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试题

合集下载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线上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线上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验收测试(语文)学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

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

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

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

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茨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増加新内容。

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

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

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

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

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

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感恩。

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

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的暑假,博物馆成了当之无愧的旅游“热点”,可博物馆里展出的“高仿品”却让不少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博物馆不展出真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真品被外借,不得不拿仿品暂时;有的是因为真品品相不好,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便将品相更好的仿品拿出来展览;但更多情况下,( ),毕竟真品保护起来工序复杂,用仿品替代则方便许多。

不少游客带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文物面前,忽然得知文物竟是仿造的,不免一时间。

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让博物馆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学校不仅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一些博物馆和文物更是晋升成了“网红”,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游客赶来,却只能看到一件仿品,自然心有不甘。

当下,博物馆需要重新“定位”,把真品藏着掖着已经明显挫伤了公众学习参观的兴趣,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会跟着大打折扣。

博物馆要收起“高冷范”,转变得生活化些、接地气些,让文化历史因为“活”而变得“火”,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填补心灰意冷陆陆续续不约而同B.补充心灰意冷络绎不绝不远万里C.填补兴味索然络绎不绝不远万里D.补充兴味索然陆陆续续不约而同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展出真品的博物馆还是出于成本考虑B.由于商业原因,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C.出于保密考虑,博物馆才不展出真品D.博物馆不展出真品还是出于成本考虑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几乎就是大众的“第二课堂”,不仅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少历史爱好者也已然是博物馆的常客。

吉林省长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长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出题人:刘明娜审题人:董文颖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往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理论源流。

这种阐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仍需略作辨析,以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

“不平则鸣”一语的原意是什么呢?假如把“不平则鸣”单纯解释为对于不公平事情的愤慨,则《送孟东野序》中就出现了大量难以解释甚至矛盾之处。

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韩愈既说“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文中却以唐虞时代的皋陶、大禹,殷代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等为“善鸣者”,这些人都是成功的政治家,似乎难和“不平”扯到一起;而且文中还说“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等等,这就更谈不上“不平则鸣”了。

韩愈此文是否有矛盾,关键在于“不平”一词的内涵。

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

”钱先生这个解释是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的狭隘理解。

我以为,“平”,是指平常、平静、平衡、平凡等;“不平”则是指异乎寻常的状况,既可指事物受到压抑或推动,也可指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或充满矛盾的状况。

吉林省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吉林省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吉林省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前几日正值大寒,一个疏忽,结果一夜之间大门外朝西北窗台上的几盆菟丝子花给冻蔫了,花儿像铃铛一样耷拉下来,让人心疼不已。

B . 谬误与真理掺拌一起抛撒,人类像挨了一场殒石雨,它损伤的是人的感知器官。

一个现代人即便睁大双眼,还是拨不开无形的眼障,错觉总是缠住你,最终使你臣服。

C . 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

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用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

D . 万方这么描述父亲曹禺:他一生不追求享乐,他很真诚;他有很多的缺陷和弱点,但是他没有罪孽;如今,他透明的生命在无比自由的地方遨翔。

2. (2分) (2016高一下·市中期中)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虽然他想方设法遮掩,但他的秘密,还是被被老陈__________ ,引来哄堂大笑。

②他这是把虚心看作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__________ ,抓住了要害。

③他的演讲总是引经据典,语言犀利,__________ ,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

A . 一语道破一语中的一针见血B . 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一语道破C . 一语中的一语道破一针见血D . 一语道破一针见血一语中的3. (2分) (2020高一上·渭滨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 . “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 . 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净月校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净月校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命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王瑞雪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让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他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语文试卷】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卷】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A.阻遏.è颓圮.pǐ漫溯.suò寂寥.liáoB.长篙.gāo 方遒.qiú叱.骂chì青荇.xíngC.犒.赏kào 忸怩.nì濡.湿rú船舸.kěD.浮藻.zǎo 淬.火cuì河畔.pàn 游说.shuì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悠长風子斐然成章榆荫另辟蹊径B.浮藻迷盲焚膏继晷编纂拭目以待C.有尝徇私自怨自艾笙萧矫枉过正D.叱骂刍议天伦叙乐砥砺风雨如晦3.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成语最恰切的一组是()3分(1)因为有信仰,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酷暑严寒,他都能。

(2)她非常地喜欢汪曾祺的作品, 所以,汪曾祺的书她自然是。

(3)他这样不急不忙的脾气,真是把我气坏了。

(4)官场中的,使他愈加向往淡泊宁静的田园生活。

A.安身立命爱如己出安之若命案牍劳形B.安于一隅爱屋及乌安分守己安如磐石C.安之若素爱不忍释安步当车案牍劳形D.安土重迁按图索骥安居乐业安然无恙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3分A.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凸显了新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B.词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作“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的标题,标题揭示了这首词的内容。

C.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派”代表诗人。

《雨巷》借寂寥雨巷独自彷徨的描绘,以及“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019-2020学年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伟大的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走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

但也应看到,决胜全面小康重任在肩,打赢三大攻坚战_________,全面深化改革亟待进一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正因不进则退,更应非进不可——当此之时,惟有立足当下,着眼长远,_________,苦干实干,才能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跑好我们手中的这一棒。

在梦想的指引下随风奔跑,就能拥有无穷的力量,抵达更高的精神境界。

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有少数人,在“个人跑”中跑得还算优秀,但到了“接力跑”中,并没有认清自己在“接力跑”中的角色定位,或是庸懒散拖、消极怠工,跑得“掉了棒”;或是今天上山、明天下河,跑得“脱了轨”。

这些都是不为未来筹谋、只为眼前考虑的短视行为。

一切伟大梦想的实现,()。

这种结合启示我们:切勿丢掉团队精神。

丢掉团队精神、失去奋进动力,踟蹰不前、得过且过、_________,只会贻误发展机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共同怀抱的伟大梦想,要靠我们来实现。

时代期待着我们,抓稳历史的接力棒,翻越一道道雄关,续写更多的传奇。

不求一时之功,不念眼前之利,多些家国情怀,多些责任担当,才能跑好自己这一棒,以行动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回答。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走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

B.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驶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

C.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驶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

D.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走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时不我待宵衣旰食画地为牢鼎力B.时不我待兢兢业业画地为牢戮力C.时不我与宵衣旰食作茧自缚鼎力D.时不我与兢兢业业作茧自缚戮力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都不能有只为眼前考虑的短视行为B.都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C.都离不开“个人跑”和“接力跑”D.都是“个人跑”与“接力跑”的结合第II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一) 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

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显然,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可以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为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及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能力。

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和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都很光荣。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

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试题(无答案)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舸(gě)寥廓(guō)长篙(gāo) 漫溯(shuò)B.叱(chì)骂冰屑(xiāo)青荇(xīng)火钵(bō)C.拜谒(yè)团箕(qí)刀俎(zǔ)氾(fán)南D.卮(zhī)酒杯杓(sháo)彘(zhì)肩忤视(wǔ)2.下列各组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张良出,要项伯③共其乏困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⑥秦伯说,与郑人盟⑦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A.①③⑥⑦B.②③④⑦C.④⑤⑥⑧D.①②⑤⑧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朝济而夕设版焉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④箕踞以骂曰⑤范增数目项王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⑦项伯杀人,臣活之⑧拔剑撞而破之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⑩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A.①④⑩/②⑦⑧/③/⑤⑥⑨B.①④/②⑦⑧/③⑤/⑥⑨⑩C.①④⑩/②⑦⑧/③⑤⑥/⑨D.①⑩/②④⑦⑧/③/⑤⑥⑨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3分)①沛公居山东时②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③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⑩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A.①④⑥⑦⑩B.②③④⑦⑨C.②⑤⑥⑧⑨D.①②⑤⑧⑩5. 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夫晋,何厌之有?②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⑤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大王来何操?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①②⑧/③⑤/④⑥⑨/⑦⑩/B.①⑧/②③⑤/④⑥⑨/⑦⑩/C.①⑧/②③⑤⑨/④⑥/⑦⑩/D.①②⑧/③⑤⑨/④⑥/⑦⑩/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吾其还也②其人居远未来C.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②何辞为?D. ①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了词的内容。

B.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C. 先秦爵制,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

西周、春秋爵称,在周天子(周王)下可大致分为侯、公、伯、子、男五级。

D.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中的“变徵”和“羽”分别是七音之一。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19分)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

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

’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

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

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

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

准谥为过。

且谥曰缪。

”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朝庭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

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冏大惭。

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 累迁汝阴太守累:多次、屡次B. 时虽不从,朝庭惮焉惮:害怕、恐惧C. 齐王冏既辅政既:既然D.承诏驰诣行在所诣:到,往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B.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C.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D.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书左仆射裴頠器重嵇绍,认为他知人善用。

嵇绍不认可被大家交口称赞将大有作为的戴晞,事实证明了嵇绍的知人之明。

B.嵇绍刚正不阿。

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

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

在贾谧死后,嵇绍因不亲附奸臣而升迁。

C.嵇绍忠诚报国。

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D.嵇绍敢于直言劝谏。

齐王主政时大兴土木,他当面直言劝谏;在齐王的宴会上,他再次直言劝谏,拒绝为齐王操琴取乐。

1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5分)(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5分)三、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9分)重九夜偶成黄仲则①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②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③,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④衰亲⑤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释】①黄仲则:清代诗人。

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

②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

③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翔游,栖无定所。

④差喜:幸好。

⑤衰亲:老母。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颈联写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

D.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明显不同,语意与情感的突转,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13.“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四、默写14.将下列名篇名句补充完整。

(每空1分,共7分)(1)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3)寻梦?撑一支长篙,。

(徐志摩《再别康桥》)(4)《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5)《荆轲刺秦王》中通过描写宾客们的穿戴来烘托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7题。

(14分)木屐鲁田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

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

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

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

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

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

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

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

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

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

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

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

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

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

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

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

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

”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

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

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1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

B.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但却以小见大,表现了父辈深深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