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43381
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病毒性心肌炎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但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致死疾病。
正常情况下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我们感染了病毒而导致的肌肉炎症扩散到心肌附近而导致的。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肌肉炎症,很容易导致诸如心源性休克或是心律失常。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下病毒性心肌炎。
病因多种病毒可引起心肌炎,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感染最多见。
柯萨奇病毒A组、柯萨奇病毒B组、艾可(ECHO)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常见致心肌炎病毒,其中柯萨奇病毒B组病毒是最主要的病毒。
其他如腺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肝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临床表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和部位,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患者常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表现为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倦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或心前区隐痛、头晕、呼吸困难、水肿,甚至发生Adams-Stokes综合征;极少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体格检查可发现:①心脏增大:病情轻者通常无心脏增大,重者可出现心脏轻到中度增大;②心率和心律的改变:与发热不平行的心动过速、心率异常缓慢和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③心音变化:第一心音减弱或分裂,心音可呈胎心律样;④若同时有心包受累,则可闻及心包摩擦音;⑤合并心力衰竭的其他体征:肺部湿性啰音、颈静脉怒张、肝脏增大和双下肢水肿等;⑥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的体征。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很容易由于我们的疏忽或是耽误治疗而危害我们的健康,甚至对我们的生命安全也会构成威胁。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患有病毒性心肌炎或是有类似的症状时,一定要记得及时治疗,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陈清启(主任医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40、41,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
西医学名:病毒性心肌炎英文名称:viralmyocarditis所属科室:内科 -发病部位:心脏主要症状:发热,全身酸痛主要病因:病毒感染传染性:无传染性目录展开发病原因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者约占40%。
其它病毒有: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40、41,流感、副流感病毒,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肝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艾滋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发病机制病毒作用于心肌的方式是直接侵犯心肌以及心肌内小血管损伤。
由免疫机制产生心肌损害在心肌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病毒的直接侵害和免疫反应介导致使心肌细胞损害,使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病变若累及窦房结、房室结、束支等起搏或传导系统,则可引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此外,本病还可能与硒缺乏及HLA类抗原异常表达有关。
由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最终约10%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
[1-2]临床表现病人常先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倦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或心前区隐痛、头晕、呼吸困难、浮肿,甚至Adams-Stokes综合征;极少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体格检查可发现:(1)与发热不平行的心动过速或心率异常缓慢、各种心律失常;(2)心脏正常或轻度扩大,显著的心脏扩大提示心肌损害严重;(3)第一心音减弱或分裂,心音可呈胎心律样;若同时有心包受累,则可闻及心包摩擦音;心尖区可闻及第3心音及收缩期(一般不超过三级)或舒张期杂音,系由心脏扩大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相对狭窄所致,心肌炎好转后杂音可消失;(4)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5)重症心肌炎者可出现左心或左、右心同时发生衰竭的体症,如肺部啰音、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下肢水肿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
怎样正确看待病毒性心肌炎?

怎样正确看待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是因为病毒感染导致的全身多系统受累,尤其是对心脏的侵犯更为突出的一种综合症。
去年年底,在我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下,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幅升高,因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率也提高,也因此,很多人对心肌炎的关注度提高。
那么,病毒性心肌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顾名思义,是因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在病毒感染作用下,心肌出现弥漫性、局限性的炎性反应症状,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
调查显示,病毒感染流行时,5-12%的患者可出现心肌炎症状,患者症状轻重也有明显差异,轻者会出现轻度胸闷、不适、乏力等症状,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猝死等情况。
病毒性心肌炎可因多种病毒感染引起,比如柯萨奇B组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新型冠状病毒、细小病毒B-19、孤儿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都是诱发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柯萨奇B组病毒,在所有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因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引起的患者占30-35%。
比如,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毒对心肌细胞会产生入侵,导致心肌炎发生。
二、病毒性心肌炎的三大误区1.感冒了就会得病毒性心肌炎?90%的感冒是因病毒感染引起,所以很多人认为感冒就会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其实感冒后,只有少数儿童的心脏会受到病毒损害,这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病毒种类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比如,细菌感染、剧烈运动、营养不良、疫苗接种、过度劳累、抗生素及激素药物使用等,都人体免疫力都会产生影响,为病毒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但如果提高人体免疫力,也没有外界其它不利因素的影响,感冒很难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发生。
2.心脏早搏就表示得了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早搏有良恶性之分,一般正常人群在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饮酒、吸烟、喝咖啡、喝浓茶及消化不良时,都可能出现早搏现象。
良性及功能性早搏在安静时及饭后容易出现,活动后消失或减少。
病毒性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病毒性心肌炎是怎么回事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也有很多人不清楚病毒性心肌炎是怎么回事,一般情况下,病毒性心肌炎也和肝炎病毒有关系。
★ 1.虫媒病毒(20%):如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白蛉热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虫媒病毒为一群节肢动物媒介病毒,分别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和沙粒病毒科的某些成员病毒。
归类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主要虫媒病毒有东部马脑炎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和委内瑞拉脑炎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
归类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有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西尼罗脑炎病毒等。
★ 2.肝炎病毒(10%):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δ型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指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人类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丁型病毒之分。
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酸为单链RNA。
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外壳结构,外层相当一般病毒的包膜,核酸为双链DNA。
对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目前正在研究之中。
★ 3.狂犬病病毒(10%):为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
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
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
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每年有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
一、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二、病毒性心肌炎能治好吗 1. 病毒性心肌炎能治好吗2.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法3.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费用三、病毒性心肌炎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和部位,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患者常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表现为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倦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或心前区隐痛、头晕、呼吸困难、水肿,甚至发生Adams-Stokes综合征;极少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前有肠道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病史、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其他辅助检查显示心肌损伤、病原学检查阳性等,应考虑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
确诊有赖于心内膜心肌活检。
病毒性心肌炎能治好吗
1、病毒性心肌炎能治好吗大部分的心肌炎还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治疗得当,也不会遗留任何后遗症。
中药对心肌的养护功能比较不错。
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心肌发生器质型变化就难以治愈了。
2、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法抗生素的应用
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条件因子之一,为防止细菌感染,急性期可加用抗生素,青霉素1-2周。
维生素C治疗大剂量高浓度维生素C缓慢静脉推注,能促进心肌病变恢复。
用10%-12.5%溶液,每次100-200mg/kg, 静脉注射,在急性期用于重症病例,每日1次,疗程1/2-1个月;抢救心源性休克时,第一日可用3-4。
病毒性心肌炎健康教育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病前1-3周内有上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继而出现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或隐痛及与体温不相称的心动过速等,有时有恶心、头痛、食欲减退。
严重者因心力衰竭引起气短、端坐呼吸、水肿,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个别严重的可出现心源性休克。
部分患儿表现不典型,可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此时很可能掩盖心肌受损的症状。
检查项目
根据具体病情,可以选择进行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心肌酶的检查等。
健康指导
减轻心脏负荷:主要是休息,一般急性期休息到热退后3-4周,总休息时间3-6个月,饮食宜高营养易消化、低盐、避免刺激性食物及暴饮暴食。
遵医嘱准确用药。
病毒性心肌炎

㈡ 上述感染后3周内新出现下列心律失常或 心电图改变: 1、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 或束支传导阻滞。 2、多源、成对室性早搏,自主性房性或交界 性心动过速,阵发或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或心室扑动或颤动。 3、二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 移≥0.01mv或S-T段异常抬高或有异常Q波。
三、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
泛程度和严重性,多数病例呈亚临床型,可 以完全没有症状,常规检查心电图发现有 STT 改变或房早 、室早,数周之后这些改变自行 消失。轻者症状轻微,病毒感染后1~3周可 有轻度心前区不适、心悸,心电图可有ST-T 改变、各种早搏,心肌酶如CK、CK-MB、 GOT呈一度升高,但无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表现,经适当治疗可于1~2个月逐渐恢复。 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 性休克,甚至猝死。
㈦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和组织学诊断 EMB已开展30余年,与其它方法比较
是心肌炎诊断的可靠工具,但也有欠缺之处: ①心肌炎组织学诊断标准的差异;②局灶性 心肌炎的取材误差;③组织学评价的特异性, 在同一组织切片因诊断标准和认识的不同, 观察者之间可有明显差别。1984年美国得克 萨斯州Dallas市会议制定了心肌炎组织学诊 断标准:心肌炎性细胞浸润伴有心肌细胞坏 死和(或)附近心肌细胞变性。
部分病毒性心肌炎可以进入慢性期,其
主要病理改变是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纤维细 胞开始增生,胶原纤维增多,可以形成纤维 疤痕组织,部分心肌可增生、肥大,在病灶 内可有钙化,心脏可扩大,心内膜可增厚及 附壁血栓形成。急慢性心肌炎均可累及传导 系统,引起传导阻滞或各种心律失常。累及 心包、心内膜和瓣膜,产生相应症状。
㈣ X线检查 严重病例因左心功能不全有肺淤血或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
它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心肌疾病,是最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炎。
轻度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较少,诊断较难,故病理诊断远比临床发病率为高。
在病毒流行感染期约有5%患者发生心肌炎,也可散在发病,临床表现轻重不同。
根据典型的前驱感染病史;相应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超声心动显示的心肌损伤证据考虑该诊断,确诊有赖于心内膜心肌活检。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治疗主要针对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
大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后痊愈,极少数患者在急性期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死亡。
部分患者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发现多种病毒可引起心肌炎,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是遍及全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4%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内科心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多数预后良好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7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
温馨提示须少食多餐,不宜进食过饱,尤其是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