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媒体艺术对现实经验的艺术升华
互动式公共艺术发展初探

互动式公共艺术发展初探公共艺术是指以公共空间为载体,通过艺术创作与观众互动,为社会公众提供美学体验和文化参与的一种艺术形式。
近年来,互动式公共艺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代艺术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互动式公共艺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初探。
一、互动式公共艺术的概念互动式公共艺术是指将观众参与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通过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实现观众与艺术的互动与共创。
相比于传统的观众 passively 接受艺术作品的形式,互动式公共艺术强调观众的主动参与,使观众成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和共同体验者。
通过互动式公共艺术,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艺术,同时也能够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二、互动式公共艺术的特点1. 参与性强:互动式公共艺术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观众不再是作品的被动观赏者,而是作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移动、声音等方式与作品进行互动,与艺术家进行实时的交流和合作。
2. 公共性:互动式公共艺术通常在公共空间中展示,如城市广场、公园、街头等。
这种展示方式使得艺术作品能够与公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艺术走出传统的艺术场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 多样性:互动式公共艺术形式多样,可以包括装置艺术、数字艺术、表演艺术等。
艺术家可以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互动式作品,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和兴趣。
4. 社会参与:互动式公共艺术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和互动,通过艺术活动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公众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艺术的乐趣,还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共同价值和文化传承。
三、互动式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1.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互动式公共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艺术作品的互动性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2. 社会问题关注:互动式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示,还可以成为社会问题的表达和关注的平台。
互动媒体艺术的影像美学

但 影 像 艺 术 只 能 再 现 时 间 进 程 , 众 不 能 体 验 和 控 观 制 时 间 进 程 。 在 互 动 媒 体 艺 术 中 , 与 者 与 作 品 有 非 常 参
好 的 交 流 方 式 和 先 进 的 技 术 , 品 传 达 有 关 时 空 的 信 息 作
§动 媒 体 艺 术 的 影 像 美 学
●吴 昕昕 文 华
小 鸟 的 影 子 。 观 众 也 可 以 使 用 其 他 手 段 , 加 不 同 的 气 添 味 使 投 影 区 的影 像 发 生 变 化 。 处 于 花 瓶 顶 端 的 传 感 器 , 能 够 采 样 出 空 气 中 的 变 化 , 且 根 据 不 同 的 气 味 , 行 并 进 分 类 处 理 , 时 的 将 信 息 传 达 给 电脑 , 射 出 不 同 的动 实 投 画。作 品 将 气 味 这 种 转 瞬 即逝 、 稳 定 的元 素 提 取 出 来 , 不
’ 确 定 性 , 就 是 播 放 的 时 间 、 放 的 内 容 包 括 故 事 也 播 情 节 、 事 的 结 局 都 是 事 先 设 定 好 的 。 观 众 只 能 被 动 的 故 接 受 艺 术 家 或 者 作 者 所 传 递 的信 息 。媒 体 艺 术 家 想 打 破 这 种 固 定 模 式 , 望 通 过 一 些 手 段 能 使 作 品 与 观 众 之 间 希 达 到 更 好 的 沟 通 。 互 动 媒 体 艺 术 因 此 应 运 而 生 , 术 家 艺 将 互 动 的 形 式 加 入 影 像 中 , 而 呈 现 出不 同 以往 的 传 统 从 影像 艺 术 表 现 方式 。艺 术 的表 现 时 间 和 空 间 得 到 了空 前 的 外 延 。 当 互 动 艺 术 融 入 影 像 艺 术 时 , 像 能 够 受 观 众 影 的 控 制 而 产 生 不 同 的剧 情 , 众 能 够 通 过 互 动 技 术 和 影 观
艺术的当代嬗变感悟

艺术的当代嬗变感悟当代艺术是一个快速变革的领域。
它正在经历着新的思想、技术、媒介和观念的嬗变。
从过去的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到如今的后现代、概念艺术、数字艺术等,每一种表达形式都在不断地塑造着当代艺术的样貌。
首先,当代艺术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材料和媒介。
在数字化时代,新的媒介和技术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艺术创作中。
例如:数字绘画、计算机生成艺术、虚拟现实等。
这种数字化的趋势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和全面的艺术体验。
其次,当代艺术也越来越注重观念和思想的表达。
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刻画现实,而是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这种注重观念的艺术形式被称为“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强调作品的概念和意义,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同时,概念艺术也在探讨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再次,当代艺术也呈现出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性。
当代艺术舞台上,任何样式、媒介和表现形式都有机会被接受和推崇。
这种多元性的趋势让当代艺术拥有更加丰富和复杂的表达方式。
同时,这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
最后,当代艺术也在不断地超越传统艺术的界限。
当代艺术家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例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社交媒体艺术等。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探讨了艺术和社会、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总之,当代艺术正在发生着众多的变化和嬗变。
从传统的材料到数字媒介,从刻画现实到表达观念,从规定的界限到无限的自由,从单一的艺术形式到多元的表现方式,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探索不断前行。
作为观众,我们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去欣赏和思考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_中央电视台_心连心_艺术团活动评析

人民需要艺术 艺术更需要人民
—— — 中央电视台“ 心连心” 艺术团活动评析
" 北京广播学院
中央电视台 “ 心连心”艺术 团创建于 !""# 年, 风雨兼程历时 六年,深入老少边穷地区,深入 工厂农村, 迄今总共进行了 $% 场 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神 州大地千千万万老百姓送去了 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表演。据不 完全统计,至少有一百多万人在 现场观看了演出,而且这些演出 全部是免费的。 “ 心连心 ” 艺术团肩负着送 文化下乡、送温暖下乡的双重使 命, 实践着“ 三个代表” 的思想, 把 党的关怀,把文艺工作者对百姓 的热爱和敬意送到老少边穷地 区, 送到工矿企业, 送到军营、 学 校。这个在江泽民同志亲自关心 指示下成立的演出团体,以强烈 的政治色彩和强大的演出阵容, 以精心编排的内容和精湛的表 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并在中央电视台这个强势媒体 的推动下,一经播出就引起强烈 反响。“ 心连心” 艺术团慰问演出 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的 新品牌。 “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 要人民 ” 这一先进的文艺理论, 正是 “ 心连心”艺术团和所有演 出者无私奉献的力量源泉。 在延 #% 年前,毛泽东同志 《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地 阐明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 的关系,指出了为人民大众的文 艺方向和深入生活的创作道 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新的 历史条件下又精辟地阐明: “ 人 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 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 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 “ 系。” 人民需要艺术, 艺术更需 ” “ 要人民。 江泽民同志指出: 文艺 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 的号角。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 努力创作出弘扬中华民族的民 族精神和我们时代的进步精神 的作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 代、无愧于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 的优秀作品来, 用以教育人、 鼓舞 “ 人和鞭策人。” 心连心” 艺术团 的创建和演出,就是文艺工作者 用优秀作品来教育人、鼓舞人和 鞭策人的具体行动,这种形式的 艺术实践正体现了 “ 三个代表 ” 的重要思想。 人民需要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
艺术与现实生活间的关联

艺术与现实生活间的关联两千年以来,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为文艺评论家所争论。
其实无论何种艺术形式,现实生活都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泉,每个时代的艺术都会留有那个时代的痕迹,艺术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一、艺术产生于社会现实生活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也就是说生活就是艺术的基础,艺术的一切灵感归根于周边的社会生活,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和人就能为艺术提供素材。
现代考古学者通过对历史遗留文物的艺术特点复原文物当时所有人和时代的一些信息,艺术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
当我们打开《清明上河图》时,当年汴梁的景象就呈现在眼前,我们对当时的城市面貌、经济状况、民情风俗、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能有了了解和认识。
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每天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现实中的人或事触动我们心灵的那部分,现实是短暂的、是自然发生的、是平淡的、又是不留痕迹的,而艺术是浓烈的,又是刻骨铭心的;现实是属于个人的,而艺术是大家的。
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艺术,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反映生活是艺术所固有的本质特征之一,世界上没有不具备这个本质特征的艺术作品。
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就不存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艺术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但在当代社会中,艺术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意识形态,不再完全从属于上层建筑。
由于一切社会因素都有市场经济所包围,因此社会所有的因素都由于市场的存在而有了意识形态的调节功能,这种情况下一些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的艺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但也有一些不具备完全市场价值的艺术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一些机构或组织也为了艺术多样性的存在采用了非市场经济的手段基于经济上的补偿而让这种艺术得以存在。
对于大众来说,在生活中,我们想要开启自己的艺术创造,就得培养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在关注中培养自己对对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再由发现引发自己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联系;在近距离的可视的现实环境中与想象的空间翱翔,在三维与平面中有机转换,在运动与静止间探索追寻美之所在,美之所存。
浅析互动媒体艺术对现实经验的艺术升华

互 动 艺 术作 品更 是 把 人 类 的 现 实经 验 升 华 到 一 个 更 为 神 奇 的 艺 术 世 界 。 们 的 作 品 他 驶 过程 中窗外 的 美丽 的 夜景 , 当坐在 座位 上
当艺 术 家发 现 互 动往 的感 官刺 激 来 与 他人 分 享 自 己通 过 《 胧 特 快 》 朦 以艺 术化 的形 式 模 拟 了列 车 行
验 是 最 能直 接 的 体 现 社 会 的 精神 内核 的题 家 试 图通 过 利 用 视 觉 形 态 这种 方 式 , 术 艺 材 。 术 家 能 把 不 同 的现 实 经 验 进 行重 组 、 艺 抽 离和 选择 , 创 造 出动 态 的非现 实 的 虚拟 而 的 模拟 和 再 现 这一 张 无 形 的社 会 网络 。 i Or t Z c e ma 与 S j a i 作 的互动 媒体 艺 u k r n ai S d合 d
≥ 冀
= 一 一 垂一 蚕 兰 f l 竺蒌 匿 蚕 墨 = l 【 竺 l 三
; 析互动媒体艺术对 | l 现实经验 的艺术升华
【 要 】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高科技的产物, 摘 影响了 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特别是在以现实
经验 为创 作 灵感 的 互动媒 体 艺术作 品 中 , 充分 的 结合 了技 术与 艺 术这 两 个人 类社 会 最 高
会 慢 慢 缩小 , 到 消 失不 见 , 如 同真 的被 何 图 案。 术 家把 我 们 以前容 易 忽视 的这 些 直 就 艺 嘴 巴吸 走 了一 样 。 此 同 时 , 由 空气 的压 微 小 的细 节经 验 , 与 借 以一种 炫 目而 美丽 的射 线 力 、 管 的颤动 以及从 系 统 中传 出来 的特 别 动 画 展 现 在 受 众 的 面 前 。 艺 术 家 Chit 吸 而 sa r
互动媒体艺术名词解释

互动媒体艺术名词解释
互动媒体艺术是一种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创作形式,它通过使用电子设备、计算机技术和交互性设计等手段,使观众能够积极参与到艺术作品中,与之进行互动和沟通。
这种艺术形式强调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实时反馈和相互影响,打破了传统艺术作品只能被动欣赏的模式。
互动媒体艺术的核心特点在于其互动性和参与性。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操纵装置、声音感应器或其他传感器来与作品进行互动。
这种互动性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看和聆听,还可以涉及到观众对作品的改变、探索和创造。
互动媒体艺术作品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装置、交互式影像、数字音乐等等。
它在展览、博物馆、艺术节等场合得到广泛应用,为观众提供了丰富、个性化和参与度高的艺术体验。
互动媒体艺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创意和思想,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亲近艺术的机会。
它挑战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拓展了艺术的边界,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一股重要的创作潮流。
浅析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点

浅析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种特点,这种特性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互动性的定义、互动性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互动性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点。
一、互动性的定义互动性指的是在一个系统或者环境中,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互动性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交流、反馈和改变,使得上下游、内部和外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因此,互动性是一种动态的、双向的交流过程。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特的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设计注重传达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感知和交流,需要在作品的制作中极大地强调互动性。
1.交互体验新媒体艺术设计通过交互体验,使观众成为了作品中的参与者。
观众通过触摸、声音、光线等方式与作品互动,从而激发出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例如,2012年展出的法国艺术家布兰卡特·利亚巴奇所创作的《长城DNA》。
这件作品利用南京的不锈钢材料,将长城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完美融合。
作品中还通过声音和随机数字互动,引发了观众对时间、过程和生命的思考。
2.互动创作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互动创作。
观众通过自己的输入与作品进行互动,并且对所作的贡献产生切实的感受。
以缪松作品《游戏的乐趣》为例,这个游戏需要玩家通过自己的控制,让小球在平台上移动到指定位置,才能过关。
这种互动的过程不仅提高了玩家的游戏体验,同时也体现了游戏和玩家之间的共同创作。
三、互动性带来的影响互动性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使观众成为了作品的参与者,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影响。
1.加强了作品的兴趣和吸引力互动性的应用,使观众成为作品中的参与者,在互动的过程中,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激发观众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效果。
2.提高了作品的传播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使得观众成为作品的参与者,并且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分享到更广泛的受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动媒体艺术对现实经验的艺术升华
摘要: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影响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特别是在以现实经验为创作灵感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中,充分的结合了技术与艺术这两个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精髓。
艺术家深入探索现实经验与互动多媒体艺术相结合的可能性,从对现实经验的模拟到深层次的艺术升华,以期最大限度的体现当今社会的精神内核。
从而创造一种最直接最能触动受众内心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
关键词:互动媒体艺术;现实经验;模拟;艺术升华
当互动媒体技术进入人类视线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式界面的机器而存在。
但这种存在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对电子媒体界面所传递的信息只是单向性的认识。
因为当受众接收到信息后,能够通过对交互式机器发出特定的指令,来完成对所接收到信息的反馈。
这就是互动多媒体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的最大特性。
当艺术家发现互动媒体技术这一特性时,他们尝试着是否可以利用互动媒体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艺术作品,以此来传达他们的艺术感悟。
他们最先关注是现实经验,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非常多的作品题材是关注人类的现实经验,现实经验是最能直接的体现社会的精神内核的题材。
艺术家能把不同的现实经验进行重组、抽离和选择,而创造出动态的非现实的虚拟影像。
比如马塞尔·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的裸女二号》就是把模特下楼的动作过程用一种静态的画面来体现不同时间状态下的视觉感受。
特别是在互动媒体艺术中,作品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
作品同外界是有着信息交流的,作品会根据外界所传递的不同信息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反馈出不同的信息。
这种艺术形式给了艺术家一个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面貌可以不是一种,而且可以多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由观众控制的。
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使艺术家以现实经验为题材的创作散发出比架上绘画更为璀璨的光芒。
最开始艺术家是对现实经验进行实验性的模拟。
这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利用受众不同的感官感受来模拟现实存在的体验。
由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智能机械系的团队集体创作的《Conspiratio》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从而彻底的改变受众的感官感受。
观众可以预先从一个互动媒体的显示界面上选择可乐、牛奶等各种可吸食的饮料、食物甚至是游动的乌龟,然后这些食物或饮料的平面图形就会在一个平铺的显示器上来回游动。
受众使用一个用特殊传感器制作的吸管对准这些图形猛吸几口,它们就会慢慢缩小,直到消失不见,就如同真的被嘴巴吸走了一样。
与此同时,借由空气的压力、吸管的颤动以及从系统中传出来的特别的声音,即便不是通过味觉来感受这件艺术作品,受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一有趣的互动媒体艺术装置,受众受到不同于以往的感官刺激来与他人分享自己通过吸管享受美食的真实体验,这在普通环境下绝对是难以想象的。
以我们的社会经验来说,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生活以及工作等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是不可见的。
然而艺术家试图通过利用视觉形态这种方式,艺术的模拟和再现这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
Orit Zuckerman与Sajid Sadi合作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聚光灯》,就是一组通过16个显示器播放人物视频肖像构成的社会网络。
每一显示器中有一个肖像的视频,肖像之间通过互相张望来进行交流。
参观者可以通过按压16幅视频肖像中的任意一个肖像来打断整体的动态。
其余的15幅肖像会自动的反应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选择的肖像上,感觉就像被选择的肖像是焦点所在一样。
每隔数秒种, 任意选择的肖像都会向邻位的肖像张望,而旁边的肖像也会望过来。
这16幅肖像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
而参与者的互动则影响了这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也就暂时成为这个网络的第17个成员。
当艺术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时,他们认为可以在模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架构,以一种超越以往的现实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
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当我们把玻璃杯放在吧台上或着推动玻璃杯在吧台上移动的时候,最多能听到玻璃杯碰撞吧台的声音。
但是UVA机构能利用参与者移动杯子的动作创造出绚丽的互动影像色彩。
《iBar》是一件吧台互动作品,当参与者把酒杯放到吧台上时,吧台上出现的绚丽射线将不同的酒杯连接起来。
当移动酒杯的时候,射线会根据酒杯的移动轨迹形成不同的几何图案。
艺术家把我们以前容易忽视的这些微小的细节经验,以一种炫目而美丽的射线动画展现在受众的面前。
而艺术家Christa Sommere和Laurent Mignonneau所创造的互动艺术作品更是把人类的现实经验升华到一个更为神奇的艺术世界。
他们的作品《朦胧特快》以艺术化的形式模拟了列车行驶过程中窗外的美丽的夜景,当坐在座位上的观众拨动显示器做成的窗口时,车窗会变化出各种各样色彩绚丽的朦胧夜景。
作品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还原了人们在不经意间浏览飞速移动的物体时,产生模糊不清的图像的视觉感受。
并且诠释出一切事物都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转瞬即逝,只留下了人类模糊而美丽的视觉体验。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当今高科技的现代艺术代表,融合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美学观念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家们正是以人类的现实经验为艺术脉络,以互动媒体技术作为技术载体,以观众最为熟悉的模式作为形式的表达来体现互动媒体技术对人类现实社会经验的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1] 童芳,新媒体艺术[M],福建: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郭晓寒, 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燕翔,当代科技艺术[M],科学出版社,2007.
[4] Michael Rush,“New Media in Art” [M],USA, Thames & Hudson, 2005.
[5] Christiane Paul,“Digital Art” [M],USA, Thames & Hudson,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