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
张衡的故事6则完美版

《张衡的故事》张衡的故事(一):少年张衡的故事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
之后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
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
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
张衡登门向他求教。
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
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
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张衡的故事(二):张衡小时候的趣事张衡很小的时候,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
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
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
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样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对于聪明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回答不上来,这让他越发觉得浩渺的夜空里会有无数的宝藏,同时也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的好奇的问号。
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切地读书,他期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了。
舅舅送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
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十分刻苦。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地理学、天文学和数学领域的贡献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巅峰之作"。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便是关于他在天文学领域的一次聪明才智的展示。
据传,有一天晚上,张衡正在观察星空,他看到了一颗几乎与其他星星相同亮度的星星。
他觉得非常奇怪,因为一般来说,星星的亮度是不同的。
他决定仔细研究这颗星星,并用他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清晨,张衡找到了朝廷的学士,并把这个问题告诉了他们。
学士们都被他的发现吸引了,他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他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依然不能找到答案。
就在大家都感到困惑时,张衡突然悟出了其中的奥秘。
他告诉学士们,星星的亮度是由于星星的距离而决定的。
他解释说,这颗星星看起来与其他星星亮度相同,是因为它离地球非常远,所以光线经过长时间的旅程后变得昏暗。
学士们听后非常惊讶,并纷纷称赞张衡的聪明才智。
大家都意识到,这个发现对于天文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并决定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以便后人可以学习和研究。
这个故事展示了张衡在天文学领域的聪明才智和富有洞察力。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了星星亮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为后代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张衡的故事不仅在古代备受赞赏,而且在现代也备受尊敬。
他的贡献和智慧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科学界也被广泛传播和尊重。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是一次展示聪明才智和洞察力的故事。
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张衡的卓越才智,还启发了后人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精神。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张衡是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他在数学、天文学和机械学方面的贡献深深影响了后世。
以下是关于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天象和研究时间。
而张衡是中国天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对天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说,有一天晚上,张衡带着他的学生们一起观察星星。
他在天空中看到了一颗特别亮的星星,他很感兴趣地询问学生们是否知道那是什么星星。
学生们纷纷猜测,有人说是北斗星,有人说是金星,还有人说是流星。
张衡告诉他们,那是天王星,一颗很少被人们注意到的行星。
他问学生们是否知道为什么他能识别出这颗星星,而其他人却没有注意到。
学生们都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张衡笑了笑,然后用手指指着地上的一个圆形盘子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们认真地观察盘子,然后回答说:“这是一个钟。
”张衡点点头,然后解释说:“是的,这是我发明的一个浑仪。
通过浑仪,我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星座和行星。
而天王星之所以能够被我认出,是因为我使用了自己研制的仪器来观察。
”学生们听了非常感兴趣,纷纷询问张衡有关浑仪和天文学方面的问题。
于是,张衡开始向他们讲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并详细介绍了他设计和制作浑仪的过程。
浑仪是一种用来观察天体运动的仪器,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星座和行星的位置、运动和时间。
张衡设计的浑仪采用了水平仰角仪和铁环装置,能够精确地测量天空中的角度和方位。
张衡的讲解让学生们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自此以后,张衡便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一起探索了更多关于天文学的知识,不断深入研究并创新。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伟大科学家的贡献和引导。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打开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知之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宇宙,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张衡以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被后世所铭记,他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典范,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发明家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_1

发明家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
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
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
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
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
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问世了。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叫张衡的天文学家,他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也是当时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张衡对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夜里爬上高山,数星星,观察天象。
一天晚上,张衡正准备爬山数星星,突然听到了山下传来一声“咔嚓”的声音。
他抬头一看,发现有一颗石头从山上滚了下来,砸在了他的面前。
张衡顺势拿起了石头,发现它异常的重,想必是从很高的地方滚下来的。
张衡感到非常奇怪,他停下了数星星的动作,转身回到了山下。
他找到了石头滚落的地方,仔细观察了周围的情况。
他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山峰,在山峰上有一些裂缝,很明显是刚刚滑落的石头破坏了山体的完整性。
张衡见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山体出现了裂缝,那么随时都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给周围的村庄和居民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于是,他立即写信给当地的官员,告诉他们这个情况,希望他们能够采取措施修复山体,保证人民的生活安全。
接到张衡的信后,官员们纷纷前来视察。
他们也发现了山体上的裂缝,并且发现了附近一些村庄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于是,他们决定组织人员前来修复山体,保护居民的安全。
修复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通过将大块石头填塞进山体的裂缝中,最终成功地修复了山体。
居民们也感激不已,纷纷对张衡表示敬佩和感谢。
张衡并没有因为这个事情而满足,他仍然对天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他继续数星星,观察天象,并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名为《灵臺赋》。
这本书描述了他的观测方法和天文学的基本知识。
《灵臺赋》一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视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张衡的数星星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他被尊称为中国古代数星星的先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应该时刻保持警觉和敏感,用自己的知识和观察能力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人民谋福利。
正是因为张衡的敏锐和勇气,他才能及时地发现山体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保护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安全。
他的研究成果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导语:张衡幼年时代,家境贫寒,但他年幼好学,天资聪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
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幼年时代,家境贫寒,但他年幼好学,天资聪慧。
汉名士崔瑷说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他十几岁时,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
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张衡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离开了家乡,开始游历名都大邑,求师问业,曾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诵《五经》,贯六艺,十八岁便写成了第一篇文学作品——《温泉赋》。
张衡二十三岁时,受聘于南阳郡太守鲍德门下当主薄。
此后他花了十年功夫,写成了著名的《二京斌》(即,西京斌》、《东京斌》),讽刺“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的不良风气,并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名都故城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较高成就。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张衡由鲍德举荐,进京作了郎中,在任三年,迁升为尚书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又调升,太师令,掌管天文、历法、预报天象气候。
从此,他潜心钻研文学,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张衡的.宇宙天体观是“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和地的关系就象蛋壳包蛋黄一样,天外地内。
他所著《灵宪》一书,用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并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共有2,500颗恒星。
公元117年,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铜壶滴漏带动的浑天仪,浑天仪分内外两圈,可以转动,上面刻有南北极和赤道、黄道。
二十四节气以及日月星辰等,日月星辰位置和出没情况与宇宙间的情形完全一致。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张衡调任司马令,后上日蚀表。
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再转任太史令旧职。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又创造了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之,状似酒樽,四周镶有八条龙,龙头对着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嘴各衔铜丸一个,每个龙头下面各蹲一只青蛙。
【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张衡是一位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和发明家。
他的名字虽然不如欧阳修、苏轼、李清照等诗人那么家喻户晓,但是他的科学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举足轻重的。
张衡的数星星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晚,张衡在户外观察星空,突然发现南方的星星数目很多,比北方的多得多。
他开始数星星,数了三个小时却数不清南方的星星数量。
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种新的方法:用水平仪和垂直仪来测量星星的方位和高度角,再以此推算出星星的距离和位置。
他开始忙碌起来,拿出手中的水平仪和垂直仪测量星星的方位和高度角,记录下测量结果,并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计算星星的距离和位置。
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最终得出了南方星星的数量和位置,不仅惊呆了自己,也惊呆了当时的许多人。
张衡这次观测和计算,让人惊叹不已,因为他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打破了古人观察星星仅以肉眼数星星的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天文学发展。
后来,张衡又在人间仪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以此预测地震、测量纬度等等,为我国天文、地理等学科知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衡的数星星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创新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种全新的方法,促进了中国天文科学的开拓。
这种先进的方法也为之后的古代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天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文学家张衡的名人故事篇1东汉时期的张衡不仅是古代为数不多的数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张衡出生在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南阳县. 他年少时好学,善于写作在十七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来到长安,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首都的西安. 张衡在这里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 后来年轻有为的张衡被当时的朝廷选中,几次请他做官,张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担任太史令,后又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感兴趣. 他淡薄名利,曾经两次辞去官职,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开始著书立说。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论和宣夜说,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天就象一个鸡蛋,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很进步的. 另外,张衡关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辩证思想的,他认为,天地没有分开之前,混混沌沌,分开以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 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 张衡还用距离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 近代科学证明,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 可见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重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公元138 年,张衡用它成功地记录了在陕西发生的一次地震. 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张衡作了一些改进,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类似现在天球仪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转好一周,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哪颗星在什么位置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出生在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南阳县.他年少时好学,善于写作在十七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来到长安,也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历许多朝代首都的西安.张衡在这里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后来年轻有为的张衡被当时的朝廷选中,几次请他做官,张衡在当时的首都洛阳,担任太史令,后又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感兴趣.他淡薄名利,曾经两次辞去官职,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开始著书立说。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论和宣夜说,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天就象一个鸡蛋,地好比鸡蛋黄,天大地小,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个理论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另外,张衡关于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辩证思想的,他认为,天地没有分开之前,混混沌沌,分开以后,轻者上升为天,重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互相作用,创造万物.张衡还用距离的变化来解释行星运行的快慢.近代科学证明,行星运动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阳距离的近远相关的.可见张衡的解释有合理的因素.。
张衡不但注重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公元138年,张衡用它成功地记录了在陕西发生的一次地震.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地球仪,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张衡作了一些改进,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类似现在天球仪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转好一周,这样,人在屋子里看浑象,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哪颗星在什么位置上。
张衡还对许多具体的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他统计出中国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大约有2,500颗,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张衡测出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也是相当准确的.张衡认为,早晚和中午的太阳,其大小是一样的,看起来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种光学作用.早晚观测者所处的环境比较暗,从暗处看明处就显得大,中午时天地同明,看天上的太阳就显得小.好比一团火,夜里看就大,白天看就小.张衡的这种解释,尽管不很全面,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张衡不仅是天文学家,他还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他的绘画也相当出色,被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据中国的史书记载,张衡一生共留下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三十二篇,其中表明了张衡的为人和治学态度,而则是人类到星际旅行的畅想曲,是中国早期的科学幻想文章.另外,、被称为张衡的代表作,一直流传至今.在这两篇作品中,张衡细致地描写了东京、西京的景致(东京,指现在陕西省的西安;西京指现在河南省的洛阳),娓娓地叙述了这里的风俗民情,手法浪漫夸张,其中叙述各种民间技艺的表演,是极其珍贵的中国古代杂技艺术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