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青霉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研究

合集下载

青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青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青霉毒素的研究现状摘要:本文从青霉毒素的种类、检测方法和消除方法三个方面综述近年青霉毒素的研究现状。

前言:霉菌毒素很容易直接通过农作物产品(如谷物、油料作物的籽实、坚果、咖啡等)、水果及果汁、饮料(白酒或啤酒)、调味品以及动物产品进入人得食物链,因此霉菌毒素污染食物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

霉菌毒素对农作物的污染给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因霉变而损失的粮食就占其总产量的2%左右,至于霉变对人畜引起的健康等危害,更是难以统计。

产毒霉菌主要包括六大类:曲霉菌属、镰孢霉菌属、青霉菌属、麦角菌属、葡萄穗霉菌属和内生真菌属,其中大多数产毒霉菌属于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孢霉菌属。

青霉菌属作为三类主要产毒霉菌之一,本文将对青霉毒素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青霉菌属概述[1]青霉菌属是一个数量多、种类复杂的霉菌家族,世界各地均存在这种霉菌,亚热带和温热带地区是其主要分布区域。

它们一般被看作是腐生生物,在营养物质的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温和低水活度(指产品蒸汽压与纯水蒸汽压的比值)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能够在大量的农作物上生存繁殖,有时还有有限的寄生现象。

由于青霉菌属比曲霉菌属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在温暖气候条件下的数量更大,因此农作物在储藏过程中更容易受到这种霉菌的污染。

青霉菌是真菌门、子囊菌纲、散囊菌科中的青霉菌属的种类,是橘子等水果、蔬菜、食品和衣物皮革上最常见的一类腐生菌。

青霉的菌落呈密毡状或松絮状,大多为灰绿色,菌丝与曲霉相似,但无足细胞,其分生孢子梗具有横隔,顶端不膨大,有扫帚状分枝,称为帚状枝。

帚状枝是由单轮或两轮到多轮分枝系统构成,对称或不对称,最后一级分枝称为小梗,小梗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青绿色。

着生小梗的细胞称梗基,支持梗基的细胞称为副枝。

由于分生孢子的数量很大,所以,此时青霉的颜色则由白色变成青绿色。

分生孢子散落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柑桔青霉病和绿霉病的特征及防治

柑桔青霉病和绿霉病的特征及防治

农业防治
加强果园管理,保持果园通风透光 ,避免湿度过大,同时加强肥水管 理,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绿霉菌的天敌如木霉等拮抗微 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 的使用量。
05
柑桔青霉病和绿霉病的防治案例
柑桔青霉病的防治案例
症状识别
青霉病通常在柑桔的果皮上出现不规则的软腐病斑,颜色多为淡蓝色或蓝绿色 ,并伴有辐射状霉层。
防治方法
使用抗病品种,如某些柑桔品种对青霉病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此外,加强果园 管理,保持果园干燥,减少果实损伤,以及在采摘和运输过程中避免果实受损 和感染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柑桔绿霉病的防治案例
症状识别
绿霉病在柑桔的果皮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颜色为淡黄色或黄绿色,并伴 有绒状霉层。与青霉病不同的是,绿霉病的霉层呈绿色。
生青绿色霉层。
病原菌
绿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是主要病原菌。
发生规律
多从伤口侵入,湿度大、温度 适宜条件下易发病。
传播途径
通过空气、水滴、土壤、工具 等传播。
02
柑桔青霉病和绿霉病的发病症状
柑桔青霉病的发病症状
01
02
03
发病初期
果实表面出现水渍状淡黄 色小斑点,果肉质地柔软 ,用手轻压有轻微弹性。
防治方法
除了加强果园管理和减少果实损伤外,绿霉病的防治还需要及时清理果园内的落 叶和落果,以减少病菌的传播。此外,使用抗病品种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
06
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
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
文献来源
文献筛选标准
防治方法参考
防治策略制定
为了研究柑桔青霉病 和绿霉病的特征及防 治方法,可以查阅相 关的文献和参考资料 ,包括学术论文、研 究报告、农业技术手 册等。

柑桔溃疡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柑桔溃疡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柑桔溃疡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柑橘溃疡病是柑橘类作物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它会对柑橘类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目前,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已经出现了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生物防治方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柑橘溃疡病生物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柑橘溃疡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是栅状疫霉(Phomopsis citri)和果实栅状疫霉(Phomopsis citrophthora),它们在柑橘树上形成溃疡病斑,严重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和产量。

这两种真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能够迅速繁殖并侵染柑橘树,因此控制这两种真菌对柑橘溃疡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1. 有益微生物防治有益微生物是指一些对植物有益的微生物,比如一些拮抗性细菌和真菌。

这些有益微生物能够通过竞争、拮抗和诱导植物防御系统等方式,抑制柑橘溃疡病的发生。

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一些拟青霉素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链格孢等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溃疡病菌的能力,可以作为柑橘溃疡病的生物防治剂使用。

一些具有拮抗活性的真菌,如三七青霉菌、镰刀菌等,也被发现可以有效地控制柑橘溃疡病的发生。

一些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有机物也成为了柑橘溃疡病生物防治研究的重点。

比如一些植物来源的挥发油、提取物和精油,以及一些微生物代谢产物等,都被证实可以抑制柑橘溃疡病菌的生长和侵染。

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对这些有机物的抗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尝试将其应用到柑橘溃疡病的生物防治上。

3. 基因工程防治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在柑橘溃疡病生物防治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一些具有抗病性的基因导入柑橘树中,从而提高柑橘树对溃疡病的抵抗力。

目前已有一些抑制病原真菌生长的基因被克隆出来,并在柑橘树中得到了应用。

这为柑橘溃疡病的基因工程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三、生物防治现状及展望目前,生物防治已经成为了柑橘溃疡病防治的一种重要方式。

柑橘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柑橘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柑橘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柑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生长期长、适应性广等特点,其受到的病虫害较多。

传统的病虫害防控方法主要是化学农药,但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因此,研究柑橘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成为了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

首先,来看一下柑橘常见的病害:1. 柑橘黄龙病柑橘黄龙病是由一种叫“假单胞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引起的病害,病菌侵入柑橘树的叶片、枝条和根系,导致树体黄化、落叶、死亡,对柑橘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绿色防控技术:(1)定期喷洒生物农药,如红霉素、链霉素等,可减轻病害,但难以根治。

(2)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改善土壤环境,可以提高树体的免疫力,减轻病害。

(3)若感染严重,需要采用热处理、放线菌等手段清除病菌。

柑橘黑心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果实内出现黑色腐烂,影响营养品质。

绿色防控技术:(1)喷洒益生菌、木醋液等生物农药,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杀死病原菌。

(2)在果树生长期间要注意营养平衡,避免果实受伤。

(3)合理使用生物肥料,提高果实抗病力。

柑橘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柑橘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质,对叶片造成伤害。

绿色防控技术:(1)使用硫磺、苯醚甲基等绿色农药进行喷洒。

(2)加强排水、通风,保持空气湿度适宜,减少病害发生。

(3)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提高树体免疫力。

柑橘象龟甲是柑橘上常见的害虫,会在柑橘树枝和果实表面形成龟甲状的半透明壳,对果实造成强烈的吸汁咬害。

绿色防控技术:(1)在开花前期喷洒有机磷类农药,并进行虫害监测,及时发现虫卵和若虫,进行打灰分。

(2)加强雨棚覆盖,减少虫害的寄生和传播。

(3)用黄色粘贴纸、草灰等物质进行诱捕。

2. 柑橘蚜虫柑橘蚜虫是柑橘上常见的害虫,会在柑橘树上大量繁殖,吸吮植物汁液,导致柑橘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总之,绿色防控技术在柑橘的病虫害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提高柑橘产量和质量。

柑橘绿霉病菌比较基因组及抗DMI杀菌剂机理研究

柑橘绿霉病菌比较基因组及抗DMI杀菌剂机理研究

柑橘绿霉病菌比较基因组及抗DMI杀菌剂机理研究我国是世界上柑橘种植和消费的主要大国之一,柑橘年产量超过千万吨。

柑橘绿霉病一直以来是困扰柑橘储藏、运输和销售环节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每年因绿霉病导致的柑橘产量损失高达百万吨。

目前对柑橘绿霉病的防治手段捉襟见肘,病菌抗药性产生的速率远超药剂更替的速率,对农业生产安全带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由于对病菌的侵染过程和杀菌剂作用机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如何有效提高病害的防治效果,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伤害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研究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柑橘绿霉病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系统了解了病菌的遗传组成,同时在获得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柑橘绿霉病菌抗DMI杀菌剂主要菌群的抗性调控机理。

研究结果如下:1.柑橘绿霉病菌基因组测序揭示大量次生代谢及细胞壁水解酶等基因家族的丢失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我们获得了约26Mb的柑橘绿霉病菌基因组序列,包含103个scaffold。

该基因组共编码约9,000个蛋白和162个tRNA。

重复序列约占整个基因组的1%。

通过与其他青霉菌、曲霉菌以及近缘的植物病原真菌比较分析后发现,柑橘绿霉病菌基因组更为紧凑,编码相对较少的基因。

基因组共线性和蛋白家族进化分析显示,柑橘绿霉病菌有100多个家族发生了明显的缩减,仅有两个家族发生了扩增。

通过对次生代谢物合成基因簇的预测,我们发现柑橘绿霉病菌中丢失了大部分毒素合成基因簇的关键合成基因,仅保留了一个完整的tryptoquialanine合成基因簇,这一结果解释了前人研究发现柑橘绿霉病菌毒素合成能力较弱的现象,同时也预示毒素跟病菌的致病能力并不相关。

通过碳氢化合物代谢相关酶的比较发现,柑橘绿霉病菌丢失了大量的细胞壁水解酶,这也可能是导致该病菌寄主范围较窄的原因之一。

2.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显示柑橘绿霉病菌在进化过程了丢失了内含子通过基因组测序数据的拼接和实验验证,我们得到了柑橘绿霉病菌的全长线粒体基因组,该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28,978bp,平均A+T含量为74.7%,共编码15个蛋白,27个tRNA,以及两个核糖体大、小亚基RNA基因。

膜醭毕赤酵母对柑橘采后青绿霉病害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

膜醭毕赤酵母对柑橘采后青绿霉病害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

膜醭毕赤酵母对柑橘采后青绿霉病害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柑橘是全球最重要的水果之一。

青霉、绿霉病是柑橘果实最主要的采后真菌病害,是造成腐烂损失的重要原因。

虽然化学杀菌剂可以有效的控制一部分微生物病害的发生,但它存在增强病原菌耐药性以及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等问题,所以人们一直寻找能够代替化学杀菌剂的控制病害的技术。

利用拮抗酵母来防治采后微生物病害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方法之一。

本研究以柑橘果实(Citrus reticulata Banco)为试材,研究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aefaciens)对柑橘青绿霉病害的防治效果以及拮抗机制。

主要讨论了膜醭毕赤酵母不同处理液、处理浓度、接种时间顺序对抑菌效果的影响以及酵母在果实伤口处的生长动态,并将酵母与一定浓度的外源化学物质进行复合,进一步考察酵母复合保鲜剂对柑橘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同时对可能的拮抗机制如竞争养分空间机制和诱导抗病性机制进行讨论。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离体条件下,无论是酵母与病原菌同孔或异孔生长,对青绿霉菌生长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说明酵母与青绿霉病原菌间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其抑菌机制可能是竞争养分空间机制。

另外,平板上酵母菌菌落周围无抑菌圈的现象可以得出该酵母不能产生抑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即该酵母没有抗生机制和重寄生机制。

(2)用1×108 CFU·mL-1的酵母悬浮液接种和浸泡柑橘果实的柑橘青绿霉病害发病率和病斑直径都小于对照,酵母浸泡处理果实的自然发病率也明显小于对照果实。

这表明,P.membranaefaciens对柑橘青、绿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潜力,其抑菌机制可能与营养竞争以及诱导抗病性有关。

(3)拮抗酵母的生防效果与拮抗菌液类型、处理浓度以及接种时间有关。

用不同类型的酵母处理液处理柑橘果实,发现热杀死液利培养滤液基本不能抑制病害,反而加重病害。

酵母细胞悬浮液和培养原液的控病效果较好,其中悬浮液的效果最优。

柑橘主要病虫害与绿色防控技术

柑橘主要病虫害与绿色防控技术

柑橘主要病虫害与绿色防控技术柑橘是一类常见的水果,在栽培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影响果实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护柑橘果树,农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柑橘的主要病虫害。

本文将介绍柑橘主要病虫害并提出绿色防控技术,以期给农民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柑橘主要病害(一)溃疡病溃疡病是柑橘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病害初期叶片表皮被病原菌侵染后产生小斑点,继而扩大形成病灶,最终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溃疡。

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叶片凋零。

该病害的发生主要与温度湿度、土壤肥力、树体条件等有关。

(二)黑胞病黑胞病是柑橘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发生在果实上。

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一些小黑斑点,随着病变的加重,这些斑点逐渐变大,最终形成黑色坑洼。

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果实褐化、变质、开裂,影响果实的品质。

(三)黄龙病黄龙病是柑橘类植物的一种严重病害,由细菌引起。

该病害会导致柑橘树叶片出现黄化、卷曲、脱落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果实的发育和品质。

(一)柑橘红蜘蛛柑橘红蜘蛛是柑橘类果树上的一种常见虫害,主要危害果树的叶片。

该虫的活动主要发生在干燥炎热的季节,常在叶片背面吸食叶肉汁液造成叶片黄化、脱落。

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果实减产,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品质。

(二)柑橘夜蛾柑橘夜蛾是柑橘类植物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果实。

成虫常在夜晚出现,以果实皮肤为食,导致果实受损变形,甚至腐烂。

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市场价值。

三、柑橘绿色防控技术(一)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引入天敌、捕食性昆虫等天然敌害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可以引入瓢虫、寄生性蜂等捕食性昆虫来控制柑橘红蜘蛛、柑橘夜蛾等害虫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二)生物肥料适当施用生物肥料是一种重要的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增强柑橘的抗病能力,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生物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的抗逆性。

柑橘、柚子青霉病和绿霉病的防治

柑橘、柚子青霉病和绿霉病的防治
柑橘、柚子青霉病和 绿霉病的防治
汇报人: 2023-12-07
目 录
• 柑橘、柚子青霉病和绿霉病概述 • 病原菌与发病条件 • 防治方法 • 防治实践与案例分析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柑橘、柚子青霉病和绿 霉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柑橘青霉病
由半知菌亚门真菌青霉菌引起, 主要危害果实,导致果皮软腐, 局部长出白色霉层,后期病部逐 渐产生灰白色粉状物。
增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通过种植一些对土壤有益的植物,如豆科植物等,来增加土 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合理使用杀菌剂
根据病害发生的情况和趋势,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 药剂,以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轮换使用杀菌剂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菌剂,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同时,应选择低毒、低残留 的杀菌剂,以保证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绿色防控技术
结合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建立综合性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实现柑橘、柚子 青霉病和绿霉病的可持续控制。
提高果农的防治意识与技术水平
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果农对青霉病 和绿霉病的认识和防治技术水平,使 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并采取 有效的防治措施。
VS
建立柑橘、柚子生产的标准操作规范 (SOP),规范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 防治,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
害的发生。
改善栽培条件
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以增强 树势,提高树体对病害的抵抗力。
果实采收和处理
采收时避免果实受伤,采后及时进 行清洁处理,去除果皮上的污染物 和病菌,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1热带作物学报,2001,23(2):41~47[8]陈春玲,赖钟雄1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特异蛋白的I EF 和S DS-P AGE 分析1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2,31(1):135~136[9]王凤华,赖钟雄,郑金贵,吕柳新1龙眼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RNA 研究初报1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30(4):561~562[10]陈春玲1龙眼体细胞胚胎成熟机理的研究1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11]Vasil,V 1and I 1K 1Vasil,1980:Is olati on and culture of cerealp r ot op lasts Part 21Embryogenesis and p lantlets f or mati on fr om p r ot o 2p lasts of Penniseiium Theor 1A ppl 1Genet 1,56:97-9936(3):175~180[12]赵洁,程井辰1石刁柏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细胞组织学研究1植物学报,1992,34(7):491~495[13]张新英,黄亚斌,尹光初,等1离体培养下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学研究1植物学报,1992,34(3):214~218[14]郝建平,周小梅,李宝平,等1蛇床幼茎离体培养中体细胞胚胎形成的观察1武汉植物学研究,1994,12(3):247~250[15]郝建平,周小梅,李绍清1茴香组织培养中体细胞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1实验生物学报,1995,28(3):399~347[16]李惠芝,庞长民,杜勇军,等1福录考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观察1云南植物研究,1996,16(3):341~344[17]L i pavska H,Svobodova H,A lbrecht ova J,Kum styr ova L,Vag 2ner M,Vondrakova 1Z 1Carbohydrate status during s omatic e mbryo maturati on in Nor way s p ruce I n V itr o Celluar and Devel opmental B i 2ol ogy Plant 12000,36(4):260~267柑桔青霉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研究3陆宁海 徐瑞富 吴利民 田雪亮(河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系,新乡453003) 3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学院青年科学资助项目(编号030109) 作者简介:陆宁海(1976-),男,甘肃人,讲师,主要从事果树病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2004-09-29摘 要 温度与保湿时间对柑桔青霉病菌(Pen icillium ita licum W eh mer )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

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54h;20~25℃时潜育期仅为6~8h;而低于5℃时果实不发病。

保湿时间愈长,愈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最少保湿时间为6h 。

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20~25℃、24~48h 。

不同菌龄的柑桔青霉病菌对柑桔的致病力也有差异,培养8d 和12d 的菌株致病力较强,培养16d 的次之,培养5d 和20d 的致病力较差。

关键词 柑桔;青霉菌;侵染;致病性 柑桔青霉病是柑桔果实在贮藏运输期间发生严重的病害之一。

据统计,造成的损失一般为10%左右,有的高达30%以上,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商品价值。

谢永红等2003年报道了Fludi oxonil 对柑桔青霉病的抑制效果[1],罗永兰等2000年报道了柑桔青霉病菌的寿命与窖、库消毒剂的筛选[2]。

但是在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发生流行规律、侵染条件、致病性和防治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相关的报道也很少,难以有效指导防治。

为此,2003-2004年对该病原菌的侵染条件和致病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1 病原菌来源从发病的柑桔果实上以常规方法分离病原菌[3]。

用无菌水洗下分生孢子,将稀释后的孢子悬浮液涂于琼脂平板表面,在显微镜下挑取分生孢子置于P DA 培养基平板上,再经过分离培养获取该病原菌的纯系病原。

112 病原菌侵染条件试验11211 侵染途径 果实表面用清水洗净,再用011%次氯酸钠消毒,然后用自来水冲洗数次。

风干后,用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为1×106个/m l )按下列方法接种:(1)针刺法,用消毒的针在孢子悬浮液里浸蘸数秒,然后在果实上针刺接种,为保证供试果实发病均匀一致,每果接种10针,接种深度基本一致,以刺破果实表皮为度;6(2)喷雾法,将孢子悬浮液均匀地喷在果实表面上;(3)浸泡法,将果实在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中浸泡5m in;(4)涂抹法,将孢子悬浮液均匀地涂抹果实表面。

接种后套袋保湿24h,将果实置于20~25℃的光照培养箱中。

每个处理30个果,重复3次,7d后观察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

11212 温度 用病原菌的孢子悬浮液进行针刺法接种,接后套袋并在每袋中加湿棉球保湿,分别置于5、10、15、20、25、30和35℃的光照培养箱中,每个处理30个果,重复3次。

逐日观察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和潜育期。

11213 保湿时间 用病原菌的孢子悬浮液进行针刺接种,设保湿时间分别为6、12、18、24、36、48h,毕后移去塑料袋,将果实置于20~25℃的光照培养箱中。

每个处理30个果,重复3次,7d后观察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

113 病原菌致病力试验11311 病原菌致病症状的动态变化 用病原菌的孢子悬浮液进行针刺法接种,接后置于25℃的光照培养箱中,保湿48h,逐日观察发病情况。

11312 不同菌龄病原菌的致病力 将培养5、8、12、15和20d的菌株,分别编号为5、8、12、15和20dp,制成孢子悬浮液进行针刺法接种,接后置于25℃的光照培养箱中,保湿48h,分别在4、7、10d后观察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

2 结果与分析211 侵染途径对病原菌侵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方法对病原菌侵入有很大的影响。

针刺法接种后,发病率高达100%,而浸泡、喷雾和涂抹法接种后果实均不发病,由此表明,柑桔青霉菌是通过伤口侵染的。

212 温度对病原菌侵入的影响表1 温度对病原菌侵入的影响温度(℃)5101520253035病果数0372528208发病率(%)01010231383139313661726167潜育期(h)-5424861218 由表1可知,温度对病原菌的萌发、侵入以及扩展影响较大,20~25℃时最适合发病,发病率达8313%~9313%,潜育期仅为6~8h;当温度为10℃时,潜育期达54h,且发病率仅为10%;而当温度低于5℃时,果实不发病。

213 保湿时间对病原菌侵入的影响图1 保湿时间对病原菌侵入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保湿时间对病原菌的侵入也有较大影响,当保湿时间较长时,发病率较高,而保湿时间较短时,发病率较低。

保湿时间6h,发病率仅为7%,保湿48h,发病率高达9215%。

214 病原菌致病症状的动态变化表2 病原菌致病症状的动态变化时间(d)123456789101112病斑直径(mm)121524163215441660157510771278167915801580158015主要症状水渍状斑白色菌丝青色霉层全果腐烂 表2显示,发病1~2d果皮软化,呈水渍状,色泽比健果果皮略淡,以手指轻压易破裂;3~4d 病斑中央开始长出白色菌丝;5~9d迅速扩展为白色圆形霉斑,接着又从霉斑中部长出青色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10d后全果腐烂。

病原菌在初期生长速度较慢,4~5d后生长速度加快,病斑迅速扩展。

215 不同菌龄病原菌的致病力7 图2 不同菌龄Pen icillium ita licum W eh mer 的致病力 图2表明,不同菌龄的Penicillium ita licum W e 2hmer 对柑桔的致病力也有差异。

培养8d 和12d 的菌株致病力较强,培养16d 的次之,培养5d 和20d 的致病力较差,接种10d 后的发病率分别为8615%、6215%、4515%、3815%和713%。

3 讨论311 柑桔青霉病是由Penicillium italicum W ehmer所致,该病原菌不仅致病力强,且条件适宜时潜育期短。

最适的发病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20~25℃、24~48h,在常温和较长时间的封闭储藏条件下就可以侵入至发病,这可能是导致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312 培养时间不同的病原菌致病力有明显的差异,当超过一守时限后,培养时间越长,致病力越弱以至消失,这可能与其分生孢子寿命有关[2]。

参考文献[1]谢永红、瓯毅,等1Fludi oxonil 对柑桔果实贮藏病害的抑制效果[J ].西南园艺,2004,32(1):1~2[2]罗永兰、张志元,等1柑桔青霉病菌的寿命与窖、库消毒剂的筛选[J ].浙江柑桔,2000,17(4):16~17[3]方中达1植病研究法[M ]1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1998[4]徐秉良1苹果链格孢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7(1):43~47[5]沈素文1史建荣,等1菌龄与温度对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的影响[J ]1江苏农业科学,1997,6(1):35~36[6]魏景超1真菌鉴定手册[M ]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多效唑对板栗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刘腾火 涂宏英 童以松(长汀县农业局经作站,366300)摘 要 5年生板栗结果树在花穗米粒大小时喷施2000×10-6多效唑,可显著增加雌花数,提高板栗产量;在6月初喷施1000×10-6、1500×10-6多效唑,可明显抑制板栗新梢生长,抑制顶端优势,促进中、下部芽萌发,增加枝梢数量,促进花芽形成。

关键词 多效唑;板栗;产量;枝梢生长;花芽形成 收稿日期:2004-08-20 长汀县现有板栗6618hm 2,主要品种是处暑红、九家种、油光栗、魁栗、焦扎、短扎等。

全县板栗投产面积4200h m 2,年产量2800t,667kg/h m 2,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差。

究其原因,主要是板栗为顶端优势极强的树种,初结果树所形成的枝条不充实,结果枝营养积累少,造成雄花枝多雌花枝少。

为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2001—2003年进行了喷施多效唑的试验,探讨应用多效唑的最适时期与适宜浓度,旨在为生产上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多效唑为15%可湿性粉剂,由湖南冷水大乘资氮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地设在古城镇青山村经作站板栗良种示范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