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结课论文
关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小结

关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小结摘要:我国环境压力日益增加,人们的环境权益受到的和威胁,进而危及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严峻的环境危机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始检讨与反思和评判。
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人类对于此种评判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它为我国阻止环境恶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户我国起,就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它一直与我国文化、经济、法律、政治、社会发生了碰撞、摩擦、融合;被容纳的同时也受到了排挤、质疑。
文章的目在于探寻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途径,使之能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
该文在介绍、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产生背景、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重点及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施情况,归纳、总结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现状,问题,对策引言:在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的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中,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所肩负的使命。
剖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际运行的情况,找到在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表现。
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和实施状况与其他国家的规定和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成果,对我国的这项制度进行完善,主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不仅要在原来框架之内加以改进,而且应该突破原有的框架,创设现实环境影响评价和引导性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的新观点,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一把真正的利器.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其中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
环境影响是指开发行为可能引起的环境条件的改变或新的环境条件的形成。
环境影响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利的。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预断评价,指计划开发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评价。
即在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的设计中,有关项目在建设和投产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并进行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提出各种减缓措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活动。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结论范文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结论范文一、项目概况。
咱们这个[项目名称]啊,就像一个新来的小伙伴,打算在[项目地点]这块地盘上大展拳脚。
这项目是要搞[项目类型,比如建个工厂或者开发个旅游区啥的],规模还不小呢。
二、环境现状。
1. 大气环境。
这周边的空气啊,就像个有点小脾气的朋友。
现在空气质量状况呢,有些指标还不错,但是[具体污染物]就有点调皮,浓度偶尔会超标。
就像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捣蛋鬼,虽然整体氛围还过得去,但这几个捣蛋鬼也得好好管管。
2. 水环境。
水的情况也挺复杂的。
附近的[河流或者湖泊名称]就像个生命力不太旺盛的病人。
水质有些指标显示它有点虚弱,[列举水质超标或者有问题的指标]不太健康。
这就好比人的身体,有些指标不正常,就得想办法调理。
3. 声环境。
声环境呢,目前还比较安静,就像一个正在午睡的宝宝。
不过一旦这个项目开始运作,就怕像突然来了一群吵闹的小孩,把这个安静的氛围给打破了。
三、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 (一)施工期。
1. 大气方面。
在施工的时候啊,那灰尘就像一群小怪兽到处乱窜。
挖掘、运输建筑材料这些活动,会让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多,就像在干净的房间里撒了一把灰。
附近的居民就像住在这个房间里的人,肯定会被这些灰尘小怪兽骚扰。
2. 水方面。
施工废水要是乱排的话,那就像一个不讲卫生的人把脏水到处倒。
这脏水要是流进附近的水体,就会让本来就不太健康的水变得更糟糕,就像给生病的人再泼冷水一样。
3. 声方面。
施工的那些机器设备啊,就像一群大嗓门的鼓手,整天敲敲打打。
噪声肯定会让周边的居民耳朵不得安宁,就像在你耳边一直放鞭炮一样难受。
# (二)运营期。
1. 大气方面。
如果项目是个工厂,那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就像难闻的屁。
[具体污染物]这些废气要是处理不好,就会像臭气弹一样在空气中弥漫,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让大家呼吸都不顺畅。
2. 水方面。
项目运营时产生的废水呢,就像一盆脏水。
要是没有经过有效的处理就排出去,那对附近的水体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就像给已经生病的人吃毒药一样。
环境评价结课论文(最终版)

环境评价结课论文(最终版)第一篇:环境评价结课论文(最终版)有关化工中的一典型案例环境评价分析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的一个热点,百草枯是触杀型除草剂,本文对百草枯的建厂生产、工艺过程及其三废做了简要概述,并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做了简要评价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百草枯工艺过程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1,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的浙江海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周边,多名儿童及成人在医院检查过程中被发现血铅超标。
德清县新闻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9时,德清县已抽检群众1989人。
在已出检测结果的317人中,31人血铅超标,其中儿童11 2,根据8月15日晚公布的环境监测结果,陕西凤翔数百名儿童血铅超标的主要原因是东岭冶炼公司。
3,15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获悉,上海康桥地区9月上旬发现儿童血铅超标案例。
4,近日,“多地出现‘癌症村’”的报道。
看着上述有关血铅的触目惊心的报道,不禁让我们对我们所生存的,朝夕相伴的环境产生恐惧。
首先,血铅超标指血液中铅元素的含量,超过了血液铅含量的正常值,(国际血铅诊断标准:等于或大于100微克/升,为铅中毒)如果过高,就提示发生了铅中毒,它会引起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的一系列异常表现,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
而究其来源,不外乎主要是这四个方面:1.废气,2、土壤和尘埃中,3、废水、4、日用品及装饰材料中。
环境的状况,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出发,以中英合资——捷利康南通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6000t/a 百草枯为例,简要分析。
百草枯,化学名称是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是一种快速灭生性除草剂,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内息作用。
能迅速被植物绿色组织吸收,使其枯死。
对非绿色组织没有作用。
在土壤中迅速与土壤结合而纯化,对植物根部及多年生地下茎及宿根无效。
百草枯对人毒性极大,且无特效药,口服中毒死亡率可达90%以上,目前已被20多个国家禁止或者严格限制使用。
环境评价结课论文

环境评价结课论文土壤环境评价概况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工业用地及生产用地对土壤的伤害和摧毁进而影响到人类居住的土壤环境评价的一般内容,还有一些修复土壤受损的方法等。
关键字: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治理模式;土壤修复1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需要搬迁,搬迁企业原址场地可能因原生产活动遗留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因此,原场地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从而确定原土地是否需要进行土壤修复及合理界定其土地使用性质[1]。
2 土壤危害的分析2.1 土壤危害的分析2.1.1 重金属污染钢铁企业在生产、冶炼和尾矿处理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特别是Cu、Pb和Zn等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及废渣渗滤等方式进入工业区周边土壤,导致土壤严重污染,土壤质量迅速下降[2]。
2.1.2有机物污染-多环芳烃( PAHs)在首钢焦化厂环境中检测出40多种多环芳烃,认为煤中多环芳烃通过焦化作业以烟尘、煤粒、焦末以及外排废水形式迁移而污染大气、土壤和水环境[3]。
采用化学分析法在南京钢铁工业区周边农业土壤中检出了PAHs。
目前国内尚未制定土壤PAHs 的治理标准[4]。
2.1.3二恶英采样研究推断出钢铁企业厂区内土壤中二恶英类物质主要来源于烧结厂烟气的排放。
我国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烟气中二恶英排放标准分别为1. 0 ngI- TEQ/ m3和0.5ngI- TEQ/ m3,但国家对金属冶炼行业中二恶英类物质的排放情况没有明确限定[5]。
2.1.4酞酸酯类化合物(PAEs)测定了鞍钢土壤中15种酞酸酯类化合物的含量,土壤样品含PAEs质量浓度范围为0. 75~ 3.26 mg/ kg,其中铸钢点位土壤样品PAEs浓度最高,烧结点位土壤样品PAEs浓度最低。
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土壤中酞酸酯的控制标准值[6]。
2.2 污染来源分析1) 面状渗漏。
在研究区,由于大量使用废污水或中水抑尘、洒水,造成污染物下渗,导致松散孔隙水,水质恶化,土壤被污染。
环评 毕业论文

环评毕业论文环评是指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对建设项目在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的方法。
环评作为一种科学的评估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设项目中,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这些项目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如果没有环评的参考和指导,这些项目很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引发生态灾难。
因此,环评的开展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评的过程通常包括项目筛选、环境基线调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措施等环节。
首先是项目筛选,即根据项目的性质和规模,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环评。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避免对一些小规模项目进行不必要的评估,减少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其次是环境基线调查,通过对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其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等情况。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后续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评的核心环节,通过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确定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程度和范围。
这一步骤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估。
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是否能够获得批准,并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建议。
最后是环境管理措施,即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建议,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生态恢复、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减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然而,目前环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环评的程序性和形式主义问题。
一些地方在环评过程中过于注重手续和表面工作,忽视了科学性和实效性,导致环评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工具。
其次是环评的监督和执法问题。
一些项目在环评过程中可能存在弄虚作假、隐瞒真相的行为,而相关部门对此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导致环评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做环评的毕业论文

做环评的毕业论文Titl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A Comprehensive StudyIntroduction: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EIAs) have gained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olicy-making.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concept of EIAs, their importance, the process involved,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Additionally, it will discuss the role of EIA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s.Definition and Importance:EIAs are systematic studies conducted to identify and predict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a proposed project, policy, or development plan.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EIAs is to inform decision-makers about the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and guide them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that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EIA Process:The EIA process typically involves several stages, including screening, scoping, assessment, review, decision-making, and post-approval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Each stage is designed to ensure thorough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air and water quality, biodiversity, natural resource use, and social impacts.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EIAs face several challenges and limitations, including the lack of standardized methodologies, insufficient consideration of cumulative impacts, and potential biases due to stakeholder influence. These limitations hinder the effectiveness and credibility of EIAs, making it crucial to address the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assessment process.Role of EIA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IA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empowerment. They aid in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into development plans and policies, leading to more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and reducing the potential for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ocal communities.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IAs,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standardized 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to ensure consistent and reliable assessments. Additionally, increased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and transpare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address potential biases.Furthermore, considering cumulative impacts and long-term monitoring requirements during the EIA process can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ject's potential effects. Capacity-building programs for EIA practitioners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can als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accuracy of assessments.Conclusion: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are critical tool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systematically evaluating potential impacts and recommending appropriate mitigation measures, EIAs help ensure that development projects are compatible wi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cerns.Despite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EIAs' significance cannot be undermin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should be made to enhance their effectiveness.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lies on incorporating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to development practices, with EIAs playing a prominent role in achieving this objective.。
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思考论文

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思考摘要:环境影响评价的本意是为环境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避免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本文阐述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要性;措施中图分类号:x8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改革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环境法中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实现科学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对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建设的环境影响发挥着重要的控制监管作用。
由于环境问题的涉众性和决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成为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往往考虑直接的、眼前的经济效益,没有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有时甚至为获取局部的暂时的效益,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尖锐对立。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认识的提高和深化,有助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影响评价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的发展中,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由于缺乏社会的、经济的、特别是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价,盲目性很大,往往造成畸形发展,出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掌握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才能符合客观规律并切实可行。
3.环境影响评价是为建设项目制定可行的环境保护对策、实行科学管理的依据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获得应将建设项目的污染和破坏限制在什么范围和程度才能符合环境标准要求的信息和资料。
据此,提出既符合环境效益又符合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对策,并在项目设计中体现。
使建设项目的环保措施和设施建立在较科学可靠的基础上,同时也为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毕业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毕业论文环境影响评价(EIA)是在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工程项目前,对该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制度化的识别、评估、预测、防范和治理的过程。
EIA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工具,可以对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从而在项目实施前进行调整和控制。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管理、环境法律等方面紧密联系,对于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掌握EIA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将是非常有益的。
本篇毕业论文旨在基于EIA理论和实践,以我国城市建设为例,探究EIA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城市发展与EIA城市是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空间,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建设与发展必然涉及大量的工程项目和人类活动,其中包含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干扰和破坏。
一些城市由于长期忽视环境保护,已经出现了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问题。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高度关注环保问题,避免过度破坏生态和环境资源。
EIA作为一项环保管理工具,对于城市建设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中的许多重要项目,如投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大型工业和商业项目、住宅小区等,都需要进行EIA评估。
只有通过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控制,才能确保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保护环境和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发挥重要作用。
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城市建设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对环境也有着严重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环境问题,例如:1、大气污染城市中的交通、工业和生活等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烟雾等污染物,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2、水资源问题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用水,但水资源有限,而且城市中排放的污水也会对水质造成影响。
3、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垃圾处理问题不妥,会对城市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会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必须重视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三、EIA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EIA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环境污染通过EIA,可以在项目实施前对可能会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解读——地下水
姓名:***
班级:水文2014
学号:**********
学院: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
地下水作为一种有限的稀缺资源,在1984年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中得到专门的保护。
但是,在不少地区,由于配套标准的缺失和执行力度的不足导致地下水不断受到工业废水排放的污染。
在工业活动密集的地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防止地下水环境恶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促使地下水保护成为新的“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并促成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2月11日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导则》)[1]。
该导则旨在在新建项目开发的规划和许可阶段,从源头上来管理潜在的地下水问题。
聚焦于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简化了程序,优化了方法,强化了环保措施,提高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地下水环评导则解读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既不是搞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不是做基础科学研究,是一项在有限时间、精度、范围条件下完成的阶段性评价工作。
《导则》重新定义“地下水”为地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重力水,将评价重点放在饮用功能上,符合环保部地下水“双源”管理要求。
借鉴大气和地面水环评导则中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定义的内涵,给出了“正常状况”和“非正常状况”的定义。
“状况”是否正常与工艺设备或地下水环保措施能否有效阻止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相关。
地下水导则的出台给地下水保护提供了依据,但也给很多环评单位提出了难题,水文地质角度颁布的导则,比环评环境专业理解的要深,要复杂。
但不管如何操作,有据可依,就是一大进步。
该导则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任何建设项目。
该导则明确了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导则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推动将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聚焦在环境影响预测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上[2]。
预计,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矿产和化工行业在内的大多数的工业建设项目环境许可的复杂度将明显加大。
目前,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污染源强通常指单位时间内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对污染源排放强度的定量表述。
排放强度指单位时间由污染源向周边环境(表层土壤、包气带或地表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的量。
2 地下水环评导则概述及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是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定,有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起草,已于2011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环评技术体系中地下水环境要素的空白,完善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也正式拉开了我国地下水环境保护事前监管的序幕,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均有重要意义[3]。
在新的《导则》中,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等级、方法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就地下水环境管理而言,环境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扭住“双源”,即看住地下水污染源和监控地下水饮用水源,重点在地下水水质管理上,水资源问题和地下水位、流场变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由其他相关部门管理。
为充分适应《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尽可能减少部门职能交叉、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建设单位负担,将地下水环评的适用范围调整为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的直接影响[4]。
2.1地下水环评导则主要内容
地下水环评聚焦于建设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对地下水水质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暂不考虑间接影响。
一方面,间接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及区域累积叠加的多解性,难以
通过单个建设项目的环评加以确定;另一方面,地下水要素变化并非造成间接影响的唯一因素,难以量化其环评结论。
结合美国地下水污染源调查结果、《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中重点调查的地下水污染源类型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行业分类,依据各行业对地下水可能造成的污染程度定性分析结果,将建设项目分为4个类别。
其中,Ⅰ类、Ⅱ类和Ⅲ类需开展地下水环评,Ⅳ类不需评价[5]。
2.1地下水环评导则分类
该导则将建设项目分为三类。
简单来说,I类是指任何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建设项目;II类是指任何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以及III类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情况的建设项目。
此外,新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分为三级。
I级是最严格的,需要1/10,000比例的水文地质图,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当地水文动态的监测,影响模拟并要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III级要求需要有针对性的现状监测,以及对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II级要求介于I级和III 级之间。
对地下水环境而言,有其特殊性,建设项目没有针对地下水环境的排放标准,且包气带对通过其进入地下水环境的入渗量和污染物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在地下水源强计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地下水污染源强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可能存在的最大污染源强,即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风险的污染物的量,例如,生产系统或设施存在含污染物水量;第二,污染物通过环境保护措施,可能进入到地下环境(地表以下环境)的污染物的量;第三,污染物渗透进入到地下水中的量,即通过包气带阻止作用后,进入到地下水中的量。
2.2地下水污染物影响因素
影响地下水污染物源强的因素很多,例如设备完好程度、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的完好程度、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和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等,各种因素规整起来后可以作为一种状态来描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给出了两种状况,即正常状况和非正常状况。
正常状况是指建设项目的工艺设备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均达到设计要求条件下的运行状况。
如防渗系统的防渗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防渗系统完好,验收合格。
由此可以看出,正常状况主要指各工艺设备和环保措施均能达到设计要求,且经过环保验收合格。
对有国家标准或行业设计规范的,须满足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这种状况下,渗透进入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相对较少,渗透量大小可以通过工程验收允许最大渗透量获得。
非正常状况是指建设项目的工艺设备或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因系统老化、腐蚀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或保护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时的运行状况。
非正常状况有别于正常状况和事故状态,其是介于正常状况和事故状态之间的一种状态,是实际存在的一种状态,这与管理水平、设备运行年限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等有关。
非正常状况下,地下水污染源强比较难以确定,国内外均没有比较明确的计算方法。
2.3地下水污染源
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一般主要的地下水污染源包括池体、储罐、地下管道和处置场地等。
排放强度主要受污染源类型、排放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排放形式可以概化为点源、线源、面源;根据排放规律概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
评估污染源时,拟采用目前的《地下水质量标准》。
等标污染负荷比是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对应标准值相比的比值。
如果某种污染物浓度超过标准值的70%以上,则被确定为主要污染物,需就其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具体评估。
2.4评价工作分级
工作等级判定方法变化较大,结合适用范围的调整,删除了以水位流场作为评价对象的相关内容,简化了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的判定方式。
基于水文地质条件自身复杂性和多解性,将地下水易污性和场地包气带防污性能调整为调查内容,不再前置为等级判定依据。
另外,建设项目污水产生量已在附录A中体现,不再重复作为等级判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饮用水水源须划定保护区,要求各级政府依法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划定保护区,且配套出台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明确了相关技术要求[6]。
判定评价等级时,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中对“敏感”的判定相对简单,已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其准保护区范围为准,未划定准保护区或保护区的,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公式法划定迹线范围作为敏感区;对“较敏感”的判定则相对困难,由于“补给径流区”范围不易确定,以一个完整水文地质单元作为边界通常范围过大,不利于操作,建议按公式法划定迹线范围作为较敏感区;其他则为不敏感区。
场地是否有必要分开定级评价,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判定,当建设项目涉及多个场地且相互距离较远时,各场地应分别判定等级。
3 结论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地下水更是具有多种优势的洁净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避免的对其产生影响。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许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中的重要部分和评价重点。
对于在执行《导则》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结合相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地下水评价时在评价范围、评价级别的确定,以确保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梁鹏,周俊.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
[2]刘殊,姜华,梁鹏.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修订思考与建议
[3]刘贵云,赵鑫.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评析
[4]陈远.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在贵州省执行过程中所遇问题及建议
[5]袁立.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6]彭辉辉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课程资深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