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辨证施治

合集下载

“四法一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机理探讨

“四法一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机理探讨
苓 、 草。 甘
而形成 血瘀 ,心 主血” “ 心血瘀 阻 , 脉络阻 塞, 心气鼓动无 力 , 而形 成 因瘀 致虚 或 因 虚致瘀 , 治疗应宽胸理 气, 活血化瘀 , 常用 药物如 丹 参 、 花、 归、 芍 、I 、 红 当 赤 川 芎 葛 根、 降香 、 虎杖 、 皮 、 七 等。“ 为血 丹 三 气 之帅 , 为气之母 ”, 活血化瘀 的同时 , 血 在 佐 以宽胸理气 之品 , 枳壳 、 如 全蒌 、 白、 薤 陈皮 、 胡等。现代 医学研 究显 示 : 柴 病毒 性心肌炎病变过程中 , 病毒侵害心肌发生
炎 证 、 性 、 死 , 形 成 “ 血 ” 一 病 变 坏 而 瘀 这 理 产 物 , 活 血 祛 瘀 有 效 改 善 血 小 板 聚 而
实, 而行通补调理法则 。
典 型 病 例
患 者 , ,2岁 ,0 5年 l 女 4 20 2月 1 3 21 初 诊 , 热 、 闷 、 慌 乏 力 3天 , 因 3 发 胸 心 证
兼以祛邪。
标本兼 顾 , 补调 理为 大法 : 通 根据 病 毒性心肌炎有 温热邪 毒 、 瘀滞 、 气阴不 足
镇惊安 神 “ 法 一体 ” 疗病 毒 性 心 肌 四 治
炎 。根 据 痛 l发 展 阶 段 及 临床 证 侯 , 证 睛 审
的复杂病因病机 , 而言 之乃本 虚标实 , 概 临床表现 以标证 多见 , 而本 虚相兼 , 治 若
分而治之 , 活运用 , 灵 不拘 一法。 清热解毒法 :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感 受温热邪毒 , 袭侵肺 心所 致 , 发病早 期 多 表现为外感实热证 , 如发热恶寒 , 头身痛 , 舌质红 , 苔黄 , 浮数 等 , 脉 或者先 出现心 系 症 状 伴 有 外感 实 热 证 , 急性 期 或 反 复 发 在

中医分型辨治心肌炎

中医分型辨治心肌炎

中医分型辨治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受到感染、炎症或其他因素的损伤,从而导致心肌功能异常的一
种疾病。

中医将心肌炎分为不同的中医分型,并根据不同分型制定相应的辨治方案。

1. 气郁血瘀型:
气郁血瘀型心肌炎多由气郁、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而引发。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心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伴有舌质紫暗、舌苔薄白或紫,脉细或结代。

治疗原则是疏
肝解郁、活血化瘀。

可使用柴胡、香附、郁金、川芎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药物。

2. 阳虚湿困型:
阳虚湿困型心肌炎多由脾肾阳虚、湿邪侵袭所致。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胸闷、气短、
心悸、乏力、腹胀、水肿等,伴有舌苔薄白或黄腻,脉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是温阳化湿、
健脾利湿。

可使用附子、干姜、茯苓、泽泻等温阳化湿、健脾利湿的药物。

3. 阴虚火旺型:
阴虚火旺型心肌炎多由阴虚内热、心肾不交所致。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心烦、口渴、
夜寐多梦、五心烦热、舌质红、舌苔黄少津或白燥,脉细数。

治疗原则是滋阴降火、泻火
通便。

可使用知母、黄连、生地黄、大黄等滋阴降火、泻火通便的药物。

中医辨治心肌炎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
指导,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调整饮食,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蛋白
质的食物,保持心情愉快,不过度劳累,并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

心肌炎后遗症的辩证论治

心肌炎后遗症的辩证论治

257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1] 卢根,靳蓉,苏守硕,陈敏,王菲,全小丽.纤维支气管镜术在小儿慢性咳嗽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2):1744-1745+1748.[2] 闫文丽.纤维支气管镜对原因不明慢性咳嗽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2016,36(07):43-44.[3] 余文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36(03):455-456.[4] 孟丹.纤维支气管镜对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4144-4145.[5] 孙春荣.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在慢性咳嗽中的病因诊断[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09):108-109.·经验交流·心肌炎后遗症的辩证论治冯永增(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新民街226号中医针灸诊疗所,浙江 临安 311300)摘要: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大多以气阴两虚为多见。

生脉饮合四君子汤为常用方剂,临床常加养血安神之品,多见良效。

配合针灸效果更加,其中八脉交会穴的应用,是最佳选择。

考:内关通阴维脉,公孙通冲脉。

这一组上下配穴,近代名家言:“不但可治疗胃肠道疾病,还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关键词:心肌炎后遗症;针药相须;辩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96.216外感后,多有病毒感染,心肌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且多留有后遗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心前区痛。

因诱发因素不同又表现有各种兼夹症状,如头昏头晕,自汗浮肿,腹胀纳差,咽喉肿痛,鼻塞咳嗽,关节疼痛,脉象多以结代为多见,但也有以数脉为见。

霍某,男,21岁,安徽阜阳陶老乡小弯村人。

2011年10月19日初诊。

症见,舌淡红兼暗,苔白薄,脉弦细而数(90次/分),T37℃。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治法
方药
豁痰活血,化瘀通络。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全瓜蒌、薤白、半夏、姜竹茹、蒲黄、 五灵脂、红花、郁金。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5.痰瘀阻络
加减:(1)心前区痛甚+丹参、降香理气散瘀止 痛;(2)咳嗽痰多+白前、款冬花化痰止咳; (3)夜寐不宁者+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4) 心包炎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 豁痰通阳;(5)停痰停饮,胸痛突出用瓜蒌薤 白白酒汤+血府逐瘀汤化痰泄浊活血化淤;痰火 扰心用黄连温胆汤清心化痰。
2.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取心俞、巨阙、间使、神门、 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丰隆、内关。用补 法,得气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2)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隔日1 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压穴,用胶布固定,每日 按压2~3次。
【西医治疗】
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主要采取综合措施 及对症治疗。 1.休息 急性期至少应休息到热退后3~ 4周。心功能不全及心脏扩大者绝对卧 床休息。一般总的休息时间不少于3~6 个月。
三、确诊依据
(一)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 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 证据支持诊断者。 (二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 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 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三)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 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3.气阴亏虚:加减:(1)心律不齐+磁石、鹿 衔草以镇心安神;(2)便秘常用可诱发或加 重心律不齐,故大便偏干时应重用麻仁, +瓜 蒌、柏子仁、桑椹等养心润肠;(3)脉缓+ 附子;(4)气虚汗多+黄芪、生牡蛎;(5) 夜寐不安+酸枣仁、柏子仁;(6)心悸怔忡+ 苦参、万年青;(7)兼阴虚内热、气滞血瘀, 用麦味地黄丸佐补气活血之品。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一、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发病主要在春秋两季,年龄以3-10岁多见。

首次报道是1956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医院由CVB3引起10名小婴儿流行。

中医无对应病名,急性感染起病,以“温病”论治;心律失常为主,归属“心悸”、“怔忡”;胸闷胸痛为主,按“胸痹”论治;合并心功能不全,与“心水”相仿。

此外,还与“汗证”、“虚劳”、“猝死”等病证相关。

二、中医病因病机本病主要是正气不足,邪毒侵犯心脉所致。

致病之邪,为风热或湿热之邪。

风热之邪,经鼻咽上受,首先犯肺,继则侵犯心营;湿热之邪,由口而入,先犯胃肠,经由血脉,内传于心。

故前者先期常有发热、恶风、咳嗽、咽痛等邪犯肺卫见症;后者则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痠痛等胃肠湿热见症。

邪毒内舍于心,损伤心之气阴,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

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可导致气血瘀滞,肺失宣达,或热毒灼津,都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加重心脉痹阻,气血运行更加不畅,故胸痛,唇紫,脉促或结代等。

甚而由于心阳虚衰,阳气敷布不利,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甚至心阳之气暴脱。

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的内因,邪毒入侵则是外因。

邪毒留伏,痰湿瘀阻是在病程中出现的病理变化。

正气与邪毒的消长变化,使病变过程中产生了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变化。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包括呼吸道和肠道病毒。

柯萨奇乙组(1~6型)病毒是主要病原。

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包括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神经体液调节,细胞因子参与等。

四、病理心肌细胞溶解、水肿、坏死,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呈局灶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

严重者病变广泛,心脏苍白,呈灰色条纹状或大片坏死,心肌软弱,缺乏弹性,心脏扩张,重量增加。

五、临床表现(一)前驱症状:发病前数日或2周内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主要为发热,周身不适、咽痛、肌痛、腹泻及皮疹等,。

中医辨证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0例

中医辨证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0例

中医辨证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0例
吕荣亚;吕志和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03(019)014
【摘要】@@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柯萨病毒、埃可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机理不明,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自1999年以来,采取中医辨证施治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吕荣亚;吕志和
【作者单位】464400,河南省淮滨县人民医院;464400,河南省淮滨县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黄连温胆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 [J], 李毅;伍彩霞
2.黄芪救心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1例 [J], 宋素青
3.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药配合激光治疗轻、中、重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疗效 [J], 金鑫;佟英
4.荣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69例临床观察 [J], 张志军
5.观察中医辨证分期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J], 司玉芹;赵新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药治疗及研究近况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药治疗及研究近况

治疗 j 7例 , 果 显 效 5 结 5例 , 效 1例 , 效 l例 , 有 效 率 有 无 总 为 9 . 82 。 王 振 涛 等 从 痰 湿 论 治 分 两 型 , 热 郁 阻 心 脉 湿 证 , 以 清 热 化 痰 , 心 定 惊 ; 热 郁 阻 心 脉 证 , 以 清 热 化 治 宁 痰 治 痰 法 。也 有 对 VMC 并 发 症 分 型 施 治 者 。韩 丽 华 将 VM C 并 发 心 律 失 常 , 证分 为 4型 , 阴 亏 虚 证 , 以 益 气 滋 阴 , 辨 气 治 养 心 定 惊 ; 脾 两 虚 证 , 以 调 补 心 脾 , 脉 定 惊 ; 热 内 心 治 复 痰 扰 , 以清热 化痰 , 心定惊 ; 虚 肝郁 , 以养 阴柔 肝 , 治 宁 阴 予 宁
维普资讯
・ 8・ 山 西 中 医 5
20 0 2年 6月 第 l 第 3期 8卷
S HANXI M Jn 0 2Vo. 8No 3 OFTC J u e2 0 11

病 毒 性 心 肌 炎 中 医 药治 疗 及 研 究近 况
陈 茂刚
1 辨 证 论 治 1 1 分 型 证 治 : 建 强 分 4型 . 邪 侵 袭 , 脉 受 扰 型 , . 陈 外 心 方 选银翘散 加减 ; 热 内扰 , 失所 养 , 痰 心 用黄 连 温 咀汤 加 减 ; 心
血不 足. 失所养 , 用 归脾汤加减 , 配 合西药极 化液 , 心 方 并 共
关 键 词 : 毒 性 心 肌 炎 : 医 药 疗 法 ; 述 病 中 综 中 图分 类 号 : 4 .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07 5 ( 0 2 0 —0 80 R5 2 2 1 A 1 0 —1 6 2 0 ) 30 5 .2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体会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体会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体会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直接侵入心肌细胞或其毒素作用引起心肌损害的一种疾病。

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心肌炎表现各种心律不齐、心动过速、传导阻滞。

在祖国医学的脉学上称为脉结代,脉细数,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于各种心律失常已有一定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治疗经验,对不同的心律失常虽有气血两虚的共同表现,但有不同的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因小儿脏腑娇嫩,卫外功能不固,易感受外邪,热毒之邪,袭表侵肺,肺已受阻,宣肃失司,则热毒侵心。

心阴受损则心悸,心气被邪所遏,失于舒展则胸闷,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脾胃虚弱,生化无源,则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或由于肺炎痰积郁滞,阻遏气机,气滞必导致血瘀,痰瘀交阻,血流不畅,络脉瘀阻,而致脉结代。

出现心悸怔忡、心痛、胸闷、气短,初表现为邪实,最后均造成心之虚证。

2 辨证施治及分型本病虽在心,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与肺、脾、肝、肾均有密切关系。

心与肾的关系是心属火,必须下复于肾,以温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明水不寒。

肾属水,肾水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滋养心阳,使心阳不亢,这就是阴阳相交,水火相济, 上下互根,即心肾互交。

心身脾胃,心重血,心气旺。

脾气健运;脾主运化,脾气足生化有源而心血充盈。

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纽,胃主纳,故胃降则和,脾司运,故脾升则健;心与肺,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气也必得血的运载,气血相依,维持气血循环;心与肝,肝藏血,调节血液流量,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肝能协调肾水上济于心火。

故曰之木生予水而孕心火。

心肺之所以能下降,有赖胃土之带动,肝肾之所以能上升,又赖脾土之推动。

心肾相交,离不开脾胃之升降,肝肾之协调。

故分型及辨治。

2.1热毒侵心①症状:发热,恶寒,咳嗽,心悸,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②治法:清热解毒,养心安神。

③方剂:银翘散加减。

2.2气阴两虚①症状: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胸闷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