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教学大纲
《森林培育学》教学大纲

森林培育学ASilvicultureA课程代码:s01a0104p1理论学时数:60实践/实验:48学时学分数:6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学期:5-6主讲教师:马履一编写日期:2012年12月1日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森林培育学A》是林学专业最主要的骨干课程之一,是林学专业学生了解生产实践和森林培育基本原理的主要途径,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森林培育学A》是林学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之一,与《森林经理学》、《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构成森林培育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森林培育学》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森林培育过程的主要原理和重要的技术要点,充分认识森林培育过程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国际和国内热点,是林学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之一。
该课程对林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起到骨干支撑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绪论(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程的性质、意义、内容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基本要求:掌握森林培育学的概念,森林培育学在林业生产重的地位与作用2、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2)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3)森林的生产功能及其调控基本要求:了解林木个体、群体生长发育过程,重点掌握森林生产力调控的途径。
3、森林立地(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2)森林立地因子概述(3)森林立地质量评价(4)森林立地分类(5)森林立地生产力维持(6)造林地的种类基本要求:了解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过程以及造林地种类,悉立地衰退的原因、控制途径(难点),重点掌握森林立地相关概念,掌握立地因子类型,掌握基本概念:立地、森林立地、立地因子、森林立地类型、立地质量,掌握立地生产力维持途径与方法,立地因子、立地因子评价方法(难点)。
4、造林树种选择(讲课4学时)教学内容:(1)林种规划与林种规划(2)树种选择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林业区划、林种区划方法、内容,各大区主要造林树种,掌握树如何正确统筹树种选择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难点),重点熟悉各林种树种选择应该考虑的因素,重点掌握适地适树途径与方法,熟悉树种选择的基础。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
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
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绪论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
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第二章苗木培育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种子休眠机制、苗木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种子催芽处理方法和主要类型苗木的培育技术。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森林培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良种选育、种苗生产、森林营造和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掌握营林生产的一般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林木良种选育的知识,掌握种子生产的知识。
2. 掌握壮苗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3. 掌握人工林、林种营造、树种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4. 掌握森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采伐作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5. 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会识别本地区造林种子,掌握种子品质检验技术。
2. 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苗木的培育技术、林木修剪技术和嫁接技术。
3. 初步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林种的营造与培育技术。
4. 基本掌握抚育间伐、主伐更新、森林采伐、林分改造和次生林经营等作业技术。
5. 初步具有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和森林经营作业设计的能力。
6. 会使用本地区常用的种苗、造林和抚育机具。
7.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热爱林业、献身林业的思想品质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
2.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1.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3.理解本课程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森林培育学的现状。
难点: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
第二章良种选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引种的概念、意义,掌握良种选育的方法,掌握杂交育种二、教学内容1. 引种外来树种的概念、引种的意义、影响引种成功的主要限制性生态因子。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良种选育、种苗生产、森林营造和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掌握营林生产的一般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林木良种选育的知识,掌握种子生产的知识。
2. 掌握壮苗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3. 掌握人工林、林种营造、树种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4. 掌握森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采伐作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5. 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会识别本地区造林种子,掌握种子品质检验技术。
2. 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苗木的培育技术、林木修剪技术和嫁接技术。
3. 初步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林种的营造与培育技术。
4. 基本掌握抚育间伐、主伐更新、森林采伐、林分改造和次生林经营等作业技术。
5. 初步具有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和森林经营作业设计的能力。
6. 会使用本地区常用的种苗、造林和抚育机具。
7.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热爱林业、献身林业的思想品质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
2.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1.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3.理解本课程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森林培育学的现状。
难点: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
第二章良种选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引种的概念、意义,掌握良种选育的方法,掌握杂交育种二、教学内容1. 引种外来树种的概念、引种的意义、影响引种成功的主要限制性生态因子。
引种和乡土树种的概念、引种成功的标志、引种的原则。
森林培育学自己整理教学提纲

森林培育学自己整理森林培育学一、名词解释1、种源:是指某一批种子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种子的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某些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暂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自然现象。
3、花芽分化: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以后,成花诱导激素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顶端分生组织就朝成花的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花原基,再逐渐形成花,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4、轮作:是用生物的方法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状况措施。
5、假植:是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暂时埋植,以防根系干燥,保护苗木活力。
6、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7、适地适树:就是指将树木栽植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
即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林学特性与该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
8、种子的成熟:就是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和胚乳的过程(胚根、胚芽、胚茎和子叶)。
9、人工林:是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10、森林潜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11、种子园:由人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从一共同的细胞或植株繁殖得到的一群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或植株)或子代家系(经过子代测定后所选择出的优良子代)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林木种子的场地。
12、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
13、半活期:指种子群体中50%种子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14、现实生产力: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
15、安全含水量:在贮藏期间,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含水量称为安全含水量。
16、千粒重:在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森林培育学大纲

《森林培育学》大纲
一、林木种苗培育
1.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2.种子催芽原理及常用方法
3. 林木种子品质检验
4. 苗木的分类及其特征
5. 工厂化育苗和大田育苗技术
6. 容器育苗关键技术
7. 苗木出圃质量要求
二、森林结构与功能
1.森林立地主导因子及立地分类方法
2.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3.密度结构作用规律及确定方法
4.纯林和混交林特征
5.如何处理好树种间种间关系
三、森林营造技术
1.造林地种类及常用整地方法
2.常用造林方法及特征
3.覆盖、菌根、保水剂等新技术在造林上的应用
4.封山育林的作用及措施
5. 北方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四、森林经营技术
1.林木分级及采伐木选择技术
2. 抚育采伐的种类与方法
3.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
4. 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
5. 低效林的形成与改造技术
五、森林主伐更新技术
1.森林主伐与抚育采伐之间的关系
2.皆伐与更新技术
3.渐伐与更新技术
4.择伐与更新技术
六、林业生态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3.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5.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6.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
森林培育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森林培育课程整体设计⽅案《森林培育》课程整体设计⽅案⼀、课程定位《森林培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通修专业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具备⾼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林业专门⼈才所必需的森林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掌握营林⽣产的⼀般技术,为学习专门化⽅向的课程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森林培育》是研究森林良种选育、良种⽣产、壮苗培育、⼈⼯林营造和森林抚育采伐及各林种造林调查规划设计全过程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科学。
⼆、课程设计理念《森林培育》是由原《造林学》、《经营学》、《育种学》三门教材,有机整合综合化教材,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训练为主体”的职教理念,内容以培养学⽣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和创业能⼒为⽬标,以森林培育的全过程为主线,充分反映林业⽣产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门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教材理论部分以够⽤为原则,压缩基础理论课时⽐重,提⾼实践课时⽐重,同时加⼤实验、实训指导的⼒度,增加学⽣的⾃主动⼿操作时间,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增补现代林业知识,缩短教材与实践的距离,提⾼学⽣毕业后对⼯作的适应性。
四、课程内容设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本着必须、够⽤的原则进⾏设置。
总课时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课堂实验18课时,教学实习30课时,机动2课时),五、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中教材内容上,本课程内容包括林⽊遗传改良,林⽊良种⽣产,壮苗培育,⼈⼯林营造和森林抚育采伐等五部分组成,既有原《林⽊育种学》、《造林学》、《森林经营学》三门课程组成《森林培育学》,它不是简单组合,⽽是⼀门综合化课程,它紧紧围绕岗位职业能⼒来取舍每个知识点,如林⽊育种学中遗传部分,表型测定等过深内容被删除,原林⽊育种学与原造林学中林⽊良种⽣产基地重复部分合并,增补封⼭育林、⼯程造林等内容,课程各章节内容,充分反映林业⽣产技术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艺和新⽅法。
森林培育课程复习提纲

《森林培育学》提纲一、名词解释森林培育工程造林立地条件立地指数森林立地类型适地适树林种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纯林混交林森林生产力种源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生理成熟形态成熟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种子安全含水量苗圃播种育苗容器育苗营养繁殖育苗林分密度造林密度森林主伐森林更新二、简答题2. 简述适地适树的概念及其途径。
3. 简述防护林中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4. 简述林分密度的作用。
5. 简述混交林培育的意义及其优点的相对性。
6. 简述树种混交的主要类型并各举出2~3例。
7. 简述林木群体生长发育6个阶段的特点及培育关键技术要点。
8. 请问种子储藏有哪些方法,分别适合什么类型的种子?9. 简述种子休眠的主要类型及催芽方法。
10.简述一年生播种苗的4个生长时期的特点及其育苗技术要点。
11.简述扦插苗的4个生长时期的特点及其育苗技术要点。
12.简述容器育苗的优缺点。
13.简述造林整地的作用与主要方式的特点。
14.简述造林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5.简述林地管理和林木管理有哪些主要工作环节。
16.简述森林抚育采伐的目的与意义。
17.简述生长抚育4种主要方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18.简述3种森林主伐方式及3种更新方式的概念。
1.概念: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立地质量立地条件立地质量评价立地指数森林立地类型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的对象可以是人工林,也可以是天然林。
森林培育学:研究森林培育过程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森林培育学与造林学:森林培育学原称造林学,但从字面看其有局限性。
造林学人工造林痕迹较重,且从字面含义上很难包括森林培育中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等重要内容。
防护林: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培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良种选育、种苗生产、森林营造和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掌握营林生产的一般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林木良种选育的知识,掌握种子生产的知识。
2. 掌握壮苗培育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3. 掌握人工林、林种营造、树种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4. 掌握森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采伐作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5. 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会识别本地区造林种子,掌握种子品质检验技术。
2. 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苗木的培育技术、林木修剪技术和嫁接技术。
3. 初步掌握本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林种的营造与培育技术。
4. 基本掌握抚育间伐、主伐更新、森林采伐、林分改造和次生林经营等作业技术。
5. 初步具有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和森林经营作业设计的能力。
6. 会使用本地区常用的种苗、造林和抚育机具。
7.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具有热爱林业、献身林业的思想品质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
2.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3.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1.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国内外森林培育学的现状和发展概况3.理解本课程的任务、内容和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森林培育学的现状。
难点: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
第二章良种选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引种的概念、意义,掌握良种选育的方法,掌握杂交育种二、教学内容1. 引种外来树种的概念、引种的意义、影响引种成功的主要限制性生态因子。
引种和乡土树种的概念、引种成功的标志、引种的原则。
2. 选择育种种源试验和种子区的概念、种源试验的基本理论。
种源试验的方法、优树的概念、优树选择的标准和方法。
3.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意义、杂交亲本组合选择的原则。
杂交育种的概念、杂种的选育与生产。
杂种优势的概念、控制授粉技术。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选择育种。
难点:杂交育种。
第三章种子生产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母树林的概念和类型、种子园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种子园的营建技术,掌握母树林的选择、改建和管理技术,掌握种实的脱粒、净种、干燥和分级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1. 良种基地的建立母树林的概念和类型、种子园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种子园的营建技术。
母树林的选择、改建和管理技术。
2. 种实的采集林木结实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
种实成熟和林木结实间隔期的概念。
采种期的确定、采种的方法、种实产量调查方法。
3. 种实的调制安全含水量、气干含水量和临界温度的概念。
种实的脱粒、净种、干燥和分级方法。
4. 种子的贮运种子调拨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种子休眠的概念和原因。
种子贮藏的方法和种子调拨的原则。
5. 种子品质检验种批、初次样品、混合样品、送检样品和测定样品的概念。
种子净度、子粒重、含水量、发芽率和生活力的概念。
种子抽样方法,种子净度、干粒重、含水量、发芽率和生活力的测定方法,种子质量等级标准。
课堂实验项目:1. 种实识别2. 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量、发芽率、生活力的测定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良种基地的建立。
难点:种子品质检验。
第四章育苗基地的准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苗圃的概念和种类,了解整地的作用、方法及要求,掌握作床和作垄的方法及要求,理解轮作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常用土壤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常用的施肥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苗圃的建立苗圃的概念和种类。
苗圃地选择的条件、苗圃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苗圃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温室和塑料大棚的建造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构造、功能及特点。
3. 苗圃地的耕作整地的作用、方法及要求。
作床和作垄的方法及要求。
4. 土壤处理土壤灭病和灭虫的方法、轮作的意义、接种菌根菌的方法。
轮作的概念和方法。
常用土壤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常用的施肥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苗圃的建立。
难点:苗圃地的土壤处理。
第五章播种育苗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种子消毒和催芽的目的并掌握其方法,掌握播种的方法及技术要求。
二、教学内容1. 种子的消毒和催芽种子消毒和催芽的目的。
种子消毒和催芽的方法。
2. 播种技术播种量和苗木密度的概念、合理密度的含义、播种地管理的方法。
播种期的确定和播种量的计算方法。
播种的方法及技术要求。
课堂实验项目:1. 种子消毒2. 种子催芽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播种技术。
难点:种子消毒与催芽。
第六章营养繁殖育苗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营养繁殖育苗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硬枝扦插技术、嫩枝扦插技术二、教学内容1. 扦插育苗营养繁殖育苗的概念和意义。
插穗生根的类型及影响插穗生根的因素、促进插穗生根的方法。
硬枝扦插技术、嫩枝扦插技术。
2. 嫁接育苗嫁接育苗的概念和意义、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
切接、劈接和“T”形芽接的方法和技术。
3. 组培育苗组培育苗的概念和意义、组培育苗的设施、组培育苗的方法和技术。
4. 其他营养繁殖育苗埋条育苗、压条育苗、插根育苗和分株育苗的方法和技术。
课堂实验项目:1. 硬枝扦插2. 切接、芽接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营养繁殖。
难点:扦插育苗。
第七章容器育苗、无土栽培和塑料大棚育苗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容器育苗、无土栽培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容器育苗、无土栽培技术。
二、教学内容1. 大棚育苗熟悉塑料大棚育苗和管理技术。
2. 容器育苗容器育苗的概念和特点。
育苗容器的种类和规格、营养土配制和容器育苗技术。
3.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的概念、特点及无土栽培的基质。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成分及配制方法、无土栽培技术。
课堂实验项目:1. 营养土的配制2. 营养液的配制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容器育苗。
难点:无土栽培技术。
第八章苗木抚育管理与出圃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苗木移植的概念和意义,掌握苗木移栽的方法和技术要求,掌握灌溉、排水、施肥的依据和方法,熟悉苗木出圃。
二、教学内容1. 苗木的移植苗木移植的概念和意义,苗木的培育年限、种类及表示方法。
苗木移栽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2. 土壤管理化学除草剂的种类、除草原理及使用方法。
灌溉、排水、施肥的依据和方法,松土除草的作用和一般方法。
3. 苗木抚育与保护降温和防寒的方法;间苗、补苗、修技和幼苗截根的方法,苗木常见病虫害的种类。
4. 苗木出圃熟悉苗木分级的方法和标准。
合格苗木的标准,苗木调查的方法,苗木出圃的程序,起苗、苗木假植包装和运输的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苗木的移植。
难点:苗木抚育与保护。
第九章人工林基本理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人工林的含义、概念和特点,掌握造林的基本措施及方法,掌握适地适树理论及营造人工林的基本理论等。
二、教学内容1. 人工林概述造林的含义、人工林的概念和特点。
林种的概念及其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造林的六项基本技术措施。
2. 适地适树理论适地适树的概念、造林树种选择的意义和原则。
造林地、立地条件和立地条件类型的概念,造林树种选择的依据和要求。
适地适树的标准和途径、立地类型的划分方法、造林地的种类、树种选择方法。
3. 合理结构理论人工林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意义、造林密度的概念意义、纯林和混交林的意义和应用。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和方法、混交图式和混交比。
种植点的配制和计算方法、混交林中树种的分类、树种的混交类型、混交树种的选择、混交的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适地适树理论。
难点:人工林的合理结构理论。
第十章造林设计与施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造林调查设计与施工的概念和目的,并掌握具体的方法和标准。
二、教学内容1. 造林调查设计造林调查规划设计的目的和方法。
造林调查设计的程序、外业调查和内业设计的方法。
2. 造林施工造林地整地的作用、造林地清理的应用、工程造林的意义。
熟悉播种造林、分殖造林的方法、幼林抚育的内容和工程造林的程序。
造林整地与清理和植苗造林的方法,造林生产管理措施和工程造林的标准。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外业调查和内业设计的方法。
难点:幼林抚育的内容和工程造林的程序。
第十一章森林抚育间伐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抚育间伐的任务、概念和对象,熟悉掌握抚育间伐的方法和种类,掌握人工抚育间伐技术等。
二、教学内容1. 抚育间伐概述抚育间伐的任务、概念和对象。
熟悉抚育间伐的种类。
抚育间伐的方法。
2. 抚育间伐的理论基础抚育间伐的生物学基础和经济基础。
其中生物学基础包括: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自然稀疏规律、森林演替规律、密度与林分生长的关系、密度与树木材积和树干形质的关系。
3. 抚育间伐技术抚育间伐开始期、间隔期的概念,选择采伐木和保留木的原则。
确定抚育间伐开始期、间隔期、间伐强度及选择采伐木和保留木的方法。
4. 人工整枝与摘芽人工整枝、自然整枝、摘芽的概念。
人工整枝的原理、树冠下部枝条枯死的原因、节子形成过程。
人工整枝、摘芽的技术。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抚育间伐技术。
难点:人工整枝与摘芽。
第十二章次生林经营与天然林保护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次生林的形成、特点和类型,掌握次生林经营措施,熟悉保护天然林的措施,掌握封山育林技术。
二、教学内容1. 次生林经营次生林的形成、特点和类型。
次生林经营措施,包括次生林的抚育间伐、低价值次生林改造、成熟次生林的主伐更新、次生林封育。
2. 天然林保护天然林的概念及保护天然林的意义。
熟悉保护天然林的措施,包括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
3. 封山育林封山育林的概念及意义。
封山育林的对象,用材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人工林、天然更新林的封育措施。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次生林经营。
难点:封山育林技术。
第十三章森林主伐更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森林主伐更新、主伐方式的概念,掌握森林主伐方式、森林更新方式等。
二、教学内容1. 森林主伐更新概述森林主伐更新、主伐方式的概念,森林主伐与森林更新的关系。
森林主伐方式、森林更新方式。
2. 皆伐与更新皆伐的概念、皆伐的评价与应用。
皆伐的种类和技术。
3. 择伐与更新择伐的概念。
择伐采伐木的选择、择伐的更新。
择伐的种类和应用。
4. 渐伐与更新渐伐的概念、渐伐的次数、渐伐采伐木的选择。
渐伐的种类和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皆伐与更新。
难点:渐伐。
第十四章森林采伐与管理一、知识点和教学要求了解森林采伐的意义和原则,掌握森林采伐的管理方法,熟悉森林采伐作业的程序、油锯的使用方法,掌握伐木、打枝、造材、集材、归楞、检尺作业及伐区清理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森林采伐的意义和原则森林采伐的意义和原则。
森林采伐的管理方法即实行限额、凭采伐许可证采伐的检查验收。
2. 森林采伐作业伐区拨交的管理制度、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制度、森林采伐作业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