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9 登勃朗峰-部优-教案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用法和意义。
(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登勃朗峰的过程及心路历程。
(4)认识作者马克·吐温及其创作背景,体会其写作风格和特点。
(5)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解释:
-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感受课文中对勃朗峰景色描绘的韵律和情感,如“崇山峻岭,蜿蜒曲折”等。
另外,我在课后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表示在小组讨论中,有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这提醒我,在组织小组讨论时,要关注学生的互动过程,适时给予他们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能力。
此外,我意识到在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这一主题时,我应该给出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学生在讨论时能更有目的性地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的写作练习成果参差不齐。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有针对性的指导。针对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我计划在课后给他们布置一些额外的练习,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2.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登勃朗峰的过程及心路历程。
4.作者及背景介绍:了解作者马克·吐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5.勃朗峰相关知识链接:介绍勃朗峰的地理位置、特点等相关知识。
6.课文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描绘自然景观相关的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写作练习,尝试仿写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9《登勃朗峰 》教案与反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9《登勃朗峰 》教案与反思

19 登勃朗峰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铁山学校何逸春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汪村学校钱少华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枫岭头学校张海泉1.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多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也有一座最高峰——勃朗峰,它也是西欧的最高峰。

下面让我们跟随马克·吐温的脚步,走进勃朗峰,一睹勃朗峰雄伟奇幻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品味山中奇景(一)作者简介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

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

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

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高手。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路途中所见景物的段落。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明确:第2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第3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第4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速读第2—6段,从文中找出面对景物作者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明确:第一处景物:美不胜收。

第二处景物: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奇特。

第四处景物:轻柔,美丽。

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9 登勃朗峰-部优-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9 登勃朗峰-部优-教案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单元说明】《登勃朗峰》是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本单元四篇文章体裁都是游记,内容新颖,写法多样,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单元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教材分析】《登勃朗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极具特色的游记。

课文先用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描绘了一位自信风趣的“车夫”形象。

写景时笔下极具诗意,文采斐然;写人时刻画生动,尽显幽默本色。

这种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文章,学生会感兴趣的。

只要学生喜欢,教师适时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迁移运用,学生定会收获颇多。

【学情分析】对初二年的学生来说,这篇自读课文阅读难度并不大,毕竟这之前学生已学过《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两篇游记了,已基本掌握游记的特点,已学会赏读一些游记作品。

教师可以适当放手,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分享交流时再进行梳理点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品析能力,最后迁移运用到平常的阅读和写作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理出作者的游踪顺序。

2.了解作者,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3. 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过程与方法:课前布置预习,课上交流分享学生的初读感受,然后再用多种方法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学会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1.梳理游踪,在朗读中感受景美人奇。

2.品析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登勃朗峰 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登勃朗峰 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教案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9*登勃朗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意蕴。

2.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作者行踪,体会文中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

2.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勃朗峰的壮美姿态,体会作者游历勃朗峰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作者行踪,体会文中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并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勃朗峰的壮美姿态,体会作者游历勃朗峰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你们登过最高的一座山是哪一座呢?在欧洲,有一座山叫“阿尔卑斯山”,它的主峰叫“勃朗峰”,因其山势陡峻而成为欧洲名胜之一。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马克·吐温一起,看看他是如何登上这座山峰的。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其作品的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语言风格诙谐讽刺,笔调轻松幽默,简洁明快。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

他的代表有《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翌.日(y ì) 焦炙.(zh ì) 辚.辚(l ín)怜悯.(m ǐn) 俯瞰.(k àn) 急湍.(tu ān)拾.阶而上(sh è) 纤.指(xi ān) 皑.皑(ái)峰巅.(di ān) 斑斓.(l án) 轻歌曼.舞(m àn)妩媚.(m èi) 驻.留(zh ù) 灼.灼(zhu ó)瞬.息万变(sh ùn) 霓.裳(n í) 纷至沓.来(t à)蔓.延(m àn) 沟壑.(h è) 醺.醺(x ūn)⎩⎨⎧ 拾.起sh í拾.级而上sh è ⎩⎨⎧ 纤.夫qi àn纤.细xi ān(2)词语释义焦炙:形容心里像火烤一样焦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登勃朗峰》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

2.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析、积累精彩的语句。

【教学重点】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析、积累精彩的语句。

【教学难点】把握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品析、积累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些风景,如果不站在高处,你永远体会不到它的魅力;有些路,如果不开启行程,你永远不会知道它的美丽。

旅行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在本单元的前两篇游记中,我们一起游览了雄浑壮美的壶口瀑布,领略了奇绝险远的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本节课我们将跟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起登勃朗峰,感受独特的异国风情,学习独特的游记写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二、夯实基础1.字词检测yì rì qióng dǐng dòu liú liáo rào wǔ mèi fú zào翌日穹顶逗留缭绕妩媚浮躁diān bǒ kuàng yě qīng gē màn wǔ shùn xī wàn biàn颠簸旷野轻歌曼舞瞬息万变fēn zhì tà lái míng fù qí shí纷至沓来名副其实2.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被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得主)誉为“美国文学之父”。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大家共同评价和讨论。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登勃朗峰》的描写技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被鼓励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小组成员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勃朗峰》中所展示的自然景观描写的基本技巧。这些描写是如何通过作者的笔触展现出勃朗峰的壮丽。这些技巧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勃朗峰的具体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表现自然之美,以及这些描写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认知。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行合理推断,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预习、课堂讨论和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式,提升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6.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登勃朗峰》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描绘自然风光的技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如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讲解,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一. 教材分析《登勃朗峰》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登勃朗峰的经历,展示了勃朗峰的壮丽景色和登山过程中的趣事,同时也传达了勇敢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描绘细腻,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户外运动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和户外运动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描述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描述;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培养对户外运动的兴趣,树立勇敢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勃朗峰、悬崖、冰川、云雾等;2.专业术语:滑雪、攀登、露营等;3.复杂描述:课文中的景色描绘和心情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勃朗峰的壮丽景色;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3.互动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课文朗读音频;3.相关户外运动知识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勃朗峰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描述进行解读,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分享户外运动的知识和经历,让学生了解课文以外的相关内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登勃朗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作者对登勃朗峰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文学色彩,同时蕴含着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体会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以及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有一定的基础。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某些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需要引导。

在朗读和表达能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提高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朗读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勃朗峰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设计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勃朗峰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同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登勃朗峰》是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本单元四篇文章体裁都是游记,内容新颖,写法多样,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单元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

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

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教材分析】
《登勃朗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极具特色的游记。

课文先用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描绘了一位自信风趣的“车夫”形象。

写景时笔下极具诗意,文采斐然;写人时刻画生动,尽显幽默本色。

这种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文章,学生会感兴趣的。

只要学生喜欢,教师适时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迁移运用,学生定会收获颇多。

【学情分析】
对初二年的学生来说,这篇自读课文阅读难度并不大,毕竟这之前学生已学过《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两篇游记了,已基本掌握游记的特点,已学会赏读一些游记作品。

教师可以适当放手,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分享交流时再进行梳理点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品析能力,最后迁移运用到平常的阅读和写作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理出作者的游踪顺序。

2.了解作者,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3. 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预习,课上交流分享学生的初读感受,然后再用多种方法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学会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
1.梳理游踪,在朗读中感受景美人奇。

2.品析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仿写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仿写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给出两张朋友圈晒足迹照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导入语:上一周,朋友圈很多人在晒这张足迹图。

左边这张是我们学校图书馆馆长晒的图,据我所知,她已读了很多书,那她为什么还要行万里路呢?
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世界,去探索世界的绚烂。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今天,我们就跟随马克.吐温先生,一起登上西欧第一高峰——勃朗峰,去领略它的风采吧!请翻开课文P104。

2. 展示课题《登勃朗峰》
提示:之前我们已学过《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两篇游记,大体了解游记的特点,也布置同学去预习课文,用学过的知识打开《登勃朗峰》这篇自读课的大门,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一)走近作者
1.作者及作品:
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

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

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

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2.了解文体:利用学过的课文和单元写作要求,进一步了解游记的相关知识。

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二)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幻灯片上展示一部分)。

翌.日(yì)灼.热(zhuó)焦炙.(zhì)可悯.(mǐn)隧.道(suì)俯瞰.(kàn)穹.顶(qióng)独踞.(jù)巉.峻(chán)霓.裳(ní)颠簸.(b ǒ)打嗝.(gé)醺醺..(xūn)皑皑..(ái)络绎.不绝(yì)纷至沓.来(tà)
2. 解释词语。

3. 实际运用——你能选用其中几个词语连缀成句吗?
(三)交流初读感受
1. 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2.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现初读后的收获。

提示:可以朗读、可以画画、可以批注、可以写简单读后感……,形式不一。

总结:课前同学的预习做得很到位,我思故我在,做学习的主人,你才是真正会学习的人。

下面请看新目标。

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 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品析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魅力。

四、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 小组齐读课文2-5段,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用什么方法写。

(要求圈点批注)
2. 小组探究,讨论明确:
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奇美(用不同感觉器官、动静结合等手法);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奇伟(用不同修辞手法写);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奇险(用不同修辞手法写);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奇幻(虚实结合等手法)。

3.归纳写景方法
①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等)。

②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③运用多种视角(俯瞰、仰面遥望)。

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实虚结合)等。

4.语言特点
讨论、明确:多用成语,辞藻华美,带有书卷气。

四字词语连用,词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

5.迁移运用
问: 如果让你描写雨中登勃朗峰的景象,你要怎么写?请简要谈谈你的思路。

学生明确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五、品析语言,感受幽默
1.问:文章题目为《登勃朗峰》,作者已在第一部分描绘了登山见到的奇景,他为什么还要叙写下山遇到的奇人奇事呢?
2.小组汇报:怎样描写车夫之王?他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认识到一个()()()的车夫。

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能有选择的读几句吗?这些语言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
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

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

你看着吧!”(语言描写,表现怪异的车夫似醉似醒。


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

(动作描写,表现车夫技术娴熟。


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吗?……我就是车王。

”(神态、语言描写,车夫“镇定”“善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无愧于“车王”的称号。


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47次——而他兄弟只有37次。

(语言描写写车夫之王的传奇经历。


揶揄的逗笑,完美的结局,皆大欢喜。

勃朗峰一游虽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真正的悟得了“不上高山焉知平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3.语言特点
写奇人奇事,语言幽默风趣,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乐。

六、总结运用,分享收获
1.迁移运用
假如作者是21世纪的人,他游完勃朗峰后也想发朋友圈,晒晒自己登山的见闻和感受,你觉得他会选取哪几张照片,会写些什么话呢?请你帮他设计一下。

2.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上台分享
4. 我的收获(知识、能力、规律、方法、情感……)
七、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 课外阅读《傻子出国记》。

2. 完整把雨中登勃朗峰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