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故事

合集下载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故事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故事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故事张衡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大姓。

他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

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

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地区。

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以后又到了东汉都城洛阳。

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后来著名的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

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

但在青年时期,他的志趣大半还在诗歌、辞赋、散文上,尽管他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

平常从容淡泊,不喜欢与俗人相交。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

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

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

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

中国古代传奇人物故事-张衡

中国古代传奇人物故事-张衡

中国古代传奇人物故事-张衡张衡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对现在的地震学影响深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他的一些传奇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张衡简介: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的故事:张衡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他从小就聪明伶俐,爱思考问题,对大自然中的一切充满兴趣。

一次,母亲带张衡去田野里挖野菜。

刚到田野里的时候,红红的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张衡低头一看,啊,地上的影子真长!他问母亲:“娘,地上为什么会有影子呀?”母亲说:“那是因为有太阳光射下来呀!只要有光线就会有影子。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准备回家。

张衡跟在母亲身后,一蹦一跳地往回走。

突然,他发现自己没有影子了。

张衡尖叫起来:“娘!我的影子不见了!”母亲笑着说:“傻孩子,你看看脚底!”张衡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小小的一团,正在自己的脚底下呢。

“娘,我的影子会变形!”张衡感到很好奇。

母亲摸了摸他的脑袋,说:“孩子,中午太阳升得高高的,阳光从我们的头顶照下来,影子就会缩成一团。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张衡小时候的故事1拒绝学习古文的叛逆少年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南阳西鄂(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

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

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励他刻苦忘我地学习。

张衡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在远近已经小有名气。

好学多闻的名气传到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找来张衡说:“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17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

他认为不能成天待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他要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的真理。

于是,张衡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骊山脚下的不朽名篇公元94年,张衡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蓝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

他跋山涉水,往来游息于坦荡肥沃的渭河平原上,观览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和奇险峻峭的华山,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近商贾财货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

通过这次游览,张衡积累了丰富、新鲜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作《二京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95年,张衡游罢秦始皇陵,在骊山脚下写下了不朽名篇《温泉赋》,描写了骊山“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

他那字字句句的吟哦,散发着无尽的才思,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山川,热爱生活的胸臆。

这是他留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

丰富的游学经历公元95年,18岁的张衡,来到了繁华的洛阳城。

张衡在游学长安、洛阳期间,为了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他不辞辛苦,求师访友,结识了许多着名学者和优秀青年: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着有30多篇政论名着的王符;有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数等学问、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这些有为青年对张衡都有着很好的影响和帮助。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之一。

小编整理了《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欢迎阅读。

1中国历史故事: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幺,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

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幺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幺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幺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幺好啊!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地理学、天文学和数学领域的贡献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巅峰之作"。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便是关于他在天文学领域的一次聪明才智的展示。

据传,有一天晚上,张衡正在观察星空,他看到了一颗几乎与其他星星相同亮度的星星。

他觉得非常奇怪,因为一般来说,星星的亮度是不同的。

他决定仔细研究这颗星星,并用他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天清晨,张衡找到了朝廷的学士,并把这个问题告诉了他们。

学士们都被他的发现吸引了,他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他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依然不能找到答案。

就在大家都感到困惑时,张衡突然悟出了其中的奥秘。

他告诉学士们,星星的亮度是由于星星的距离而决定的。

他解释说,这颗星星看起来与其他星星亮度相同,是因为它离地球非常远,所以光线经过长时间的旅程后变得昏暗。

学士们听后非常惊讶,并纷纷称赞张衡的聪明才智。

大家都意识到,这个发现对于天文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并决定把这个发现记录下来,以便后人可以学习和研究。

这个故事展示了张衡在天文学领域的聪明才智和富有洞察力。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了星星亮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为后代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张衡的故事不仅在古代备受赞赏,而且在现代也备受尊敬。

他的贡献和智慧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科学界也被广泛传播和尊重。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是一次展示聪明才智和洞察力的故事。

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张衡的卓越才智,还启发了后人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精神。

张衡人物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人物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人物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张衡,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

字平子。

河南南阳西鄂(今南阳石桥镇)人。

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

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也叫“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关于最早创制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张衡的故事又有哪些呢?小编为此收集整理了以下故事内容,希望你能喜欢。

龙嘴里吐出了铜球公元138年,东汉京都洛阳传开了惊人的消息:“发生地震啦!”“京都西面发生地震啦!”这消息是从太史令(专管天文和地震工作)张衡那里传出来的。

然而,在京都,谁也没觉察发生过地震。

几天过去了,谁也没听说哪儿发生过地震。

“张衡吹牛!”“张衡瞎说!”京都议论纷纷。

正在这时,从洛阳西面的陇西来人说,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大地震!这下子,人们既震惊,又佩服。

陇西位于今甘肃省西南部,离洛阳很远。

张衡怎么会知道那里发生了地震呢?原来,在张衡生活的年代,地震十分频繁。

光是从公元96年到公元125年这30年间,就有23年发生过大地震,有好几次就发生在洛阳附近。

正因为这样,地震引起了张衡的注意。

张衡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公元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叫作“地动仪”。

地动仪是铜做的,直径约3米,样子像酒坛。

在这个“酒坛”的外壁上,倒挂着8条龙。

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

每条龙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

蛤蟆仰着头,张大嘴巴。

8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震落下来,正好落在正对着它的铜蛤蟆嘴里,发出“当啷”一声。

那天,朝西面的龙嘴里的铜球落下来了,于是,张衡断定是京都西面发生了地震。

地动仪是根据惯性原理设计的。

发生地震之后,地震波传来,地动仪中间的“都柱”(类似于惯性运动的摆)就受到震动,朝那个方向偏动,通过杠杆,使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铜球坠落。

在1800多年前,张衡能够制造出这样的精巧、灵敏、准确、造型美观的仪器,实在令人叹服!张衡的祖父张堪,曾当过蜀郡太守。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长安城中,有一个叫张衡的人,他是东汉时期的一名著名科学家和数学家,他的数学天赋早在少年时期就被发掘了出来。

当他22岁的时候,成为了当时的一名著名数学家。

当时,长安城内数十年来都没下雨,民间疾病肆虐,百姓深受其苦。

政府官员们无能为力,因此,张衡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他认为只有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出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张衡开始以小学问入手,认真观察自然环境里几乎所有的现象,探究星空及其变化,最终成功研究出了一套天文知识体系。

他利用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深刻的数学知识,研究出了不同星座的运动轨迹,制成了当时的中国最早的天体图谱——《广志五星图》。

当张衡年逾40时,他被推荐到虎牢关巡视,以预防外敌入侵。

在夜间,张衡经常会在古老的城垣上数星星。

他用手指定方向,用棍子来画线,用手指比较高低,通过数学计算出星座的运行速度、角度、距离等数学数据。

生活在大自然中、用心去发现大自然的法则,把数学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这是张衡的最大特点。

他把大自然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利用,最终让星座与数学完美结合。

他思考的每个问题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答案。

从此,张衡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用天文学知识去预测天气的科学家。

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民生,引领了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未来。

张衡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不应该把自己从自然中抽象出来,而应该融入自然。

通过深入的研究大自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秘密,借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张衡虽已逝世许久,但其卓越的成就依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

他的不懈努力、细心观察、深刻思考,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和希望。

可以说,正是这样的科学精神,才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也让张衡的名字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张衡的故事_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_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_张衡小时候的故事张衡,公元78年出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发明家,天文学家。

关于张衡,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衡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衡的故事张衡小时候特别聪明,而且刻苦好学,所以六岁的时候就能做出漂亮的文章。

当时乡人都对张衡赞叹有加,这就招来了王充的嫉妒。

王充是屠户家的儿子,平时不喜欢学习,整天带着一群小孩乱跑,今天拿土坷垃砸张家狗,明天拿碎石头砸王家鸡。

有次他看到张衡坐在门口看书,捡起一个石子就砸过去。

全神贯注的张衡丝毫没有防备,被石头砸了个正着。

张衡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拿起小板凳要打王充。

闻声出来的奶奶制止了张衡,听完张衡哭诉后,奶奶平心静气的说,孩子,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咱都不要丧失理智。

你拿个板凳会打坏人的。

张衡满肚子委屈,依旧哭个不停。

奶奶把张衡拉到家里,关上门,耐心的对张衡说,读书使人明理,你可以教王充读书呀,这样王充就变成好孩子了。

几天后,张衡主动找到王充。

王充吓了一跳,以为张衡到门上寻仇,往后面一退,摆出一副打架的样子。

张衡笑了,说,我不是来找你打架的,我看你整天怪无聊的,你到我家我们一起读书吧。

王充脸上的紧张一扫而光,变成了难以置信,让我去你家读书?我跟个野孩子一样。

张衡上前拉住王充的手,笑眯眯地说,走吧,看书可比打架有意思多了。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公元78年,在河南南阳西鄂,今天南阳的石桥镇,有个男孩呱呱坠地。

邻里们闻讯前来道贺。

在这些道贺的乡邻中,大概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哭喊乱踢的小孩日后会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发明家。

张衡七岁时就对机械充满了兴趣。

看到田里的水车,他特别好奇。

水车是怎么把水送上来的呢?那么大的轮子是怎么转动起来的?他为了看懂水车的工作原理,每天都要到田边坐很久,常常忘记了吃饭时间,周围人都觉得这个孩子很怪。

张衡简直对水车着了魔,每天写完字看完书后,就用个小树枝在地上划来划去,可是他怎么也研究不出来水车的具体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
栏目:哲理故事 | 来源:励志人生 | 时间:2014-05-12 | 点击:1458次
张衡的故事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1],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
、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
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
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这不仅
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张衡能取得这些成就和他小时候的立志追求是分不开的。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
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

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
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
观察日月星辰。

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

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

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
,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着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感兴趣的目标,一定不要轻易错失,而是要集中精力勇于追求,不断克服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一步步地攀登,最终会向目标不断靠近。

这就是追求的魅力,这就是追求的动力,这就是追求的教益。

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