值相等后,由数据的集中情况可以直接得到方差大小的关系,不必计算.显然数据丙最集中,数据乙最分散.乙班甲班9885288329863001991215161718作 品 Ax 4123299988⑶ 10.5;10.5【备选】 (西城一模文5)甲乙两名运动员在某项测试中的8次成绩如茎叶图所示,1x ,2x 分别表示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后甲、乙两名运动员这项测试成绩的平均数,1s ,2s 分别表示甲、乙两名运动员这项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有( )A .1212,x x s s ><B .1212,x x s s =<C .1212,x x s s ==D .1212,x x s s <>【解析】B右图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七位评委为甲、乙两名选手打出的分数的茎叶图(其中m 为数字0~9中的一个),甲、乙两名选手得分的平均数分别为1a ,2a ,则一定有( )A .12a a >B .21a a >C .12a a =D .1a ,2a 的大小与m 的值有关【解析】B0795455184464793m 甲乙3275538712455698210乙甲1.随机事件A 的概率()P A 的取值范围为[0,1],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 2.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A B 称为互斥事件,()()()P AB P A P B =+.若,A B 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则,A B 称为对立事件,()P A 与()P B 满足()()1P A P B +=. 3.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在基本事件总数为n 的古典概型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为n1;如果随机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为m ,则()mP A n=,这一定义称为概率的古典定义. 4.几何概型:事件A 理解为区域Ω的某一子区域A ,A 的概率只与子区域的几何度量(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正比,而与A 的位置和形状无关,满足此条件的试验称为几何概型.用μΩ表示区域Ω的几何度量,用A μ表示区域A 的几何度量.事件A 的概率定义为()AP A μμΩ=.尖子班学案2【铺1】 ⑴(辽宁文13)经典精讲知识梳理知识结构图14.2概率三张卡片上分别写上字母E E B ,,,将三张卡片随机地排成一行,恰好排成英文单词BEE 的概率为_________.⑵(海淀二模文12)在面积为1的正方形ABCD 内部随机取一点P ,则PAB △的面积大于等于14的概率是_________.【解析】 ⑴ 13⑵ 12考点: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例4】 ⑴ 若将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一种各面上分别标有1,2,3,4,5,6六个点的正方体形玩具)先后抛掷2次,则出现向上的点数之和为奇数的概率为 .⑵ 有20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标有两个连续的自然数k ,1k +,其中0,1,2,,19k =.从这20张卡片中任取一张,记事件“该卡片上两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例如:若取到标有9,10的卡片,则卡片上两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为91010++=)不小于14”为A ,则()P A =_______.⑶(辽宁文11)在长为12cm 的线段AB 上任取一点C .现作一矩形,邻边长分别等于线段AC ,CB 的长,则该矩形面积大于220cm 的概率为( )A .16B .13C .23D .45⑷ 在区间[ππ]-,内随机取两个数分别记为a ,b ,则使得函数22()2πf x x ax b =+-+有零点的概率为( )A .78B .34C .12D .14【解析】 ⑴12 ⑵ 14⑶ C ⑷目标班学案2【拓2】 甲、乙、丙、丁4个足球队参加比赛,假设每场比赛各队取胜的概率相等,现任意将这4个队分成两个组(每组两个队)进行比赛,胜者再赛,则甲、乙相遇的概率为( )A .16B .14C .13D .12【解析】D【备选】 考察正方体6个面的中心,从中任意选3个点连成三角形,再把剩下的3个点也连成三角形,则所得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概率等于( )A .1B .12C .13D .0【解析】A【备选】 (崇文二模文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平面区域W 中的点的坐标(,)x y 满足225x y +≤,从区域W 中随机取点(,)M x y .①若x ∈Z ,y ∈Z ,求点M 位于第四象限的概率;②已知直线:(0)l y x b b =-+>与圆22:5O x y +=y x b -+≥的概率.【解析】 ①点M位于第四象限的概率为17. ②y x b -+≥.尖子班学案3【铺1】 (朝阳一模文16)某企业员工500人参加“学雷锋”志愿活动,按年龄分组:第1组[)25,30,第2组[)30,35,第3组[)35,40,第4组[)40,45,第5组[]45,50,得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右图所示.⑴ 下表是年龄的频数分布表,求正整数,a b 的值;⑵ 现在要从年龄较小的第1,2,3组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6人,年龄在第1,2,3组的人数分别是多少? ⑶ 在⑵的前提下,从这6人中随机抽取2人参加社区宣传交流活动,求至少有1人年龄在第3组的概率.【解析】 ⑴200a =,50b =.⑵ 第1,2,3组分别抽取1人,1人,4人. ⑶ 至少有1人年龄在第3组的概率为1415.考点:概率与统计初步 【例5】 (宣武一模文17)某校高三年级有男生105人,女生126人,教师42人,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13人,进行问卷调查.设其中某项问题的选择只有“同意”,“不同意”两种,且每人都做了一种选择.下面表格中提供了被调查人答卷情况的部分信息.⑴ 请完成此统计表;⑵ 试估计高三年级学生“同意”的人数;⑶ 从被调查的女生中选取2人进行访谈,求选到的两名学生中,恰有一人“同意”、一人“不同意”的概率.【解析】 ⑴⑵ 105.⑶ 恰有一人“同意”、一人“不同意”的概率为815.目标班学案3【拓2】 (丰台一模文17)某校高三(1)班的一次数学测试成绩的茎叶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可见部分如下,据此解答如下问题:⑴ 求全班人数及分数在[)8090,之间的频数;⑵ 估计该班的平均分数,并计算频率分布直方图中[)8090,间的矩形的高;⑶ 若要从分数在[80100],之间的试卷中任取两份分析学生失分情况,在抽取的试卷中,求至少有一份分数在[90100],之间的概率.【解析】 ⑴ 分数在[)8090,之间的频数为4; ⑵ 该班的平均分约为74(或73.8分).频率分布直方图中[)8090,间的矩形的高为4100.01625÷=. ⑶ 至少有一份分数在[]90,100之间的概率是90.615=.考点:随机事件的概率【例6】 (海淀一模文16)某商场为吸引顾客消费推出一项优惠活动.活动规则如下:消费每满100元可以转动如图所示的圆盘一次,其中O 为圆心,且标有20元、10元、0元的三部分区域面积相等.假定指针停在任一位置都是等可能的.当指针停在某区域时,返相应金额的优惠券.(例如:某顾客消费了218元 ,第一次转动获得了20元,第二次获得了10元,则其共获得了30元优惠券.)顾客甲和乙都到商场进行了消费,并按照规则参与了活动.⑴ 若顾客甲消费了128元,求他获得优惠券面额大于0元的概率. ⑵ 若顾客乙消费了280元,求他总共获得优惠券金额不低于20元的概率.【解析】 ⑴ 顾客甲获得优惠券面额大于0元的概率是23.⑵ 乙获得优惠券金额不低于20元的概率为23.已知集合{()|22}A x y x y x y =∈Z ,≤,≤,,,集合22{()|(2)(2)4}B x y x y x y =-+-∈Z ,≤,,,在集合A 中任取一个元素p ,则p B ∈的概率是__________.【解析】 625;A 中元素有(22)(21)(22)-----,,,,,,,(12)--,,(11)--,,(12)-,,,……,(21)(22),,,,共25个元素.这些元素中,包含在集合B 中的元素有:(02),,(11),,(12),,(20),,(21),,(22),共6个元素,如图.因为取到每一个元素的可能性相同,故p B ∈的概率为625. 本题容易忽视x y ∈Z ,的条件,从而得到错误结论.(北京文16)以下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各四名同学的植树棵数.乙组记录中有一个数据模糊,无法确认,在图中以X 表示.真题再现⑴ 如果8X =,求乙组同学植树棵数的平均数和方差;⑵ 如果9X =,分别从甲、乙两组中随机选取一名同学,求这两名同学的植树总棵数为19的概率. (注:方差2222121[()()()]n s x x x x x x n=-+-++-,其中x 为1x ,2x ,…,n x 的平均数)【解析】 ⑴ 平均数为354x =;方差为21116s =. ⑵ 所求概率为41()164P C ==.【演练1】(山东文4)在某次测量中得到的A 样本数据如下:82,84,84,86,86,86,88,88,88,88.若B 样本数据恰好是A 样本数据每个都加2后所得数据,则A ,B 两样本的下列数字特征对应相同的是( )A .众数B .平均数C .中位数D .标准差【解析】D【演练2】某校高中年级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甲、乙两班各随机抽取了5名学生的学分,用茎叶图表示(如右图).1s ,2s 分别表示甲、乙两班各自5名学生学分的标准差,则1s _____2s .(填“>”、“<”或“=”)【解析】 <98X 111099乙组甲组实战演练乙甲8765443221100【演练3】(江苏6)现有10个数,它们能构成一个以1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若从这10个数中随机抽取一个数,则它小于8的概率是________.【解析】 35【演练4】⑴(石景山一模文12)在区间[]0,9上随机取一实数x ,则该实数x 满足不等式21log 2x ≤≤的概率为 .⑵(湖北文10)如图,在圆心角为直角的扇形OAB 中,分别以OA ,OB 为直径作两个半圆.在扇形OAB 内随机取一点,则此点取自阴影部分的概率是( )A .21π-B .112π- C .2πD .1π【解析】 ⑴29⑵ A【演练5】(丰台二模文17)设集合{}123P =,,和{}11234Q =-,,,,,分别从集合P 和Q 中随机取一个数作为a 和b 组成数对()a b ,,并构成函数2()41f x ax bx =-+,⑴ 写出所有可能的数对()a b ,,并计算2a ≥,且3b ≤的概率; ⑵ 求函数()f x 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的概率.【解析】 ⑴ 所有基本事件如下:(11)-,,(11),,(12),,(13),,(14), (21)-,,(21),,(22),,(23),,(24),(31)-,,(31),,(32),,(33),,(34),,共有15个.“2a ≥,且3b ≤”的概率为815. ⑵ ()f x 在[1)+∞,上是增函数的概率为13.【演练6】为了对某课题进行研究,用分层抽样方法从三所高校A ,B ,C 的相关人员中,抽取若干人组成研究小组,有关数据见下表(单位:人)⑴ 求x ,y ;⑵ 若从高校B 、C 抽取的人中选2人作专题发言,求这2人都来自高校C 的概率.【解析】 ⑴ 1x =,3y =.⑵ 选中的2人都来自高校C 的概率为310.(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保送生测试)随机挑选一个三位数I ,⑴求I 中含有因子5的概率;⑵求I 中恰有两个数码相等的概率.【解析】 ⑴15,⑵27100⑴所有的三位数有100到999,共900个;其中含有因子5的是以0或5结束的,每十个数中都有两个数满足要求,故所求概率为15;或考虑0999-中5的倍数有199个,减去099-中5的倍数有19个,故I 中含有因子5的数有180个,得概率为18019005=; ⑵满足百位与十位相等的数有:110112113119220221223229990991998,,,,,,,,,,,,,,,共9981⨯=个;满足百位与个数相等的数同理也有81个;满足十位与个数相等的数有100122133199,,,,,200211988,,,,共有9981⨯=个,故I 中恰有两个数码相等的概率为81327900100⨯=.大千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