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与建文比较

合集下载

明代年号顺序表

明代年号顺序表

明代年号顺序表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

共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多为一帝一号。

故自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

只有明英宗例外,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

1、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葬南京明孝陵。

2、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3、明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4、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5、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6、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7、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8、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9、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

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

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明朝历任六部尚书及都御史名单⼀、洪武朝(⼀三⼋O年⾄⼀三九⼋年):吏部:偰斯⼗三年任,寻迁。

洪彝任,寻免。

刘崧任,寻致仕。

阮畯任,⼗五年致仕。

李信任,⾄⼗六年卒。

陈敬任,同年卒。

余熂⼗七年任,⼗⼋年因罪诛。

赵瑁任,寻因罪诛。

此后连续四年不设。

詹徽廿三年任,廿六年因罪诛。

梁焕署理,寻迁。

翟善廿六年署理,廿⼋年迁。

杜泽廿九年任,三⼗年免。

茹**卅⼀年任,同年迁。

张紞任。

户部:徐铎⼗三年任,寻坐逆党免职。

范敏署理,⼗四年免。

徐辉试任,同年削藉。

郭允道⼗五年任,寻免。

曾泰任,⼗六年迁。

王时任,寻迁。

栗恕⼗七年试任,寻迁。

郭桓试任,寻因罪诛。

徐铎⼗⼋年任,同年迁。

茹太素任,同年迁。

此后连续三年不设。

杨靖廿⼆年任,廿三年迁。

赵勉任,廿五年因罪诛。

郁新廿六年任,王纯卅⼀年⼗⽉添任。

礼部:郑九成⼗三年任,寻迁。

偰斯任,同年致仕。

李冕试任,寻迁。

李叔正⼗四年任,同年迁。

⾼信⼗四年试任,⼗五年免。

刘仲质任,寻迁。

任昂任,⼗七年迁。

赵瑁任,⼗⼋年迁。

后不设。

李原名⼆⼗年试任,廿三年迁。

此后连续三年不设。

任亨泰廿七年任,廿⼋年迁。

门克新廿九年任,同年卒。

郑沂三⼗年任,三⼗⼀年免。

陈迪任。

兵部:赵本去⼗三年任,⼗四年迁。

李溦任,寻迁。

唐铎任,⼗五年迁。

赵仁任,⼗六年免。

俞纶⼗七年试任,同年免。

温祥卿⼗⼋年任,同年免。

此后连续两年不设。

唐铎廿⼀年任,廿⼆年迁。

沈溍任,廿四年免。

秦达廿三年添任,寻迁。

茹***廿三年试任,廿四年沈溍免,茹***实任,廿五年免。

此后连续五年不设。

齐泰卅⼀年任。

刑部:吕宗艺⼗⼆年任,⼗三年免。

胡桢⼗四年试任,寻迁。

开济⼗五年试任,⼗六年实任,同年因罪诛。

刘逵⼗七年试任,寻免。

王惠迪任,⼗⼋年因罪诛。

唐铎任,廿⼀年迁。

赵勉廿⼆年任,廿三年迁。

安童任,寻迁。

杨靖任,廿六年因罪免。

夏恕廿九年署理,三⼗年实任,卅⼀年迁。

暴昭卅⼀年任。

⼯部:薛祥⼗三年任,⼗四年因廷杖死。

赵俊⼗五年任,⼗六年迁。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孙,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建文。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驾御不住众臣。 朱允炆即位之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又选派廷臣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分巡天下,观风俗,烛幽隐,兴办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情况加以限制。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难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为内应。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间,撤消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可以说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

历史趣谈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趣谈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导语: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

建文帝是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嫡孙。

生母是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
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

建文帝是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嫡孙。

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简介:
爷爷:朱元璋,明太祖高皇帝,明朝的开国天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驾崩,享年71岁。

奶奶: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马氏,1331-1382,享年52岁。

父亲:朱标,即懿文太子。

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迁兴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园,仍称懿文太子。

嫡母:常氏。

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后。

生母:吕氏。

建文元年,被尊为皇太后。

皇后: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马氏
明代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生于1377年12月5日,即他祖父时代的洪武十年。

这个年幼的皇孙被描述为早慧、孝顺和正直,据说他的祖父很钟爱他。

如果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变,他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地下去。

1368年2月,洪武帝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生活常识分享。

明清皇帝简介

明清皇帝简介
最终得分:85
13. 神宗 朱翊钧 万历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神宗的统治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期的神宗在张居正的辅佐下锐意改革,大力推行一条鞭法。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使得明朝经济达到了后期的高峰,将隆万中兴推到了高潮。但到张居正死后,神宗因身体不佳开始沉湎酒色,而且神宗一直想立自己喜欢的皇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遭到了力争国本的大臣的强烈反对,结果一气之下竟然自此不再上朝。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朝的内阁制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已经不是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代了。由于神宗的不上朝,使得万历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官职缺员情况,甚至许多朝廷中枢大员都不曾见过皇帝模样,堪称历史一大奇谈。而且由于过度的征收矿税,酿成明代一大恶政。但是在对外方面,神宗毫不含糊,先是任命邓子龙南征缅甸阿瓦王朝,巩固了云南边陲,随后应朝鲜要求出兵援朝抗日,于1597年成功击退日军,打击了日本丰臣秀吉的“灭朝伐明”的念头,使得此后300年日本不敢染指大陆越雷池半步,并与之后的日本德川幕府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在东北方面任用李成梁沉重打击了日益崛起的建州女真部,但是却打出了与努尔哈赤的刻骨铭心的仇恨,终酿成萨尔浒之战明军的惨败,自此明帝国在东北优势尽失。值得一提的是万历年间西学东渐开始大规模兴盛起来,西方的许多先进科技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徐光启,利玛窦等人开始活跃于宫廷,中国本土的科技迎来了封建时代的最高峰,这一高峰一直持续到明朝结束,与同一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遥相呼应。前半段:95,后半段:65,对外:95
明朝:
1. 太祖 朱元璋 洪武
开创明朝,演绎了一个从底层贫民到登基称帝的神话,在欧亚大陆上率先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并先后派蓝玉征大漠,徐达巡青海,清除了元朝残余势力,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治理西藏与川边地方,奠定了明帝国的版图。设置锦衣卫监督吏治,使得洪武三十年成为明朝吏治最为清明的时代。起评分:100

明朝十六帝王朱允炆建文皇帝

明朝十六帝王朱允炆建文皇帝

朱瞻基——宣德皇帝
• •
• •
• •

明宣宗宣德皇帝名朱瞻基,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年)二月初九日生 於燕王府邸。明仁宗洪熙皇帝長子,母誠孝昭皇后張氏。幼年深得祖父永樂皇 帝的寵愛,永樂九年(1411年),永樂皇帝立朱瞻基為皇長孫,巡幸北征皆令 其相從,還選用翰林諸臣為其講經史、習政務、增廣見識。不受永樂皇帝信賴 的朱高熾被冊立為皇太子,也因朱瞻基受永樂帝寵愛之故。洪熙元年(1425年) 五月,朱高熾忽然病危,一夕而死於欽安殿。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 宣德帝當政10年,在洪熙帝奠定的基礎上,倚靠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 “三楊”及尚書蹇義、夏原吉,組成了志在守成的穩健的統治核心。在解決了 前朝遺留的問題後,重點轉向治理內政方面。首先平定了漢王高煦之叛。早在 永樂十五年(1417年),深得永樂帝寵信的漢王朱高煦奪嫡失敗後,受到永樂 帝懲罰,徙封安樂州(今山東惠民)。但他不甘失敗,宣宗少主初立,漢王妄 圖重襲“靖難”故事,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舉兵反叛,宣宗在“三楊” 等人支援下親徵安樂州,平息了反叛,將漢王父子廢為庶人,禁錮京師,鞏固 了中央政權。 為休兵養民,宣德帝一改永樂時的討伐政策,主動從交阯撤兵,減輕了人 民負擔,節省了大批人力財力,也利於交阯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往。 宣德帝清革前弊,整頓統治機構,對那些“貪津不律”、“不達政體”和 “老疾”者,予以罷免,實行精簡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風。派遣廷臣出任地方 知府,而這些通過薦舉和賜敕委派的知府,多為當時最幹練的官員。另外,宣 德帝在一些重要省份設置巡撫,主要目的是整理賦稅。 在用人方面,宣德帝限制入仕人數,實行保舉和欠任,目的在於任官得人 和責成治效。宣德帝還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蠲免稅糧、複業流民、賑 災救荒等,在穩定明朝統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宣德皇帝既是一個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皇帝,又是一個喜歡射獵、鬥促織和 戲遊無度的皇帝。故宮博物院收藏著宣德皇帝的親筆繪畫和反映他射獵、戲遊 活動的繪畫,如《武侯高臥圖》、《三陽開泰圖》、《瓜鼠圖》、《射獵圖》 (後人定名為《明宣宗射獵圖》)、《行樂圖》(後人定名為《明宣宗行樂 圖》)等。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死於乾清宮,年38歲。謚號憲天 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明朝16位皇帝列表及简介

明朝16位皇帝列表及简介

明朝16位皇帝列表及简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其历时276年,共有16位皇帝。

这16位皇帝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塑造了明朝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这16位皇帝。

一、洪武帝(朱元璋)洪武帝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元璋,他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成为了第一位皇帝。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经济、文化、军事、政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他推行了许多改革,如改革土地制度、军事制度、官员选拔制度等,使得明朝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允炆,他在1398年登基,统治期间仅为4年。

他在位期间,曾经试图改革朝政,但由于权臣刘伯温的干涉,导致他被废黜,最终被杀害。

三、永乐帝(朱棣)永乐帝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棣,他在1402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文化、科技、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他还进行了多次的南巡,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四、英宗(朱祁镇)英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祁镇,他在1403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局势非常不稳定,他多次被废黜和复位,最终在1424年去世。

五、宣德帝(朱权)宣德帝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权,他在1425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他还进行了多次的北伐,扩大了明朝的疆域。

六、正统帝(朱见深)正统帝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见深,他在1457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局势非常不稳定,他多次被废黜和复位,最终在1464年去世。

七、成化帝(朱厚照)成化帝是明朝第七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厚照,他在1465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文化、艺术、科技都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他还进行了多次的南巡,加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八、世宗(朱厚熜)世宗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他的真实姓名是朱厚熜,他在1505年登基。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大家应该都能够熟悉几位吧!在我的记忆中,称得上千古风流人物的,朱元璋应该能算是一位吧!而且连他的大儿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皇太孙——朱允炆,也是个风流人物呢!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

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

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

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个放牛娃、寺庙里的小沙弥,经过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一举扫荡群雄、推翻元朝,开创了大明基业。

他深知,创业难,守业亦难,因此十分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

他登上皇位的同时,就册立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延请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25年(1392年)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史称“懿文太子”,这令朱元璋异常伤心。

朱元璋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了考验,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继承人。

而若根据嫡长继承制度,应该将皇位传给太子的长子,也就是虞怀王朱雄英,但是雄英于洪武2017年(1382年)5月薨,这样朱标次子朱允炆就成为首选。

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此外,朱元璋也曾考虑过从几个儿子中选择。

二子秦王朱樉此时最长,但他实在玉不琢不成器,荒唐成性。

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是个不错的人选。

一次,朱元璋对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时,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

”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武与建文
明朝,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也是一个令无数历史学家唏嘘感叹的朝代。

在这个朝代的开始,有两个年号,一个叫洪武,一个叫建文。

一般人不注意,这两个年号刚好相反!
众所周知,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这个年号很有名,以至于有人称呼朱元璋为朱洪武,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英年早逝,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按照宗法继承的规矩便成为了皇太孙,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便成了皇帝,就是明惠帝,年号建文,所以又叫建文帝。

朱元璋是朱允炆的爷爷,建文帝是洪武帝的孙子,这就是两人的关系。

看看明朝的前两个年号吧,洪武就是发扬武功,强大军事,硬手腕解决问题,朱元璋的前半生从卫兵、将军、吴王到皇帝和“武”字紧紧相连,用武强大自己、用武消灭对手、用武剪灭内部威胁,他的一生可谓真正使弘扬光大了“武”这个字,洪武的年号正是他的个人行为反应。

至于建文这个年号,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的意思,建立以文治国的状况,用怀柔而非专职强人的手段来统治,我们纵观建文帝的短暂的一生也可以看出来这样的政策,建文帝的改革中重视文并提升他们的品级、减轻刑罚、平反冤狱、减轻赋税等政策都是与洪武朝截然相反的,在这里我们不能仅仅凭借他的文治就认为他是软弱的,唐太宗不也是这样吗,历来的太平君主不都是这样吗?
或许我们不这么认为,但是有些人偏偏要这样想,他们就是永乐皇帝和他的臣僚们,处于维护成祖的合法地位,他们将建文帝尽量的抹黑而将朱棣尽量的拔高,于是史书中便出现了许多可笑的地方,朝廷
上朝的时候群臣竟然争相夸奖朱棣。

罢了,我们看看朱允炆的称呼吧,在明史和明实录中对于他的地位基本上是模糊与否定的,前期甚至要尽量地让人们遗忘他。

在《明实录》中,关于朱允炆的“皇太孙”一词有10 处,“太孙”一词有1处。

“建文”一词最多,有307 处,其中一部分是表达时间的概念,如“建文中”有88 处,“建文时”24处,“建文间”2 处,“建文年间”1 处,“建文年号”11处,“建文元年”
1 处,“建文五年”
2 处。

加起来,共有129 处是时间概念,而另外的178 处大概指建文帝本人,其中“建文君”有58 处,“建文皇帝”
3 处。

但后世通用的“建文帝”一词则无一处见载。

表现朱允炆失位的“逊国”一词,仅有
4 处,与之相关的“革除”一词有41 处。

这就是《明实录》有关建文历史的全部记载。

①至于他的庙号让皇帝和谥号惠帝则是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后的南明时期才产生的。

建文和洪武都是动宾短语,关键的车别在于“文”与“武”二字。

一个朝代的前几位皇帝往往是文武兼备的,由于明太祖时期已经将外部的强大的敌人平定了,内部的大将也杀了许多,对于皇权的威胁已经很小了,只剩下藩王这一大祸患了。

所以对于建文皇帝来说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国家,而削藩也是建设国家的一部分,不过这个骨头比较难啃。

洪武时期,重武轻文,这也是开国的时候武官的重大功绩造成的必然,然而明太祖究竟没有用宋太祖的柔术,直接用武力解决了存在隐患的交兵悍将,由于明太祖的个人原因与时代原因,明初的刑罚严重,对于文臣的重视也是不足的,文人的地位比较低。

在建文时期,他针
进在能够长久,要不然社会会自发地推翻它,英明的统治者往往能够在社会的自我爆发之前进行变革,缓解矛盾,然而解决矛盾的重重阻碍摆在眼前,何其困难。

任何时候都是这样,易则强,不易则僵,吾辈学生亦当早求适当之方法,易不良之法以求进步。

甲午年五月初三
注释:①引用自谢贵安《试论《明实录》对建文帝的态度及其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