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性障碍与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包括微动脉、微静脉、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管道内的体液循环。
人体每个器官,每个组织细胞均要由微循环提供氧气、养料,传递能量,交流信息,排除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成份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
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影响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
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
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微循环障碍名词解释

微循环障碍名词解释
微循环障碍是指人体微循环系统功能受损或出现异常的一种状况。
微循环是指血液在微小血管(如毛细血管)中的循环过程,它负责供应和循环氧气、营养物质以及废物的排出。
微循环的良好运行对维持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
如果微循环遭受障碍,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从而影响组织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过度劳累、应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高血压、高血脂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微循环中的血管收缩、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活性增加等问题,从而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可以是皮肤发黄、发痒、疼痛、发绀、水肿、疲劳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
为了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几种方法可以采取。
首先,改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有规律地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等。
其次,保持心理健康也对微循环的改善有帮助,可以通过减压、放松的活动来缓解应激。
此外,一些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可以用于改善微循环,如扩张血管的药物、物理疗法(如按摩、热敷)和中医针灸等。
总之,微循环障碍是指人体微循环系统功能出现异常的一种状况,它
可能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影响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健康以及采取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微循环障碍。
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 素— 醛固酮系统 (+) 小血管收缩、痉挛 腹腔内脏 肾缺血
儿茶酚胺释放 心率、心肌收缩力
神经垂体加压素 (抗利尿激素) 中枢 神经 系统 (+)
血栓素A2 (TXA2)
脉搏细速 心输出量 ↑ 脑血管不收缩,冠脉扩张 保证心、脑血液供应
外周阻力、静脉回流
皮肤 缺血 四肢苍白 厥冷
Blood redistribution “血液重分布”
交感N(+)儿茶酚胺↑
皮肤、内脏、骨骼肌、肾的 血管受体密度高 血管收缩 脑血管上交感缩血管纤维分 布少、受体密度小 交感N(+)儿茶酚胺↑ 血 管不发生明显收缩 冠状动脉受、受体支 配 和腺苷作用 血液重分布 (维持血压的正常和使心脑 Maintain blood pressure
二、休克的分类
• 休克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病因分类最常用:
• • • • 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失液、烧伤等) 分布性休克(感染性、过敏性、神经源性) 心源性休克(心梗、心律失常) 梗阻性休克(腔静脉梗阻、心脏压塞、张力性气 胸)
维持组织灌流量的因素
心泵
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
充足的血容量
三、休克的发生机制
AGTⅡ、VP、TXA2、ET和白三烯等
微血管强烈收缩 微循环缺血、缺氧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是
不同类型休克的共同通路。
代偿调节:
• 1. 自我输血(Auto blood transfusion )
• 2. 自我输液(Auto fluid transfusion) • 3. 血流重分布(Blood redistribution)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1)

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五章活血化瘀药型题(单项选择题)(一)A11、下列哪项不是血瘀证的现代认识()A 血流动力学异常B 微循环障碍C 血小板聚集障碍D 血液流变学异常E 以上均非2、下列哪项是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A 丹参素B 丹参酮C 异丹参酮D 异阿魏酸E 以上均非3、莪术抗癌作用机理是()A 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B 对癌细胞有直接杀灭作用C 增加肿瘤组织血流量D 抑制肿瘤细胞核酸合成E 以上均非4、下列哪项不是川芎抗脑缺血作用的机理()的生成A 增加脑组织TXA2B 提高脑线粒体膜的流动性C 降低细胞内Ca2+的超载D 对脑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有保护作用E 以上均非5、丹参所没有的药理作用是()A 抗心肌缺血B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C 改善微循环D 抗急性肝损伤E 抗血栓形成6、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A 藁本内酯B 川芎哚C 川芎挥发油D 阿魏酸E 川芎嗪7、下列哪项不是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表现()A 改善微血流B 改善微血管形态C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D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E 以上均非8、川芎不具有下列哪项药理作用()A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B 抗心肌缺血C 镇静、镇痛D 抗射线损伤E 抗肿瘤9、益母草静脉注射后可出现()A 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B 提高MDA活性,降低SOD活性C 冠脉流量增加,冠脉阻力降低D 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E 以上均非10、下列哪项不是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药理基础()A 抗肿瘤B 兴奋子宫C 抗凝血、抗血栓形成D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E 抗心肌缺血11、益母草不具有下列哪项药理作用()A 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B 降血脂C 利尿及防治急性肾小管坏死D 改善血液动力学E 保护缺血心肌12、桃仁抗肝纤维化的成分是()A 脂肪油B 挥发油C 黄酮类化合物D 苦杏仁苷E 糖苷类化合物13、桃仁抗血栓形成的机理是()的合成A 增加TXB2的产生B 抑制TXB2C 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D 降低血小板cAMP的含量E 以上均非14、丹参抗心肌缺血作用环节不包括()A 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B 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C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D 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E 以上均非15、丹参抗性急缺血作用是由于()A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B 促进钙内流C 开放钙通道D 开放钠通道E 以上均非16、丹参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是由于()A 抑制血小板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B 抑制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C 激活县溶酶的作用D 改善血液流变学E 以上均非17、下列哪项不是虎杖的药理作用()A 降血脂B 镇咳C 保肝利胆D 抗心肌缺血E 抗血小板聚集18、关于姜黄素抗肿瘤作用机理,说法正确的是()A 抑制癌细胞蛋白质合成B 诱导癌细胞凋亡C 增加癌组织血流量D 抑制癌细胞核酸合成E 以上均非19、益母草兴奋子宫作用的有效成分是()A 益母草碱B 益母草定C 水苏碱D 苯甲酸E 兰香碱20、延胡索中哪种有效成分的镇痛作用最强()A 延胡索甲素B 延胡索乙素C 延胡索丑素D 去氢延胡索甲素E 延胡索丙素21、活血化瘀药中,能延缓慢性肾损害的药物是()A 丹参B 赤芍C 川芎D 乳香E 莪术22、具有抗凝血作用的药物是()A 穿山甲B 水蛭C 三棱D 莪术E 延胡索23、具有使聚集血小板重新解聚作用的药物是()A 丹参B 益母草C 川芎D 延胡索E 莪术24、延胡索镇痛作用的下列说法有错误的是()A 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B 镇痛作用强于复方阿司匹林C 镇痛作用高峰均在半小时内出现,维持约2小时D 对钝痛作用优于锐痛E 镇痛机理是阻断脑内胆碱受体,使纹状体谷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25、丹参酮的体内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 体内分布广泛,可以透过血脑屏障B 主要分布在肝,心脏分布较少C 体内停留时间短,主要从尿中排泄较长D 口服吸收较快,t1/2E 心脏分布较多26、丹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A 干扰脂类吸收B 降低氧化脂蛋白对细胞的毒性C 增加粪便胆固醇的排除D 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无影响E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27、活血化瘀药中常用于治疗脑缺血的一组药是()A 丹参、川芎、延胡索B 丹参、川芎、水蛭C 红花、虎杖、川芎D 姜黄、桃仁、当归E 丹参、姜黄、桃仁28、川芎嗪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理叙述正确的是()A 抑制TXA2合成酶,降低TXA2/PGI2的比值B 抑制PGI2的合成,降低TXA2/PGI2C 升高血小板内cGMP的含量D 升高TXA2/PGI2的比值E 提高血小板cGMP/cAMP水平29、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作用最明显的一组药物为()A 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B 川芎、虎杖、红花、当归C 红花、水蛭、桃仁、益母草D 姜黄、虎杖、延胡索、益母草E 水蛭、红花、虎杖、延胡索(二)B1型题(每组题的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1、单选主藏精的脏器是()。
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E2、问答题结合活血化瘀药的功效,设计现代药理研究的思路。
正确答案:依据活血化瘀药的临床(江南博哥)应用原则,结合现代药理的血液和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
3、单选哪项不是盐酸小檗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A.抗心律失常B.正性传导作用C.正性肌力作用D.降血压E.抗心肌缺血正确答案:B4、问答题简述钩藤的药理作用.正确答案:钩藤具有降压、镇静作用,主要有效成分是钩藤碱和异钩藤碱。
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以及对心脏等作用。
5、单选泽泻利尿作用的机理是()A、增加心钠素(ANF.的含量B、具有去氧皮质酮作用C、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D、增加肾小管对Na+的再吸收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A6、单选大肠所主的是()。
A.精B.液C.血D.津正确答案:D7、多选钩藤降低血压作用的环节是()A、抑制血管运动中枢B、阻滞交感神经C、阻断神经节D、钙拮抗作用E、阻滞钾通道正确答案:A, B, C, D8、单选青皮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A、升血压B、降血压C、增快心率D、减慢心率E、先降压后升压正确答案:A9、单选禀受于父母生殖之精的是()。
A.肾气B.肾精C.先天之精D.后天之精E.肾阴正确答案:C10、填空题理气药对胃肠运动具有()作用.正确答案:调节11、单选下列哪项不是血瘀证的现代认识()A、血流动力学异常B、微循环障碍C、血小板聚集障碍D、血液流变学异常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C12、问答题大黄泻下作用的特点、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是什么?正确答案:大黄泻下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口服6-8小时产生泻下作用,主要成分为结合性蒽苷。
作用机理:(1)使肠平滑肌M受体兴奋;(2)刺激肠壁神经丛;(3)抑制肠平滑肌Na+,K+—ATP酶。
13、填空题党参现代应用于治疗().正确答案:冠心病,血液系统疾病14、单选大黄抗炎作用机理是()A、收缩血管B、降低PGE、白三烯B4等活性物质的合成C、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D、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E、抑制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能力正确答案:B15、多选外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抗病原微生物B、杀虫C、局部刺激作用D、保护及润滑皮肤E、收敛,止血正确答案:A, B, C, D, E16、问答题“血瘀症”是一个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病理过程,活血化瘀药是如何改善其“血瘀症”的?用现代术语表达。
丹参丸的功效与作用

丹参丸的功效与作用丹参丸,是一种以丹参为主要成分制成的中药药丸。
它具有许多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丹参丸的功效和作用包括血液循环促进、心脑血管保护、抗炎、抗氧化、减少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
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丹参丸的功效和作用。
一、血液循环促进丹参丸具有刺激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以增强血管的收缩和扩张能力,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促进血流的畅通。
丹参丸中的丹参有效成分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血液流动性。
丹参丸还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冠脉供血,预防和治疗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二、心脑血管保护丹参丸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丹参丸中的丹参有效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丹参丸还能降低血脂,改善血液的流动性,保护血管内皮,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三、抗炎作用丹参丸具有抗炎作用。
丹参丸中的丹参有效成分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降低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丹参丸还可调节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四、抗氧化作用丹参丸具有抗氧化作用。
丹参丸中的丹参有效成分可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细胞的DNA、脂质和蛋白质,延缓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丹参丸还可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五、减少血栓形成丹参丸具有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
丹参丸中的丹参有效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防止动脉血栓栓塞。
丹参丸还可增加纤溶酶的活性,促进血栓的溶解,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六、改善微循环丹参丸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丹参丸中的丹参有效成分可增加毛细血管的舒张,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和弹性,促进血液在微循环中的流动,改善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
丹参丸还可调节血液粘滞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预防和治疗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氧。
组织血液灌注与微循环的病理生理(3)——血液流变性障碍

(e orel y。 hm r o g) h o
血 液 流 变 性
F| / 上 T 一 /
,,, /,////// /,,,, ,,,,, ,,, / , ,
图 1 上 层 玻 片 受外 力 F 作 用 各 层 液体 位 移 情 况 长期 以来 . 们 在研 究 血 液循 环 功 能 时 。 人 常把 心脏 、 管 血 和 血 容 量 视 为 三 个 基 本 因 素 。而 对 血 液 的 流 变 学 特 性 的 影 响 未 作 深 入 研 究 。研 究 血 液 流 变 性 变 化 , 要 是 研 究 血 液 黏 主 度 和红 细 胞 变形 性 对 循 环 功 能 的影 响 。 其 在 微 循 环 中 , 尤 血 液 黏度 升 高 、 红细 胞 变 形 能 力 降 低 和 聚 集 性 升 高 。 白 细胞 贴 壁 黏 附 及 血 小板 黏 附 和 聚 集 都 直 接 影 响 组 织 器 官 的 血 液 灌 注 . 导 致 缺 血 缺 氧 。 起 代 谢 和 功 能 紊 乱 , 十 分 重 要 的 可 引 有 临床意义。
用 的 一 种 物 理 量 纲 。 反 映 液 体 流 动 性 的 一个 重要 指标 。 以 是
固 定 的 形 状 。 一部 分 对 另 一 部 分 极 易 发 生 相 对 的 流 动 。 其 即
具 有 流 动性 和 变 形 性 。研 究 液 体 流 动 性 和 变 形 性 的 科 学 称
为 流 变学 ( e lg) r l oy。 ho 血 液 是 一 种 特 殊 的液 体 , 流 变性 十 分 复 杂 。 不 仅 是 其 这
由于 血 液 的 构 成 十分 复 杂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血 液 是 一 种 非 常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循环障碍是指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微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缺氧、营养不良和排泄不畅,进而影响全身的健康。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了解微循环功能的情况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准确诊断微循环障碍,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本文将介绍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及相关方法,以便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一、病史询问在进行微循环障碍的诊断过程中,首先需要向患者详细了解其病史。
重点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以下情况:长期高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及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以及其他慢性疾病。
应询问患者是否有手脚局部或全身发凉、麻木、肿胀等症状,以及有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二、体格检查微循环在体外是不能直接观察的,但可通过一些简单的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微循环障碍。
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便是:1. 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正常情况下皮肤颜色应该是粉红色,皮肤温度也应该是适中的,如果患者出现手脚发凉或者发紫的现象,很可能是由于微循环障碍造成的。
2. 指压实验:在患者的手指或脚趾上用力按压一段时间,松开后观察血液回流情况。
正常情况下,皮肤应该呈现出粉红色或逐渐恢复正常颜色,如果患者短时间内不能回复正常颜色,可能存在微循环障碍。
3. 观察指甲颜色和形状:健康的指甲应该是粉红色的,弧形的,有光泽的;如果指甲呈现发紫、变形等异常情况,可能是由微循环障碍引起的。
三、实验室检查1. 血液参数检查: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积(HGB)、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来初步了解微循环的功能情况。
通常情况下,微循环障碍患者的HCT、PLT、HGB水平会偏低,ESR会升高。
2.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通过检查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以及凝血功能和红细胞形态、功能等指标来评估微循环的功能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性障碍与微循环障碍
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液流变性障碍,既使灌注压仍在正常范围内和血管管径也无明显改变,但由于血液粘度增高,流动阻力增大,血流缓慢均可导致微循环灌注量显著减少,使器官组织缺血缺氧。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聚集性增高及血刀、板活性增强往往是血液流变性障碍最重要的成因。
在这种情况下,微血管的法林效应被削弱,毛细血管临界半径显著增大,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粘度将急骤升高,这正是导致微循环障碍的基础,同时表明微循环障碍舶严重程度与血液流变性障碍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有人曾检测了近1000例血液高粘滞综合症的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肺心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和外周微循环,并以健康人为对照,结果显示,上述各类患者尽管发病的环节和机制不尽相同,但血液粘度均呈现显著地升高,微血管内血液流速明显减慢,与健康人相比,均有显著的差异。
血液流变性障碍不可避免地导致微循环的灌注不足,减少了组织细胞的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引起局部组织一系列功能和代谢的紊乱,如无氧酵解过程增强,乳酸及脂肪酸等酸性代谢产物蓄积以及能量生成不足,从而使组织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
长时间的微循环严重灌注不足,可能使细胞结构受损,如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可导致细胞水肿、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或破损所引起的各种溶酶释放,从而导致细胞的广泛溶解坏死;线粒体受损使物质代谢更趋紊乱、能量产生进一步减少。
这些变化可刺激活性物质的释放,如组胺、腺苷和激肽等。
新近的研究还发现,持续缺血缺氧时,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多,并加重细胞的损伤。
上述种种变化反过来对血液流变性产生作用:酸中毒可使红细胞内粘度增高,发呼减少可使膜流动性降低,从而使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组胺、腺苷等活性物质可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增强,也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血浆水分大量外渗使红细胞比容相对增高,红细胞易聚集,总之血液流变性障碍将更为严重,血流进斗步缓慢、瘀滞。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血液流变性障碍既是微循环障碍的原因;又是微循环障碍的结果。
这种互为因果、互相加重的关系使血液流变性障碍和微循环障碍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也必将对原发病或病理过程产失不利影响,可促使其发展和恶化、也可促使者并症的发生。
目前,许多人提出,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以阻断两者间的恶性循环,对于控制病情,治疗原发病或延缓合并症的发生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