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病因
艾滋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证治探讨

变化 , 并使微观辨证整 体化 。中医药 的研
究 应扬 长避短 , 将治疗研究 的重 点放 在增 强免疫 功能上 , 与现有抗病毒药 物联 合应 用, 发挥综合治疗作用 。通过辨证辨病 相 结合、 宏观微观相结合 , 中西药有机结合 , 进 一步提高疗效 。
参 考 文 献
1 L n o MB, e h r og S g e s KV, u t M , ta . a t Ph ai e 1 He r
味 中草药有抗 H V逆 转 录酶作用 ; 连 、 I 黄
黄芩 、 黄柏 、 知母 、 淫羊藿 、 白花蛇舌草 、 桔 梗、 乌梅 、 石榴皮 、 胆子 、 雅 丹皮等 l 9味 中
2 陈睁 , 徐志凯. 天然 药物治疗艾 滋病的研究 进展 [] 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分 册 ,0 3 J. 20 ,
芎、 桃仁 、 花 等。许 多 中药 通过免 疫功 红 能 双向调节 作用 , 减轻心肌损伤 。 中西医治 疗 切 入 点 : 中药 的 成 分 复 杂, 具有多靶点 、 环 节 、 多 多途 径 、 多层 次 的特点 , 甚至通过整体调节作用发挥抗病 毒作用 , 因此不 易产 生耐 药性 , 正好 可 以
弥 补 西 医 治 疗 的 不 足 。 中 医 药 治 疗 的 优
通过整体调节发挥抗病毒作 用, 易产 生 不
耐 药性 。通 过 辨 证 辨 病 相 结 合 、 观 微 观 宏
改善心肌代 谢 、 氧化 损伤 : 剂量 抗 高
极化液 、 二磷 酸果糖 、 生素 C、 生素 E 维 维
和辅酶 Q1 、 0 曲美他 嗪等。
3 ( ) 1 6—1 8 0 3 :6 6.
治疗失败判定标准 , 断一线方 案治疗失 判 败者 , 照程序更换二线方 案。齐多夫定 按 (Z / 它夫 定 ( 4 A T) 司 D T)+拉 米 夫 定
病毒性心肌炎试题与解析

病毒性心肌炎试题与解析一、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病因:柯萨奇B组病毒(最常见)、细小病毒、人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二、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1.症状(1)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如寒战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或消化道症状。
(2)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甚至猝死,常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发症状。
2.体征(1)心率可增快但与体温不平行。
(2)心律失常,以房性、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常见。
(3)听诊可闻及第三、四心音、奔马律或心尖部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重症者可闻及“钟摆律”,出现心源性休克体征。
若累及心包,可有心包积液,查体可有心包摩擦音。
三、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检查1.X线:心影增大,心包积液时可见“烧瓶心”。
2.心电图:常见ST段改变,出现各型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等。
3.血清酶学检查:CK-MB及肌钙蛋白增高。
4.炎症指标检测:血沉加快,CRP升高。
5.心内膜活检:心内膜活检检出病毒(金标准)。
四、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史+寒战高热+呼吸困难+CK-MB及肌钙蛋白升高+心内膜活检(确诊)。
五、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该病无特异性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心衰时酌情应用ACEI/ARB、利尿剂等。
以上就病毒性心肌炎相关知识点,不知道大家掌握如何,接下来我们做几道题。
1.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病毒是:A.风疹B.呼吸道合胞病毒C.流感D.单纯性疱疹E.柯萨奇B组病毒2.病毒性心肌病的确诊有赖于:A.血肠道病毒核酸阳性B.血清柯萨奇B组病毒IgG1:640C.心肌组织内病毒的检出D.血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E.血清柯萨奇B组病毒IgM1:320。
中西医儿科 病毒性心肌 炎

细胞损伤严重时,可导致坏死发生。
光镜下显示心肌纤维紊乱,因为许多细胞坏死以后,使心肌组织不能辨认。
许多细胞核发生了核浓缩,接着出现核碎裂和核溶解现象。
细胞浆和细胞核的边缘分辨不清。
When there is marked cellular injury, there is cell death.This microscopic appearance of myocardium is a messbecause so many cells have died that the tissue is not recognizable. Many nuclei have become pyknotic (shrunkenand dark) and have then undergone karorrhexis (fragmentation) and karyolysis (dissolution). The cytoplasmand cell borders are not recognizable.(investigation):1.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多变性、多样性及易变性。
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和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QRS波群低电压。
各种早搏及传导阻滞。
(extrasystole and AVB)T 波倒置(laboratory examination):(investigation):2.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心脏增大以左心室为主,搏动减弱,左心收缩功能不全。
(Left ventricle coarctate insufficient)(investigation):3.胸部X线(chest X-ray):重者心脏扩大,搏动减弱。
(Cardiac shadow enlarged).。
2023儿童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引言1背景信息心肌炎(myocarditis)是由感染、自身免疫、过敏、药物和毒素损伤等多种病因引起,由组织学、免疫学及免疫组化方法确认的心肌炎症性疾病[1,2]。
感染性心肌炎中,以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最多见。
流行病学显示,常见病毒谱已由腺病毒和肠道病毒为主转移到细小病毒B19和疱疹病毒6型为主[2]。
据报道,儿童心肌炎发病率约为1.4~2.1/10万,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高峰段是在婴儿期和青少年期[3-5]。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症患儿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非特异症状,重症患儿起病急、变化快,给临床诊断带来极大难度[1,6]。
因此,在不扩大诊断的前提下,及时识别并治疗不典型症状,显得尤为重要[7]。
迄今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多采取休息、镇静及镇痛处理、免疫抑制治疗、免疫球蛋白、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措施[1]。
中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心悸”“怔忡”“心瘅”等病证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宜祛邪扶正兼顾,早期以祛邪为要,中后期以扶正为主[8]。
有证据表明,中医药辨证论治及中成药制剂,均对儿童心肌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9,10]。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炎,在改善病情、缩短病程、缓解症状,以及调节免疫、抗炎、抗脂质过氧化等方面,较单一疗法更具优势,可发挥协同作用。
为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儿童心肌炎治疗中的优势,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本文件系统收集国内外研究证据,汇集业内专家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最终形成《儿童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旨在为从事儿童心肌炎诊疗工作的中医师、西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
其科学性、实用性和依从性等,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根据新证据和反馈意见,及时更新完善。
2确定并构建临床问题在本文件制定初期通过组内讨论的形式构建了以下主要临床问题:儿童心肌炎的诊断,应采用的标准是什么?儿童心肌炎临床上如何分期与分型?儿童心肌炎各辨证分型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儿童心肌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是什么?儿童心肌炎西医综合治疗措施有哪些?其使用要点是什么?如何应用中医经典方剂辨证治疗儿童心肌炎?中成药治疗儿童轻中型心肌炎,有效性与安全性如何?中药注射剂用于儿童重型心肌炎,有效性与安全性如何?III儿童心肌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文件明确了儿童心肌炎的定义、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以及中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一、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发病主要在春秋两季,年龄以3-10岁多见。
首次报道是1956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医院由CVB3引起10名小婴儿流行。
中医无对应病名,急性感染起病,以“温病”论治;心律失常为主,归属“心悸”、“怔忡”;胸闷胸痛为主,按“胸痹”论治;合并心功能不全,与“心水”相仿。
此外,还与“汗证”、“虚劳”、“猝死”等病证相关。
二、中医病因病机本病主要是正气不足,邪毒侵犯心脉所致。
致病之邪,为风热或湿热之邪。
风热之邪,经鼻咽上受,首先犯肺,继则侵犯心营;湿热之邪,由口而入,先犯胃肠,经由血脉,内传于心。
故前者先期常有发热、恶风、咳嗽、咽痛等邪犯肺卫见症;后者则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痠痛等胃肠湿热见症。
邪毒内舍于心,损伤心之气阴,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
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可导致气血瘀滞,肺失宣达,或热毒灼津,都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加重心脉痹阻,气血运行更加不畅,故胸痛,唇紫,脉促或结代等。
甚而由于心阳虚衰,阳气敷布不利,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甚至心阳之气暴脱。
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的内因,邪毒入侵则是外因。
邪毒留伏,痰湿瘀阻是在病程中出现的病理变化。
正气与邪毒的消长变化,使病变过程中产生了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变化。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包括呼吸道和肠道病毒。
柯萨奇乙组(1~6型)病毒是主要病原。
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包括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神经体液调节,细胞因子参与等。
四、病理心肌细胞溶解、水肿、坏死,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呈局灶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
严重者病变广泛,心脏苍白,呈灰色条纹状或大片坏死,心肌软弱,缺乏弹性,心脏扩张,重量增加。
五、临床表现(一)前驱症状:发病前数日或2周内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主要为发热,周身不适、咽痛、肌痛、腹泻及皮疹等,。
病毒性心肌炎

【确诊依据】
4.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 先天性心肌 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 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 功能亢进症、 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 维 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 主神经功能异常、β 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 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分期:
1. 2.
急性期:
病程<半年;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多变。
(二) 湿热侵心
症状 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肢体乏力;心悸胸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特点 病变早期,邪实为主。 治法 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方药 加减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热重,去陈皮加栀子、板兰根;
湿重,加薏米仁;
胸闷胸痛明显,加丹参,红花
(三)气阴两虚
症状: 心悸不宁,活动后加重,少气懒言,倦怠乏力 头晕目眩、烦热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红,脉细数或 促或结代。 特点: 多见于病变的恢复期或迁延期;病变以正虚为 主。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加减:偏于阴虚,去桂枝 (生脉口服液口服或生脉 注射液静脉滴注) 偏于气虚汗多,加姜、枣、黄芪、生龙牡。 (黄芪注射液 0.5ml/kg/d 加葡萄糖注射液 100~200ml 中静脉滴注) 夜寐不宁,加柏子仁、龙骨。 便干,加瓜蒌仁、桑葚子。
【预防与调摄】
l. 积极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2. 增加抗病能力。 3.避免过度劳累。 4.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兴奋。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病原:
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 埃可病毒 腺病毒 流感副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其中以B组柯萨奇病毒为主要病原。
发病机理:
小儿心肌炎中西医诊治分析

小儿心肌炎中西医诊治分析小儿心肌出现纤维变性、溶解或坏死的弥漫性或局限性间质炎症称为小儿心肌炎。
心肌炎与多种发病因素或病因都具有相关性,感染性的心肌炎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螺旋体、立克次体等感染,其中最为常见的感染性心肌炎主要是病毒性感染。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1]。
小儿心肌炎由于病情变化较快,发病急,严重心律失常,可突发急性心力衰竭、甚者出现心源性休克,从而为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致死率较高。
标签:小儿心肌炎;儿科病房;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1 诊断依据由于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使得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认为,机体在受到病毒感染后,病毒不但可以直接侵犯心肌使组织受到损害,而且也可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心肌细胞。
检测心肌是否损伤的常用手段就是测定心肌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但其敏感性、特异性有限,持续的时间较短。
心电图虽然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检查方便,经济有效,但心电图改变具有多变性,容易漏诊。
所以,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避免漏诊,很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动态检查。
超敏肌钙蛋白T为目前临床检测肌钙蛋白的一种新方法,在与肌钙蛋白具有同样的特异性和重复性的同时其检测下限较肌钙蛋白低,从而使得其检测灵敏度较肌钙蛋白高。
在心脏损伤早期即可在外周血清中检测到相应浓度超敏肌钙蛋白的存在,且其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2]。
2 治疗方面小儿心肌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表现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患者病情轻,则没有明确的临床表现;如患者病情重,则会出现心慌、气短等临床症状,并且可能引发生命危险。
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患儿进行快速、及时的治疗。
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采取综合性疗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应用、抗病毒治疗,以及卧床休息,并以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为目对其心肌代谢进行有效改善。
包括以下几种药物治疗。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施治病毒性心肌炎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施治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痺范畴,其病因病机为素体正气不足,复感邪毒侵犯心肌引起细胞急性坏死和心肌间质改变。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施治病毒性心肌炎3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键字】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临床上出现心悸、胸闷、气紧、咽痛、头晕、心律不齐及心音低钝与心脏相关的症状等,病前无心脏病史;心电图ST段改变或心律失常;④除其它心脏病及心外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
1.2一般数据:本组36例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4岁),对照组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0岁)。
2.治疗方法2.1对照组:釆用10%葡萄糖50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口服A TP和维生素B1各20mg,每日3次,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2.2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中医根据患者症状与体征分为:邪毒侵心、痰瘀气滞和气阴两虚三型施治:A:邪毒侵心型以发热头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小便黄赤,气促或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或结。
治以清热解毒,养心滋阴。
方用:金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30g,竹叶6g,麦冬10g,沙参10g,莲子心15g,赤芍10g ,甘草6g。
B:痰淤气滞型以胸闷疼痛,心悸气急,咳嗽多痰,下肢浮肿,舌紫暗,苔白腻,脉沉滑或涩或结。
治以化痰理气、活血利水、通脉。
方用:瓜蒌15g,薤白10g,丹参12g,山楂10g,决明子10g,淫羊藿10g,太子参10g,五味子10g,麦冬10g,桃仁10g,亦芍10g,红花6g,黄芪20g,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0g。
C:气阴两虚型以心悸,胸闷,头昏,乏力,心烦,自汗,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无力或结。
治以宁心养阴,安神定悸。
方用:人参10g,五味子10g,麦冬10g,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0g,川芎10g,附子6g,桂枝10g ,灸甘草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病因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病因
1.中医病因
中医学无特定病名与本病相应,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属脏腑辨证中心气、心血、心阴和心阳不足。
①外感因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固,运化能力薄弱,最易感受邪毒致生本病。
邪毒侵入多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从鼻咽而受,卫表而入,先犯于肺,继侵心脉,其病邪以温热邪毒为主;二是由口鼻而入,侵犯肠胃,蕴湿生热,阻滞心脉,其病邪以湿热邪毒为多。
两者皆可损伤心之气血阴阳。
②正虚因素: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大病、热病后气阴两虚,心脉虚损,均为小儿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
一旦感受邪毒,侵入血脉,先损心体,继损心用,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与发展。
病机本病的病变脏腑主要在心,无论是感受邪毒,还是正气虚弱,其共同的病理变化,都是心主血脉功能的失常。
邪毒侵及心脉,留滞不去,损及心气、心血,心气不足难以鼓动血脉,心血亏虚则血脉难以充盈,阳不能宣其气,阴无以养其心。
气血衰微则脉气不相顺接,日久脉络瘀阻,气血失调,心脏扩大,心律紊乱,脉来不整。
总之,本病邪毒侵心是致病之因,瘀血、痰浊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气阴虚损是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或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病机演变多端,要随证辨识,特别要警惕心阳暴脱变证的发生。
2.西医病因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表明,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 20 余种。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1~6 型)最为常见。
其次是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包括: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损伤心肌细胞;可能与遗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