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汉朝天文学家张衡的童年故事
张衡的故事6则完美版

《张衡的故事》张衡的故事(一):少年张衡的故事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
之后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
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
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
张衡登门向他求教。
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
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
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张衡的故事(二):张衡小时候的趣事张衡很小的时候,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
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
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
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样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对于聪明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回答不上来,这让他越发觉得浩渺的夜空里会有无数的宝藏,同时也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的好奇的问号。
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切地读书,他期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了。
舅舅送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
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十分刻苦。
【名人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名人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张衡(78年-139年),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医学家。
他工作在东汉永平年间,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他的成就在古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衡小时候聪明好学,特别喜欢观察自然现象。
他常常在家中后院的小池塘里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水中的浮力现象,水面上的涟漪等等。
张衡对这些现象非常好奇,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逐渐掌握了一些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张衡在年轻的时候就中了秀才,被推荐到了京城。
他在京城的时候,开始了对天文地理的研究,他常常观察星辰、日月的运行,研究地理气候变化,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他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类,成为了后来气象学的奠基人。
在他的研究中,张衡发现了地球的四季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成的;他还发现了地球的自转是不均匀的,引起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这个发现让人们对地球自转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除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研究外,张衡还对工程技术有很深的造诣,他在东汉时期发明了一种叫做“浑天仪”的仪器。
这种仪器可以用来观测天文现象,测量星体的位置和距离,是古代中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巅峰之作。
浑天仪由圆筒、内环、外环、八角板和昼夜盘等部分组成。
内、外环上刻划着经纬线,八角板代表八方位,昼夜盘可以模拟白昼和黑夜的变化。
将浑天仪放置在开阔的地方,然后通过观测仪器上的指针和刻度,就可以确定星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大大提高了天文观测的准确性,为古代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浑天仪在地理勘测和航海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浑天仪,张衡还发明了一种叫做“大衍之数”的计算方法。
这种计算方法可以用来求解复杂的数学问题,解决天文、地理、医药等方面的难题。
张衡的这项发明使得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还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医生。
张衡的故事_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的故事
张衡小时候特别聪明,而且刻苦好学,所以六岁的时候就能做出漂亮的文章。当时乡人都对张衡赞叹有加,这就招来了王充的嫉妒。王充是屠户家的儿子,平时不喜欢学习,整天带着一群小孩乱跑,今天拿土坷垃砸张家狗,明天拿碎石头砸王家鸡。有次他看到张衡坐在门口看书,捡起一个石子就砸过去。全神贯注的张衡丝毫没有防备,被石头砸了个正着。
张衡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拿起小板凳要打王充。闻声出来的奶奶制止了张衡,听完张衡哭诉后,奶奶平心静气的说,孩子,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咱都不要丧失理智。你拿个板凳会打坏人的。张衡满肚子委屈,依旧哭个不停。奶奶把张衡拉到家里,关上门,耐心的对张衡说,读书使人明理,你可以教王充读书呀,这样王充就变成好孩子了。
终于在八岁那年,张衡依靠自己长期的观察,用一把小刀,削出来一个小小的水车,有半人那么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和真正水车的构造一模一样。张衡把他放到水盆里,手搅动起来,水真的哗哗地就引了上来。从此,张衡小发明家的美名就传遍了四乡八邻。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公元78年,在河南南阳西鄂,今天南阳的石桥镇,有个男孩呱呱坠地。邻里们闻讯前来道贺。在这些道贺的乡邻中,大概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哭喊乱踢的小孩日后会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发明家。张衡七岁时就对机械充满了兴趣。看到田里的水车,他特别好奇。水车是怎么把水送上来的呢?那么大的轮子是怎么转动起来的?他为了看懂水车的工作原理,每天都要到田边坐很久,常常忘记了吃饭时间,周围人都觉得这个孩子很怪。
张衡简直对水车着了魔,每天写完字看完书后,就用个小树枝在地上划来划去,可是他怎么也研究不出来水车的具体工作原理。父亲看见张衡对水车这么着迷,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埋怨孩子,而是觉得张衡很好学,是个可塑之才。于是父亲就走访四处,打算购来一个旧的水车,让张衡好好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之后,张衡父亲从隔壁村子买来一个废弃的水车,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张衡看见父亲用车把水车推进家时,高兴地啊的一声就扑到父亲怀里。有了水车的张衡,再也不用远远地跑到田里,每天在家里就可以研究自己心爱的水车,他晚上睡觉都恨不得搂着大大的水车睡觉。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张衡小时候的故事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全国第一架地动仪。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张衡小时候的故事,欢迎阅读。
拒绝学习古文的叛逆少年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南阳西鄂(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
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
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励他刻苦忘我地学习。
张衡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在远近已经小有名气。
好学多闻的名气传到地方官那儿,地方官找来张衡说:“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17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
他认为不能成天待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他要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的真理。
于是,张衡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骊山脚下的不朽名篇公元94年,张衡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蓝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
他跋山涉水,往来游息于坦荡肥沃的渭河平原上,观览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和奇险峻峭的华山,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近商贾财货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
通过这次游览,张衡积累了丰富、新鲜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作《二京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95年,张衡游罢秦始皇陵,在骊山脚下写下了不朽名篇《温泉赋》,描写了骊山“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
他那字字句句的吟哦,散发着无尽的才思,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山川,热爱生活的胸臆。
这是他留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
丰富的游学经历公元95年,18岁的张衡,来到了繁华的洛阳城。
关于张衡的故事

关于张衡的故事 张衡是我国的天⽂学家,也是个刻⾻学习的好榜样,让我们来学习张衡⾝上的闪光点吧!快来和我⼀起看看张衡的故事吧! 地动仪 有⼀次,他和母亲⼀起到⽥野中挖野菜。
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
他不经意间看见了⾃⼰的影⼦是那么长。
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那样⾼⼤多好哇。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篮⼦野菜。
他跟在母亲后⾯,⼀蹦⼀跳地⾛着。
“咦!影⼦哪⾥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
低头⼀看,影⼦缩成了⼀团,踩在脚底下。
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影⼦就会变短缩成⼀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的时候,影⼦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张衡⼀直关注着⾃⼰的影⼦的长度。
他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的影⼦⼜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
他感觉⾃⼰⼜学到了⼀点新知识,⾼兴极了。
⼀个夏天的晚上,⽗母带着⼩张衡⼀起到打⾕场上纳凉。
这是⼈们⼀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
⼤⼈们⼀边摇着扇⼦,⼀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会⼉捉迷藏,⼀会⼉过家家。
只有张衡⼀个⼈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还⼩声默念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天跟⾃⼰出去累着了,就说:“衡⼉,你要是累了就⾃⼰回屋⾥歇着吧,不要愣在那⾥,丢了魂似的。
”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
⼜过了好⼀会⼉,⼤⼈们都困倦了,接⼆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望着天空。
这时,⼀个⼤点⼉的孩⼦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瞅着天上⼲什么,那上边⼜不会掉⾦⾖⼦。
”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揉酸痛的脖⼦说:“谁指望天上掉⾦⾖⼦了,我在数星星。
”此语⼀出,⼤家都愣住了。
“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
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哥哥问。
“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经数到⼀千多颗了。
” 旁边的⼀位⽼爷爷插话道:“孩⼦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故事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的故事张衡是一个生活在古代中国的孩子,他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周围环境优美,四季如春,是一片美丽的乐土。
张衡的家人都非常喜欢观星赏月,他的祖父曾经传授给他一些简单的天文知识,让他对星星和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星星的认识非常有限,他们把星星看作是神秘的存在,每当夜晚来临时,村民们就会一起围坐在一起,仰望星空,讨论星座和传说。
张衡也常常和其他孩子一起躲在树丛中偷偷观察星星,他对星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星星的奥秘。
有一天,张衡在祖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关于星座和天体运行规律的知识。
祖父告诉张衡,观星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够领悟其中的奥秘。
张衡对此非常感兴趣,他决定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星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衡每天晚上都会静静地躺在田间观察星星。
他发现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有的星星会划过天空留下一道光轨,有的星星则会闪烁不定。
张衡观察了很久,他发现这些星星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画出了星座图。
有一天,张衡观察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他看到了一个明亮的天体,它的亮度非常高,而且在短短几天内就消失了。
张衡非常好奇,他开始查找有关这个天体的资料,最终他发现这个现象被称为“超新星”,是一种非常短暂的现象,可能是恒星爆炸所引起的。
张衡深深地被这个现象震撼了,他意识到自己对于星星的认知还远远不够,他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星星和宇宙,张衡开始阅读各种天文书籍,他在书中了解到了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了解了天体的运行规律,也了解了星座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虽然这些知识非常复杂,但是张衡还是努力地学习,他发现随着自己的知识增加,对星星和宇宙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在学习天文知识的过程中,张衡还在家乡做了一些关于星星的观测实验,他利用简单的望远镜和测量工具,记录了星星的亮度、位置等数据。
通过这些实验,他逐渐发现了一些关于星星性质和运行规律的新颖现象,这些发现让他更加兴奋和自豪。
胎教故事小张衡数星星

胎教故事:小张衡数星星
东汉时明有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他小时候是一个酷爱数星星的孩子。
一个夏天的夜晚,小张衡和爷爷奶奶的在院子里纳凉,小张衡仰望星空,兴致勃勃地数着星星:“300、301、302.....”
“傻孩子,你又在数星星啦?”奶奶笑着说,“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而且一闪闪地动,你就是把眼睛看花了也数不清呀!”
小张衡不服气地说:“奶奶可不要小瞧我噢,只要能看见的星星,我就能数得清。
星星的确是在闪烁,但并不是没有规律。
这颗星和那颗星之间的距离总是保持一样的。
”
爷爷赞赏地说:“说得很对。
星星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只要找到好的办法,天上的星星是可以数清的。
告诉爷爷,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数星星的呢?”
小张衡说:“我先找出8颗最亮的星星,以它们为中心,把天空分成8块。
每天晚上数一块,最后把这8块加在一起,就知道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了。
现在我已数出 300 多颗了。
”
爷爷指着天空说“孩子,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我们祖先叫它北斗星。
勺口对着的那颗最亮的星星叫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这是我们祖先经过观察总结出来的规律。
”
小张衡顺着爷爷指的方向望去,很快便找到了北斗星。
从此以后,他经常晚上起来观察星星,慢慢地,他发现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在缓慢转动,他觉得这现象真是太神奇了。
小张衡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知识,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张衡的故事

这个大铜球很像今 天的地球仪,它转 动一周的速度,恰 好等于地球自转一 周的速度。
它可以演示天象变 化。
7
后来,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 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像个酒 坛子,四周有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 个小铜球,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张着嘴 的蛤蟆。 如果哪一条龙口中的 铜球吐出来,就意味 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 了。 地动仪非常灵验,可 以测到千里之外的地 震。
3
爷爷说:“星星确实会动。 你看,那边明亮的七颗星, 连起来就像把勺子,叫北 斗星。勺口对着的那颗很 亮的星,叫北极星。北斗 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真的吗?” “嗯,你看,现在北斗星 是躺着的,天快亮的时候, 它就倒挂在天上了。”
4
张衡夜里几次起来看星星,发 现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 地转。他非常兴奋!心想:为 什么呢?
12
8
张衡不仅是科学家、天文 学家、发明家,还是数学 家、文学家、画家。为了 纪念他,人们将一颗小行 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衡从小爱科学,勤奋 学习,并用知识来解决 实际问题,取得了巨大 成就。
9
10
1、北斗星由几颗星组成的?
2、北斗星绕着谁转?ຫໍສະໝຸດ 3、张衡发明了哪两个仪器?11
Thank you!
实验二小
一年级10班
段昌武
1
张衡生活在一 千八百年前的 东汉时期,是 古代杰出的科 学家。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事 物,总想弄个明白。
2
一天晚上,小张衡 和爷爷、奶奶在院 子里乘凉。他仰起 头,看着天空数星 星。 一颗,两颗,一 直数到几百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得念小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叫做“数星星的孩子”,讲述汉朝天文学家张衡的童年故事。
时隔这么多年,小学的很多课文我已经忘记了,但那篇数星星的课文却依然历历在目。
那时候,我住在杭州的郊外,家门口有一个池塘,在许多个晴朗的夏夜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坐在池塘边仰望星空。
那时候,郊外的天空还没有被都市的灯光所污染,在广袤的天幕下,那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星显得格外的晶莹和美丽。
自远古以来,这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追随者,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探索星空奥秘的科学事业。
人类寻找太阳系疆界的故事只是科学史上的几朵小小浪花,但在那些故事中,有浪漫,也有艰辛;有情理之中,也有意料之外;有功成名就的兴奋,也有错失良机的遗憾。
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美丽动人……
28、深空隐秘
发现冥王星之后,汤博并未离开寻找太阳系疆界的孤独事业,他投入了另外13年的漫长时光,继续搜索更遥远的行星。
他的搜索范围超过了整个夜空的2/3,他所涵盖的最低亮度达到了17等,他对比过的天体多达九千万个。
在那13年里,他发现了6个星团、14颗小行星及一颗彗星,但却没能发现任何冥王星以外的新行星。
那么,冥王星轨道是否就是太阳系的疆界呢?既然观测一时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天文学家们便展开了理论上的探讨。
不过那探讨不再是像亚当斯与勒维耶那样的精密计算。
由于冥王星的发现已属巧合,在那之后的天文学家们即使在做梦的时候,恐怕也很少会再幻想重演一次笔尖上预言新行星的奇迹了。
但是,精密的预言虽不可能,粗略猜测一下太阳系的疆界在哪里却还是可以的。
那样的猜测几乎立刻就出现了。
冥王星发现之初,美国加州大学的天文学家利奥纳德(Frederick C. Leonard)就猜测冥王星的发现有可能意味着一系列海外天体(trans Neptunian object,TNO)将被陆续发现。
应该说,在经历了天王星、海王星及冥王星的发现之后,单纯作出这样一个猜测已无需太高级的想象力了。
不过,比单纯猜测更有价值的是,1943年爱尔兰天文学家埃奇沃斯(Kenneth Edgeworth)提出的稍具系统性的观点。
在介绍埃奇沃斯的观点之前,让我们稍稍介绍一下太阳系的起源学说。
在科学上,几乎任何东西——人类、生命、地球乃至宇宙——的起源都是值得探究的课题,太阳系的起源也不例外。
自18世纪康德(Immanuel Kant)和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彼此独立地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以来,天文学家们关于太阳系起源的主流观点是,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演化而来的。
这其中行星的形成,乃是来自于星云盘上的物质彼此碰撞吸积的过程。
按照这种理论,行星形成过程的顺利与否与星云物质的密度有很大的关系。
星云物质的密度越低,则引力相互作用越弱,星云盘上物质相互碰撞的几率越小,从而吸积过程就越缓慢,行星的形成也就越困难。
当星云物质的密度低到一定程度时,行星的形成过程有可能缓慢到在太阳系迄今50亿年的整个演化过程中都无法完成,而只能造就一些“半成品”:小天体。
埃奇沃斯认为,海王星以外的情形便是如此。
那里的星云物质分布是如此稀疏,以至于行星的形成过程无法进行到底,而只能形成为数众多的小天体。
由此他提出,人们将会在海王星之外不断地发现小天体,且那些小天体中的某一些会偶尔进入内太阳系,成为彗星。
无独有偶,1951年,美籍荷兰裔天文学家柯伊伯(Gerard Kuiper)也注意到了太阳系物质分布在海王星之外的急剧减少。
与利奥纳德类似,他也认为那样的物质分布会形成一系列小天体而非大行星柯伊伯并未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及埃奇沃斯的工作,这一点使得后来有历史学家对他是真的不知道埃奇沃斯的工作,还是暗中“借用”了对方的想法产生了疑问。
但与利奥纳德以及后来的天文学家们不同的是,柯伊伯认为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小天体早已被冥王星的引力作用甩到了更遥远的区域,不会再存在于距太阳30~50天文单位的区域中了。
换
句话说,他认为在冥王星轨道的附近曾经有过大量的小天体,但目前已不复存在。
在这点上,柯伊伯犯了一个可以原谅的错误,他以为冥王星的质量接近于地球质量(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有可能的),从而有足够的引力来做到这一点。
而事实上,如我们在上章中介绍的,冥王星的质量只有地球质量的0.21%。
埃奇沃斯与柯伊伯的想法在接下来的十年间并未引起重视。
但常言道: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个合理的想法纵然一时沉寂,终究还是会复活的。
1962年,在美国工作的加拿大天文学家卡梅伦(Alastair Cameron)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两年后,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Fred Whipple)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惠普尔的研究比前面几位更加深入,除了猜测在海王星之外存在类似于小行星带的结构外,他还试图研究那些小天体对天王星和海王星轨道的摄动,但没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1967年,惠普尔及其合作者又研究了七颗轨道延伸到天王星之外的彗星,试图寻找来自海外天体的引力干扰,结果也未发现任何可察觉的干扰。
由此他们估计出那些小天体——如果存在的话——的总质量必定远小于地球质量。
他们的这一估计在如今看来是颇有前瞻性的,但在当时却是一个有点令人沮丧的结果,因为它意味着观测那些小天体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除了这些从太阳系起源角度所做的分析外,天文学家们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也殊途同归地提出了海王星以外存在大量小天体的假说。
这个不同的角度便是彗星的来源。
彗星是太阳系中最令人瞩目的天体,当它们拖着美丽的尾巴(彗发)出现在天空中时,常常是万人争睹的天象。
天文学家们注意到,太阳系中的彗星按轨道周期的长短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长周期彗星,它们的轨道周期在两百年以上,长的可达几千、几万、甚至几百万年。
另一类则是短周期彗星,它们的轨道周期在两百年以下,短的只有几年。
短周期彗星的存在给天文学家们带来了一个难题。
因为这些彗星上能够形成彗发的挥发性物质会因频繁接近太阳而被迅速耗尽,而且它们的轨道也会因反复受到行星引力的干扰而变得极不稳定。
计算表明,短周期彗星的存在时间应该很短,相对于太阳系的年龄来说简直就是弹指一瞬。
但我们却在直到太阳系诞生50亿年之后的今天仍能观测到不少命如蜉蝣般的短周期彗星,这是为什么呢?天文学家们认为,唯一的可能是太阳系中存在一个短周期彗星的补充基地。
这个短周期彗星的补充基地究竟在哪里呢?1980年,乌拉圭天文学家费尔南德斯(Julio Fern ndez) 提出了一个后来被普遍接受的假说,即短周期彗星来自海王星之外的一个小天体带。
他并且推测那些小天体的视星等约在17~18之间(比汤博曾经搜索过的天体更暗,但这个亮度后来被证实为仍是显著的高估)。
在他颇具影响力的论文中,费尔南德斯援引了柯伊伯的文章,却忽略了埃奇沃斯的工作。
费尔南德斯的这一粗心大意导致的后果是,人们多少有点乌龙地用柯伊伯的名字命名了那个小天体带。
而事实上,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在所有曾经猜测过那个小天体带的天文学家中,柯伊伯几乎是唯一一个认为它目前已不复存在——从而与费尔南德斯的假说及后来的观测结果截然相反——的人。
费尔南德斯的假说提出之后,1988年,几位在美国加州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作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对这一假说进行了检验。
他们的检验表明,由那样一个小天体带所产生的短周期彗星无论在数量还是轨道分布上都与实际观测有着不错的吻合。
因此,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来自不同角度的理论分析均表明,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很可能存在一个小天体带,它是行星演化过程中的半成品,同时也是短周期彗星的大本营。
但到那时为止,那个遥远的天区除了一颗孤零零的冥王星外,在观测意义上还是一片虚空。
距离给了外太阳系神秘的面纱,天文学家们却要揭开面纱来寻找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