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课(第5课时)
实验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主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加法和减法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解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并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小动物、水果等,用于创设情境。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例如:小华有3个苹果,又买了2个苹果,现在有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解决。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课时6的乘法口诀(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课时 6的乘法口诀(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课时:6的乘法口诀(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课时,主要内容是6的乘法口诀。
这一章节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6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和记忆6的乘法口诀;2. 能够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记忆6的乘法口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包含6的乘法口诀的内容和练习题;2. 乘法口诀表;3. 练习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故事中会涉及到6的乘法口诀的计算,让学生初步接触到6的乘法口诀。
2. 讲解:我会使用PPT课件,详细讲解6的乘法口诀的内容。
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和记忆6的乘法口诀。
3. 练习:在讲解完6的乘法口诀后,我会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我会出示一些运用6的乘法口诀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反馈。
4. 团队合作: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游戏。
游戏中,每个小组需要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计算正确的题目越多,得分越高。
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运用和巩固6的乘法口诀。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6的乘法口诀:1×6=62×6=123×6=184×6=245×6=306×6=36七、作业设计(1) 1×6=(2) 2×6=(3) 3×6=(4) 4×6=(5) 5×6=(6) 6×6=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6的乘法口诀的意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5练习五|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5练习五|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五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概念和方法;2.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整十或整百的例子,并能自主完成此类减法的运算;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二、教材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章数的认识,第五节减法口诀,练习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整十或整百的减法计算方法。
难点:把握整十或整百的减法计算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复习1.让学生背诵“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加数被零加不变”的口诀;2.让学生运用这些口诀,快速计算出例子。
步骤二:引入新知1.通过课堂案例引导,让学生了解减法及其应用场景;2.让学生掌握“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和定义;3.通过课堂演示和板书,教授整十或整百的减法计算方法;4.给学生一些例子,让他们自己尝试计算。
步骤三:巩固知识1.给学生一组计算练习题和一些思维题,让他们自行完成;2.给学生半个小时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完成练习题和思维题;3.讲解练习题答案和思维题解法;4.答疑和讨论。
五、教学方法1.课堂案例引导;2.课堂演示和板书;3.个人思考和计算;4.课堂讲解和讨论;5.互动和答疑。
六、教学反思1.学生对整十或整百的减法计算方法掌握较快,但对难度较大的思维题掌握稍有欠缺。
下一节课应继续加强思维题的讲解;2.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并在短时间内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整十或整百的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应及时反复复习和练习。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新插图) 练习课(第5课时) 教学课件

1×6= 65 6×5= 30
4.[教材P61 练习十三 第4题] 2 × 5 = 10 ( 支 )
6 × 3 = 18 ( 本 )
5.[教材P61 练习十三 第5题]
1只 6条腿,
3只
( 18 )条腿,
6只 ( 36 )条腿。
三、巩固练习
6×5+6= 36 6×6= 36
2. 4×6-10=14 5×6+24= 54
24
30
2×6+5= 17 3×6-7= 11
12
18
[教材P61 练习十三 第3题]
6×6+6= 42 36
3×6-3= 15 18
3.看谁算的都对。[教材P61 练习十三 第6题]
3×6= 18 6×4= 24 5×2= 10
[ P36]
( 4 )×5=20 6×( 4 )=24 2×( 5 )=10
5×( 4 )=20 6×( 3 )=18 6×( 6 )=36
( 2 )×4=8 ( 5 )×6=30 ( 6 )×2=12
表内乘法(一)
练习课(第5课时)
R·二年级上册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二六—— 十二 五五——二十五 四五——二十 四六—— 二十四 六六—— 三十六
一六—— 得六 三五——十五 三六——十八
二、基础练习
1. [教材P61 练习十三 第1题]
6×3+6= 24 6×4= 24
6×4+6= 30 6×5= 30
1.在○里填上“+”“-”或“×”。
[教材P62 练习十三 第8题]
3○+ 3=6 4○× 3=12
5○× 6=30
3○× 3=9 2○× 6=1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5课时练习五北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5课时练习五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5课时练习五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的第5课时练习五,这是北师大版的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在这一课时中,复习和巩固第七单元中所学的知识。
主要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一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如何将不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运算。
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课时的主题,让学生们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重要性。
2. 讲解与演示:我会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们介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 例题讲解:我会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当场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选择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知识进行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就是我今天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的第5课时练习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有5个苹果,他们一起吃,每个人能吃几个苹果?”这个问题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并且能够自然地引入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5课《练习八 》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5课《练习八》教案一. 教材分析《练习八》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认识,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混淆、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如:小猫和老鼠比赛摘桃子,小猫摘了3个,老鼠摘了5个,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
如:图片中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让学生操作并回答。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如:小组成员互相出题,计算并交换答案。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如:设置一个闯关游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题目。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
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第五单元第六单元表内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材第78页的内容。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正确地解决问题。
课件。
指名背诵前面所学过的8的乘法口诀,教师给同学们准备一些奖品奖励背诵的好的同学。
师:今天我们用刚复习过的8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3。
)师:同学们,在文具店里有这么多文具,你喜欢什么作奖品?学生提出各种文具:铅笔、文具盒、橡皮等。
文具盒每个8元;橡皮每个2元;日记本每个4元;铅笔每支3元。
师: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2.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生:1个文具盒8元和3个这两条信息。
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先写一写或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的策略。
汇报方法:生1:画图。
8元_______8元______8元?元生2:列式8+8+8=24(元)。
生3:列式8×3=24(元)。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填空:1个文具盒是8元,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 )个( )元一共是( )元。
指着算式[8×3=24(元)]问:这里的8表示什么?(板书:1个文具盒的价钱。
)这里的3表示什么?(板书:买的个数。
)24是指什么?(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第5课时 练习五(1)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7单元第5课时练习五(1)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2.学生能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运算规则,如个位数相同的加减数相减,十位数相同的加减数相减。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简单加减问题。
4.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10以内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运用运算规则,快速计算结果。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1.运用运算规则,快速计算结果。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导入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例如:小明家里有60个苹果,他把其中的一些苹果送给了朋友,还剩下42个苹果,问他送了多少个苹果?这道题目可以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知道了自己手中的苹果数,如何计算朋友得到的苹果数目?2. 提出问题,启发思考提出以下问题:(1)求19减去9的结果。
(2)求35加上5的结果。
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加减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10以内两位数的运算。
3. 课堂讲授(1)10以内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例如:35 + 12 = ?首先,我们将35和12的个位数相加,得到5+2=7,再将十位数相加,得到3+1=4,将7和4相连,则35+12=47。
这是一种通用的加法计算方法,适用于所有10以内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2)10以内两位数的减法运算例如:39 - 16 = ?首先,我们将39中的6和16进行相减,得到3,再用9减去1,得到8,将8和3相连,则39-16=23。
这也是一种通用的减法计算方法,适用于所有10以内两位数的减法运算。
4. 练习习题练习5(1):18 + 13 = ?解题思路:将个位数相加得到1+3=4,将十位数相加得到8+1=9,将4和9相连,则18+13=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3:熟练计算乘加、乘减的算式
6×9+5= 59 3×5-15= 0 9×9-3= 50 8×7+6= 62
知识点4: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 运算解决相关问题 小亮一共有40个车轮,他能组装出 一列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吗?为什么?
除此以外,将本文件任何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应获 得授权,如发现未经授权用于商业或盈利用途将追加侵权 者的法律责任。
武汉天成贵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湖北山河律师事务所
练习课
R·二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 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巩固 知识点1: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裁缝店做了几件衬衣,已知一件衬衣用 9个扣子,6件用多少个扣子?
9×6=54(个)
知识点2: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 算解决相关问题 李叔叔运来30盆鲜花,他想摆出像右面 这样的一个花坛,这些花够吗?
( 6 )×4<26
37>6×( 6 )
43>6×( 7 )
46>5×( 9 )
8×( 7 )<57
( 7 )×9<64
( 4 )×8<40
三、课堂小结
1.说说学生的掌握情况; 2.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疑惑。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 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用 乘法、加法或减法来解决这道题。因此在课堂中,我对教 材的练习题进行了再创编,然后充分运用主题图,在学生 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自 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 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解题方法。回忆这节课的成 功之处就是自主探究的模式在本节课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本节课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练习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 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明
本文件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 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 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司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8×5+2=42(人) 42>41,不够。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6+3= 51
7×4-5= 23
5×9-13= 32
3×8+7= 31
4×9+14= 50
5×4-20= 0
4.小明一共有28个车轮,他可以组装出 一列有5节车厢的小火车吗?为什么?
4×5+6=26(个) 28>26,够。
5. ( )里最大能填几?请写出来。
6×6+8=44(个) 44个>40个,不够
知识点5:解决有关乘法的估算问题
( )里最大能填几吗?
( 7 )×4<29
45>5×( 8 )
7×( 7 )<50
( 6 )×8<55
40>( 4 )×9
6×( 9 )<55
二、巩固提高 1.一串香蕉9根,3串香蕉有多少根?
9×3=27(根)
2.二(1)班41个同学,想站成像下面 这样的队形进行广播操表演,这些同 学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