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中的答案
八年级生物课后练习答案

八年级生物课后练习答案【篇一:八年级生物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1】xt>p7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择填入括号内。
腔肠动物( abe )扁形动物( acd ) a、没有腔门;b、有刺细胞核;c、大多数各类自体扁平b、d、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的;e、自体呈辐射对称。
2、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答:水螅生活在清洁的淡水中,若以前能收集到,现在收集不到,最可能的原因是水环境受到了污染。
3、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为什么?答:不安全,因为在生鱼的体内会寄生很多寄生虫,人若动物若是食用了未煮熟的含有寄生虫的鱼虾,就会感染。
p11答:根据自体是否分节,是否有刚毛各疣足等运动器官来判断。
线形动物自体细长,自体没有环节状,而环节动物自体是由许多环节构成。
7、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来这是为什么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答: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因缺少氧气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如果农田中蚯蚓消失了,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因为蚯蚓不但能疏通土壤,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p15p17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节肢动物11、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处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处?答:(1)相同点: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2)不同点: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范围;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处骨骼分节,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12、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大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答:繁殖能力强调;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切节,运动更灵活的;感官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型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等等。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习题解答观察与思考1.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2.不能。
因为各种鳍往往同时运动,仅靠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很难分辨出各种鳍分别起什么作用。
探究1.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后,鱼体左右摇摆不定,不能掌握平衡,可见胸鳍或腹鳍起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
(2)当鱼的背鳍被捆绑后,鱼体会因失去平衡而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可见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3)通过捆绑鱼的尾鳍或模拟实验,证明鱼的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可以决定运动的方向。
2.不完全。
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的运动主要靠躯体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运动的动力,各种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
3.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如科学家用模拟大气产生的条件做生命起源的实验;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用模拟宇航员做拟人试验等。
与直接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的优点是:(1)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2)模拟实验是将模型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观察与思考1.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八年级生物上册书本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书本参考答案观察与思考1.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2.不能。
因为各种鳍往往同时运动,仅靠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很难分辨出各种鳍分别起什么作用。
探究1.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后,鱼体左右摇摆不定,不能掌握平衡,可见胸鳍或腹鳍起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
(2)当鱼的背鳍被捆绑后,鱼体会因失去平衡而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可见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3)通过捆绑鱼的尾鳍或模拟实验,证明鱼的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可以决定运动的方向。
2.不完全。
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的运动主要靠躯体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运动的动力,各种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
3.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如科学家用模拟大气产生的条件做生命起源的实验;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用模拟宇航员做拟人试验等。
与直接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的优点是:(1)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2)模拟实验是将模型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观察与思考1.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2.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
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八年级上册生物答案

《知识与能力训练?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单选题:1.C 2.D 3.B 4.A 5.D 6.D 7.B 8.B 9.C 10.C 双选题:11.AD 12.AB
填空题:
13.口口腔肠口肛门
14.人吸血扁形寄生钉螺人
15.(1)口食物由口进入消化腔,食物残渣也由口排出体外(2)触手捕食
(3)刺细胞射出刺丝,注射毒液(4)芽体新的水螅
16.(1)不是珊瑚不是珊瑚虫,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
(2)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能排出废物、能生长繁殖
(3)温度、光照、水分、空气、珊瑚虫、鱼等
(4)因为珊瑚和藻类共同生活,而藻类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单选题:1.B 2.A 3.C 4.A 5.D 6.C 7.A 8.B 9.D 10.D 双选题:11.CD 12.AB
填空题:
13.肌肉刚毛体壁
14.(1)雄虫雌虫(2)人体小肠内(3)受精卵(4)受精卵蛔虫卵感
染性(5)饮食卫生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和管理好粪便
15.(1)口体节环带刚毛(2)前此端有口和环带(3)不灵敏灵敏
16.(1)使蚯蚓能正常呼吸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
(2)粗糙的纸板上在粗糙表面,刚毛能起到支撑作用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单选题:1.A 2.C 3.C 4.B 5.A 6.A 7.C 8.D 9.A 10.C 双选题:11.AC 12.BC
填空题:
13.(1)翅上有网状翅脉,加强了翅的坚固性;此外还有翅斑,增加了翅的强度
(2)肌肉(3)神经系统
1。
[原创]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
![[原创]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222171af45b307e871979f.png)
[原创]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部分答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后题生物复习步骤:1、认真看书,熟悉教材。
2、课后习题。
选择题注意答案内容,不能死记;简述题答案见下面。
3、见综合练习。
P9 1、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陆地,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B ]A(没有根、茎、叶 B(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C(体内无输导组织 D(不能开花、结果2、现在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植物类群是【A】A(被子植物 B(藻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裸子植物3、下列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B】A红桧 B 桫椤 C 荷叶铁线蕨 D 龙棕4、请比较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填写下表5、许多珍稀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请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植物。
P8某些植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加之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数量急剧减少,成为珍稀植物。
例如:银杏具有观赏价值,金花茶的果实可以榨油等。
思维拓展1、如果有媒体报道说,在某地发现了一种高达3米的苔藓植物,你会不会相信,为什么,答: 不相信。
苔藓植物没有输导组织,根本无法将水分等输送到较高的部分。
2、浮萍是一种生活在池塘等水体中的小型植物,仅由几片小叶和须根组成,但它是一种被子植物(由此你能推测它的主要特征吗, 答: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P18 先仔细看鲫鱼的构成。
鲫鱼的哪些特点与它的水生生活相适应,身体流线型,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身体两侧有感觉器官侧线,有鳍,体内有鳔等。
P251、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腔肠动物都可以食用B.扁形动物都是寄生虫C.线形动物有口有肛门D.环形动物都生活在土壤里2、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C]A(具有外骨骼 B(具有贝壳 C(身体分节 D(足分节 4、下列叙述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1)蝴蝶、蜈蚣、蚂蚁和会织网的蜘蛛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昆虫((__错____)蝴蝶和蚂蚁具有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等特征,所以它们都属于昆虫,而蜈蚣和蜘蛛它们的身体有许多体节组成的,蜈蚣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没有复眼,属于蛛形纲,蜈蚣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有很多足,属于倍足纲,故它们不属于昆虫( 故答案为:×;因为蝴蝶和蚂蚁是昆虫,而蜈蚣和蜘蛛不属于昆虫((2)越低等的动物,数量越少,这是因为它们不适应环境。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19-20

第19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什么叫做生殖?生殖是指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
2.※※(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的?包括睾丸(也叫男性的性腺,是男性主要的性器官;其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附睾、输精管(功能是输送精子)等。
(P65图19-2)。
3.※※(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的?包括卵巢(也叫女性的性腺,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其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功能是:输送卵细胞;也是受精作用的场所)、子宫(功能是: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功能是:胎儿产出或称分娩的通道)等。
(P66图19-4)。
4.※(描述)人体的受精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成熟的卵细胞在输卵管上部与精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5.※(描述)人体胚胎的发育是如何进行的?受精卵分裂形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分化到第二个月末有点像人形,形成胎儿。
总的发育280天成熟从阴道分娩出来称为婴儿,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的卵黄;而胚胎在植入子宫内壁后,则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养料和氧气,并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6.青春期发育有何特点?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的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即性器官的发育及第二性征的出现,这是青春期最突出的标志性特征)。
7.※(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特点?很多昆虫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生理、习性发生显著变化,即称为变态发育。
8.※(举例)说出什么是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叫做不完全变态。
如蝗虫、蟋蟀、蜻蜓、椿象、螳螂等。
9.※(举例)说出什么是完全变态?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叫做完全变态。
如蚕、蜜蜂、蝴蝶、蚂蚁、苍蝇等。
10.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有何异同点?相同点----都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同点----完全变态多经历了蛹期。
11.※(描述)两栖动物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如何进行?(1)鸣叫雌雄抱对;(2)水中产卵细胞和精子;(3)体外受精;(4)胚胎体外发育;(5)幼体(蝌蚪)变态发育成成蛙。
人教版初二上册(八年级上)生物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八年级上)生物课后习题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入括号内。
腔肠动物(ABE ) 扁形动物( ACD )A.没有肛门;B.有刺细胞; C.大多数种类身体扁平; D.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身体呈辐射对称。
2.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水螅通常生活在清洁的淡水中,若水体受到污染,水螅无法存活,则采集不到水螅。
3.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为什么?答:不安全。
因为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华枝睾吸虫的幼虫,若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会感染华枝睾吸虫病。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线形动物都是寄生的。
( × )(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
(× )2.以下动物中,( BEF )属于环节动物,( ACD )属于线形动物。
A.蛔虫; B.蚯蚓; C.小麦线虫; D.丝虫; E.蛭; F.沙蚕。
3.如何区别某个动物是环节动物还是线形动物?答:根据动物的身体是否分节,是否具有刚毛和疣足等运动器官,来作出判断。
4.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答:下雨后,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
如果农田中没有了蚯蚓,农作物的生长有可能受影响。
因为蚯蚓可以松土,改善土壤成分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 A.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B.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后习题及答案PPT整理版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X)
(2)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X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食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青蛙 蜥蜴
体表覆盖鳞片 皮肤湿润,可辅助呼吸 产的卵具有坚韧的卵壳 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 地上 终生生活在陆地上
3、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他们在 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地肺都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他们在 结构上的共同点是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积大,内部含有丰富的毛细血 管
3、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 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 鱼便停止了浮头。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呼吸作用的和光合作用的 知识,思考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在夜晚时,由于缺少阳光的照射,池塘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 氧气,而且鱼和藻类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在黎明 时池塘水中含氧量最少。这时,鱼因为缺氧,便出现浮头,甚至跳出水 面的现象,试图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天亮以后,由于池塘中的藻类可以 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池塘水中的氧含量大大增加,这时,鱼可 以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便停止了浮头现象。
4、蛇没有四肢,但它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
蛇虽然四肢退化,但身体表面覆有鳞片,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 卵表面有坚硬的外壳,符合爬行动物主要特征,所以蛇是爬行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中的答案第一章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3页:想一想,议一议海葵的食性很杂,包括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等。
这些动物被海葵的刺丝麻痹之后,由触手捕捉后送入口中。
在消化腔由分泌的消化酶进行消化,养料由消化腔中的内胚层细胞吸收,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4页:讨论题1、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这样的体形称为辐射对称。
由于水螅是附着生活的,而猎物和捕食者可能是来自各个方向的,这种体形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2、在水螅的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
当水蚤碰到刺细胞时,刺细胞会射出刺丝,把毒素注入水蚤体内,使它麻醉,然后用触手把水蚤送到口中,水蚤从口中进入水螅的消化腔,被内胚层细胞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
7页:练习2、水螅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茂盛的清洁淡水中,如果以前能够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不到,最可能的原因是水环境受到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等的污染。
3、不安全。
因为在生鱼的体内会寄生有很多寄生虫,人或动物若是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该寄生虫的鱼虾,就会感染。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8页:想一想议一议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里。
儿童因卫生习惯差更易感染蛔虫病。
10页:讨论题1、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两侧不对称。
2、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
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使身体有所支撑,蚯蚓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并以刚毛相配合,来完成它的运动。
3、蚯蚓体壁的黏液可以使体表保持湿润。
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蚯蚓的体壁中分布有毛细血管,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
大气中的氧气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
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
11页:练习3、根据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来区分。
线形动物身体细长,消化管的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身体没有环状的体节。
而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
4、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如果农田中蚯蚓消失了,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因为蚯蚓不但能疏松土壤,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12页:想一想议一议不会。
这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靠斧足完成运动。
斧足肌肉的收缩使身体缓慢地移动。
12页:观察与思考1、贝壳对内部柔软的身体起到保护的作用。
2、例如,河蚌通过斧足的舒缩产生运动。
通过鳃完成呼吸。
3、例如,在河蚌身体的前端有口,口的两旁各有一对三角形的触唇,触唇上生满了纤毛。
纤毛不停地颤动,使流经口旁的水里的微小生物进入口里,再进入胃肠进行消化。
14页:观察与思考讨论2、蝗虫与瓢虫相似,它们都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
共同具有的特征:体表具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身体分头、胸、腹,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
3、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7页练习:4、贝壳位于软体动物的外面或形成内壳,它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它对柔软的身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体表贝壳退化的软体动物,其运动速度加快,但失去了贝壳的保护,而贝壳在外的软体动物运动很慢,但能得到贝壳的保护。
昆虫的外骨骼能够保护内部柔软的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但外骨骼不随着昆虫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昆虫在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第四节鱼19页想一想议一议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鱼的运动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故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
22页:讨论1、鱼的外形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游泳时水对它的阻力。
2、不全面。
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的运动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的动力,其他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只有极少数的鱼,只靠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
3、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丝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4、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
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中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当鱼离开水时。
鳃丝则相互粘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而死。
24页练习2、章鱼、墨鱼、鱿鱼不是鱼是软体动物;带鱼是真正的鱼。
3、在夜晚时,由于缺少阳光的照射,池塘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鱼与藻类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
因此,在黎明时池塘中含氧量最低。
这时,鱼因为缺氧便出现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试图从空气中吸取氧气。
天亮以后,由于池塘中的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池塘中氧含量大大增加,这时,鱼可以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便停止了浮头现象。
4、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丝流出鱼体的水与由口流入鱼体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设计实验证明:把鱼放在BTB溶液中,由于BTB溶液遇到二氧化碳时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所以注意观察BTB溶液的颜色变化,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呼出了二氧化碳,若没发生这样的变化,则说明没有呼出二氧化碳。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25页:想一想议一议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这样的动物为两栖动物。
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乌龟无论成体还是幼体都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生殖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比两栖动物要高等。
观察与思考1、青蛙背部的皮肤呈黄绿色,间有黑色斑纹,腹面呈白色。
青蛙身体表面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是一种保护色。
2、柔软而湿润。
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
3、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强大,趾间有蹼,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同时也可以在水中游泳。
29页练习3、鱼的鳃是由鳃丝构成的,鳃丝中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青蛙和蜥蜴的肺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青蛙的皮肤里也密布着毛细血管,这些都有利于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4、蛇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5、一方面人们的乱捕滥杀导致青蛙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水环境的污染也会影响到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第六节鸟30页:想一想议一议鸟的全身可以说都是为了飞行而设计的,从它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以及生理功能,都适合它在天上飞行,并不只是有翅膀的缘故。
人不是鸟类,不具备鸟的适于飞行的特征,即使缚上翅膀也不会像鸟一样飞。
也是不一样的。
鸟足的特征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例如:丹顶鹤属于涉禽类,生活在水边,足细长,适宜在浅水中捕食;野鸭属于游禽类,脚短,趾间有蹼,适于游泳;金雕属于猛禽类,脚强大有力,趾硬而锐利,适于捕食禽肉类;啄木鸟属于攀禽类,脚短健,两趾向前,两趾向后,善于攀木。
3、表格中这些鸟的体形都是流线型,利于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羽毛展开呈扇形,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这些特点都适合飞行。
34页:练习3、不会。
鸟类(如麻雀和家鸽)似乎总是在不停地找食吃,是因为鸟类飞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它们的食量都很大。
但是由于鸟类的消化系统结构完善,消化功能强,食物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残渣,并且很短的直肠可使粪便随时迅速排出。
因此,鸟类不会因取食增加重量而影响飞行。
4、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产生的空气阻力;翅膀是鸟类的飞行器官,翅膀上长有利于飞行的羽毛;有的骨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既增加了强度又减轻了重量;在龙骨突的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胸肌,为鸟的飞行提供持久的动力。
在进化过程中,鸟的许多结构有利于减轻自己的体重以适应飞行,如无齿、直肠短、无膀胱等,直肠短使其粪便无法在体内贮存而随时排出体外,另外,鸟在飞行中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因此鸟有气囊,气囊不仅能减轻体重,散发热量,同时也能完成双重呼吸,保证鸟飞翔时对氧的需求。
因此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是非常确切的。
第七节哺乳动物36页:想一想议一议:哺乳能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成长,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8页:观察与思考讨论1、兔和狼的牙齿都有门齿和臼齿。
2、狼有犬齿,兔没有犬齿。
狼有犬齿与它是肉食性动物有关。
兔属于植食性动物,故无锋利的犬齿3、牙齿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39页:练习3、“鲸”虽然终生生活在水中,但是它用肺呼吸,胎生并哺乳,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4、原因: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
人类应该有效合理地对有害动物加以控制,控制数量、繁殖发育、栖息地等,使其不泛滥,又不影响生态平衡。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42页:想一想议一议昆虫依靠三对足和两对翅完成运动;鱼通过鳍可以在水中游泳;鸟有翅膀,可以在空中展翅飞翔;哺乳动物靠四肢支撑身体完成运动。
运动的形成主要是骨骼肌受到神经系统传来的刺激而发生收缩,牵动骨绕过关节活动,因此,本质上运动是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控制。
43页:讨论1、肌肉由肌腹和肌腱组成,附着在骨上。
肌腱跨过关节将相邻的骨连接在一起,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称为骨连结,能活动的连结称为关节,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产生运动。
2、关节在运动中起到支点的作用。
相当于门的合页,也就是门轴部分。
3、蚯蚓的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4、人体有关节的部位很多,主要分布在四肢上,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等都容易受伤。
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戴护腕、护膝等。
45页:练习4、鸟的胸肌的两端都不附着在胸骨上。
如果某一肌肉的两端都附着在同一块骨上,对运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5、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47页:想一想议一议乌鸦的这种行为属于后天的学习行为。
是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49页:讨论1、在描述的动物行为中,资料2、3、5是先天性行为,1、4、6是学习行为。
2、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可以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如初生的小袋鼠发育很不完全,如果它不具备爬向母亲育儿袋的本能,就不可能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