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正稿
环境评价结课论文(最终版)

环境评价结课论文(最终版)第一篇:环境评价结课论文(最终版)有关化工中的一典型案例环境评价分析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的一个热点,百草枯是触杀型除草剂,本文对百草枯的建厂生产、工艺过程及其三废做了简要概述,并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做了简要评价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百草枯工艺过程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1,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的浙江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周边,多名儿童及成人在医院检查过程中被发现血铅超标。
德清县新闻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9时,德清县已抽检群众1989人。
在已出检测结果的317人中,31人血铅超标,其中儿童11 2,根据8月15日晚公布的环境监测结果,陕西凤翔数百名儿童血铅超标的主要原因是东岭冶炼公司。
3,15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获悉,上海康桥地区9月上旬发现儿童血铅超标案例。
4,近日,“多地出现‘癌症村’”的报道。
看着上述有关血铅的触目惊心的报道,不禁让我们对我们所生存的,朝夕相伴的环境产生恐惧。
首先,血铅超标指血液中铅元素的含量,超过了血液铅含量的正常值,(国际血铅诊断标准:等于或大于100微克/升,为铅中毒)如果过高,就提示发生了铅中毒,它会引起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的一系列异常表现,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
而究其来源,不外乎主要是这四个方面:1.废气,2、土壤和尘埃中,3、废水、4、日用品及装饰材料中。
环境的状况,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出发,以中英合资——捷利康南通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6000t/a 百草枯为例,简要分析。
百草枯,化学名称是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是一种快速灭生性除草剂,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内息作用。
能迅速被植物绿色组织吸收,使其枯死。
对非绿色组织没有作用。
在土壤中迅速与土壤结合而纯化,对植物根部及多年生地下茎及宿根无效。
百草枯对人毒性极大,且无特效药,口服中毒死亡率可达90%以上,目前已被20多个国家禁止或者严格限制使用。
环评 毕业论文

环评毕业论文环评是指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对建设项目在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的方法。
环评作为一种科学的评估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设项目中,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这些项目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如果没有环评的参考和指导,这些项目很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引发生态灾难。
因此,环评的开展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评的过程通常包括项目筛选、环境基线调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措施等环节。
首先是项目筛选,即根据项目的性质和规模,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环评。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避免对一些小规模项目进行不必要的评估,减少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其次是环境基线调查,通过对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其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等情况。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后续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评的核心环节,通过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确定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和范围。
这一步骤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估。
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是否能够获得批准,并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建议。
最后是环境管理措施,即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建议,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生态恢复、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减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然而,目前环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环评的程序性和形式主义问题。
一些地方在环评过程中过于注重手续和表面工作,忽视了科学性和实效性,导致环评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工具。
其次是环评的监督和执法问题。
一些项目在环评过程中可能存在弄虚作假、隐瞒真相的行为,而相关部门对此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导致环评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做环评的毕业论文

做环评的毕业论文Tit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A Comprehensive StudyIntroduction: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EIAs) have gained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olicy-making.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concept of EIAs, their importance, the process involved,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Additionally, it will discuss the role of EIA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s.Definition and Importance:EIAs are systematic studies conducted to identify and predict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a proposed project, policy, or development plan.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EIAs is to inform decision-makers about the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and guide them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that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EIA Process:The EIA process typically involves several stages, including screening, scoping, assessment, review, decision-making, and post-approval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Each stage is designed to ensure thorough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air and water quality, biodiversity, natural resource use, and social impacts.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EIAs face several 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 including the lack of standardized methodologies, insufficient consideration of cumulative impacts, and potential biases due to stakeholder influence. These limitations hinder the effectiveness and credibility of EIAs, making it crucial to address the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assessment process.Role of EIA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IA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empowerment. They aid in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into development plans and policies, leading to more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and reducing the potential for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ocal communities.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IAs,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standardized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to ensure consistent and reliable assessments. Additionally, increased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and transpare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address potential biases.Furthermore, considering cumulative impacts and long-term monitoring requirements during the EIA process can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ject's potential effects. Capacity-building programs for EIA practitioners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can als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accuracy of assessments.Conclusion: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are critical tool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systematically evaluating potential impacts and recommending appropriate mitigation measures, EIAs help ensure that development projects are compatible wi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cerns.Despite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EIAs' significance cannot be undermin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should be made to enhance their effectiveness.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lies on incorporating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to development practices, with EIAs playing a prominent role in achieving this objective.。
环境影响评价毕业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毕业论文环境影响评价(EIA)是在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工程项目前,对该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制度化的识别、评估、预测、防范和治理的过程。
EIA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工具,可以对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从而在项目实施前进行调整和控制。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管理、环境法律等方面紧密联系,对于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掌握EIA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将是非常有益的。
本篇毕业论文旨在基于EIA理论和实践,以我国城市建设为例,探究EIA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城市发展与EIA城市是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空间,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建设与发展必然涉及大量的工程项目和人类活动,其中包含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干扰和破坏。
一些城市由于长期忽视环境保护,已经出现了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问题。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高度关注环保问题,避免过度破坏生态和环境资源。
EIA作为一项环保管理工具,对于城市建设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中的许多重要项目,如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大型工业和商业项目、住宅小区等,都需要进行EIA评估。
只有通过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控制,才能确保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保护环境和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发挥重要作用。
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城市建设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对环境也有着严重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环境问题,例如:1、大气污染城市中的交通、工业和生活等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烟雾等污染物,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2、水资源问题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用水,但水资源有限,而且城市中排放的污水也会对水质造成影响。
3、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垃圾处理问题不妥,会对城市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会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必须重视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三、EIA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EIA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环境污染通过EIA,可以在项目实施前对可能会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环境评价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环境评价论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完善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运行存在着很多缺陷,本文就这些缺陷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参与程序一、建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近几年来,我国经常发生因政策和规划的不完善而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宏观决策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其失误对环境的影响与建设项目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相比,更为巨大、具有潜伏性、后果也更严重。
对政府的宏观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前以为各国所采纳,加快提升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备程度,就要借鉴国际上将政府宏观决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成功经验。
现有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只对具体项目表示认同或否决,在提供替代方案等方面就存在很大限制,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战略和多个项目的叠加、间接的影响。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建立就在单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断拓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应运而生。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能够立足于区域评价和全面影响,使满足目标的替代方案能尽量不受条件限制,合理又切合实际。
二、完善公众参与权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权制度,就是使公众参与在所制定可操作的参与程序下有章进行。
在公众参与中,首先应明确列举可以不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情形,那么除此之外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则必须向公众征求意见;其次,规定采取一定的形式,将项目有关情况向有关群众公示,规定征求意见的形式例如听证会和专家论证会,并明确可能直接对公众环境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通过听证会形式;第三,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公众参与主体的成员组成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明确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法律地位;第四,通过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规范,明确公众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等环境权利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同时加强执行力度,这样才能使公众参与行之有效;第五,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无效的情形——依法应向公众征求意见而未征求意见的,或虽征求公众意见但形式或程序不合法的。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1

贯彻落实新环保法——关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实问题的几点思考学员:田怀珍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20多年,对减缓和防治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实践,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新环保法的实施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新环保法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保障环境安全的根本措施。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经实行20多年,201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修订实施后,进一步加强了此项工作,并进一步制定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信息公开等规定加大了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惩处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保障环境质量和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新环保法对于未批先建的项目,明确提出了“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对于以往建设单位作为捷径而采取的“限期补办环评手续”将成为历史。
同时,对“被责令停止建设而拒不执行的”,还要拘留责任人;明确了“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将环评列为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与立项建设的必备条件。
还单独增加一条,要求“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也就是政策环评雏形初现。
有专家点评,新环保法中关于环评的规定,是环保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一、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实施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战略、规划和开发项目,在其实施、兴建之前,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它是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支撑之一,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精髓和根本功能就是“预防为主,源头控制”,这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环保体制改革和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中,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走在前面。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摘要:我们必须运用清洁生产的概念,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改变现在环境清洁生产中所存在的缺点,监督各类项目在建设中保持环境清洁的目的,以确保人类社会的良好发展。
前言清洁生产是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我国污染控制重点由末端控制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的重要措施。
清洁生产的目的是保护人类与环境的健康发展,通过技术和强化企业的管理以及优化生产来最大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争取做到最少的环境污染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从而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人类的健康。
1 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清洁生产分析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包含清洁生产有关内容。
其目的是预防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对项目中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和产品的环境风险。
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在于建设项目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浓度限值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一般是通过对运行管理方式与建设项目工艺流程,明确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来源和产生量,利用项目设计方案中拟采用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和环境评价报告所提出的污染控制措施分析污染物是否达标,并在污染产生后,采用污染治理措施和设备消除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来实现污染的防治。
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对原材料选取、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到产品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选和分析,选择低毒或无毒原材料,选用安全、高效的生产设备,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加强过程管理,从源头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将污染物在产生之前就予以消除或削减。
清洁生产是一种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管理和规划,可以将污染物和废弃物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清洁生产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完善。
清洁生产是在源头消减污染,但工业生产不可能完全避免产生污染,即使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也会有污染产生,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中针对污染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及处理设备,能够将污染物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甚至消除,从而到达保护环境的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环境保护措施论文浅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的不足及建议摘要:本文在综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法制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法制化1.前言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从源头上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科学的环境规划、环境治理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减轻企业投产后的污染治理负担,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开始引入我国,随着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确立。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对于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必要性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正式出台,作为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高立法,具有中国特色的环评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它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出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明确的规定,最终从国家法律的高度肯定了这项制度。
随着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开发、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因有关政策和规划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和法制化,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其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也可大大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
对于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企业的优化选址,预防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阐述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指出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措施,对我国经济建设起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作用。
从法律法规、替代方案、公众参与等方面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对策1、前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的主要目标,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关键就是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要使制定的每一项战略和规划都能体现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对战略选择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容就是要分析各种战略选择的环境影响,从而使环境问题在政策、计划、规划和项目的各个决策层次上都得到充分的考虑。
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战略环境评价的采用提出了直接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从源头上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科学的环境规划、环境治理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减轻企业投产后的污染治理负担,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对于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2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我国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法律,在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是走在前面的。
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对各种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容、程序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做了明确规定,从大围的发展规划到具体项目的建设,都必须执行“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从而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发展契机。
同时,各级环境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各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参与政府的综合决策,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国自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制定了许多具体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法规和措施,建立了许多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召开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会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技术。
3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3.1 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并明确了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规划围,但我国对规定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却缺乏法律约束。
目前,除《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以及建设部2005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外,还没有其他的法规依据。
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中,对完善规划体系和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提出了明确要求。
据有关报道,2004年国务院曾拟定《规划编制条例》,以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但迄今未见出台。
针对这样的规划进行评价,使评价工作更加艰难和复杂。
3.2 各类开发区系统规划不完整国家级与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多数只有区界围和简单的产业定位,没有系统完整的规划,规划与环境影响密切的容(如产业规模、布局、相互间能量、物质的流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更不确定,这就使得规划评价对象不明确,难以下手,环评的作用难以发挥。
3.3 技术和方法还不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处于高层次的规划和计划的评价。
规划和计划通常具有模糊性、非线性以及复杂、动态等特点,所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技术方法的不确定性等,这就使得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能够在很多情况下处理模糊、不确定的决策过程。
当前应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普遍详细度不够,不确定性强,还停留在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而且缺乏定量分析方法和在决策中体现环境评价结果的方法。
这些缺陷导致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差、预测结果不理想、减缓措施制定的不够详细或者只作定性分析,使得环境评价结论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因此,很有必要开发一些综合的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模型来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3.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不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新事物,没有成熟的工作经验和例。
同时参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水平不一,有的缺乏宽广的视野和战略眼光,有的还局限于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思维模式,这样就很难从规划层次对规划本身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的随意性就会增加,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基本上是采取第三方评价的模式,这就要求评价对象相对稳定。
而实际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规划的具体编制单位和评价单位很难完全实现动态融合,规划的调整难以及时反馈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也难以及时融入规划之中,势必会造成某种程度的脱节,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3.5 公众参与不足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规定较少,这些少量的规定也较简单且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
“环境影响评价”不但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而且也有利于得到最优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和发展。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对此项制度的完善无疑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在西方学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者普遍认为,公众参与此项活动是评价制度的意义所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应转移到注重公众参与上来,在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各个阶段都应注重并鼓励公众参与;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具体阶段利用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除特殊、具有保密性评价资料的环境评价活动;更加明确规定公众介入的时机与介入的方式;明确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权利,保障环境相关信息通畅;建立加强对公众意见的回应机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群众基础。
在法律或法规中增加公众参与的详细条款,能在实践中切实操作。
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切实的保障,国家在立法司法执法方面给予切实的保障。
3.6 环境影响和建设项目规模等基本信息存在失真在规定的时间,环境评价机构完成报告之后,根据国家一些规定的限制,国家主管部门或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将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事宜。
但是,由于项目本身存在规模或是环境影响的作用较大,一些污染较重的项目超过了部门审批的限额。
所以,担心这些项目会受到国家的限制和制裁,在审核时遇到麻烦,所以建设单位为了顺利完成项目的顺利通过,不得不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将建设规模,生产能力分解细化,直至降低到可以顺利通过的标准。
可是问题在于,这种做法导致了报告中体现出来了环境影响预测不准确性,也不能将环境影响真实的体现出来,与此同时,所提出的相关措施也就值得考究了,最终导致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失去的原有的意义。
4 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采取的对策4.1 取得政府支持要积极响应和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着力开展战略环评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意识;二是要及时制定配套的法规和规章以及技术规,为具体操作环评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必要的条件;三是根据形势发展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强制性、规性,明确环保部门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中的监管、监督职能,各级环保部门要及时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组织工作,应尽快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相关细则,逐步理顺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四是要适时抓好典型,有关政府和环保部门,可以通过抓典型来宣传环评制度,推动环评法的实施,好的典型要大力表彰,对于违反法律拒绝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或者在评价以及审批工作中弄虚作假的,要依法惩处。
4.2 明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尽早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是从源头和决策层次开展环境保护,而不是概括性地讨论一些相关问题。
因此,面对不同的规划,要实现上述目的,就应调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路和方法以适应具体规划情况,而不是使具体情况适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当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本身也应该具有成本效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一定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和大量金钱,也不需要很多人参与;在很多情况下,在明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的的前提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较短时间,花费较少的金钱,同样可以实现有效的、有影响力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3 不断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通过调整规划中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容和方案来实现确定的综合目标。
关键从规模、结构、布局等为把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同时考虑规划期技术进步的因素。
4.4 通过试点积极推进通过选择典型的市、县、工业区、开发区、产业规划等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普及。
4.5 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展参与围为保障公众获得全面、真实而及时的环境信息,首先应明确公开信息的围,强调公布规划和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核心容。
其次,应当赋予公众申请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
当对环境影响的核心信息政府和企业未主动公开时,公众可以通过书面致函或专门的网络窗口来获得。
环境公众参与的围越广越好,公众参与阶段的时间越早越好。
5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发展,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和社会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愈加重视。
环境影响评价是控制新污染的第一道关口,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保障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稳定发展,对避免因决策或规划失误造成环境的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1] 包存宽, 尚金城, 陆雍森. 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实证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 2001(3).[2] 包存宽, 尚金城. 论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J].环境科学, 2000(2).[3] 谢华生, 翌晨, 包景岭, 等. 低碳理念在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J]. 中国环保产业, 2010(8).[4] 韩金枝, 付腾飞. 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发展方向[J].能源与环境, 2011(3).[5] 罗上华, 永宏, 宁平. 规划环评工作机制探讨[J].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9(6).[6] 戴逸琼. 省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1(1).[7] 彩虹, 彦志, 韩宁. 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 工业大学学报, 2004(3).[8]丁玉洁,秋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思考[J].生态经济,2010(6).[9] 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北京:法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